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倡議不是一花獨秀,是百花盛開;不是經濟滲透,是文明互鑒。在“一帶一路”落地生根的進程中,美食扮演着重要角色。它有七個維度的聯結,它聯結着曆史,聯結着未來,聯結着旅遊,聯結着經濟,聯結着貿易,聯結着外交,聯結着文化。美食是文化互鑒的感染劑,是政治溝通的潤滑劑,是經濟貿易的粘合劑,是民心相通的親和劑。今天,“一帶一路”建設大多集中在如道路、橋梁、港口、隧道等重資産項目上,其實軟文化、軟項目的建設已經先行,在此領域,美食是當之無愧的先遣使、帶路神。“一帶一路”,美食帶路,它不是一款中餐大菜,而是一場沿線國家的美食盛宴。
“一帶一路”需要“美食帶路”
“一帶一路”,具有雙重内涵,對内是一項國家戰略,對外是一個國際倡議,它秉承“共商、共建、共享”原則,旨在借用古代絲綢之路的曆史符号,高舉和平發展的旗幟,積極發展與沿線國家的經濟合作夥伴關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
“一帶一路”建設,倡導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要“交而通”,而不是“交而惡”,彼此要多拆牆,少築牆,把對話當做黃金法則,大家一起做和睦相處的好鄰居。好鄰居當然離不開美食這個傳遞友情的使者。我們認為,“一帶一路”建設要造福沿線人民,美食在其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
在國際文化的交流中,總是具有親和力的文化先行,美食正好具備這個屬性。它不僅具有文化的親和力,還有極強的感染力。美食可以直通人心,可以給“一帶一路”沿線20億人民帶來愉悅、帶來健康,增加幸福指數。美食無國界,美食文化是民心相通的先行官。
道路、橋梁、港口、隧道、園區等重資産項目,可以促進整體經濟發展,而美食卻與“一帶一路”沿線每一位普通民衆相關。各國之間的價值觀不容易達成共識,但是“舌尖”這個平台卻具備最大的包容性,因為舌尖上沒有政治,也沒有國家界限。美食文化的傳播應該是各類文化傳播中受阻最小的一種。不僅傳播阻力小,美食的傳播還帶動其他領域的交流和溝通,發揮先鋒領路作用。基于此,筆者提出“一帶一路,美食帶路”的觀點,助力“一帶一路”倡議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美食帶路,聯結曆史源遠流長
中國曾有海上、陸上兩條絲綢之路。除了絲綢和瓷器,食物也一直是絲綢之路上交流的重要内容。張骞通西域,為中國帶來了胡椒、胡豆、胡蘿蔔等食材;明代盛邊貿,中國又引進了番椒、番薯、番瓜等農作物。筆者曾将此現象概括為“漢胡明番”。如今,這些引進的食物食材均對中國的農作物種植結構和飲食文化産生了重要的影響,有的甚至重要到“不可一日無此君”的地位。以“辣椒”為例,它的到來不僅極大地豐富和滿足了國人的口腹之欲,甚至對中國的菜系結構也産生了深遠的影響,在川菜、湘菜、黔菜等菜系中,它俨然已經成為首當其沖的當家花旦。再比如,西域特産的葡萄酒自漢朝傳入中國後,伴随着曆史的發展目前已經充分地融入到了中國的傳統酒文化當中。
與此同時,從中國走出的茶葉、小麥等食物也同樣在“潤物細無聲”般地影響着沿線國家,不斷地充盈着他們的餐桌和飲食文化。沿途八萬餘家中餐館更是遍地開花,受到所在國人民的喜愛。美食,無疑是人類文明互鑒過程中當之無愧的“先遣使”。
“一帶一路”不是獨奏曲,是大合唱,不是單人舞,是集體舞。在“一帶一路”建設中,食物的交流是多向的,食物的交流是文化交流的重要内容。在曆史的長河中,無論是中國還是沿線各國的人民,均是這類交流的受益者。
美食帶路,聯結未來通向和平
“一帶一路”的主要内容是“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資金融通、貿易暢通、民心相通”。這就是說,“一帶一路”建設要造福沿線人民,不僅包括物質層面,同樣還囊括精神領域,不僅是要聯結道路設施,更重要的還在于要聯結民心。如何在項目建設中把“民心互通”的工程做深做好,美食的作用不可低估。
美食是國際交流的潤滑劑,是推動民心相通的親和劑,美食所具備的穿透力往往能直達民心。近些年來,很多國家都緻力于對外輸出本國的意識形态和文化,并為此做了諸多嘗試,例如影視劇、綜藝節目、建學校等,盡管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過程卻并不是十分順利,原因很簡單,任何民族對于外來意識形态的傳入都要經曆長時間的磨合才能充分接納。但是食物則不同,食物的貿易性、文化性、親和性,讓人難以對其抵觸,因此,各國之間的食物交流均能潛移默化地為人們所接受,并進一步對當地的經濟與文化産生作用和影響。所以說,無論是曆史還是未來,美食均在國際交流與溝通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先鋒作用。
在人類文明的長河中,食物交流是貫穿全程的主線之一。它是一個能夠聯結經濟、貿易、外交、文化、民心的多功能鍊條。我認為,在一帶一路建設中,美食除了聯結曆史和未來外,還具有“五個聯結”和“五個帶動”作用,即美食聯結旅遊,可以帶動消費;美食聯結經濟,可以帶動就業;美食聯結貿易,可以帶動進出口;美食聯結外交,可以帶動友誼;美食聯結文化,可以帶動民心相通。美食具有強大的滲透力和感染力,美食直通民心,美食聯結未來。
美食帶路,聯結旅遊帶動消費
旅遊有六大要素之說,即吃、住、行、遊、購、娛。很明顯,作為重要的組成部分,“吃”被放在了第一位。
吃不僅是旅遊的一大要素,也是旅遊的一大資源。究其原因,除去“一日三餐,生命之本”的必不可缺外,還因為“吃”即美食之旅,已成了當下相當一部分旅遊愛好者尤其是年輕人出行的一大目的。旅遊資源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自然旅遊資源,一類是人文旅遊資源,而地方風味美食兼具自然資源與人文資源的雙重因素。不同地域有着截然不同的物産與習俗,也因之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美食。中國的八大菜系各領風騷,繁多的異域美食同樣也能讓人流連忘返。人們對未知事物本就抱有一定的好奇心,更何況是可品可感的美食,單就親和性而言,美食對于遊客具有強大吸引力。有人總結說,旅遊就是“一半美景,一半美食”。
世界旅遊和旅行理事會(WTTC)預測,到2025年,全球國際遊客數量将達18億人次。中國國家旅遊局預測,2016~2020年間,中國将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輸送1.5億人次中國旅客和2000億美元的旅遊消費,同時還将吸引沿線國家8500萬人次遊客來華旅遊,拉動旅遊消費約1100億美元。近些年,旅遊餐飲已成為世界各大城市旅遊産業收入的主要來源之一,餐飲消費作為旅遊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拉動的旅遊業的消費增長早已不容小觑。2010年,中國居民的國内旅遊總花費為12579.77億元,而最近發布的《2016~2021年中國旅遊餐飲行業市場需求與投資咨詢報告》也表明,目前中國國内旅遊和入境旅遊30%左右的收入來自于旅遊者在餐飲上的消費,可以說,餐飲業是旅遊業的重要發展基礎,除去直觀的經濟創收影響外,餐飲業的服務質量也會間接地影響當地的旅遊産業。與此同時,旅遊業對餐飲業也産生着重要的影響和作用,最直觀的表現在于,發達的旅遊業可以為當地餐飲帶去更多的客群。因此,如果這兩者能夠形成良性互動,勢必會對當地發展帶去可觀的收益。
美食帶路,聯結經濟帶動就業
美食及其相對應的餐飲行業對于城市的發展意義非凡,概括起來主要體現在七大方面,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在于它對于就業的貢獻,這也是“美食聯結經濟”的一個具象表現。
以美食為核心的餐飲業,作為勞動密集型産業同樣也是吸納農村富餘勞動力的重點行業。它具有需求旺盛、崗位多、起點低、包容性強等特點,因此,為各地的就業工程做出了不小的貢獻。有統計顯示,目前食物生産産業鍊上的農業、食品工業、餐飲業等行業的就業比例已經高達40%,幾乎占據了就業市場的半壁江山。單就中國餐飲業來說,每年新增就業崗位160萬個,從業人員總數已超過4000萬人,占服務業就業總人口的8%。由此可見,美食承載了龐大的就業群體,對于安置勞動力、提升社會就業率、扶貧幫困、維護社會穩定等均發揮着巨大的作用。同時,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餐飲業對于讓農民真正迅速融入城市也發揮着間接且持續的作用,它所形成的文明禮儀和技術技能培訓體系,不僅使農民走入城市,也通過以培訓提升個人素質的方式,使他們摘掉“城市中的農民”的帽子,真正的融入城市。
美食帶路,聯結貿易帶動進出口
各國之間的食品貿易是國際經濟貿易的一個重要構成部分。食物有哪些呢?大到糧食、肉類、蛋類、奶類、蔬菜、水果,小到油鹽醬醋糖等調味品,既可以是食品原材料,也可以是成品半成品,還可以是相關的茶酒飲料,所有的這些皆可成為食物貿易的對象。
在曆史上,與美食相關的大宗商品貿易便已成規模。這些美食的交流不僅豐富了各國的食文化,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各地的經濟往來,帶動了沿線的經濟發展。現如今,随着科學技術的不斷提高,世界各國的聯系也日趨緊密。交通的便利,運輸條件的提升,使得以食物貿易為代表的各國之間的進出口貿易也愈發頻繁,各國的優質食材和特色美食均能以更快更好的方式實現及時的運輸傳遞和交流共享。法國的葡萄酒登上中國人的餐桌,澳洲的牛羊肉擺放在中國的超市,中國的谷物、水果等食物也出現在了沿線各國的餐館和市場裡。
食物的貿易不僅豐富了沿線各國人民的餐桌,同時還帶動了進出口,為各國帶來了切實的經濟收益。據有關數據顯示,近幾年來,中國已慢慢成為進口食品消費大國。2016年上半年,糧食進口就已達5664萬噸。随着年輕消費群體對于進口食品的需求越來越大,有預測表示,至2018年中國的進口食品市場規模将達到4800億元。其中單就奶粉而言,2016上半年中國進口奶粉整體延續着2008年以來的上升趨勢,進口數量和進口金額分别得到了18.54%和2.8%的增長。窺一斑而知全貌,但從中國的食物進出口貿易的數據就可看出,食物貿易在沿線各國貿易中的占比之重、規模之大。
美食帶路,聯結外交帶動友誼
我們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文化差異很大,不能一味強調文化的獨特性,要找到具有共性的文化突破點,讓對方感到熟悉、親切,在公共外交的領域裡,美食外交是一個非常好的選項。
中國曆來有“飯局文化”一說,自古以來,大事小情、你來我往,許多選擇在飯桌上進行,“美食外交”傳統由來已久。一方面與中國的好客之道密切相關,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了“美食的誘惑”。除增進友誼之外,美食在外交中起到的化解僵局、增加話題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2014年,美國華盛頓大學開設了一門新課:美食外交,教師是美國國際沖突問題專家JohannaMendelsonForman。他認為,“美食應當作為一種工具,可以促進國家間文化的理解和認同。”其實不僅是沿線各國,延伸到國際領域來看,許多外交活動都需借助美食。1971年,美國國務卿基辛格秘密訪華,與周恩來總理密晤,協商尼克松總統訪華事宜。午飯時,周總理用北京烤鴨招待基辛格,一掃飯前緊張的會談氣氛。席間主賓盡歡,下午的會談也順利進行。後來,尼克松總統接受邀請,并于1972年2月按計劃如期訪華,中美關系從此揭開新的一頁,全球的政治格局也得以改變。北京烤鴨還因此收獲了一個響當當的名号——“外交神器”。北京烤鴨至今仍在發揮重要的外交功能,世界60多位國家政要在訪問北京之後,前往大董烤鴨進行品鑒,贊不絕口,足見美食外交的潛力巨大。習近平主席出訪歐洲時,有關歡迎宴會的報道也引發了人們的興趣。荷蘭國王以歐洲王室最高規格禮遇“白領結”盛裝宴會迎接中國客人;在法國的接風晚宴由名廚精心準備;德國總理默克爾夫婦為中國貴賓舉行了私人晚宴,除譯員外無任何陪同人員出席,這是默克爾首次在總理府為外國領導人舉行私人晚宴。宴請不隻是外事交往中的一個接待程序,更重要的是宴請環境和菜肴中傳遞出禮遇和規格,會成為外交事務中的一個亮點,有時某道菜肴會被賦予特别意義,甚至會成為一個曆史中的重要折點。
法國美食家布裡耶·沙瓦朗曾說過這樣的一句話:“餐桌上,看得到政治的精髓。”由此可見,美食對于外交過程中維護和塑造國家形象的重要性。近些年來,伴随中國對外交往的日益頻繁,美食外交也更加豐富多彩。例如2011年,廣州老字号組團參加國務院僑辦推出的“中華美食月圓中秋——中華廚藝五洲行”活動,到華人華僑聚居地、中餐從業者衆多的墨西哥、多米尼加和巴拿馬三國舉辦廚藝表演培訓活動,受到當地各階層人士的熱烈歡迎。由此可見,美食對于外交的影響已經不單單停留在國家層面,還在逐漸滲透到普通民衆之中。
美食帶路,聯結文化帶動民心相通
在“一帶一路”建設的主要内容“互通”中,民心相通是其他“四通”的社會和民意基礎,但民心相通非一日之功,我認為美食在民心相通中發揮的作用非常重要。美食無國界,品味有共鳴。美食的親和力和感染力是其他文化産品所望塵莫及的。“一帶一路”的沿線國家,政體不同,民族、文化亦不同,在如此多樣性和差異性的态勢中,美食無疑是一款最好的親和劑和潤滑劑。
美食不僅承載着提供營養、延續生命的作用,同時也是一種文化,美食是最易于傳播和接受的文化。在“一帶一路”偉大戰略推進的過程中,美食的交流,必然會起到促進民心相通的作用。
中餐是中國文化的經典,可以稱為國家的“第一國粹”。緣由一,中餐在世界上的傳播最廣。中餐是為世界接受度最廣的中國文化,自19世紀中餐走出去的200年間,中餐館遍布世界各個角落,據不完全統計,大約有30萬家之多。緣由二,中餐的體驗感最美好,它将“聽、視、嗅、味、觸”的五覺審美發揮得淋漓盡緻。緣由三,中餐産品的存量最多,這主要體現在中餐的豐富性上,中餐不僅選材多樣,烹饪技法也多達40多種。緣由四,中餐的生命力最強,中華文明曆經千年,很多文化品類都已衰落,但是中餐文化卻依舊充滿旺盛的生命力,絲毫沒有衰落的迹象。由于以上種種原因,中餐不僅在中國被發揚光大,還走出了國門,作為一種具備親和力的文化形态為世界各國人民所接納。
與此同時,世界各地的美食文化也走進中國,如面包、餅幹、漢堡、披薩……都成了中國百姓的日常飲食;雀巢、可口可樂、麥當勞、肯德基等外國食品企業,也成了中國百姓耳熟能詳的品牌。
結語
美食在國際交流間的影響力和作用是不可估量的,它的“七個聯結”和“五個帶動”作用,必将讓它成為一帶一路建設中的軟力量。它不僅聯結着國與國,同時也能聯結起每一個人,不僅聯結着物質,同時聯結着文化。美食能夠感動你的胃,進而感染你的思維,因而影響更大,輻射更深。“一帶一路美食帶路”,有了美食這個潤滑劑和親和劑,“一帶一路”的偉大倡議一定能夠實現得更加順暢,更加完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