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中醫藥農業:一位創新企業家的思考與實踐

中醫藥農業:一位創新企業家的思考與實踐

時間:2024-10-28 02:02:17

食品、中藥質量問題日益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痛點和難點;随着中國進入老齡化社會,越來越昂貴的西醫藥診療費用開支,無論對國家、家庭還是個人都已成為巨大的負擔,高品質的食療預防和中醫藥診療産品正逐漸顯示出在健康管理和慢病治療方面的獨特價值。因此,中醫藥農業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模式示範,不僅對解決生态污染治理、食品安全、中藥品質劣化等問題具有戰略意義,而且對鄉村振興、扶貧脫困、傳統農業轉型等,也都将産生不可估量的積極作用。為此,《國際融資》記者就讀者關注的問題,專程采訪了率先提出中醫藥農業系統理論并領跑中醫藥農業創新實踐的濟南聖通環保技術有限公司(簡稱:濟南聖通)董事長兼總經理李全修先生

ThequalityoffoodandChinesemedicinehasincreasinglybecomethefocus,painanddifficultyofthesociety.TheincreasinglyexpensivecostofWesternmedicineandtreatmenthasbecomeahugeburdenonthestate,familyandindividualswithChinaenteringanagingsociety.Chinesemedicinediagnosisandtreatmentproductsaregraduallyshowinguniquevalueinhealthmanagementandchronicdiseasetreatment.DemonstrationofChinesemedicineandagricultureindustriesintegrationhasstrategicsignificanceforsolvingproblemssuchasecologicalpollutioncontrol,foodsafety,qualitydeteriorationofChinesemedicine,etc.Itwillalsoplayanimmeasurablepositiveroleinruralrevitalization,povertyalleviation,andtransformationoftraditionalagriculture.Afewdaysago,thereporterofInternationalFinancingMagazineinterviewedMr.QuincyLI,GeneralManagerofSaintoneBiotechCo.,Ltd.,whoputforwardthetheoryofChinesemedicineagriculturalsystemandledtheinnovationpracticeofChinesemedicineagriculture.“我們聖通環保創新構建的中醫藥農業解決方案體系就是在智能區塊鍊技術的支撐下,以保證消費者的健康利益最大化為主旨來設計商業模式和盈利模式”

路徑探索:發展中醫藥農業的思考與創新

記者:你率先倡導性地提出要把建立五鍊融合、七位一體的中醫藥農業新業态集群,作為解決“三農”問題的路徑和抓手,這是基于怎樣的思考與實踐?你認為傳統農業轉型升級的出路在哪兒?

李全修:要回答這個問題,就需要搞清楚“三農”問題中的主要問題是什麼?“三農”問題的背後又隐藏着什麼?正是基于對這兩個問題的思考與理解,我提出解決“三農”(農村、農民和農業)問題的路徑和抓手。

在“三農”問題當中,農村問題是主要問題;其次是農民問題;最後才是農業問題。但在有些解決“三農”問題的實踐中,方向卻恰好是反的,農業問題是主要問題,其次是農民問題,最後才是農村問題。

我認為,傳統農業轉型升級的出路不在農業本身,而在農村和農民。我們所倡導的中醫藥農業新業态集群則既能讓地方政府發現經營農村可發展綠色GDP、成為地方财政的主要稅收收入來源之一,也能讓地方政府看到随着中醫藥農業新業态集群的示範效應逐漸凸顯,農村優先、小城市優先将成為必然選項。如此,傳統農業的轉型升級自然會水到渠成,“三農”問題也将不再是問題。

記者:你認為“三農”問題的背後隐藏着什麼問題呢?

李全修:這背後隐藏着成本效益問題:首先,随着農業稅取消,“三農”問題是負擔的說法幾乎成為共識。第二,由于經營城市的收益遠大于費用成本,加上城市規模越搞越大,規模效益也日益突出,于是,優先發展城市就成為必然選項。也就是說,如果我們仍然還是把主要精力放在解決農業問題而不是放在解決農村問題上,那麼,“三農”問題或将可能永遠無解。幸運的是,以中共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了實施鄉村振興的重大戰略,有助于“三農”問題的解決!

記者:發展中醫藥農業新業态集群,其瓶頸在哪兒?突破的難度究竟有多大?對此,你有哪些建議。

李全修:發展中醫藥農業新業态集群的瓶頸是信任、資本和人才。其中,信任為首,然後是資本,最後是人才。人類社會的進步,永遠都需要信任、資本和人才的支撐。資本因信任而投資,人才因投資而彙聚,但是由于資本是逐利且又是浮躁的,因此,其突破的難度就相當于《聖經》所述的窄門:引到永生的那門是窄的、路是小的、找着的人也少。但無論有多難,我們都不能選擇引到滅亡的所謂寬門。

秉持“引進一個人才、帶來一個團隊、集聚一批專家、興起一個産業”的鍊式效應原則,建議地方政府嘗試轉變傳統的招商模式,以實現“鄉村振興”為目标,通過将“中醫藥農業”與“生态宜居、産業興旺、農民增收、生活富裕、治理有效”關聯的制度設計相結合,探索和建立“鄉村振興”的制度體系、标準體系和法律體系,構建城鄉命運共同體、實現城鄉融合發展、共同富裕的社會發展模式。

記者:中醫藥農業新業态集群對健康中國的貢獻将體現在哪些方面?

李全修:中醫藥農業新業态集群對健康中國的貢獻是前瞻性、戰略性、全局性和引領性的。

第一,前瞻性體現:據世界衛生組織《中國老齡化與健康國家評估報告(2016)》,中國人口老齡化程度加深并明顯快于其他國家已成為不可逆轉的客觀現實。為規避因老齡化導緻的醫保支付困局,迫切需要充分發揮中醫藥在治未病健康管理和慢病治療方面的獨特價值優勢,加快打造中醫藥保健、預防、治療和康養的新業态集群體系,在有效應對老齡化健康危機中充分發揮主導作用。

第二,戰略性體現:在我看來,控制了健康,實際上就控制了全球經濟。目前,與健康相關的标準、話語權、專利、醫療器械和醫藥産品均被歐美國家掌控。前瞻産業研究院的《2014~2018年中國醫療器械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預測分析報告》指出,在中國醫用器械領域,約80%的CT市場、90%的超聲波儀器市場、85%的檢驗儀器市場、90%的磁共振設備、90%的心電圖機市場、80%的中高檔監視儀市場和90%的高檔生理記錄儀市場均被外資企業壟斷。在部分領域,進口設備的覆蓋率甚至可達100%。另據統計,美國的醫療器械和醫藥産品占全球50%以上市場,處于絕對壟斷地位。中美貿易博弈告訴我們:核心技術靠化緣是要不來的,真正的核心技術也是買不來的。因此,在健康産業領域,隻有充分發揮中醫藥這一具有原創優勢的科技資源、獨特的文化資源、重要的生态資源和潛力巨大的經濟資源,中國才能真正掌握健康産業競争和發展的主動權。

第三,全局性體現:中醫藥農業新業态集群涉及生态、環境、經濟、人本(就業、教育、醫療、養老、心理等)等經濟社會的全領域、全過程、全周期、全産業、全鍊條,既涉及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飲食安全和健康保障問題,也涉及以中共總書記習近平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的到2020年要重點抓好的三大攻堅戰。首先,中醫藥農業能夠解決面源污染嚴重、減肥減藥困難等污染防治難題,能夠提升農業發展質量并推進綠色發展,從源頭上解決食品、藥品的質量安全問題。其次,中醫藥農業能夠解決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問題,切實成為農民脫貧緻富的依托。其三,運用中醫藥農業的新技術、新組織、新模式、新業态,傳承發展中醫藥事業,能夠培育中醫藥農業戰略性新興産業集群,促進經濟與金融良性循環。

第四,引領性體現為:這一新業态集群能夠以健康為抓手,規避鄉村振興和特色小鎮建設中存在的定位不清、産業缺失,以及過度文旅化、房地産化問題,聚焦加快打造全産業鍊服務的大健康産業集群,讓中國富裕起來的消費者通過消費拉動,解決“三農”問題,進而能夠讓富裕起來的中國消費群體通過消費拉動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建立命運共同體,為解決人類健康問題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記者:那麼,怎樣建立綠色發展的标準?需要優先突破哪些瓶頸?

李全修:需要通過建立綠色發展的指标體系和長效考核目标體系,促進建立綠色發展的标準體系。根據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印發《生态文明建設目标評價考核辦法》的通知(廳字[2016]45号)要求,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統計局、環境保護部、中央組織部2016年12月12日制定了《綠色發展指标體系》和《生态文明建設考核目标體系》。如果據此再進一步就鄉村振興問題制定《綠色發展指标體系》和《考核目标體系》,就将從制度建設方面倒逼地方政府轉換思維,推動建立相應的綠色發展标準體系。

目前需要優先突破的瓶頸:一是農村污染治理。需集中力量優先突破農業土壤污染治理、農村污水和垃圾治理、化學品(如化學農藥、化學肥料、抗生素、重金屬和有機砷等添加劑)等損害群衆健康的突出環境難題。二是拿出類似“不惜一切代價發展芯片産業”的戰略氣魄,把培育中醫藥農業産業作為推進脫貧攻堅、實現健康中國2030的根本出路。三是設立政策性的“中醫藥農業産業引導基金”,借助引導基金突破産業示範瓶頸、吸引資本加速布局,實現快速疊代複制。

解決方案:源頭技術治理+可追溯大數據系統

記者:貴公司創新構建的中醫藥農業解決方案體系都包括哪些主要内容?為什麼?

李全修:我們構建的中醫藥農業解決方案體系涵蓋了五大方面:一是污染防治與生态治理。包括:農業土壤污染治理、農村污水和垃圾治理、化學品污染治理等。目的是解決損害人體健康的突出環境問題,實現食藥材原料的源頭健康生産。二是智慧農業。包括:建立一套符合“三可原則”,比傳統農業系統更省工、更省水、更綠色、更營養、更可持續的精準、精緻、智能農業管養系統。目的是按生态、可追溯原則實施食藥材原料的定制生産。三是智慧制造。包括:基于區塊鍊技術構建以治未病健康管理和疾病治療為中心,縱向打通産品供應鍊,開發能有效預防疾病的優質化、營養化、功能化的藥膳食品;開發能有效治療疾病的更精簡、更有效、更安全的中藥飲片和中成藥産品等。目的是充分發揮中醫藥在健康管理方面的獨特價值優勢。四是智慧數據。包括:基于區塊鍊技術,構建以産品标準、計量、檢測、認證、質量管理、質量信用作為保障,為産品制造、流通、消費等全生命周期提供質量管理提升服務的管理鍊等。目的是建立以中醫藥保健、預防、治療、康養和整體健康管理服務為核心的大數據管理平台。五是智慧社區。包括:基于智能微網技術構建以生态宜居為中心,縱向打通中醫藥農業産業生态鍊,構建“食、藥、養、健、文、教、遊”七位一體、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的新型社區。目的是建立标志性的鄉村振興樣闆。

說說綠色創新企業家李全修

聖通環保創始人李全修是一個有夢想、有情懷、能折騰、不怕輸的人。十幾年前,他毅然決然地與别人豔羨的高薪白領工作拜拜,開始了創業的不歸路。在這條路上,他輸過,而且不止一次。但每一次失敗,都不能讓他回頭上岸,相反,卻讓他感到離成功更近而不是更遠了。不言放棄成為他的信念鐵律。他花光了所有積蓄,包括買房的錢,在中國包括台灣、海南、雲南、貴州等在内的19個省區的田間地頭,用聖通環保的八大類56個産品小類的複方中藥源病蟲草害防控産品和39個産品小類的土壤治理和減肥系列産品進行了N多試驗示範,并取得了成功,規模化應用面積累積近一億畝。

如果讓我給他來個簡約版的文字素描的話,他就是個平常而非常之人:無論别人對他所做的事業怎樣不看好、沒信心,甚至嗤之以鼻,他都會笑納,依舊自信樂觀地昂首挺胸向前走,不會停下腳步,更不會轉身往回退。正因為這樣,憑借着足夠的信念定力,他用10年時間穿越了黑色隧道,見到了黎明的曙光。

這便有了我在采訪他時非常想問的一個問題:“創業之路非常坎坷,你靠什麼走到今天?你的創業初心是什麼?”他的回答是:“能夠走到今天,完全靠信仰——健康信仰!信仰也能夠創造奇迹。追求健康之路是我不忘的創業初心。健康讓生活更美好,信仰讓創業更久遠,也更不怕坎坷。”

因為幼時的他曾被民間中醫救過命,因為家中有病患老人,所以,學醫解除家人的病患是他不變的追求,攻克癌症也曾經是他年輕時的夢想。他當年高考志願報的是白求恩醫科大學七年制臨床醫學,卻陰差陽錯進了山東農業大學林學專業,又因為林下經濟的專業需要接觸到了中藥材,從此,他與中醫藥結緣30年,并将久遠。

30年來,特别是創建濟南聖通環保技術有限公司八年來,他一直在做一件在很多人看來是吃力不讨好、賠錢賺吆喝的苦事兒、難事兒,但在他看來是國家之利器的大事:用複方中醫藥源産品修複沉疴痼疾的土壤,減少化肥及化學農藥,堅持可追溯的源頭治理。這事之難不亞于挑戰珠穆朗瑪峰!他要挑戰農民40年來賴以養成的使用化學肥料和化學農藥的習慣,他要挑戰國際上生産銷售化學農藥的巨無霸,他還要挑戰那些擅長炒作概念專吃政府補貼的投機商。更為重要的是,他要挑戰自己、完善自己的不足。中共中央、國務院近年來出台的一系列政策,讓他看到了希望。一路走來,他在窄門裡遇見了一個又一個有緣人,這些人向他貢獻了智慧以及各種解決之道,支持他成就了中醫藥農業的産業夢想。用他的話說:“創業是一個艱難的試錯過程,創業也沒有回頭路。特殊國情下,隻要忽略底線,以賺錢為目的的創業就會有大量捷徑可走。但‘行事見于當時,是非公于後世’,既然我已選擇了窄門,就不能自怨自艾、怨天尤人、感時傷懷,而是要不忘創業初心,通過團隊的力量、用頑強意志、竭盡全力去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一句話,就是要‘不忘初心,懷壯志以長行’。”

記者:創業10年來,你一直強調消費者利益,要建立一套能夠滿足消費者利益的從生産端到消費端的可追溯系統,你認為應該如何推進才能保證消費者的利益最大化?

李全修:一切生産的最終目的都是為了滿足消費;消費既是一切生産的最終目的,也是社會延續和可持續發展的必要條件。但中國的改革開放始于物質短缺時代,這使得1978-2008年的30年間,生産始終被看作是工商業的終極目的;在此期間,消費者利益被漠視,甚至幾乎都為滿足生産者的利益而被犧牲了,其後果是産能相對過剩;在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之前,還可以依靠國際市場消化過剩産能,但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後,生産過剩的問題就突出來了;随之,消費者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也突出起來,表現為消費者對環境污染、食品、藥品質量安全和健康問題的關注度越來越高。也就是說,環境污染和食品、藥品質量安全危機隻是生産過剩危機的重要表象,健康危機又是環境污染和食品、藥品質量安全危機的重要表象,而老齡化程度加深、加快又進一步加劇了健康危機。追本溯源,解決生産過剩危機的惟一路徑是強調消費者利益,建立一套能夠滿足消費者利益的從生産端到消費端的可追溯系統,讓生産回歸到增加消費者剩餘、推進實現消費者的利益最大化。

花費更少的支出獲得身體健康和更高品質的生活是消費者的最大利益。我們聖通環保創新構建的中醫藥農業解決方案體系就是在智能區塊鍊技術的支撐下,以保證消費者的健康利益最大化為主旨來設計商業模式和盈利模式。

記者.聖通環保在運用中醫藥農業的新技術、新組織、新模式、新業态,對傳統農業和傳統中醫藥業進行嘗試性改造升級中都遇到了哪些問題?解決這些問題的機制應該是怎樣的?

李全修:對傳統農業和傳統中醫藥業進行改造升級涉及到技術與資源、生态與制度,以及組織等要素層面的全部内容,是一個複雜的系統工程。期間,我們是走過彎路的。尤其是對漠視消費者利益的生産者進行改造升級,這條路是行不通的。

中國的“強政府、弱市場”的國情決定了資本一定追着政府跑,在農業領域尤甚。因為不可控的風險太多,願意投資農業的機構本來就鳳毛麟角。聖通環保在推進過程中,好不容易遇到願意投資農業的投資人,大多還是沖着政府補貼去的。近幾年開始推行的财政資金以獎代補是一個進步,杜絕了套取政府補貼的一些漏洞。

在2017年之前,我們找地方政府探讨并實施中醫藥農業示範項目是不可想象的。因為過往的政績考核評價模式并不太鼓勵發展實體産業,尤其是創新型産業。但任何實體産業項目都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從選址調研、規劃、立項到建設、竣工、試生産到最後正式達産,怎麼說也需要三至五年,但在這期間,多數的政府負責人很可能都換了,這導緻地方政府更多地願意關注那些能夠獲得短平快财政收入和看得見政績的房地産項目。即便搞實體産業招商,也是盡可能招500強大企業、成熟産業項目等。此類項目,盡管沒有建完甚至有的可能還沒有動工,但這招進500強企業的政績也是能夠被上級肯定的。

因此,解決問題隻能從制度層面制定《綠色發展指标體系》和《考核目标體系》,從制度建設方面倒逼地方政府轉換思維,推動建立長效的綠色考核體系。

鄉村振興:以生态安全為前提,靠技術引領産業升級

記者:2018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指出:要從提升農業發展質量、推進鄉村綠色發展、構建鄉村治理新體系、強化鄉村振興投入保障等10個方面進行安排部署。你認為推進中醫藥農業與鄉村振興是個什麼關系?

李全修:随着全球央行的貨币放水時代結束,以特朗普政府正實施的減稅、美國優先和貿易博弈為重要表象,全世界政治經濟的基本面正發生巨大變動,國際關系的對抗性時代來臨。全球産業鍊格局的重組、利益的重組進入劇烈的變革和動蕩期。這既加劇了中國的産能過剩困境,更惡化了中國的經濟預期,中國經濟遭受空前壓力。嚴峻的事實告訴我們:傳統的城市優先,尤其是大城市優先發展的模式正觸及底線,中國經濟社會的革命性變革即将到來。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中共中央對此有非常清醒的判斷,不僅提出了到2020年的三大攻堅戰,更是決策啟動了鄉村振興這個最大内需。

從中國“三農”問題發展曆程看,過去主要強調農業,現在提出鄉村振興的核心是實現農村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推進城鄉融合發展。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也指出了鄉村振興的最大經驗和教訓:“鄉村振興要靠産業,産業發展要有特色”。這一提法的轉變,意味着新時代中共中央的“三農”政策體系更加務實,開始聚焦主要問題、解決主要矛盾,主要目标是實現農村現代化、促進農民增收。基于“區塊鍊+智能微網”技術的中醫藥農業新業态集群應時而出,将從産業與技術,資本與資源、人才與文化、生态與制度、戰略與組織五個方面為實現鄉村振興提供可疊代複制的創新模式示範。

記者:田園綜合體也是鄉村振興的一個抓手,目前來看,有些已成為變相房地産開發,有的甚至引入了污染,破壞了環境,這些都是不可持續的。你怎麼看這個問題?你認為實現鄉村振興,需要怎樣破題?

李全修:現在鄉村振興有個趨向:那就是泛房地産化,沒有長遠規劃、各拆各的,各建各的。中共總書記習近平曾經多次指出“規劃科學是最大的效益,規劃失誤是最大的浪費,規劃折騰是最大的忌諱。”改革開放以來,值得借鑒的經驗教訓就是希望小學:因為生源問題,常常是希望小學剛建好就因學校合并廢棄了,造成了資金的嚴重浪費。鄉村人口快速衰減是一個不可逆的趨勢,村社合并是大勢所趨。如果看不到這個趨勢,如果不能站在全縣域範圍内統籌規劃,則将導緻有限的财政資金沉澱和浪費,甚至還将導緻“浪費土地、破壞環境、空房遍地、鄉村頹敗”。

點擊濟南聖通環保技術有限公司

濟南聖通環保技術有限公司是生物與新醫藥領域的高新技術企業,是《國際融資》攜手北京金融資産交易所、北京環境交易所組織50評委專家團、獨立評審團評選出的“2013中國十大綠色創新企業”之一。

該公司自2011年創立之初,通過系統挖掘、集成和創新以名老中醫為代表的19位國家級專家的學術思想,以及包括100餘項發明專利數據在内的20年(1992~2011)科研試驗和技術應用大數據,創立了較為完整的中醫藥農業産業技術體系,之後又持續七年、耗資近1900萬元、在包括台灣在内19個省區的87種糧果蔬和中藥材作物上展開規模化的田間試驗示範,總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中醫藥農業産業标準體系。

該公司創業願景是解決健康受害于飲食污染和營養失衡的問題,建立符合“三可原則”的“綠A級食材、食品的評價标準和生産技術體系”,使消費者能夠樂享美食。解決中醫受害于中藥治療效果下降的問題,建立符合“三可原則”的零農殘道地藥材、藥品的評價标準和生産技術體系,為中醫師治療疾病提供有效支撐。

該公司的理論成果有:在中國國内率先倡導性地提出了以預防醫學和整體健康管理服務為特征、七位一體五鍊融合的中醫藥新業态集群概念,為複興中醫藥提出了系統的解決方案。技術成果有:創建了符合中醫藥典籍精神、有現代科學依據的“綠A級食材的評價标準和生産技術體系”、“零農殘道地藥材的評價标準和生産技術體系”。

由該公司主持研發的“全過程可追溯、全周期可核證、全鍊條可衡量”的中醫藥農業智慧管理系統已經完成整體的系統設計,正在内部測試中。

目前,為選址建立創新示範基地,在國研·斯坦福企業家俱樂部等的支持下,自2015年開始聯手戰略合作夥伴,分别安排東中西三個小組,對中國國内十大道地藥材産區(雲貴藥、廣藥、川藏藥、西藥、北藥、懷藥、關藥、浙藥)的57個區縣展開考察調研,确立了圍繞“消費、道地、流通”三位一體優先展開示範布局的戰略思路。聖通環保創立的中醫藥農業創新示範基地不日将在中國道地藥材産區亮相。

田園綜合體必須有産業依托。站在全國範圍内,即便有巨額的财政補貼,田園綜合體也以失敗者居多。成功的田園綜合體基本上是在吃祖宗飯(如古城古鎮)、吃大自然飯(如山水)、吃政治飯(如塑造典型),孤例、特例居多。我認為,目前還不好随便講怎樣破題。但有一點是确定的:鄉村振興要破題,需要像浙江巧克力小鎮那樣,有核心主導産業依托。那些沒有核心主導産業依托、過度文旅化、過度房地産化的田園綜合體,有可能會紅火一時,但其最終結局隻有失敗。

記者:作為一位有情懷的企業家,你的解決方案與創新模式将會為鄉村扶貧、農民收入帶來怎樣的變化?

李全修:鄉村扶貧有兩件大事。一件是迫在眉睫的脫貧摘帽,另一件是心腹之患的因病返貧。脫貧攻堅到2020年必須完成,這是地方政府必須要完成的政治任務。各地政府把發展短平快的蔬菜種植、畜牧養殖作為脫貧攻堅的首要工作,這是能夠理解的。但一定要注意到這樣兩個問題:一是全國範圍内的蔬菜種植已經嚴重過剩,而蔬菜領域又過度過量地施用化學肥料并造成最為嚴重的化學農藥殘留污染。二是畜牧養殖業将對鄉村的土壤、水域污染防治帶來更多壓力;生态承載力一旦崩潰,将對生态環境、人民健康造成嚴重損害,其後果是嚴重的。

在西醫藥處于絕對壟斷地位的情勢下,幾千年來一直擔任百姓健康守護重任的中醫隊伍和臨床中醫事業在鄉村已經日漸式微,甚至消失。面對越來越昂貴的西醫藥治療費用,即便有醫保的城市中高收入群體也都越來越承擔不起。而因環境污染、務農人口嚴重老齡化等因素,以“癌症村”為重要表象的鄉村,其疾病發生率遠高于城市,更少醫療保障的鄉村正面臨比城市更嚴峻的因病返貧壓力。

為有效應對未來的心腹之患,兼顧眼前的脫貧和污染防治攻堅,我們聖通環保把縱向打通中醫藥農業産業生态鍊,橫向培育“食、藥、養、健、文、教、遊”的中醫藥農業新業态集群作為實現鄉村振興的抓手,将在全國十大道地藥材産區實施中醫藥農業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示範項目。這一示範項目的實施不僅能夠實現鄉村脫貧,促進農民持續增收,更因為将“中醫藥農業”與“鄉村振興”的制度設計相關聯,可以讓中醫藥為農民健康保駕護航,同時又可以通過我們的系統集成創新技術,從根源上杜絕污染問題。

記者:你的座右銘是“不忘初心,懷壯志以長行;知行合一,攜夢想而扶淩。”請解釋一下,好嗎?

李全修:該座右銘來源于《周易》與《傳習錄》,屬于心學範疇。其中:“不忘初心、知行合一”來源于王陽明《傳習錄》: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隻說一個知,已自有行在;隻說一個行,已自有知在。“懷壯志以長行、攜夢想而扶淩”則來源于《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說的是“自強不息懷壯志以長行,厚德載物攜夢想而扶淩”。

随機而動、知行合一!“緻虛極、守靜笃”。現實很嚴峻,傳統的經濟發展模式正在觸及底線,中國經濟社會的革命性變革已經到來。要為解決人類健康問題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就意味着我們環保技術企業必須用真正有公共關懷和社會責任的創新創業精神去直面新時代的挑戰,沉着應對、冷靜執行,為解決中國的生态安全和健康問題貢獻智慧。(攝影杜秋)

國際融資記者采訪聖通環保董事長李全修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