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如何給用戶留下極緻體驗?換個角度設計體驗

如何給用戶留下極緻體驗?換個角度設計體驗

時間:2024-10-29 09:56:12

讓用戶喝出“戀愛的感覺”

有企業家感歎,做産品最悲催的一件事是用戶體驗後記不住。喜茶是如何讓用戶留下記憶,産生滿足的?

我剛做茶飲頭一年,一直努力試圖調出完美的味道。今天喝感覺奶味重了,于是調淡一點;明天喝又覺得太淡了,又改濃一點。來回折騰,卻始終找不到芝士、奶蓋與茶的黃金比例。

直到有天睡前,我翻到微博的一條評論。一個女孩說喜茶挺好喝的,男朋友回複她“一般,因為沒有戀愛的感覺”。

我認為這簡直是擡杠,氣得睡不着覺,但反複琢磨卻又覺得,男孩指出了命門所在:我們缺的正是那種驚喜感和爆發感,喝起來不太甜,也不太膩,中規中矩,結果顧客不再回頭。

我反思,是不是掉進了味道的坑裡?消費者衆口難調,今天濃點,明天淡點,最終結果隻能是平庸。要讓消費者有驚喜感,還要在另一個方向使力:口感。世界上的每個人對味道的理解不一樣,上海人愛吃甜,貴州人愛吃酸。但對口感,全人類有基本一緻的認知:哈根達斯冰激淩入口即溶,這是一種口感;麥當勞麥辣雞翅外脆裡嫩,這是一種口感。相反,再好的牛排如果煎到全熟,食客也嘗不出那是頂級美味。口感應該豐富,多層次,讓人留下記憶點。

怎麼優化口感?好材料、好配方、好工藝。2017年上市的一款桃茶飲“芝芝桃桃”,用了三種桃子,分别來自浙江、四川、山東。有的桃子用來做果肉,增加咬感;有的桃子用來榨汁;有的桃子用來出顔色,肉質更粉,更符合少女心。

我發現女孩喜歡比較清新的茶,不喜歡太濃郁的。于是幾種清新的茶葉拼配後,特别添加了一道烘焙工藝,在保證茶味夠足的情況下,苦澀的口感越少越好,賣點在于它的焙火味,更香成為這款茶的味覺記憶點。

我曾對IDG資本講,喜茶每種茶的口感是不一樣的,如果口感完全相似,就會把不必要的SKU(庫存量單位)從菜單上去掉。

做茶飲除了味道、口感,還有一個重要維度:香氣。比如西柚、檸檬等柑橘類水果,沒什麼口感可言,但香氣很濃,不僅有聞到的前香,還有潤過喉嚨後噴出來的後香。喜茶曾想推出一款車厘子茶飲,車厘子有甜味,有嚼感,但沒香氣,做出來隻是一杯果汁,于是放棄。

如何讓自己的産品給用戶留下極緻的難忘體驗?喜茶的經驗是,換個角度設計體驗,沒準就會打開一扇門。在你的生意裡,你的“味道”是什麼?你的“口感”和“香氣”是什麼?一旦找到方向,再去努力就真的會有效果。

跳出來,重新定義産品标準

觀察喜茶産品的名字,一款由草莓、綠茶、奶蓋組成的茶飲,叫“芝芝莓莓”。喜茶給産品起名有學問,為什麼不叫“鮮榨草莓芝士茶”?如果以原料命名,顧客就會以自己的标準來判斷,而喜茶呈現給顧客的,并不一定是你之前理解的那種原料的味道。

我不喜歡一個産品帶有太多特産和原産地色彩,我稱之為“原産地困局”。特産往往在原産地做不出品牌,為什麼?因為人們從小吃到大,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标準。我見過的所有湖南女孩對米粉都有不同見解,都認為自己老家的最好吃,别人一創新,就被批不正宗,其實是被傳統口味和工藝綁架了。

所以,做産品一方面要不斷優化,另一方面也要考慮能否跳出來,重新定義标準也很重要。這方面最酷的當屬蘋果。蘋果不是說做出了一款更好的智能手機,而是重新定義了一個名字,iPhone。

金鳳茶王這個名字也是我起的,此前世上并無一款叫金鳳的茶,它由烏龍、金軒、綠茶等拼配而成。我們定義金鳳這款茶,背後的原因是要打破目前茶葉産業過分依賴品種和原産地,導緻一些茶葉動辄炒到天價的困局。雖然我們用了很多來自非常好的産地,非常貴的茶種,但我都不去宣傳,我不想把話語權交給上遊。

供應鍊是喜茶真正的壁壘。喜茶已深入到種植環節,通過培養一些茶種,再找相關茶農幫喜茶種,最後挑選進口茶葉拼配。假如有一天我們真要做茶葉,金鳳就是一款很好的茶葉品牌,因為它在年輕人心目中知名度很高。

國際茶葉第一巨頭立頓正是這樣做的。無論是茉莉綠茶還是奶香紅茶、咖啡紅茶,産品配方都是立頓去定義,呈獻給消費者的隻有一個品牌:立頓。

喜茶正通過接觸越來越多的消費者進而定義一種茶葉文化。從培養年輕人喝喜茶的習慣入手,最終覆蓋所有人;從随手即得的一杯茶飲開始,或将進軍上遊茶産業。

“永遠測試版”這是谷歌郵箱Gmail的一句名言。我認為互聯網精神的偉大之一就在于“永遠測試版”。

我很喜歡Gmail,它一直是測試版,從不說自己是正式版,這給我很大啟發。Gmail出現時電子郵箱已經發展至少10年,人們都認為電子郵件已經無法創新,但Gmail創始小團隊的共識是:我們假裝世界上還沒有人發明電子郵件,我們是第一個發明電子郵件的人,該怎樣設計一個産品出來?

喜茶也一樣。當時市面上有很多奶茶店,我們不去理會他們,假裝世界上還沒有人開過奶茶店。喜茶不是奶茶的升級版,而是茶飲的年輕化和國際化。

2017年,喜茶研發了幾十款産品,上市的隻有10款。産品生生死死,菜單上始終隻保留二十多款産品。

上市後第一周獲得天量反饋,最易修改,但真正看功夫的還是時間累積,比如一年又一年地降低金鳳茶王的苦澀味,提高它的茶香味。

我不相信産品一開始就可以做得很完美,所以我不理解很多品牌上市後不改配方。我覺得要麼是偷懶,要麼就是對産品沒有要求。

品牌方法論:更新“皮膚”傳承“靈魂”

喜茶火爆的背後,是中國優秀本土消費品牌脫穎而出的時代的到來。二三十年前的中國社會彌漫着反思思潮,“國外的月亮也比國内圓”,而如今,中國處于民族自信上升期,人們對本土産品更有嘗試的熱情。

經常有文章分析,賽百味、棒約翰這些洋品牌為什麼沒有在中國做起來,我認為是時機不對。如果賽百味在上世紀80年代進中國,或許就是另一個肯德基。

任何以小博大的事情,都應該從産品和品牌出發,再來拉動其他方面。如果說産品創新是在必須合法合規的“鐐铐”中跳舞,品牌創新則是自由無限的。

中國企業該如何打造本土品牌?我的方法論是“皮膚與靈魂”:更新皮膚,傳承靈魂。

我認為,品牌的“皮膚”要用一種很現代化的形式表現,而“靈魂”應該被抽離出來。喜茶要做茶文化,并不是要把我們的店裝修成一個茶館,我認為那是皮膚,皮膚要用現代化的表現方式呈現。

你看優衣庫、無印良品等日本品牌,店内沒有任何日本元素,店員不會一身和服,腳踏木屐。它們的品牌logo用的都是很現代主義的字體,嚴格直角,極端平行與對稱,但給人感覺就很日本。

來看看喜茶是如何做的。

品牌起名:寓意要美好,但不要太容易被定義。首先要簡單。中國真的很大,方言衆多,我們想做的是大衆化的生意。品牌是否有逼格,是靠整體VI賦予的。

當初我們改名叫喜茶時,很多人覺得這個名字土,似乎是用紅色毛筆字手書的,但我們賦予“喜茶”現代主義的字體,這就産生了一種唐突感。我跟員工說,如果你脫離了對雀巢、耐克的已有印象,它們的名字很好聽嗎?今天人們之所以覺得它們的名字很酷,是因為它被賦予了整套VI以及它們的品牌價值。

我希望品牌名寓意要美好,要有内涵,但不要太容易被定義。之前皇茶的“皇”字就太容易被定義,而“喜”字,每個人都覺得寓意很美好,又可以有自己的聯想,這有利于品牌以後的延伸和重新诠釋。

品牌logo:越底層的越持久。喜茶的logo是一張側臉,一人手握一杯喜茶,飲品将要送到嘴邊時,合眼,神情陶醉。創意來自我兒時酷愛的古希臘、古羅馬貨币。

那些貨币上的所有人,無論是亞曆山大、凱撒還是奧古斯都,都是一張側臉,很有趣的地方在于你分不出誰是誰,因為人類的側臉都差不多。兒時看到這些貨币的第一反應:哇,好酷!酷在體會出一種永恒的感覺。沒錯,我們想要永恒的東西。

很多人問我,喜茶logo小人是男人還是女人?都不是,Ta沒有膚色,沒有劉海、分頭的發型,Ta是一個人類共同的形象。我希望喜茶是一個比較中性的品牌,希望喜茶能赢得所有人。

我請四川美院一位插畫師手繪了喜茶logo。logo背後是我關于品牌的一條邏輯:越底層的越持久。

我希望logo是經典的,過了上百年,社會審美和今天完全不同了,人們也不會覺得它醜。耐克那隻勾,幾十年一直那麼醒目,是因為它沒有多餘的裝飾,是一個很底層的東西,我希望喜茶也一樣。

等喜茶品牌辨識度更高後,logo或許還會更抽象,把眼睛、表情都抹掉,隻留一個輪廓。

店面設計:喜茶的門店是一隻“碗”。關于喜茶店面設計和裝修風格的探索,我可以用一個字比喻:碗。這隻碗裡可以加進不同的“菜”。“碗”的底色隻有兩種最具包容性的顔色——白和灰。這樣的好處是,每一家喜茶門店可以融入不同元素的設計風格,進行重新定義。

喜茶目前門店分為幾類:白色或灰色的标準店;黑金、粉色等系列的主題店;還有就是包括在上海迪士尼小鎮開業的,與獨立設計師合作創造的“白日夢計劃(DP店)”。

今天的年輕人越來越懶,出門一定要有意義,否則甯願宅在家。門店是空間,空間并非僅僅提供座位,而是品牌文化的起點和載體。喜茶不過分追求坪效,每個空間都是一個诠釋靈感的過程,将禅意、極簡、美學等元素融入門店設計,讓喝茶這件事變得更酷。

受外賣沖擊,不少餐飲企業擔心堂食客流下降,會傷害品牌的根基。在我看來,外賣肯定會影響一部分堂食,但很可能是消費者原本不想去你門店,他隻是為了獲得你的産品,于是很痛苦地離開了家和辦公室。但如果空間極具體驗感,就算開了外賣,消費者也一樣會來你門店坐坐。

喜茶的品牌之道:克制

年輕人的舌頭沒啥變化,可觀念變化大。我創辦喜茶的所有想法都基于一條假設:年輕人越來越難糊弄了。今天的年輕人不是沒去過國外,沒嘗過好東西,指望再通過大規模廣告轟炸,靠權威說教壓倒年輕人,太小看他們了。

如果說喝喜茶的年輕人都是跟風,喜茶是靠雇人排隊做成的,那做生意就太簡單了,很多品牌就不會衰退了。因此,喜茶的品牌之道有一條很重要:克制。其中一條方法論就是:管理顧客預期。

喜茶去年微信指數一度拉高到千萬,讓我很擔心。年輕人都玩世不恭,一旦媒體開始鋪天蓋地講一個東西,會激起他們的逆反心理:會不會又是個垃圾?

喜茶推新品會偷偷上市。新品上市當天,隻有門店門口擺一張酷酷的海報,既不發公衆号,也沒店員推薦,就靠産品自己說話。即使這樣,一款新品上市當天,也能占店内8-10%的銷量。

上市三五天後,根據市場反饋密集調整配方,如果顧客評價很高就發公衆号、微博,評價一般就不發了,不會硬推。

我不是要消費者一定買我的新品,我要的是消費者買喜茶。明明一款産品隻有10分的能力,非要推到30分,何必呢?

喜茶品牌的靈魂“靈感”“酷”與“茶藝”,但這些字眼也極少出現在喜茶的傳播中。重要的不是灌輸,是共鳴。

喜茶叫“靈感之茶”,傳遞的是靈感的體驗。消費者來喝喜茶,感覺到自己是一個很有靈感的人,自然就會跟你産生共鳴。靈感和酷的巧妙之處在于,别人這麼說消費者也未必信。

今年4月,喜茶完成4億元B輪融資。融資不能代表任何事情,關鍵在于大家一起可以創造些什麼,做出怎樣的事情。在我看來,我們的任何一款新品的推出,任何一家新店的重要性都不亞于融資。

這一代年輕人都有一顆叛逆心,會覺得大公司、大連鎖融很多錢,不一定是好事情,他們會覺得有點不認真做事的感覺。在人們心中,喜茶應該是一家用心的隔壁小鋪的感覺。商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