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k人物檔案
海清,本名黃怡,1978年1月12日生于江蘇省南京市,畢業于北京電影學院表演系,中國内地影視女演員。
2003年,通過出演電視劇《玉觀音》中的鐘甯一角而出道。2009年11月,出演滕華濤執導的都市情感劇《蝸居》,該劇讓海清的演藝事業取得了一定的成功。2010年,憑借主演愛情電視劇《媳婦的美好時代》獲得第28屆中國電視劇“飛天獎”優秀女演員獎和第25屆中國電視金鷹獎觀衆喜愛的電視劇女演員獎。2012年,海清主演的國内首部醫患關系題材電視劇《心術》引起廣泛關注和反響;同年4月,獲得第16屆華語榜中榜最佳電視劇女演員獎。2014年11月5日,海清受邀成為首個中美電影節形象大使;同年,擔任浙江衛視《中國好舞蹈》導師,一展曾是舞蹈演員的風采。2016年3月8日,獲得在上海舉辦的中國電視劇品質盛典中最具價值女演員獎;8月,主演汪俊執導的都市情感劇《小别離》,飾演女強人童文潔。2018年1月,加盟由央視綜合頻道與央視創造傳媒聯合制作的《歡樂中國人》第二季,講述新時代的中國故事;2月,出演林超賢執導的現代化海軍題材電影《紅海行動》,在劇中飾演戰地記者夏楠。
海清的哭很特别。
影視教學泰鬥,培養了張豐毅、王志文、黃磊等明星的齊士龍曾描述過海清的哭與笑,“她笑起來嘴上有一紋,哭起來傻呵呵那勁,特别叫人同情。”
海清的演藝生涯也是從“哭”開始的。7歲那年,一個陌生的漂亮阿姨到少年宮選小演員,孩子們站成一排,阿姨跟孩子們說老師要走了,今後要聽話,海清哇一聲哭了,上去拉住阿姨的手,情真意切地說:“老師你别走。”
31年之後,已為人母的海清出演汪俊執導的都市家庭情感劇《小别離》。劇中方圓和童文潔夫婦送女兒朵朵上了去美國的飛機,回到家裡,日子怎麼過都不對勁。海清飾演的童文潔以淚洗面,哭戲幾乎持續了兩集。海清哭得停不下來,和她的老師、方圓的飾演者黃磊相對無語淚千行的狀态,被戲稱為“兩大實力派的演技互飙”。
跳出電視劇,在最近熱播的一檔綜藝節目《歡樂中國人》裡,作為經典中國故事講述人的海清幾度哽咽,多次感動落淚。
其實,生活中的海清并不怎麼流淚。3月中旬的一天,在錄制《歡樂中國人》的間隙,海清接受了《小康》·中國小康網記者的專訪,整個采訪過程,她幾乎從頭笑到了尾,在回答每一個提問時,她都能迅速尋找到笑點,“我是笑挺多但不怎麼愛哭的一個人”。至于别人眼中的她很特别的“哭”,海清把原因歸結為自己“可能是演員吧”,這樣就會“比較容易聽和接受、感受到一些東西”。再進一步分析,海清說,“畢竟我們也有經曆,也有同感。我們人都有同理心,所以就會有感受。”
推開那扇門,去看
演員海清“開講”了。
今年1月28日,由央視綜合頻道與央視創造傳媒聯合制作的《歡樂中國人》第二季首播,海清以“中國故事講述人”身份參與節目。當知名女演員與“不惑”的年紀相遇,網絡上總會擦出經典的感慨火花,具體到海清,“點贊”最多的關鍵詞之一是逆生長。
韶華不負,流年笑擲。有媒體評價說,“從生活中的随性自我到鏡頭下的逆生長,不可定義是海清的個性态度,以專業性塑造每一個角色”;也有網友羨慕贊歎道,“海清一直帶着少女的靈氣,真的是不容易啊”。
海清自己也覺得,她挺像少年的。與“活回了一個少年”同等重要的是,在“不惑”的年紀,海清把一些事情看得更通透了。
中國家庭倫理戲在熒屏“當道”的那些年,正好被剛從北京電影學院表演系畢業不久的海清趕上了,《新結婚時代》《金婚》《媳婦的美好時代》《雙面膠》《蝸居》……市場對于“國民媳婦”的需求似乎特别高。其實,有關婆媳的戲,海清也就接了《雙面膠》和《媳婦的美好時代》,但傳播力度相當廣,觀衆也需要一個更好識别的點,于是海清就自然而然地成為了大家口中心中認定的“國民媳婦”。
剛開始,海清還很開心,覺得這個稱号很好,也很酷,但時間長了,難免會懷疑否認,“怎麼又是這個,我不是啊”。人總想證明自己還有另一面,還有更廣闊的空間,尤其是演員,大多都渴望着擴展自己的戲路。
海清是科班出身,在北京電影學院表演系,她沒有像其他很多同學那樣一進入大學校園就開始不斷接戲,她特意放慢腳步去沉澱、豐富自己,看了不少書,還有大量的老電影,也和同班同學一起深受着課程在全校裡最多并且每周還都要交表演作業的“折磨”。
海清覺得自己挺幸運,因為很多人選擇的是職業而非事業,而她的職業同時也是她的事業。從7歲開始接觸表演時,對當演員這件事情還比較“懵懂”的她就想當演員,直到現在,她也沒有想過要改變身份。用她自己的話來說,“我隻對表演忠誠”。
海清經常會将表演形容為推開一扇門,你看到那個房間是什麼樣的。她自己一直就很想推開那扇門,用一個個角色去看,去弄明白表演是怎麼回事。她信奉的是俄國演員、導演、戲劇教育家、理論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體驗派表演方式,她喜歡觀察别人,因為表演就是人演人,所以必須要了解的是人。
聽故事和講故事,無疑是觀察、了解人的最佳方式之一。文化類節目疊出的當下,《歡樂中國人》以講述平凡人身上的不平凡故事來探求差異化表達,伴随着這個節目第二季的錄制,“中國故事講述人”海清也在電視節目創新性發展方面做出了自己的嘗試。
此前,海清看過《歡樂中國人》第一季節目,她常常被節目中的故事所感動,也比較容易哭,她評價這個節目非常多樣化、多元化。“我父母和孩子都很喜歡這個節目,它的内容應該是做到了适合老中幼不同年齡段的觀衆。當然,我也覺得第二季比第一季更好看了。”說到此處,海清又爽朗地笑了起來。
《歡樂中國人》第二季講述的故事中,有習總書記在2018年新春賀詞中提到的,60年來為廣大農牧民送去歡樂和文明的烏蘭牧騎;有收到習總書記親切回信的玉麥鄉牧民;有攜手工作30年,演繹現實版“廬山戀”的金牌搭檔夫妻;有“魚雷王”士兵和他的少校兒子……在節目中,海清展示了感性、認真、有真性情、富有情懷的一面,高興時露齒大笑,感動時熱淚盈眶。“新時代的故事,值得被推薦。”海清說。
在已經錄制過的節目中,給海清留下印象最深的是在2013年人均純收入僅有1668元的十八洞村,這個隸屬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傳統村落也是“精準扶貧”思想的發源地,在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在社會各界的支持下,這裡創造了脫貧減貧的奇迹,“很多人都說我們年輕人不能吃苦,但是看了十八洞村的故事後,我覺得他們不僅能吃苦,而且有擔當、有責任感、有智慧,他們做的事情很偉大”。海清自信地認為,中國的年輕人還是非常有希望的。
“當你選定一件事情,就要把它做好”
挺像少年的海清對于演員這個職業,一直滿懷着青春的激情和熱情。她,也一直年輕着。
回憶起大學剛畢業沒有戲拍的那段日子,海清坦承也焦慮過,但她将這定義為一種“更高尚的焦慮”,不是停留在生存和溫飽的層面,而是覺得自己練了那麼多武藝,“怎麼沒人出來讓我打一兩場呢?擂台在哪兒呢?”她特别想找機會展現自己的本事。
“那時候年輕,每次讓我去試戲,都是滿懷着熱情,小宇宙開始爆發。”海清覺得這樣很刺激,“就這一場戲,行就行,不行就不行了。”按照這樣的風格,她真的“搞定”了好幾場戲,幾部戲都是試戲試上的。
在海清尚未成名的時候,她參演李駿執導的《落地,請開手機》,跟孫紅雷第一次對戲,她真的一巴掌就掄到了這位大明星的臉上,也真的一口就咬在了這位大明星的背上。這兩下子也真的把孫紅雷鎮住了,他覺得她一定會火。
2010年,随着《媳婦的美好時代》的熱播,海清徹底火了起來,她也憑借劇中“毛豆豆”一角拿下了第28屆中國電視劇飛天獎優秀女演員獎。
火了之後的海清依然在認真地琢磨着表演到底是怎麼回事,她說她很想知道,有時候她也許不能在台詞上準備得特别完善,但在人物上面一定要盡量解決所有的問号,把角色想得越仔細,她心裡才會越踏實,因為她相信這樣演的時候能給觀衆傳達出更清晰的信息。
拍攝由老師黃磊領銜主演的《深夜食堂》,海清飾演一個年近60歲的大媽,在這之前,她沒想過自己可以演阿爾茨海默病患者,對這個病也不了解,為此她耗費了許多心血,為“出來就兩集”而做了大量準備。
相較《深夜食堂》的拍攝經曆與海清“相對比較慢”的節奏風格,《紅海行動》簡直太快了,“接戲一個星期我就到劇組了,進組時我連合同都沒簽”。當時海清隻知道自己要演戰地記者,很多案頭工作都沒有辦法準備。直到見了導演林超賢,她才知道自己将要飾演的戰地記者夏楠既沒有錢、沒有槍械,又沒有後援、沒有人脈,她的丈夫和孩子都在之前的倫敦恐怖襲擊中喪生了,她幾次把自己置入險境,要跟恐怖組織鬥争到底。海清覺得自己離夏楠這個人物很遠。
海清曾問過林超賢為什麼要設置夏楠這樣一個角色,導演給出的答案是《紅海行動》不僅要展現海軍,還要展現普通群衆的使命感,而夏楠正是這樣一個對于戰争、對于恐怖組織勇于反抗的平民代表。軍人和戰地記者一直都是令海清十分敬佩的兩個職業,這樣的角色也能吸引她,“很想演繹”。
為了離夏楠更近一些,到了電影的拍攝地點摩洛哥,海清沒有住在劇組安排的條件比較好的酒店裡,而是讓司機帶着她到當地的小街巷找了一家很破舊的小旅館住下,她把自己置于這樣的境地,跟各種旅行的人、做生意的人聊天,觀察周圍各色各樣的人,一個半月後,她才終于踏實下來。
海清一直承認,自己“屬于那種比較慢的人”。做事需要靜下心來,慢工出細活,欲速則不達。曾經在一檔節目裡,主持人撒貝甯評價海清是一個在低調當中非常驕傲的人,不過這種驕傲并非傲慢,而是一種驕傲的态度,無論生活還是工作。
或許,這就是海清的“匠心”。今年,除了在《歡樂中國人》中講述經典中國故事外,海清還在匠心文化體驗類真人秀節目《非凡匠心》中開啟了“綜藝霸屏模式”。無論對于工作還是生活,海清都覺得工匠精神不可或缺,“當你選定一件事情,就要把它做好”。
規矩與原則
把一件事情做到極緻,或許是海清從童年開始就養成的習慣。
《小康》·中國小康網專訪海清之前,和她有過接觸的人告訴記者,她非常“nice”,是個“非典型”的明星,沒有大腕兒的架子,沒有拒人于千裡之外的高冷。接受采訪時,海清對記者的照顧也格外細緻周到,馬上要錄節目了,她剛剛一直在化妝,需要站會兒,但她會搬來椅子讓記者坐下;為了不讓記者的錄音筆受到雜音幹擾,她移開自己的手機,開玩笑說,“我就拿着你的錄音筆,一路走着一路錄”。
海清很小的時候就開始喜歡記者這個職業了,但她從沒考慮過自己要成為一名記者,“因為我覺得做記者文筆要特别好”。
海清是個比較有規則意識的人。按照她的說法,就是“講規矩”。規矩的一部分來源于家族。1978年1月12日出生的海清,本名黃怡,出身于江蘇著名的京昆世家,她的母親甘娟是民樂家甘濤先生的親侄女。提起甘氏家族,在南京幾乎無人不曉。甘濤三兄弟及其父親甘貢三,都是南京文藝界的名人。2012年5月31日晚,在南京紫金大戲院舉行的“甘濤先生百年誕辰音樂會上”,海清朗誦了一首《思念》緬懷自己的“叔爺”。
對于甘氏後人來說,學戲、吊嗓子是每日的必修課,家裡的女孩子在七八歲的時候都得到閣樓上面“咿咿呀呀”吊嗓子,還要“練功夫”,犯了錯誤或者違反了規矩,挨打也是家常便飯。家裡還有各種各樣的規矩,比如說,過年時要和父母去拜訪家族中的長輩;家裡來了“大人物”,小輩不能上桌;考試要進年級前三……
童年的海清當然不喜歡這些,她有自己的想法和夢想,她想學習舞蹈,母親拗不過她,就同意了,少年宮裡,她也做到了最好,每年暑假都能被選去參加夏令營。她同樣喜歡拍戲,如果考不進年級前三,“代價”是母親就不讓她去拍戲了,為了保證自己能出去拍戲,海清每年都得第一,連第二都沒拿過。
20多年後,海清有了自己的孩子,做媽媽比做明星更讓她感到驕傲。
海清也會給自己的孩子“立規矩”,但憑借的不是嚴厲的管教,而是因勢利導。她家裡一直預備着一把戒尺,雖然真正用到戒尺的時候也沒有過一兩次,但在孩子心裡面,那把戒尺會被認為是家規式的存在。海清覺得,讓孩子在心裡形成一定的“原則感”還是很有必要的。
海清也有自己的“原則”。比如自己不想“重複”的時候,即便是無數的角色找她,她仍然不會接。決定接《媳婦的美好時代》前,她仍然是不想接的狀态,雖然她覺得這是一個好劇本,但當時面臨的另一個“難題”是她還沒買房子,如果不買房,她的爸媽就不讓她把孩子接到北京,于是她咬咬牙,接了。徹底走紅之後,她突然進入到一個高速運轉的階段,一兩個月都見不到孩子,感覺很“分裂”,持續了一年多之後,她最終還是給自己來了個“急刹車”。
早在入行的時候,海清就知道,起落是客觀規律,沒什麼好擔心的,現在,有戲的時候她就全身心投入,做好一個演員該做的所有事情;工作之外,她還有女兒、妻子、母親的角色,生活同樣要好好享受。“珍惜每一天”,是當下她最想表達的心聲之一。
今年2月8日那天,海清在微博曬出自拍照,一頭短發看起來十分幹脆利落,臉上挂着傷痕,還布滿灰塵。盡管如此,海清依然張開嘴笑得很開心。海清就是這樣,一點兒偶像包袱都沒有。演員吳秀波曾說海清像一頭犀牛,犀牛給人的感覺比較強大,很安靜,不會繞彎,但是爆發起來卻很有力量。
“不惑”年紀的海清還真的說不清楚自己到底是什麼樣的,她覺得一個演員在演戲之前需要不停地積累、沉澱,“有的戲像化骨綿掌一樣,有的戲則需要爆發,要看具體情況”。相對工作,生活則更難說得清楚,“人最難的就是了解自己,我覺得我這一路還在不停地了解自己。”海清告訴記者,她想知道自己到底是什麼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