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農業+教育”鄉村休閑的新路徑

“農業+教育”鄉村休閑的新路徑

時間:2024-10-28 07:42:38

商業性的普及讓這些農家樂和采摘園趨于雷同,過于關注娛樂性和舒适性也讓農業勞動本身的質樸性、純真性大大降低。“農業+教育”的模式或可探索出一條鄉村休閑新路徑

文|《小康》記者劉源隆

重在體驗圖為孩子在家長的陪同下體驗駕駛的樂趣。攝影/劉源隆“教育是農業而不是工業。”這是教育家葉聖陶先生的名言。但是,在快節奏的生活驅使下,從家長到學校,乃至教育部門,都還未能完全領悟這句話的含義。

望子成龍,仍舊是大多數家庭教育的核心;分數、名次仍然是衡量一個學校教育水平的唯一标準;各大中小學的擴招,讓并不豐富的教育資源産出了大規模的教育産品。所有這些問題都可以用一個字來形容,就是“快”。可是老祖宗在數千年前就告誡,“夫欲速則不達,半歲之病豈一朝可愈?”世間萬物,都是這樣的道理。而不斷的教育改革,也未能切其肯綮之處,這固然有客觀國情的制約,但是畢竟,精耕細作、因材施教才是教育的本真。

素質教育提倡多年,越來越多的家長開始意識到教育孩子應當全面。尤其對于城市中的孩子,現代化的城市生活、繁重的學業,讓他們從小就缺乏接觸自然和了解農業的機會,而優越的生活更是讓他們缺乏勞動精神和對意志力的磨練。如何彌補這一彌足珍貴的自然勞動課程,是家長們一直關切的問題。

如今,從農家樂到采摘園,是城市家庭在選擇周末活動時的首要選擇。但是商業性的普及讓這些農家樂和采摘園趨于雷同,過于關注娛樂性和舒适性也讓農業勞動本身的質樸性、純真性大大降低。

先找市場,再建農場

在海澱區上莊鎮前章村,曾經經營着一大片蘑菇采摘園。相比昌平、密雲、延慶等京郊其他地區的觀光采摘行業,上莊鎮的經營乏善可陳,其規模和效益不值一提。由于常年來遊玩的人過少,每年采摘園種植的蘑菇都要經曆爛在大棚裡都沒人采摘的命運。鎮政府、村民們心急如焚,可無論怎麼宣傳,都難以吸引更多的人前來。

就在一年前,幾個年輕人将這片300畝的林地承包了下來,經過精心的策劃與建設,“田媽媽蘑法森林”正式挂牌營業了。逐漸的,上莊鎮前章村的人氣越來越旺。許多村民還納悶,怎麼換個名字經營農場采摘就有這麼多人來呢?

田媽媽(北京)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的CEO要雁峥是這家農場的創始人,“我們的合夥人都不姓田。”之所以取名“田媽媽”,是因為創始人希望讓田野、讓大地成為每個小朋友成長過程中的好夥伴,像媽媽一樣用綠色呵護每個寶寶健康成長。

“身邊70後、80後們,基本上都變成了三口之家,讓孩子吃得健康,有地方玩是很多家長最關心的問題。而恰恰這個問題,在北京這樣的超大城市卻沒有答案。”要雁峥說,“我自己是兩個雙胞胎姊妹的父親,平時最頭疼的事情就是帶孩子去找玩的地方,孩子3歲左右的時候,我發現她們特别喜歡去采摘各種水果蔬菜。采摘之餘她們的樂趣是在農地裡玩土、和泥還有拔草,一起追逐蝴蝶、放風筝,簡單的樂趣好像把我也帶回了童年。我覺得應該創造更多的空間和機會,讓孩子們回歸田野,讓農業成為親子休閑的載體。”

于是,要雁峥和合夥人一起承包了這塊地,從最初隻是招待朋友們帶孩子來玩,到現在的初具經營規模,“田媽媽”隻用了近一年的時間,由此也不難看出對于北京這樣的國際化大都市,鄉村親子休閑的市場如此巨大。

北京周邊的農業園、采摘園、開心農場不勝枚舉,田媽媽有什麼不同呢?

要雁峥說,田媽媽最大的不同是“先找市場,再建農場”。要雁峥是做休閑農業與鄉村旅遊規劃設計的,非常清楚做農業項目這潭水的深淺,做農業的過程非常艱辛,不能着急,要從細節做起,一點一點來,如果簡單地複制和模仿,一定是死路一條。田媽媽正是看中了孩子對于食品安全、認知教育、戶外體驗還有家庭休閑的需求。“田媽媽”和其他園區最大的不同,就是市場定位非常明确,主打親子教育,主題也非常突出,就是深挖農業特色。

由此“農業+教育”的模式呼之欲出。

寓教于樂圖為家長帶着孩子們來體驗“插秧摸魚”課程。攝影/劉源隆遊樂設施取材自然

當然,“田媽媽”的“農業+教育”這一概念是不是真的能夠得到家長和孩子們的認可,還得看具體的産品和項目。

走進“田媽媽魔法森林”,不難發現,“森林二字”名副其實。整個農場占地面積共300畝,其中林下休閑區面積150畝,生産區面積150畝,包括有13座溫室大棚,10棟大冷棚,擁有榛子林、核桃林、冬棗林等。這裡的樹木遮天蔽日,植物屏障将森林天然地分成了不同的區域,即使有幾百人一起進入,也不會覺得擁擠。

穿過叢林,走過一座座獨木橋,“蘑法曆險記”就是孩子們的聚集地。這裡有五顔六色的彩帶迷宮、巨型充氣蹦床、玉米沙坑等遊樂設施。“所有遊樂設施的建造,我們都在前期進行了充分的調研策劃,我們邀請了許多早期教育的專家和心理學家,對于孩子在不同方面的認知教育特點設計了這些遊樂項目,因此是非常具有科學性的。”

這裡将廢舊輪胎,塗成各種顔色,制作成秋千、闆凳、護欄、階梯,還有用木頭搭建的書屋、長椅和拱門。田媽媽蘑法森林總經理董亮歌告訴記者,所有的遊樂設施全部就地取材,“這塊地産什麼,我們就用什麼材料,力求天然、自然的氛圍。”

“蘑法水世界”也是園區中頗受歡迎的區域。它由6個連在一起的水池組成,深淺不一,最淺的隻有20厘米,最深的在半米左右。“可以讓不同年齡段的孩子都能有适合自己的玩法。”董亮歌說,園區裡的水是循環利用的,全部經過專業的淨化處理設備淨化過,家長可以放心地讓孩子們玩耍。

露營區也是一大亮點。“田媽媽”結合森林精靈理念,通過燈光、主題裝飾形成不同的精靈部落,配合DIY家庭廚房、咖啡間等服務設施,為家庭提供自然露營體驗。

課程活動寓教于農

來到園區裡遊玩,除了有各項遊樂設施,最讓家長感興趣的就是“教育課程”了。由于臨近著名的京西稻産區,“田媽媽”蘑法森林最近策劃的課程就是“插秧摸魚”。在開始幹活之前,每個孩子先用手中的畫筆裝飾一頂自己幹活戴的草帽,再聽老師講完“大米的一生”,然後下到稻田中跟着老師學習插秧。

“稻田裡有泥水,孩子學習、玩耍後,肯定一身髒,在平常我肯定不讓他這麼玩。但是來這裡就是親近自然,以農業的方式教育孩子,在城市裡我們對孩子的保護太多了,他們太需要這樣的娛樂活動了。就算弄髒幾身衣服,我都願意洗,總比在家對着電腦玩一天強多了。”一位家長如是說。泥田裡孩子們玩得不亦樂乎,這種簡單質樸的勞作讓他們認識了戶外的美好,不知不覺還從玩耍中學到了在學校課本中學不到的知識。

一位多次帶孩子來體驗插秧的家長說,她的孩子原來不愛吃飯,還總浪費糧食,體會到自己耕種的辛苦後,變得珍惜糧食,每天吃飯都會幹幹淨淨,“這是他自己勞作後的體悟,比我們單純的說教要管用多了”。

農場的一角還有一大片養雞林地。這裡的母雞散養在林地裡,自己鋪窩下蛋,而“尋找雞蛋”就是又一項天然的課程。孩子們拿着小框,跟着母雞在林地裡玩耍,“在找雞蛋的過程中可以觀察動物的生活習性,對于孩子的觀察能力提高很有幫助。”董亮歌說,這些雞都是吃農場的稻谷長大的,所以雞蛋的質量也很高。用這樣搭載課程的方法,農場周末一天能賣出上千個雞蛋,基本沒有庫存。

“田媽媽”的課程中還包括蘑菇采摘、水果采摘,根據不同的節日還會開展專項的活動,記者采訪時正是臨近端午節,因此“包粽子”也是課程之一。臨近中午,“田媽媽”會為來遊玩的家庭提供烤爐、竈具,家長和孩子們就用農場生産的各種食材自己動手制作午餐。

為了讓孩子們在遊樂的同時提高學習的質量,“田媽媽”還和海澱區農村工作委員會合作,由北京市農村工作委員會、北京市科學技術委員會授牌成立“農民田間學校”,定期邀請中科院和海澱區的科普工作者來進行授課。

而對于有更多需求的家庭,“田媽媽”還在農場中開辟了“家庭農場”,将土地分成20平方米的小塊,家長可以承包土地,帶着孩子自己種植,并定期來采摘。讓孩子體會更多勞動和收獲的樂趣。

近期,“田媽媽”新開發了一項“親子駕駛課程”。他們向廠家定制了小型的電動汽車,讓孩子在家長的陪同下在林間體驗駕駛的樂趣。

據了解,“田媽媽蘑法森林”的課程設置是以天為單位,每個家庭收費大概300多元,而這個價格包含了課程、遊玩、采摘和午餐。對于這樣一個并不高的價格,能否實現盈利,是經營者面臨的挑戰。

董亮歌介紹說,“田媽媽”在沒有開始推廣的情況下,已經有500多個寶寶家庭成為了“田媽媽”的會員,每個會員家庭既是他們的客戶,也是他們的創意團隊成員和創業夥伴,這是家庭創意農場的新模式。“田媽媽”的會員有共同的需求,是在用愛創業,核心關注是寶寶們的健康成長。

“在做這個事業之前,我們對市場也有一個調查。全國2~7歲城市兒童超過9000萬,北京約100萬。以北京為例,2~7歲都市兒童在休閑消費、學前教育、課外體驗及親子旅行方面的年均消費約2.2萬元,總的市場份額約180億元/年。”要雁峥補充說,“2016年田媽媽計劃在北京周邊布局多個田媽媽農樂園和田媽媽成長基地,下一步會以上海、廣州、深圳、成都、武漢等超大型城市及昆明、三亞、廈門等親子旅遊目的地城市為主要拓展目标,預計2020年在全國實現千家田媽媽的連鎖運營目标。”

“現在的親子農業一定要+互聯網,要用互聯網的力量将親子農業做得好玩、好認知、好分享。”而要雁铮也在逐步将自己打造成親子農業界的IP和“網紅”。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