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微循環,邁向提升城市内涵之路

微循環,邁向提升城市内涵之路

時間:2024-10-28 03:56:04

2016年7月16日,在2016矽谷高創會(北京)暨全球産業互聯網大會上,中國國務院參事、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理事長、原住建部副部長仇保興發表了主題演講,他認為:“城市的綠色發展要摒棄工業文明時代給人類帶來的巨大成功,把集中式、軌道式、大型的機械化,看成是灰色、不節能減排、脆弱的模式,再把它變成分散的、循環的、分布式的、無中心的微型模式,進而通過互聯網進行調控。”他這樣說

城市的狂飙式發展應轉向内涵提升

中國正在進入城市化的時代,超過50%的人居住在城市裡。而城市是需要變革的,其本身需要轉型,我把這個轉型概括為重建城市的微循環。過去30年間,城市化雖然得到了快速發展,但實際上經曆的是灰色發展時期,灰色發展給人們帶來了許多城市病,也給氣候變化帶來超過75%的人為溫室氣體排放。城市的問題需要城市自身解決,同時在解決的過程中也包含着創業、創新的新機遇。

城市轉型的條件是什麼呢?如今,城市的框架基本已經形成;城市的邊界也已經在劃定;城市的擴大化也在逐漸終止。此時,我們應該想到,對于城市的大拆大建,狂飙式的發展應該停止,轉而邁向對城市内涵的提升;人居環境的改善;轉向綠色發展。同時,在轉型的基本思路中包含着大量的創新機會,比方說,從工業文明轉向生态文明的過程中,就要把集中式的處理方式轉向分散、有計劃的處理方式;把習慣于建大型設施,轉化為小而美、分布式的設施;把單個、單項的處理方式變成循環、反複的處理方式;把從上而下的規劃建設模式,轉而從下往上結合在一起。隻有分散、分布式、自主式、自下往上的規劃才是有生命力的,才能進入微循環模式。但是,此番轉型的難度非常大,因為中國人固有思路局限了發展。比如說,中國人非常崇拜美國大型、古怪的建築,這也是工業文明帶來的思維方式;同時,中國人也非常崇拜大規模,單一化的的生産模式。這些既定的思維方式是中國建設多樣化、綠色化、小型化城市時代的障礙。況且,諸如此類障礙是非常頑固的,往往被許多利益集團用來吹捧、編造故事,加深這既定思維對國人的影響。

微循環中的創業思路

第一,微降解。城市和自然界為什麼存在着巨大的差異呢?因為在自然界中,無論何時何地的消費、生産、降解,三者的轉化都是平衡的,而城市是不平衡的。人類應通過技術手段讓轉化不平衡的城市變成無論何時何地都像大自然那樣平衡,很多問題也就此解決。以生物垃圾處理技術為例,人們可以用小型的設施進行細菌分解,或者通過小型粉碎機粉碎了以後直接進入下水道。此外,還可以通過嚴格的垃圾分解,使得一切資源都能夠回收利用起來。同時,人們要摒棄使用過往崇拜的集中式大型機器怪獸,這些機器怪獸看上去非常符合人類對于機器的欲望,但它們正是帶來黑色、灰色發展的源頭。如果人類能夠做到垃圾的微降解就可以把衆多的廢物垃圾重新變成新的東西。

第二,微淨化。人類當前遇到的任何東西都在被污染,被人類自己污染、被工業污染,需要重新找回淨化的途徑。但是,傳統的淨化方式往往是巨大的機器式淨化,非常脆弱且非常耗能,如果可以做到微淨化将可以解決上述問題。比方說,通過分散式的辦法,人們把每個村莊和鎮都采用集裝箱式的污水處理措施,污水增加了就加一個集裝箱,把原來傳統的集中的污水處理方式變成分散的,而且分散有利于就地回用,因為把污水處理成純淨水每噸隻需要2.5元,比遠距離調水的成本要低得多。因此,人類技術的發展已經創造了巨大的微循環空間。再比方說,有一種很小的污水處理設備,叫管道污水處理設備,它的生化需氧量和化學需氧量處理的效率非常好,而且占地面積很小,更重要是它是分布式的。還有像河道發臭了,放一個太陽能人工水草,利用生物膜的技術,且有氣泵和微氣泵技術,使水的含氧量急劇提高。而居民衛生間内也可裝上小型中水處理設施,該設施成本隻有兩千塊錢,但可以把洗衣機廢水、洗澡廢水集中起來進行簡易的消毒後用來沖馬桶,至少可節水35%。經我們初步計算,如果北京80%的居民都用上這套設備,就可以節約出南水北調的供水量。此外,我們還可以在每個建築的下水處都裝一個可容納兩噸水的水桶,既可用于消防,又可以澆花,還消減了城市的洪峰。而在建築内可做到灰色水和黑色水分離,把灰色水通過技術處理後再次利用,緊急情況下自身就能夠供應幹淨水。

能源是一個灰色的主題,但是能源可以做到分布式。我們通過用電梯下降的能力發電,進而生物質發電,高樓的頂層也可以利用風能發電、太陽能發電,而後把所發的電通過互聯網協調起來。最後讓每一個小區都成為一個用電單位,同時又是一個發電的單位,而發出的電如果有多餘可以賣給電網,如果電不足,也可以向電網去買,我們已經在一個建築裡進行了實驗,至少可以節能超過75%。而在農村也可以做到地能、熱泵的分布式使用。我們也做了一個實驗,給一個村子配裝上三分之一的太陽能設備,發電可節約12%,雖然已經達到節能的效果,但如果再裝上研發的新一代節能設備,發電就可節約24%,如果給這個村子全部裝上節能設備就能實現全村用電的自給自足。

第三,微滲透。城市之所以會發大水是因為城市失去了下滲功能。此外,地下水位問題也日益嚴重,北京地下水位已從解放初期五米降至現在的150米,取地下水已非常困難。況且,地下水位越深,整個城市的承載力就越差,建築就開裂,基礎設施會毀壞。因此,我們要把地表水和地下水重新溝通起來,也就是海綿城市,既可以防洪,又可以消除污染,還可以把地下水恢複到原來的水位狀态,使地下成為人類的水庫。打個比方,傳統城市的原有排水管道直徑已經很大了,但是洪峰來了,依舊沒有辦法全部消減。但如果75%的水都可以下滲,而原有的管道承載能力也可以提高五至七倍。非常簡單地利用海綿原理,就是微滲透模式,使處處水都能夠溝通,都能夠循環。這樣一個非常小的變化就可以達到很好的效果,比如科馬爾諾生态城,就是在街道邊上設有一個濕地,多餘的雨水在濕地上循環五次進入水體,就能夠保持水體的清澈,不會使地表水的髒東西幹擾到河、湖、海原有的生态。雨水管理的技術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已經分成三個等級,雖然等級越高投入建設成本越大,但是獲得的減排效果卻非常好,中國可以進行碳交易來獲得現金。

第四,微更新。一個城市是曆史文明脈絡的繼承,但中國把許多自己的古老建築都拆毀了,這是一個時代的悲哀。我們應該把祖宗的一些建築保存下來,弘揚開來。同時,跟現在的技術結合起來,讓我們從祖輩所提倡的“天人合一”中獲得智慧并應用于節能減排,最終不僅能創造中國風味的城市、有文化的城市、有自信的城市,而且是節能減排的城市。

第五,微綠地。相同氣候條件下的地區,因是否存在綠樹,溫度可相差12度。我們在北京實測,同一地點在光秃秃的情況下,夏天溫度能達到40度,但是在樹蔭下卻不到30度,這巨大的溫差意味着巨大的節能潛力。分布式的綠地可以吸收大量的粉塵,粉塵吸收了以後,空氣質量就會大大提升。如果十個建築中有一個是園林包裹的建築,可以是立體式的園林,就可以讓我們得到可稱之為森林般的氣候條件。如果可以達到所謂都市公園的标準,負氧離子達到五千至一萬,相信在此生活的居民呼吸道疾病會大量下降。

第六、微控制。建築是人類所創造的最巨大的構築物,在建築物裡人們可以通過微控制實現能源的最大利用。舉個例子,在荷蘭的一個屋頂上,每年可産生40噸菜,供應該樓裡所有的人吃,甚至還富餘。想象一下,人類或許通過現代技術、微控制就可以讓糧食産生、蔬菜産生都在每一個建築裡得到平衡。此外,中國有五千年的中醫體系,針灸、湯藥、艾灸等技術都是物理性而非化學性的技術,都是可以治未病的,這種精妙的東西可以和基因分析結合起來,為每一個人按照不同的病情、季度、氣候量身定做不同的治療模式。兩者可以進行天衣無縫的結合,比方說,先運用互聯網技術通過一個人每天的排洩物分析其大腸杆菌的含量以及微生物的含量,畢竟一個人的的排洩物預示着其身體健康情況。然後把這些數據和這個人特定的基因分析數據結合在一起,最後運用中醫技術進行理療。每個環節的分析、治療都是低成本的,并且是與中國老齡化趨勢、居家養老模式相适應的方式。想象一下,中國可以把現代的技術與古老的智慧連接在一起,就完全可以避免美國式以化學藥品為主要治療手段的模式,同時,這種治療模式也是綠色的、節能減排的。

第七、微農場。所有人都知道城市依賴農場,但不是每個人都知道城市是可以産生糧食的,而且可以高效率産生糧食。運用現代的新技術再加上24小時紫外線燈、LED燈的使用條件下,糧食作物可以24小時不停地生長,單位面積産量可以超過田野的50倍甚至100倍。而且這樣種植的作物由于生産鍊非常短,運輸的能耗就節省了,并且整個過程都是可控的,一切都是可見的,因而也是安全的、綠色的、生态的。目前已有許多采取微農場的成功案例出現,如果職工食堂或者餐廳所制作的食物都是現摘的,從采摘地到餐桌隻需要經過一小時甚至半小時就都代表着非常新鮮以及非常安全。如此富有安全化的生産模式讓人們不必再為了食品安全而擔心。如果一切都是可控的,都是處在人們肉眼所見或者目力所及的的地方,再通過互聯網進行監督,很多問題就都可以妥善解決。

第八,微調控。城市是陌生人的社會,而農村是熟人的社會,熟人社會一切都顯得那麼平靜,每個人都知道每個人的故事,容易對現在以及未來發生的事合理掌控。但是城市誰都不知道誰怎麼樣,這就需要城市建立一種新的調控模式,把城市所有微小的基礎設施,所有的細節都能夠預先安排,以每個基礎設施作為城市的标準單位個體,把所有有可能發生的事件都能夠在計算機的控制下做出來。這樣的模式可以使得每個居民都受到來自各種各樣專業機構的服務,且相互之間必須是競争的,以人為本的,把人民看成是服務的對象。人民群衆可以通過互聯網非常簡單地就能監督各級政府以及各個市政管理部門,使其更好地為人民服務。這種服務就是從簡單的方格式管理到精細化管理,最後到物聯網管理,說明萬物都可以物聯、萬物都可以監督、萬物都可以相互連通。彼時彼刻,不管城市有什麼新技術,誰擁有了權利,權力者都置于人民的監督之下,任何機構都必須競争性地為人民群衆服務,人類在城市中會生活得更美好。

綜上所述,綠色發展盡管阻力很大,但是前途非常光明,要摒棄工業文明時代給人類帶來的巨大成功,把集中式、軌道式、大型的機械化,看成是灰色、不節能減排的脆弱模式,再把它變成分散的、循環的、分布式的、無中心的微型模式,進而通過互聯網進行調控。最後,符合梅特卡夫定律,即讓每一個微循環、每一個微滲透、每一個微交通、每一個微綠地都成為互聯網的一個功能節點。(本刊記者承安報道張宇佳攝影)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