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最難防範的是我們心中無形的陷阱

最難防範的是我們心中無形的陷阱

時間:2024-10-29 11:03:29

看見那些陷阱了嗎

許多人都覺得世事難測,處處陷阱,稍不留神就落入圈套。

其實,世間陷阱是有形的,具有相應社會經驗或人生閱曆便能識别真僞,不為所惑。即使涉世不深,隻要帶着防範之心審慎行事,也不至輕易受騙。

最難防範的恰恰在于我們自己,在于心中各種無形的陷阱。其可怕之處,不僅在于我們無法逃避,更在于很少有人能意識到。甚至,我們在落入陷阱後還會将它越挖越深,以為這是人生出路所在。

比如對某人生起嗔心:若這念嗔心不能及時制止,而是反複播放,我們就會收集到很多關于這個頻道的素材。

事實上,心有着奇特的編輯功能,能将種種有關乃至無關的素材統統演變為嗔心所需的證據,使我們在嗔心的泥淖中越陷越深。

雖然,我們有時也會因這樣那樣的幫助爬出陷阱,但隻要陷阱還在,但凡想起此人,仍會一頭栽下去,就像俗話說的那樣,“想起來就有氣”。若是心靈陷阱越挖越多,那我們的一生,就會從這個陷阱落入那個陷阱,永遠暗無天日,永遠遭受傷害。

所以,我們要仔細審查内心,發現陷阱所在。同時,培養正知正念的力量,徹底清除陷阱,而不是簡單地在表面掩蓋一番,那樣就會埋下更深的隐患,更重的危機。

什麼才是你的終身職業

自從來到這個世界,做人就貫穿了我們的一生。可以這麼說,做人是我們終身的職業,這職業的特殊性還在于:我們無法請假,無法辭職,無法将屬于自己的工作移交給别人。所以,如何将人生過得更好,過得更有意義,關系到我們每個人的切身利益,也是我們每個人必須面對的首要問題。一個人從出生到死亡,在世間幾十年的生存時間,看起來似乎很漫長,但如果和人類的曆史相比,和宇宙的曆史相比,我們每一階段的生命實在非常短暫。

世間上有很多人,因為沒有明确的人生目标,過得百無聊賴,一天到晚想盡辦法消磨日子,用各種各樣的娛樂甚至毒品來打發時間。可見短暫的人生對他們來說,不是太短而是太長了。

其實我們一生所能擁有的這麼幾十年時間,除掉睡眠和吃飯,能剩下的時間并不多。假如我們每天睡八個小時,就要睡掉人生的三分之一。假如我們能活九十年,就要整整睡掉三十年,這是多麼驚人的數字!

人生本來就已經很短暫了,而真正可利用的時間就更少:年少的時候懵懂無知,年老的時候又精力不濟。佛法告訴我們人身難得,所以這短短幾十年的時間,我們一定要珍惜。

一方面是要過得幸福,一方面是要過得有意義。這是我們人生的兩大目标。很多人隻是考慮前者,隻是想怎麼過得快樂,怎麼過得開心,怎麼過得幸福。其實:如果不了解人生的意義,不了解幸福的内涵,沒有獲得幸福的正确途徑。我們為謀求幸福所做的努力,往往和真正的幸福是背道而馳的。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是何義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是何義?那樣成佛太容易了吧?

佛經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有位神通廣大的梵志,可以上天入地,預知未來。他算出自己隻有幾天壽命,很是苦惱,因為神通也不能幫他解決生死問題。在他痛苦彷徨之際,另一位天人讓他去求教佛陀。五通仙人立刻捧着兩朵花前去見佛,請教生死大事。佛陀告訴他:放下。他就把左手的花放下。佛陀又說:放下。他就把右手的花也放下。佛陀還是叫他放下。他說:我已沒東西可放了。佛陀這才對他說:真正要放下的,不是手上的花,而是你對生死的執著。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也是同理。所謂的屠刀,并非手中有形的刀,而是我們對生死煩惱、五欲塵勞的執著。這一切,并不是我們說放就能放下的。當我們苦惱時,說一聲放下,就能立刻放下那些讓我們苦惱不堪的事嗎?我們想念親人時,說一聲放下,就能立刻把那個日夜思念的人忘掉嗎?若非平日訓練有素,你想一下子放下,根本是辦不到的。如果放下已經不成問題,那麼,成就也是不成問題的。

為什麼會發生不該發生的事

為什麼會發生不該發生的事?是否命中注定?

關于應不應該,首先要對這一标準進行界定。究竟來說,既然發生了,就沒什麼應該、不應該的分别。而從道德規範來說,則有相對的應該和不應該。比如佛子,就有相應的道德規範。又如共産黨員,也有黨員的章程、守則。根據這些規範,對各種言行作了界定,有應該做的,也有不該做的。但所有規範都是根據具體對象而定,沒有絕對标準。也有些人,隻是根據個人好惡、利益來判斷,那麼,判斷本身也可能存在問題。

至于命中注定一說,佛教講因緣,但因也需要緣來造就。而且,生命曆程不是電腦程序那麼固定。假如一切行為都是命中注定,那麼,偷盜等惡行也不應受到道德譴責,受到法律制裁。如果那樣,就是機械因果論了。當然,這一行為并非偶然,既和今生的價值觀有關,也和往昔的業力有關。因為好吃懶做、貪心熾盛或偷盜習氣等種種因素的促發,才會導緻偷盜行為,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人畢竟是有自由意志的,是有能力改變命運的。把一切歸結為命中注定,是對自己的不負責任。

分别不分别

當我們眼睛看到一個茶杯并覺得它是茶杯時,已不單純是眼識在産生作用,而是進入了意識的範疇;當我們覺得一個茶杯好或不好時,也是意識在進行判斷。眼識對境界的認識,在時間上來說,隻能認識現在的境界;在空間上來說,隻能認識眼前的境界,而且它是不帶名言的。所以,佛教裡稱眼識為現量,為“現量緣境”。

我們現在所能感覺到的一切思維活動,都屬于意識的作用。意識除現量以外,還有比量和非量,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判斷、推理。當然,我們的判斷有正确和錯誤之分,正确的判斷為比量,錯誤的判斷為非量。

我們現有的許多認識都是不完整的,是依我們有限的經驗得來的。那麼,由此産生的人生觀和世界觀,無疑會有許多偏差乃至根本錯誤。所以,我們要通過聞思經教,以正确方法對世界進行觀察、認識和分析。在唯識宗的修行裡,有四種如實智,隻有經過如理的思維之後,我們對世界才能達成真實的認識,才有可能進一步樹立正确的人生觀。

因此,佛法修行應該從分别而不是無分别入手。很多人學佛之初,看了兩個禅宗公案,就要無分别。如果開始就不分别的話,隻能永遠生活在錯誤的觀念裡,當我們連是非尚未辨别清楚時,所謂的修行隻能是南轅北轍。所以先要分别,在對世界有了正确認識後,再進一步修止、修觀,方能成就無分别智。當我們修觀感到困難時,還要從觀裡面出來,再作進一步的分别,使我們所認識的境界得到确認。

意識除了具有認識的作用,還能支配我們的行為,無論是造善業或惡業,主要也是在它的指使下進行。所以,整個修行過程都是建立在意識的基礎上。如果說錯誤分别是貪、嗔、癡産生的根源,那麼,正确分别就是開發智慧的基礎。

真的信因果了嗎

學佛的人,大約都以為自己是相信因果的。但扪心自問:我們對因果究竟信到什麼程度?是“深信不疑”的“信”,還是“甯信其有,不信其無”式的信呢?

對于學佛者而言,深信業果是非常重要的。無明煩惱為什麼會使我們流轉生死?造作惡業為什麼會使生命感得苦果?正是因果規律在支配。勤修戒定慧為什麼能成就佛果?同樣取決于“如是因感如是果”的原理。唯有深信業果真實不虛,我們才能自覺地止惡行善,真正對自己的生命負責。

每個人都關心自己的未來,為什麼還會做出種種不負責任的行為?原因就在于不曾深信業果,從而懷有僥幸心理,以為自己會是那個逃脫惡業懲罰的幸運兒。久而久之,對因果的敬畏日漸淡薄,甚而流于習慣性的麻木。

佛教所講的因果是三世論,不僅貫穿着我們的今生,也貫穿着無盡的過去和未來。我們所能看到的,隻是其中極其微小的一部分。對于不具備宿命通的凡夫來說,既看不到過去,看不到來世,也看不清現在,所以才會心存僥幸。如何才能加深對因果的認識?必須時常親近善知識,認真聞思經教,以此強化業果在内心的警策力。

事實上,因果的另一層面是我們當下可以感覺到的,那就是心行的變化。當我們與貪嗔癡相應時,内心的負面力量随之增長,人性也随之堕落。一個貪婪無比的人,永遠體會不到心滿意足的快樂;一個嗔心熾盛的人,永遠感受不到心平氣和的從容。那麼,貪嗔癡從何而來?正是我們逐漸培養出來的。我們對金錢、色欲的執著,便是滋長貪嗔癡的養料。即使外在一切并未因我們的貪嗔癡有所改變,但這些不善的心行力量仍會對自身生命構成過患。每件善行乃至一念之善,将使人性中善的力量得到張揚。反之,人性中惡的力量也會随之增長。世間有形形色色的人,有的很自我,有的很開放;有的很尖刻,有的很寬厚;有的很吝啬,有的很大度……每一種性格,都是生命的無盡積累。其中的負面因素,正是痛苦的源泉。

如果我們深知:每一件善惡行為必将對生命構成影響并留下痕迹,還會任意造作惡行嗎?事實上,不僅一切行為如此,甚至起心動念也是功不唐捐的。我們的阿賴耶識就像電腦硬盤一樣,忠實記錄着輸入的每一份資料。即使我們可以騙盡天下人,但永遠騙不了自己,也絕無可能逃脫因果的自然法則。

“業決定”的道理告訴我們:有所為必将招感業果。這又包括兩個方面:一是任何起心動念及外在行為,必将在内心形成力量。二是今生的樂果皆來自過去世的善業,而今生的苦果則來自過去世的惡業,所謂“業不作不得,業已作不失”。

當然,我們也不必為已造作的惡業背負沉重的心理負擔,因為焦慮和自責皆于事無補。當我們認識到曾經犯下的惡業後,應至誠地發露忏悔:“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嗔癡,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以如法的忏悔清洗人格,蕩滌種種罪業。更為重要的是,必須從此深信業果,慎護身口意三業,如理作意,法随法行,決不造作新的惡業。如此,才能生生增上,在菩提大道上勇往直前。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