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景看好得益于我國政策的日益開放,外資銀行在中國市場所涉及的業務深度和廣度在不斷增加。根據中國銀監會數據,截至2017年底,外資銀行在華營業性機構總數達1013家,近15年增長近5倍,年均增速13%。圖片/洛花随着金融機構對外開放程度不斷提升,金融業市場準入迎來放寬,近幾個月,外資銀行頻獲政策紅包。
先是2017年年末财政部表示将大幅放寬金融業針對外資的持股比例限制。接着中國央行決定授權美國摩根大通銀行擔任美國人民币業務清算行。随後,銀監會發文将放寬對除民營銀行外的中資銀行和金融資産管理公司的外資持股比例限制,實施内外一緻的股權投資比例規則。
“在華外資銀行未來一至兩年内或迎來加速增長。”标普全球評級近日發布報告稱,外資銀行仍将視中國市場為重要增長點。除了中國龐大的市場規模和強勁的經濟增長速度外,在華外資銀行還面臨一系列當前國家戰略和政策所提供的機遇,如人民币國際化、“一帶一路”倡議以及對在華外資銀行監管政策上的積極簡化和支持。
十年堅持浮浮沉沉
金融業對外開放一直是各界關注的焦點。自2007年銀監會發布《中國銀行業對外開放報告》,明确表示促進外資銀行全面發展,鼓勵外國銀行設立或者将現有分行轉制為中國注冊的法人銀行以來,衆多外資銀行來華設立法人銀行,或通過持股中資銀行,參與中國銀行業的發展。
這十年來,外資銀行在華經曆了怎樣的變局,或許可以從趙南的經曆中窺見一二。
趙南,天津人,資深投行人士,十年前,學習金融專業的他過五關、斬六将得到了一份外資銀行支行的工作,拿到了一個“外國金飯碗”,但是沒想到好景不長,沒幾年,這家支行就因為業務量短缺關門了。“感覺椅子還沒坐熱就要收拾東西走人,和親戚朋友說起來都感覺很尴尬。”
回顧曾經的外資銀行職業生涯,趙南感慨萬千,“剛開始,大家都覺得這是個‘舶來品’,在這裡工作體面輕松,挺讓人羨慕。但後來,尤其是2007年國際金融危機以後,工作開始變得越來越難做。”
正如趙南所說,早在外資銀行入華初期,一度被視為“狼來了”,引起業界一片熱議,但事實上,由于多種因素制約,外資銀行在華發展并沒有如洪水猛獸一般一發不可收拾,而是逐漸從京滬地區擴散至全國,保持平穩發展态勢。
首先,受并表監管的影響,外資銀行的經營規範不僅需要滿足中國監管部門的要求,還需要滿足母國監管機構的監管标準,這也促使外資銀行的合規意識高于本土銀行。2010年以來,國内“影子銀行”盛行,但外資銀行鮮有參與。
其次,過去幾年中,受實體經濟調整的影響,外資銀行的不良率和不良貸款餘額也有小幅上升,但明顯低于其他類型的銀行。在變化趨勢上,外資銀行的資産質量拐點也領先于其他類型機構。2015年,外資銀行的不良率開始下降;2016年,其不良貸款餘額也有所減少,率先實現了不良貸款的“雙降”。
根據中國銀監會最新發布的數據,截至2017年底,外資銀行在華營業性機構總數達1013家,近15年增長近5倍,年均增速13%。不過,銀監會另有數據顯示,外資金融機構在我國的市場份額總體比例較低,上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外資銀行資産占比一直在2%左右徘徊,2016年降至不足1.5%。
對于這一點,趙南有着自己的解釋。“在銀行工作難免需要挖掘客戶,但是外資銀行想取得百姓認可并非易事。用戶辦理儲蓄業務,首選往往是距離辦公或住宿地點較近的網點,但外資銀行支行有限,便利程度受限。”
此外,人們比較擔心資金存入外資銀行的安全性。這一安全性主要是指一旦該外資銀行退出中國市場,存款怎麼辦?趙南告訴記者,“外資銀行的網點說關門就關門,工作人員的信心都受到了打擊,何況用戶。”
政策再松綁喜迎開放的春天
盡管外資銀行在華發展仍面臨諸多挑戰,但無可厚非的是,得益于我國政策的日益開放,外資銀行在中國市場所涉及的業務深度和廣度在不斷增加。
2017年3月,銀監會發布《關于外資銀行開展部分業務有關事項的通知》,明确在華外資銀行可以與母行集團開展内部業務協作,為“走出去”的企業在境外發債、上市、并購、融資等活動提供綜合金融服務,發揮外資銀行的全球化綜合服務優勢。按照中外一緻的原則,在華外資法人銀行可依法投資境内金融機構。同時,按照國務院簡政放權的要求,明确在華外資銀行開展國債承銷業務、财務顧問業務和大部分托管業務,不需事前獲得銀監會的行政許可,而是采取事後報告制。
近日,銀監會再次“出拳”,發布對《中國銀監會外資銀行行政許可事項實施辦法》修改決定,主要包括增加關于外資法人銀行投資設立、入股境内銀行業金融機構的許可條件,取消多項業務審批,推進簡政放權工作,持續優化審批流程,提高外資銀行在華營商便利度,擴大金融業對外開放。
銀監會外資銀行部主要負責人段繼甯表示,銀行業對外開放在過去40年中不斷擴大深化,是中國改革開放的重要組成部分。外資銀行已融入中國金融體系之中,當前在華外資銀行資本充足,流動性穩定,資産質量良好,保持了穩健經營。對于近年來外資銀行在華經營狀況的變化,段繼甯用“幾多幾少”進行總結:外資銀行在華機構數量、經營地域、服務對象、經營業務種類、實現利潤從少到多;同時,中國對外資銀行的限制性規定、審批事項、中外資銀行監管政策差異則從多到少。“從這些變化可以看出中國銀行業對外開放的大門越開越大。”
同時,段繼甯還表示,下一步銀監會将繼續按照中外一緻和審慎監管原則,進一步擴大在華外資銀行業務經營空間,完善監管政策,優化監管規則和考核方式,為銀行業機構提供公平、透明、開放的監管政策環境和營商環境,支持在華外資銀行全面深入參與中國金融市場和改革創新,支持外資銀行發揮全球化綜合服務優勢。
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銀行研究中心主任、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所銀行研究室主任、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小銀行研究基地主任、研究員曾剛分析稱,中國經濟在新形勢下的進一步改革開放,包括“一帶一路”倡議、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的推進、自貿區擴容、人民币加入SDR并進一步國際化,以及利率、彙率市場化改革等,都将繼續給外資銀行帶來發展機遇。外資銀行将會在充分發揮境外網絡、産品設計和風控技術等比較優勢的同時,進一步融入本地市場,提高本土化管理水平,探索和踐行創新、協調、開放、綠色、共享五大發展理念,提升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
他表示,盡管市場占比持續下降,但外資銀行高效、穩健的經營作風,将有助于它們平穩應對去杠杆過程中的風險沖擊。預計未來随着監管的強化和經濟結構調整的繼續深入,外資銀行在經營理念上的優勢将逐漸顯現,在行業中的影響也會有所提升。
“當然也需要看到,在中國經濟結構轉型,特别是移動互聯等發展迅猛的當下,在與互聯網相關的産品和服務創新上,外資銀行明顯落後于中資競争對手。”曾剛表示,“這一方面是因為部分外資銀行的核心系統不獨立,受制于母行的科技開發;另一方面則是由于其他國家的移動互聯發展水平不及中國,以至于母行高層的決策者不能理解中國發生的這些創新,并積極加以應對。如何扭轉這一局面,對外資銀行而言會是一個新的挑戰,也是決定其未來能否進入中國銀行業主流的一個關鍵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