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當理想被資本踐踏就勇猛地引爆它

當理想被資本踐踏就勇猛地引爆它

時間:2024-10-29 10:08:14

今年4月,易到用車CEO周航在易到的全部股份已轉讓,這表示周航已出局易到用車。

2010年5月21日,周航創立了易到。那時,百度上還搜索不到“網絡約車”,99%的中國人還不知道Uber為何物,程維在兩年後才創辦滴滴。易到作為中國最早的互聯網約車平台,曾經在行業裡獨樹一幟。

在經曆行業洗牌之後,易到的市場份額已經非常小。創始人周航,原本想做風口上的鷹,享受翺翔的感覺,但無奈對市場的判斷出現了失誤,2015年陷入困境,接受了樂視7億美元入股。2016年,樂視派新的管理團隊入駐易到,周航逐漸失去了控制權。面對過往,周航複盤了自己的失敗與偉大。

為什麼要做易到用車

和許多人一樣,我的人生夢想就是40歲退休,賺到足夠多的錢,可以什麼都不用幹,就養老。

當我真的快接近這種狀态的時候,我陷入一個很大的恐慌,早晨醒來的時候,我不知道今天該幹嘛。從2003年到2010年,前後差不多7年時間,我一直在尋找。最難受的時候,我媽還陪我去看心理醫生。

有一次我坐在我們家的院子裡,盯着一片樹葉,從脫落到飄下來好幾十秒,我就一直盯着它看,直到它落在地上。那刻我心裡有一個強烈的聲音,這樣的生活不是我想要的,我還是要過一種富有創造力的生活。那一刻我下決心回國。

回國做點什麼,我也沒什麼方向,就是瞎想。我這個人從來不從資源角度想問題,我從來都是從用戶角度思考,他們需要什麼。我以前最怕去上海,在老的虹橋機場,排隊等出租,一等就是一個小時。有一回,我排了一個半小時的隊,結果被告知排錯隊了。當時我氣壞了,我就琢磨要是有一種商業服務可以解決我的問題就好了,走哪都有自己的專車,提供好的服務,應該有人會買單。

從這個樸素的願望出發,經過四五年的打磨,易到用車建立,成為中國第一個由汽車租賃公司、勞務公司、軟件平台和乘客四方協議的約租車服務模式。

一個開創者為什麼不是領先者?

現在回想起二十多歲第一次創業,犯了很多的錯誤。當時我聊以自慰,覺得這太好了,我在這麼年輕的時候,付出這麼小的代價,學到了這麼多的東西,以後我就可以避免犯這些錯誤了。後來,在不斷創業的過程中,我還是不斷在犯錯,這時我才發現,錯誤和失敗幾乎是不可避免的。

2010年易到成立,那時候移動互聯網還沒興起,投資者懷疑這到底有沒有市場。同時政策風險如影随形,那個時候我們也遲疑,這個模式真的對嗎?到2014年,Uber進入中國,滴滴、快的先後推出專車服務,整個行業進入超級白熱化狀态。互聯網用車服務大戰,大家瘋狂燒錢來搶占市場。年初行業報告,易到還是第一,後面情況就變了。

一個開創者為什麼不是領先者?到底為什麼會這樣?我無數次問自己。

第一,各家都打價格戰的時候,我們的做法是絕不參戰,結果很慘痛。2014年,紅杉資本的周逵找到我,跟我談了3個小時,但我拒絕了紅杉的投資。後來這個行業融的錢越來越多,不斷加碼,我們沒跟上,也就錯失了機會。

第二,今年我才想明白一點,共享經濟最重要的就是必須得便宜。你光靠品質的提升,聚焦在一個相對小的市場,指望着市場慢慢長大是不行的。

第三,我覺得易到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團隊沒有形成真正的合夥人文化。過去股權的比例比較少,溝通起來可能還是偏上下級的關系,沒有真正的平等。

公司真正需要的是背靠背的合夥人。一個人的公司是很危險的,如果你很英明、決策效率很高,别人都聽你的,你可以快速帶着公司一起往前走;但如果你做錯了,可能半天都爬不出泥沼。一個團隊需要相互激發、相互挑戰,哪怕争執不下,也比一個人說了算好。

創業本身就是一場腥風血雨

競争也是一個相互學習的過程。一開始我們很固執,總覺得我們對市場的把握最準,我們就應該提供一個高品質、差異化的服務。凡是對手做的我們就不做,哪怕對手做得對。對手補貼我們不跟進,對手做任何行為我們幾乎從沒跟進過。我融資其實一直都不困難,在C輪的時候有機會拿很多錢,但是我們沒要。一方面考慮股權會稀釋,另一方面我是奔着盈利去做的,眼光全在客戶身上。

對未來競争的血腥程度沒有足夠的預見,有一種鴕鳥心态,覺得對手不敢低價。回望過去,有很多地方值得反思。你可以看到自己見識上的局限性,看到自己人性上弱點,看到很多走得不夠好或者走錯的地方。這都是人生的經曆。

創業本身就是一場腥風血雨,弱肉強食,優勝劣汰,速度很快也很殘酷,最後的結果不一定就事遂人願。你不能指望大家按部就班,世界不是按照你的意志來發展,有人的地方就有競争。創業者也不要懊惱競争激烈,你放在20年、30年的周期裡看,3年就出現一個大機遇,隻要堅持下去,你就有10次成為巨頭的機會。

有人認為自打BAT介入,一個行業競争的開始和結束就都由它說了算,我不完全贊同。BAT更多的還是戰略防禦性的投資,市場上出來一種模式,BAT的邏輯是你不能成為我的敵人,咱們先結成同盟軍。在這個過程中,有戰略的需要,我就把你全買了,不需要我就出去了。

對創業者來說,這也不全是壞事。以打車為例,我跟阿裡的人聊過,他們發現戰略目的已經達到,再往後也沒有看得清的戰略目标,繼續燒錢,還得給錢,索性放手,合并就是放手之後的結果。

失敗教會我的中國的互聯網行業從總量上計算,已經快速接近美國,在不遠的将來甚至會超越美國。但中美創業文化上的差異還是很大的,最核心的表現就是對失敗的态度。

在中國,我們都特别崇尚和追捧成功,我們會追随一切當下最紅的公司、模式、人物。我們非常恥于談論失敗,我們會譏諷一切失敗的現象、失敗的人物。我們經常冷眼看着一家面臨崩盤的公司說,我早就知道如此,你看,應驗了吧。在美國則完全不同,沒有人會樂于失敗,但是人們會很平常地談論和面對失敗。

創業真的有點像登山,你可以成功攀上一座高峰,所有人為你歡呼;你也可以就此謝幕離場。如果你想不斷挑戰更高的山峰和人生的極限,從終極意義上講,你的宿命就是失敗。

如果一個社會還在恥于談論失敗、害怕失敗、排斥失敗,而隻是崇尚成功的話,那我們不可能有探索意義上的創新,這是失敗對我們全社會的價值。對個人而言,學習失敗的真正意義在于,我們可以坦然面對失敗、接受失敗、解決失敗、放下失敗,從中獲得成長。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