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的二次崛起
新浪微博的第一個版本在2009年8月正式上線,在此之前,新浪進行了3年的探索和嘗試。早在2006年,新浪就成立了互動事業部,專攻新媒體。
當時,新浪判斷有三個方向是未來媒體發展的趨勢:第一,媒體會越來越走向互動和社交;第二,手機終端和移動終端将成為越來越重要的終端;第三,媒體會越來越走向多媒體、多元化,形式上會從圖文走向視頻。直到2009年,我們發現微博是适合我們做的方向性産品。彼時,Twitter已經上線三年多,成為全球領先的社交網絡平台。
微博上線晚于Twitter近四年,很多地方學習了Twitter的機制和産品形式,但微博上線第一天就是支持視頻的,并且比Twitter更早推出移動端産品。這也是微博為何會二次崛起的原因。
衆所周知,微博曾經在2012年面臨過一次低谷。對内,政策環境的變化讓内部信心動搖;對外,微信的崛起更是給微博帶來不小的沖擊。微博的二次崛起與用戶下沉、滲透三四線城市有很大關系,此外,還有一個很核心的因素,就是對于短視頻行業的判斷。
早在2011年,微博就投資了秒拍,将其作為短視頻行業一個非常重要的承載,微博的很多用戶、流量、使用時間的增長,實際上都跟短視頻分不開。從結果來看,我們在這方面的判斷和布局都是非常有前瞻性的。
2012年底,新浪做了一個重要決定,更換所有管理層,一切都為移動端考慮,為移動端做準備。
在微博早期,整個公司是以Allin的态度對待微博,把微博當成一個獨立的公司在做。比較極端的例子是,當時新浪所有的高管以及中層幹部持有微博的期權,卻并沒有新浪的。設定這樣的機制是希望全公司高管以及員工,以非常極緻的狀态,在新業務領域全力以赴。
當時,新浪每個部分都隻負責微博一個方向的支持:管内容的就隻管内容,管商業化的隻負責商業化,管技術的隻需要專注于技術。這樣極緻的關系讓全員都非常專注,成為微博成功非常重要的因素。這種狀态一直持續到微博正式登陸納斯達克前的上市路演。
雖然微博IPO成功了,但那段時間我非常痛苦。我曾經參加了很多路演,做過很多資本市場交易,但這次,是我經曆過最冷的一次。
2014年4月17日,新浪微博業務正式登陸納斯達克,确定IPO發行價為17美元。那時候,一些基金已經有了中國的分析師,這些人大部分是微博早期的重度用戶,但他們對微博并沒有信心,他們不斷對我和團隊提出質疑:“你這個東西以前蠻好的,現在我們不用了。不但我們不用,我的朋友也不用,你的這些數字是怎麼來的?是靠什麼增長的?”同時還有很多人發問:有了微信我為什麼還要用微博?
我回答他們說,雖然互聯網人口紅利已結束,但三四五線城市有更多機會。微博和微信是兩個不同的産品,微信是私人社交,微博是公開的社交媒體,這兩者的定位在市場是同時存在的,需求可以同時被滿足。
事實上,新浪曆史上做過很多失敗的産品。20年前,在新浪網成立之初,就設有電子商務部。還做過遊戲、搜索等,最重要的是找到自身的特點和優勢。新浪第一個成功的産品是新聞門戶,新浪微博是媒體3.0的産品。圖片來源:http://bschool.hexun/2014-01-29/161853398_2.html如果簡單總結,我認為微博的成功主要歸功于四點:一是符合趨勢,二是掌握好了時間點,三是符合自身的特點和優勢,四是要有很強的專注和堅持。
首先要做正确的事然後才是正确的措施
我認為文創産業的趨勢和方向尤為重要。做企業的人經常講一句話:首先要做正确的事,然後才是正确的措施。如果方向不對,不管做怎樣的努力都是沒用或者效率很低的。
說到創業方向和趨勢,你可能會立馬想到人工智能、新零售、線上線下融合、區塊鍊、互聯網金融、互聯網+等,但這些都是我們看到的一些趨勢性的方向,如何理解、布局和選擇才更重要。
不涉及具體行業,就創業方向和邏輯而言,有一點特别重要:互聯網和傳統行業結合,提升傳統行業效率,成長為新行業的機會非常多。理解這一邏輯的大背景是要明白,互聯網現在處于什麼階段。
很多人說互聯網現在進入了下半場,上半場已經結束了。我一直不太明白,上半場和下半場的區别在哪兒。我簡單的理解為,分水嶺是指互聯網人口紅利已經結束,平台型公司的機會越來越少。
現有的平台公司已經搭建了一個互聯網的社會基礎設施,從這個角度理解,下半場确實已經開始。下半場的重點不在平台型公司,更重要的是,在現有基礎設施已經完備的基礎之上,怎樣利用互聯網的基礎設施去創業,這就是“互聯網+”。“互聯網+”就是把互聯網基礎設施跟傳統行業結合,讓傳統行業提升效率。
如果說第一代互聯網本質上解決的是信息對稱問題,那麼第二代互聯網跟傳統行業的結合,将提升各行業的效率。它可能帶來一種新的業态,因為有了數據和基礎設施後,新的行業就有了可能性。滴滴、美團等公司,就是利用基礎設施,在原有行業效率提升的基礎上,長成了一種新的模式和業态,這就是“互聯網+”。
很多人認為互聯網紅利已結束,“互聯網+”不再流行,我卻并不這麼認為,某種意義上說,這一過程可能剛剛開始。我相信互聯網跟傳統行業結合,提升傳統行業效率的過程中,會有非常多的機會成長出新的行業和業态。
現在又開始流行“人工智能+”,我認為人工智能和互聯網的道理是一樣的。現階段如果要純粹地做一個人工智能公司,我認為沒有價值。
人工智能技術本身一直是存在的,隻不過最近幾年發展了起來,很大程度源于互聯網的發展。在人工智能潛意識裡,第一,需要很多數據;第二,需要很強的計算能力;第三,需要使用場景。因為這三點,人工智能重新引發關注,成為很重要的方向和趨勢。
我們今天講互聯網,更多的是講一個工具。人工智能也是一種工具,它的應用會影響各個行業的方方面面,本質上是為了提升我們的效率和能力。所以,人工智能怎樣跟傳統結合,這其中也有很多機會。
從比較可行的點切入成功率更高
當年做微博,我們認準了社交媒體是一個發展方向,但我們做的第一個産品不是微博,而是“朋友”,這是我們團隊花一年時間開發出來的。後來我們把微博裡的一個模塊拿出來改造成“朋友”這樣的産品,這就是社交媒體上的切入點。
最近無人駕駛很火,很多人認為無人駕駛是未來很重要的機會和方向,但實際上,無人駕駛在我看來跟今天的人工智能一樣,真的要在很多場景中實際運用還需要一段時間。當無人駕駛技術變得非常可行的時候,這個技術也就不再有特别之處,它會變成開放性的技術,就像今天的人工智能。
當下該如何切入無人駕駛呢?我們投資了一家公司,可能是在無人駕駛領域最早進入實際應用的。這家公司選擇了一個應用場景,專門做高速公路上貨車和卡車的無人駕駛。因為在高速公路上,大貨車面臨的不确定的環境相對是比較簡單的,而且市場足夠大。
該項目已進入實際運營狀态,如果順利,一年以後就可以在市場上看到它。這家公司選擇的這個點看起來比較小,但它可能是最符合實際的切入點,這非常重要。
所以,有時候不要一開始就想做得很大,要從小事做起,從比較可行的點切入,這樣你的成功率可能更高。
我雖然沒有創過業,但見過很多投資人,在現在的環境裡,創業者需要思辨能力。
過去20年,中國互聯網行業出現了很多所謂的風口,比如團購、直播等。今天的風口是什麼?明天的風口又是什麼?這其中有些東西是可以判斷的。
我們講的機會也好,模式也罷,如果很多人能夠進入,那麼門檻一定很低,長期建立門檻的能力和機會就會差很多,這時候你要去追風,除非你有很特殊的能力。比如做直播,你需要有流量優勢,此外還得有錢,你得有很多錢足夠你燒。新浪當年也做過直播,後來為什麼不做了?因為我們發現我們燒不起。所以,很多時候你的判斷很重要。
此外就是學習能力,比如學習前輩的成功經驗,要理解它的特殊性和偶然性,不要照單全收。
在中國互聯網早期,我們跟美國學習美國的互聯網模式,但一定得理解這些模式怎樣跟中國市場結合,它成功在哪兒,怎樣跟中國市場現階段結合才能有更高效率。照單全收學習美國模式的公司,百分之百是失敗的。成功的公司一定能夠把這兩點結合得很好。商
(本文根據曹國偉在“尋找中國創客第四季峰會”上的演講整理,有删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