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風口論”的雷軍最近公開解釋:“風口的意思是順勢而為。”但顯然,被風口這個詞誤導的人不在少數……
文/青雲
“移動互聯網風口”是近幾年最熱的新經濟代名詞之一,紅透了半邊天。但今年,人們越來越少談及“風口”,這個熱詞正在被冷落。
在此背景下,小米創始人雷軍近日在微博上給“風口論”以詳細的“名詞解釋”:“站在風口上,豬都會飛。我引用這句話是為了說明創業成功的本質是找到風口,順勢而為。”雷軍還說,勢來自于《孫子兵法·兵勢篇》,“故善戰人之勢,如轉圓石于千仞之山者,勢也”。
究竟是移動互聯網風口已過,還是資本的寒冬“冷凍”了創業熱情?在筆者看來,“冷”的背後有幾大現實主因。
移動互聯網創業空間已逼仄?
2015,互聯網圈開始流行“打不死就合并”的模式,一連串的合并貫穿全年。
是年2月14日,滴滴打車與快的打車實現戰略合并;4月17日,58同城宣布戰略入股趕集網;10月8日,美團與大衆點評宣布合并;不久後,攜程控股了去哪兒……
不難看出,開啟了合并模式的公司,多數是依托這波移動互聯網熱潮湧現的新公司。它們曾經是競争最激烈的對手,但在市場和資本的“撮合”下,紛紛走向了合并。這讓創業者憂心忡忡,特别是這些合并的公司背後往往有BAT的身影。一個不得不承認的現實就是移動互聯網創業漸漸進入尾聲,所謂風口已經過去。盡管5G還沒有到來。
做個簡單的測試就能知道這并非危言聳聽:打開手機看看,你的智能手機上有幾個應用是過去半年裡由新公司開發的呢?對筆者來說,手機裡已經很久沒有接納一個新的移動應用了,即便偶爾加一個,也會因為其過低的使用頻率而在下載後不久就删除。這不是因為手機空間狹小容不下幾個低頻App,而是目前主流移動應用已經滿足了用戶絕大多數的需求,如果不是必要,誰會再下載一個新的呢?
BAT三家公司的托拉斯化形成了很高的競争壁壘,讓移動互聯網創業的難度進一步加大。仔細看一下BAT的業務布局就能看出,三巨頭的業務交叉重疊越來越多,在業務布局上開始趨同。就移動互聯網來說,創業者更加難以突破。過去幾年間,很少有互聯網創業公司能避開BAT三大巨頭的陰影,獨立的移動互聯網創業公司更是紛紛被收編。不是被BAT财團戰略投資,就是被變相收購——似乎誰也難逃其“魔掌”。
這意味着中國互聯網行業開始走向集中和壟斷,面對巨頭們依托先發優勢加以投資并購打造的壁壘,創業者難以跨越進而成長為新的大公司,而隻能在巨頭的夾縫中生存。
移動互聯網創業熱度不複往昔的情況下,風口已經不再是風口了。
“風口”=投機!
風口這個詞的盛行,與提出“風口理論”的雷軍自然分不開。2009年12月,雷軍在40歲生日會上與陳年、李學淩等好友長談,堅定殺入手機行業的想法,此時“風口理論”已經成型,小米成為其随後幾年的最佳試驗場。2010年4月,雷軍創辦小米,2011年8月,小米一代手機驚豔亮相,2013年,小米開始步入發展快車道……小米的成功讓雷軍更加堅定“風口理論”的正确性。他在接受媒體采訪、出席各種公開活動時,經常将“風口”挂在嘴邊,成為風靡創投圈的成功方法論。
風口理論從出現那天起就一直受到質疑。比如:馬雲認為,“豬碰上風也會飛,但是風過去摔死的還是豬,因為你還是豬。”周鴻祎也直言“風口上的豬是一句正确的廢話”。
但成功者的話會被記住,小米的高成長性成為其最好的背書。即便是馬雲、李彥宏在不同場合表達過不同意見,但風口論依然烽火燎原。直到背書了這句話的小米如今也開始走下坡路。
如果若幹年後複盤小米的發展史,2015年很可能是個轉折點。這一年,小米先後遭遇了銷量計劃落空、高端産品線失利、估值縮水等問題,發展遇到巨大瓶頸。至今,仍然看不到有好的辦法改變。相反,小米的競争對手華為,一家笃定技術和品牌穩紮穩打的企業,在手機上完全超越小米。這不得不讓人反思馬雲那句話,所謂風口,究竟是不是得意一時的昙花一現?追風還是造風更能立于不敗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