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邊是制造業的“寒冬”來襲,一邊是“互聯網+制造”的日趨火熱,你能說中國制造型企業沒有出路了嗎?
文/本刊記者朱麗
當下班前預約做飯,下班路上開熱水器、空調,一進門即可享受,成為未來普遍的生活需求時,對于家電企業,似乎就不再意味着“寒冬”了。
智能家電産品的層出不窮,說到底,皆因互聯網、物聯網帶來的颠覆性改變。
這一時代契機,已然引起家電企業的醒悟。2015年以來,海爾高調創建互聯工廠,引領行業潮流;美的不甘寂寞,悄悄推行“雙智”戰略(智能家電、智能制造),雙管齊下;來自美國的惠而浦卷土重來,在安徽合肥設立全球研發中心,發力中國高端家電市場……家電巨頭們的轉型路徑各領風騷,但殊途同歸——跟随“互聯網+”的節奏,向智能制造挺進。
而未來五年,中國國内智能家電消費規模将達3萬億元的巨大潛力,更使得家電業的智能化轉型成為必須,而不隻是必然。
惠而浦,顯然不會放過這個難得的産業機遇。這家于1911年創立的全球性白色家電企業,最早發明了全自動洗衣機,在美國大本營市場、南美和歐洲地區,品牌和銷量早已響當當,在家電智能化探索上更是走在行業前沿。自2014年整合合肥三洋以來,惠而浦表現出勃勃雄心——欲通過其先進的管理經驗和研發實力,向家電産業鍊高端延伸。
家電智能化離不開互聯網。而互聯網與家電業的深度融合,将使“互聯網+”在家電制造的内容豐富化、領域和空間的拓展方面廣泛應用,且想象無限。這恰好與“中國制造2025”的本質目标吻合。
然而,互聯網+制造意味着什麼?智能制造怎樣落地,才能真正創造用戶需求?惠而浦中國董事長金友華對《中外管理》分享的破局之道,或許能夠解開這個疑團。
重新定義産品制造
《中外管理》:面對互聯網浪潮的沖擊,原來的商業模式及競争手段失效了。作為傳統的家電企業,您認為競争模式需要怎樣的創新?
金友華:企業最根本的東西還是用戶,要為用戶創造價值,站在用戶的角度去設計産品。商業模式的發展隻是競争中的手段和環節,尤其在“互聯網+”背景下,我們應該用互聯網的思維和平台去創造新的業務模式。為此,企業家要在這方面進行思考,通過互聯網平台去整合資源,形成一種紐帶,這是企業創新的真正核心。
《中外管理》:現在,互聯網似乎可以和一切傳統行業發生聯系,甚至颠覆傳統企業的生産方式。家電行業也面臨這種危機,因此要積極擁抱互聯網。在您看來,“互聯網+”到底能夠為傳統企業帶來什麼?
金友華:作為傳統企業,也有完整的體系去研究用戶,去保證我們的産品能夠符合用戶的需求,隻不過受制于一些方法和手段,相比于互聯網的方式,這種傳統的研究效率和效果都不高,在這種情況下,傳統行業也必須建立一整套高效的運轉機制。比如改造原有産品及研發方式,實現用戶遠程操控和集中數據分析,實現多廠家的産品互聯互通,實現産品制造數據信息的感知傳遞和分析,以及擴大創意來源,對接用戶需求,對接全球研發資源等,這些都離不開互聯網。我們要抓住這種機遇,加速推進家電業的産業互聯網進程。
以惠而浦中國近期發布的産品為例,一款三洋帝度滾筒洗衣機,在實現健康空氣洗、精準添加等功能創新的同時,還融入了大數據和互聯網平台,通過手機App實現遠程操控,故障診斷和産品在線升級一體化服務。
回歸商業本質
《中外管理》:現在很多家電企業在和互聯網嫁接,像海爾、美的、TCL等都在和互聯網公司開展多種形式的合作。您覺得傳統家電企業,需要從互聯網當中借什麼力?
金友華:現在大家都在談互聯網思維。傳統企業如果隻用互聯網思維,而忽視企業既有的基本功,也無法保證為用戶提供優質的産品。互聯網最大的特點在于,一旦有好的設計,就可以利用全球的平台和資源,實現信息的快速傳輸,所以互聯網的主要作用是連接。我認為對傳統企業來說,互聯網思維合适不合适,最終都将回歸商業的本質。
《中外管理》:您理解的“商業的本質”是什麼?傳統企業如何尋求自身的突破?
金友華:我始終持這個觀點:第一,不要排斥互聯網,而一定要學習它,了解它,理解它,并應用它。我認為現在企業的本質仍然是做産品,把産品做精做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