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色共享單車在中國的各大城市街頭迅速流行起來,成為老百姓交通出行中一道新的風景線。第三方數據研究機構比達咨詢近日發布的《2016中國共享單車市場研究報告》顯示,截至2016年底,中國共享單車市場整體用戶數量已達到1886萬,預計到2017年年底,用戶規模将達5000萬。初步統計,共享單車市場至少有18家企業,公開的融資額已經超過80億元人民币。公共租賃自行車實際上并不是新生事物,但如此大規模應用和快速增長,并得到公衆好評和資本追逐,以及随之而來引發輿論廣泛關注的單車亂象,卻值得我們從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角度進一步思考。
首先,共享單車的流行是共享經濟的典型代表,它體現了這個時代的市場活力和社會創造力。我們看到随着“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尤其是移動終端、物聯網和雲計算的發展、應用,實際上為基于共享的商業模式發展提供了基礎和可能的方向。研究表明,共享經濟或分享經濟商業模式的廣泛應用,主要集中在金融、生活服務、交通出行、生産能力、知識技能、房屋短租等六大領域。共享單車正是以其對互聯網新技術的創新性應用,超越傳統的公共自行車租賃模式,意圖解決人們交通出行中“最後一公裡”的問題。
人們之所以喜歡共享單車這類服務,不僅因為“随停随用”的便捷,還有以用戶為中心的設計,并且通過不斷與用戶互動進行産品疊代,給終端消費者帶來良好的體驗。通過共享單車的市場競争和行業發展,将進一步刺激新材料、人工智能、移動通信等技術研發和轉化,而現在人們熱議的“亂停亂放、丢失損壞”等現象,也将通過大數據等技術的優化在一定程度上加以解決。
衆所周知,在我國經濟轉型過程中,政府正在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不僅要大力改造提升傳統産業,也要加快培育壯大新興産業,不斷提高質量、效益和競争力。與此同時,互聯網時代很多經濟業态是體驗式經濟,消費者越來越重視服務質量和使用體驗。在這個意義上,以共享單車為代表的共享經濟,其實關聯到傳統制造業的升級、戰略性新興産業和生活性服務業的發展,這也是以智能化和信息化為核心的第四次工業革命所帶來的機遇和挑戰,其中蘊含着我國經濟轉型發展的潛力和動力。
其次,共享單車的發展還具有很強的公共性,它需要政府和社會的合作共治。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公報強調,市場要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對于共享單車這類以市場為主體的經濟和社會創新,政府和大衆理應本着開放和包容的态度。當然在大力擁抱這類創新的同時,如何規避其中可能存在的問題,最大程度地保護市場活力和社會創造力也至關重要。
共享單車面對的交通出行問題,是一個關乎普通百姓日常生活的民生問題,它與養老、醫療、教育等公共服務的提供有着相似之處。在提供這類産品和服務的同時,它也要占用道路等公共資源,同時引發“搭便車”、“公地悲劇”、“鄰避效應”等一系列治理難題。在解決由這類公共服務引發的問題過程中,政府在尊重市場規律的同時,應跟上市場創新和技術變化的步伐,創新公共治理方式。政府部門提供法規等政策工具加以調控和引導,激發市場主體的創新和創造活力,發揮公衆參與和監督的作用,并通過政府部門、企業和消費者等多元主體的共同協商,來調整不同利益群體之間的關系,從而提供有效的市場規制手段,尋找共同的利益點和達成社會共識。
最後,共享經濟的未來是從共治到共享的社會發展形态演化,實質上是塑造共享價值和文化的過程。共享單車這類市場主體的創新,必将伴随着政策和社會治理的創新,比如社會信用建設、社群網絡管理等,隻有在演進過程中逐步匹配和達到均衡,才能真正實現從合作共治到共享發展。
(作者系北京工業大學人文社科學院講師、首都社會建設與社會管理協同創新中心研究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