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用平衡思維方法研究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

用平衡思維方法研究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

時間:2024-10-28 01:45:44

最近,人民出版社出版了金融專家鄒力行先生的一本論著《大平衡:發展的邏輯》,著者認為,在中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思想方法、市場信用、創新能力、“三農”問題和國際視野是影響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思想方法是核心,市場信用是基礎,創新活動是動力,“三農”問題是關鍵,互信協作是精神。思想方法對頭了,經濟發展雖慢但實快,很多問題可迎刃而解

解決中國的問題需要有思想,需要抓住重點、節奏和平衡

平衡是事物運動的客觀規律。21世紀中華民族複興,需要根植六大觀念、構築四大支柱、解決三大問題。六大觀念是:法治、創新、勤儉、開放、共享、平衡,其中法治是民族複興的基本保障,創新是民族複興的根本動力,勤儉是民族複興的寶貴品質,開放是民族複興的文化環境,共享是民族複興的戰略目标,平衡是民族複興的自然要求。四大支柱是:經濟體制改革深入推進,建立強大的經濟支柱;政治體制改革深入推進,建立強大的政治支柱;國防體制改革深入推進,建立強大的國防支柱;國際關系深入發展,創造良好的國際環境。三大問題是:國家經濟可持續發展、國家統一、國家治理現代化。

中國曾經在農耕經濟時代有過輝煌成績,是文明古國之一,為人類文明作出不朽貢獻,但在工業文明時代是一個後起者。中國經濟發展在全球現代化坐标中,起步晚、成效大、困難多。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當發達國家已進入工業社會,中國還是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嚴重落伍。過去一百多年,中國人民一直不停地探索從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向工業文明發展的道路。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中國人民在長期受戰争破壞、一窮二白的基礎上,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克服各種困難,發展現代工業和現代農業,在現代化道路上邁出可喜步伐。特别是改革開放後,中國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推進“特區建設、東部提升、西部開發、東北振興、中部崛起”戰略,制定“京津冀協同發展、自貿區建設、長江經濟帶、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提出“一帶一路”國際合作倡議,加快了現代化進程,取得了舉世矚目成績,使當今中國成為世界上最有影響力的大國之一。

同時,中國還是一個綜合發展水平不高的國家,還處于現代化建設的初級階段;雖然按GDP統計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按全球社會進步指數統計,2016年中國排名第84位。在世界先進國家進入知識經濟時代之際,中國總體上仍處于工業經濟建設階段,擺在中國面前的深層次矛盾非常突出。人口多、資源少、發展很不平衡;城鄉差距、中西部差距和貧富差距很大;市場體系和機制建設落後,法治觀念和公民責任意識薄弱;工業自主創新能力不夠強,産量大,但知名品牌不多等。如何打好脫貧攻堅戰,如何解決環境污染問題、如何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底線,如何解決資源短缺和人口老齡化問題?如何根據生産力水平和經濟結構變化,調整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深層關系?如何應對國際複雜形勢、把握機遇、加快自身發展?這些都關系到中華民族的生存和複興。解決中國的問題不能墨守成規,不能急風暴雨,不能故步自封,不能崇洋媚外。解決中國的問題需要有思想,需要抓住重點、節奏和平衡。

在中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思想方法、市場信用、創新能力、“三農”問題和國際視野是影響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思想方法是核心,市場信用是基礎,創新活動是動力,“三農”問題是關鍵,互信協作是精神。思想方法對頭了,經濟發展雖慢但實快,很多問題可迎刃而解;市場信用體制建設搞好了,可使各種生産要素更好地發揮作用,使各種生産資源得到更有效地配置,從而激發更大的活力;創新活動增強了,将給經濟發展帶來無限生機,因為一切都在創新中産生,一切都在創新中決定,誰能夠創新,誰就能夠占據發展的制高點;“三農”問題是中國的基礎問題和短闆,也是發展中國家的基礎問題和短闆,克服短闆,把短闆加長,必然使經濟增長;在全球經濟一體化過程中,合作共赢是基本的出發點和目标。因此,試圖從平衡角度比較深入地探求“平衡路線、信用平衡、創新平衡、城鄉統籌、平衡外交”與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内在聯系和途徑。平衡是各種觀念和行為的靈魂,也是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根本途徑和法寶。

平衡規律促進社會調适、動态平衡和螺旋式前行

事物發展總是處于從不平衡到平衡、從平衡到再平衡這種遞進式的往複循環的過程。在這種循環過程中,客觀存在事物矛盾運動和事物變化相生相克、相互制衡的平衡力量。這種平衡力量是開放體自生、自衡、自動、自為、自在、自然的力量,是促進事物運動絕對的、永恒的、動态穩定的力量。事物受平衡力量作用,構成平衡規律運動。平衡規律運動是宇宙之根本、生命之保障、存在之緣由、聯系之根據、活動之條件、事物之本源、發展之基礎。

受平衡規律作用,人類社會發展遵循“從一宗走向多元,又從多元走向一體”的軌迹:人類古老文明的“原始全球化”是人與自然互動、從一宗走向多元的全球化;人類工業文明的“現代全球化”是人與人互動、從多元走向一體的全球化;人類綠色文明的“未來全球化”必定是兩個互動、多元核心的全球化。

受平衡規律作用,經濟社會活動和自然資源環境變化必定趨于動态平衡,人類的力量和自然的力量必定要達到一種均衡的态勢。人類是偉大的,但是人類在生産生活中,如果無視自然的法則,不遵從平衡規律要求,不主動順應平衡趨勢,不積極采取平衡思維方式和行為措施,人類經濟社會單方面發展必定會遭受無形的客觀存在的自然平衡力量的懲罰。

受平衡規律作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總是一種力量矯正另一種力量,促進社會調适、動态平衡、螺旋式前行。新中國初期30年,是計劃主導的“大躍進”;改革開放30多年,是市場主導的“大躍進”;今後30年,是全面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時代,是混合經濟健康發展的新時代。

受平衡規律作用,中國現代土地所有制也是在不斷調适:人民公社代替一家一戶的小農經濟,家庭聯産承包責任制代替人民公社,今後一個時期,以家族或合作經營為主體的股份制農業公司,又有可能成為中國農村經濟的重要形式。

受平衡規律作用,唯物與唯心之間必定存在一種綜合兩者的思維方式,公有制經濟與私有制經濟之間必定産生一種介于兩者的混合經濟,政府與市場之間必定需要一種聯系兩者的互動機制,在一切極端之間必定存在中間地帶和适度空間。

學習和強調平衡思想方法,并非否認其他方法。在哲學層面,平衡論與本體論、認識論、辯證法等有内在關聯;在經濟領域,平衡方法與其他分析方法具有互補作用。我們需要平衡思維、網絡設計、系統集成、連續原理、邊際分析、局部均衡、雲端計算、機器學習等多種方法相融合、相補充,不斷豐富我們的工具庫,加快理論和實踐創新,加快改革發展。

需要避免“創新狂躁症”,防止不當創新、過度創新和僞創新現象

應用平衡思維方法,以大曆史、大變革、大挑戰的形勢為背景,構建一個綜合平衡增長模型,分析“平衡路線、信用平衡、創新平衡、城鄉統籌、平衡外交”因素與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内在關聯。這個模型不是依靠大量的數據支撐材料,沒有描述各種現象之間帶有必然性的确切的數量關系,而是試圖充分考慮一些更重要的需要權衡的關聯要素,并且遵循平衡法則,思想與行動結合,宏觀與微觀聯系,城鎮與鄉村統籌,政府與市場互動,國内與國際協同,當下熱點與中長期發展相輔,綜合考慮問題,系統闡述帶有概率性質的大緻趨向,着力完善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思想和政策措施體系。從平衡規律看,平衡思維方法和平衡路線是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核心;市場為王,加強市場信用體制建設,是可持續發展的戰略基礎;以科技革命為主的一系列創新活動和創新基礎設施建設是可持續發展的戰略動力;深入推進縣域治理改革,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妥善解決好“三農”問題,是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潛力;增進互信、加強國際平衡外交,是可持續發展的戰略協力。這種關聯可用模型概述如下:

經濟增長=平衡路線+信用平衡+創新平衡+城鄉統籌+平衡外交。平衡路線指應用平衡思維方式思考經濟問題而形成的一種混合經濟發展路線。解決經濟發展中的主要矛盾需要堅持綜合平衡的混合經濟路線。當前,平衡路線需要特别注重解決發展中的短闆問題,堅持民營經濟和國有經濟兩個輪子走路,堅持供給與需求共同創新,堅持實體經濟與虛拟經濟有機結合,堅持網上服務和網下服務有機統一,堅持貨币政策、财政政策、産業政策協同運作,堅持正确處理激勵與約束、終身追責制與容錯機制關系。中長期,平衡路線需要自覺地遵守和應用平衡規律,堅持人與自然的适當互動,堅持人與社會的積極互動,堅持政府與市場的有機互動,堅持國内市場與國際市場的協作互動。在經濟社會轉型過程中,市場需要平衡、結構需要平衡,供給與需求需要平衡。按平衡規律要求,任何活動都不能極端,任何事物的好和壞都有“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新時代,速度需要讓度于質量,生産率需要讓度于傳承性,貨币資本需要讓度于自然資本,效率需要讓度于可持續性,經濟體系需要在總結曆史經驗教訓的基礎上走向成熟的現代經濟體系。栽種思想、收獲行動。平衡路線思想方法是發展邏輯中的核心要素,是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定力。

信用平衡就是要堅持信用為本、市場為王。通過加強市場信用體制建設,充分實現市場主體的信用收支(信用建設與使用)平衡,使各種生産要素得到更有效的配置,促進經濟平衡發展。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信用是經濟發展的基礎,市場信用體制建設是經濟增長的内生力量,市場成熟與否取決于市場信用建設情況。不論科技怎樣發達、社會怎樣變化,以信用為基礎的經濟本質不僅不會改變,而且隻會強化。随着科技、經濟、社會發展,市場信用活動規律有新的特點:大數據成為重要的戰略資産和工具,以大數據為基礎的信用評估方式和信用風險管理技術越來越受重視,區塊鍊技術和數字經濟成為重要的發展趨勢;創新能力、品牌質量、規則制定等無形資本的價值進一步凸顯;規範、規則、标準成為信用轉化為資本的重要條件;社會資本加快替代金融資本的功能,集資工具大衆化,租約關系逐漸取代所有權關系。當今社會,市場變化複雜,不平衡問題突出,不确定性因素增加;建設信用,開拓市場,得市場者得天下;國際戰略的調整多以争奪市場為目的。大國不但有國際市場競争的優勢,而且有國内市場廣闊的回旋餘地。在政策性金融與商業性金融之間,開發性金融可發揮獨特的作用。加強市場信用體制建設,國際、國内兩個市場互動,有助于促進經濟持續健康平衡發展。

創新平衡就是要通過平衡的創新,實現平衡的發展。創新起因于平衡思維,自覺或不自覺地追求進步,引入新東西、制造新變化,把不滿足變成滿足;創新又是平衡思維的結果,在變化中看到不變,在複雜中找到簡單規律。創新,特别是自主原始創新是最寶貴的、難得的稀缺資源,是真正的發展動力和源泉,是事物平衡-再平衡的内在途徑。當今世界,引力波發現、生物基因解碼、人造意識、智能機器、AlphaGo在棋盤上戰勝人類,是新的科技、新的産業革命的重要端兆。人類社會正在進入由深科技支持的深知識時代,創新不但是滿足人類不斷擴展的物質需要的途徑,而且也是滿足人類不斷增長的精神需要的手段。技術創新、知識創新,推動人類社會文明發展進入新的階段。同時,我們也清醒地意識到:創新存在着道德困境問題,比如基因編輯錯誤有可能導緻失控的遺傳疾病;創新不能僭越自然,我們在依靠創新發展經濟的過程中,需要避免創新可能存在的負面效應,需要關注人類社會與大自然的平衡,需要妥善處理創新與傳承的關系。一方面,需要通過加強創新支撐體系建設,更大程度地激活科技人員内在的創新激情和沖動;通過科技創新,進一步打開非生命物質向生命物質轉化的通道,促進新經濟發展;通過理論創新,進一步完善中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戰略;通過組織創新,進一步促進市場主體建設,提高市場主體能動性和創造性。另一方面,需要更多地弘揚我們古老民族慣有的“敬業精神”和“匠人作風”,學習和繼承國際社會一切優秀文化,用精神之力做産品,盡善盡美,服務顧客;需要關注技術異化問題,預防智能設備等技術進步對人類社會的制約;需要避免“創新狂躁症”,防止不當創新、過度創新和僞創新現象。按照創新平衡的邏輯,中國需要适度工業化的發展戰略,在價值特征、經濟特征、文化特征和生态特征方面,制訂适度開發指标、适度生産指标、适度消費指标,有效控制工業化經濟的适度增長,大力推動傳統工業化經濟向新工業化經濟轉變,建立“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自主創新型”社會。

城鄉統籌就是要把“三農”問題放在可持續發展戰略的突出地位,通過大力發展縣域經濟、盤活土地資産價值、提高适度規模農業生産水平、深化鄉村治理改革,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切實改善貧困鄉村群衆的基本生存狀态、基本發展機會以及基本發展能力,把“三農”問題這塊短闆接長,促進城市和鄉村平衡發展。中國鄉村是中國社會的基礎,中國鄉村的好壞決定中國社會的好壞。“三農”問題既是中國最大的短闆,也是中國最大的潛力。妥善處理“三農”問題,對中國可持續發展和世界可持續發展具有基礎保障作用。到21世紀末,即便中國全面現代化水平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農民以及居住在鄉村的人口仍将占全國總人口的相當比例(15%~35%)。今後相當一個時期,鄉村經濟将有國營大農場、集體農場和家庭農場等多種形式,适度規模的小農經濟仍将是中國鄉村主要的經濟形式,農業仍将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産業。因此,如何發展現代農業,如何發掘農村生态價值、土地價值、人文價值,如何提供貧窮鄉村居民成家就業機會、改善社會保障條件,如何提升鄉村整體福祉,如何加快鄉村社會以學區為中心的現代化鄉村社區治理結構調整和建設,如何縮小城市與鄉村之間鴻溝,如何改善群體與群體之間、階層與階層之間的社會關系,仍将是一個相當繁重的任務。解決好這些問題,完成好這些任務,必将促進可持續發展。

平衡外交就是要在全球經濟一體化過程中,高舉互信協作的旗幟,适應形勢變化、包容不同模式、抱團應對危機、互為發展條件,堅持“合作規劃、合作建設、合作貿易、合作發展、合作共赢”,堅持正确義利觀,堅持“一路一帶”互聯互通,以基礎設施建設為抓手,以區域經濟和流域經濟為重點,促進國際經貿平衡發展,促進南北平衡發展。當今國際格局“一霸多強”,是全球各種角力平衡的結果。應對複雜多變的局勢,在“一球多制、一霸多強、一體多元”的國際大舞台,我們需要“靜觀形勢,信達天下;相互尊重,平等互利;知彼知己,少說多做;立足國内,深耕國際;平衡外交、務實運作”,堅持和平發展道路,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合作推動全球治理改革,逐步完善國際活動規則,創造更好的外部條件,加快全面實現國家現代化,為人類文明發展作出更大貢獻。

思想是定力,信用是實力,創新是活力,“三農”是潛力,合作是協力;五力合一,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在平衡規律作用下,人類社會終究要回歸平衡的路線。曆史需要平衡,理論需要平衡,經濟需要平衡,發展需要平衡,人生需要平衡;平衡是思想的靈魂、市場的靈魂、創新的靈魂、國際關系的靈魂和現代化的靈魂;大平衡,是21世紀經濟發展的大邏輯。

建立和完善基層民主協商機制,推進法治能力建設、民主能力建設和民衆自我治理能力建設

平衡的發展,發展的平衡。發展是為了什麼?發展是為了由不平衡達到一種新的平衡。實現平衡應該是我們的發展目的。怎樣才能實現平衡呢?隻有遵循和應用平衡規律才能實現平衡。發展不足、發展過慢、發展過急和發展過頭,都不屬于平衡的發展,都難以實現平衡。因此,平衡既是可持續發展的動因,又是可持續發展的目的。平衡經濟思想在處理人與社會關系方面堅持統籌兼顧、綜合平衡,強調遵循和應用事物平衡規律,促進經濟社會長期穩定健康協調發展;強調市場與政府有機互動,既充分發揮市場這隻“無形之手”對經濟活動的重要作用,又恰當應用政府這隻有形之手在公共事務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強調在發展動力上,由要素投入驅動轉為創新驅動,包括理論創新、市場創新、科技創新等,積極探索精細化發展思路,優化經濟主體行為,節約每一份資源,向質量要效益,在特色中求發展;強調加強信用體制建設,促進國内、國際兩個市場互動。平衡經濟思想在處理人與自然關系方面“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強調根據資源再生速度合理使用再生資源;根據資源可替代長度合理使用不可再生資源;根據環境吸收能力合理排放各種廢物;根據人類健康發展要求合理組織生産、流通和消費活動。

人類社會發展存在并且需要經濟遊戲、政治遊戲和生活遊戲等;人類的偉大之處是能夠在各種活動中思辨複雜的邏輯、尋求簡單的道理、探索聯系的價值,并且能夠認識、制定和完善各種規則和舉措。

遵循平衡規律,根據中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和經濟發展趨勢,以問題為導向,制定和完善經濟發展平衡路線;應用高新技術和一切有效手段,建立風險監測、預警、救護、應急機制和政策實驗室;不斷調整經濟節奏、政治節奏和文化節奏,加大财政和社會對貧困人群的扶持力度,完善分配制度體系,緊緊抓住“基本的”和“創新的”兩頭,建立有效的社會基本保障制度和鼓勵創新制度,縮小貧富差距;不斷改進城鄉統籌發展機制,補齊短闆;建立健全社會信用體系,降低交易成本,提升市場競争主動權,增強國家軟實力和國際競争力;充分發揮企業家、創新人員和各路精英作用,堅持把企業作為國家經濟利益和戰略利益的重要載體。這些舉措有助于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鍛造維護國家經濟安全的鋼鐵長城。

遵循平衡規律,根據新時代黨的建設總要求,大力推進黨建工程,加快“學習型、服務型、創新型、結構型、規制型”現代化政黨建設,培育新時代黨員自覺,自覺學習,自覺遵循法律,自覺為黨和國家奉獻力量,自覺維護人民利益,自覺營造風清氣正的良好政治生态,自覺擔當精神文明建設的表率;建立政治平衡制約監督機制,完善黨内選舉制度,對“政治家、理論工作者、專職政工、骨幹人員、黨員群衆和自願者”提出不同要求,抓住關鍵少數,正确處理規矩與規律關系,堅持堅強的領導核心與富有彈性的群衆基礎相結合,堅持嚴肅的政治規矩與生動活潑的政治生活相結合,堅持政治挂帥與業務發展相結合,堅持民主-集中-民主,形成自然健康的政治生态,體現現代社會“人民創造曆史,政黨治理國家”發展規律,既挺于高山,又遊于大海,不忘初心、不斷前行,宣傳理想主義和優秀品行,反對機會主義和享樂主義,在走群衆路線的同時,造就以身許國的精英,擴大民主推薦和深入考察的範圍,讓有志者有施展才能的機會,“甯可數量少些,但要質量高些”,把具有理想、具有真正現代素質的人才集到關鍵部門,充分發揮訓練有素優秀人才在現代化建設中的引領作用,深化政治體制改革,促進中國共産黨向長期執政的現代化政黨轉型。這些舉措有助于提高中國共産黨的執政能力,鑄造确保中共中央政令暢通的鋼鐵長城。

遵循平衡規律,根據全面依法治國的要求,大力推進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建設;建立公民責任和權益平衡機制,以及公務員責任和權力問責制度,構建“人格完全平等、技能可以不同”的現代社會關系,拓展“由上至下與由下至上”雙軌制民意渠道,建立和完善基層民主協商機制,推進法治能力建設、民主能力建設和民衆自我治理能力建設,營造公平、透明、合理的社會環境,建立突破階層固化的途徑,反對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和奢侈之風,提倡敬業精神、創新精神和公益道德。這些舉措有助于健全人民當家作主的制度體系,築造維護人民群衆根本利益的鋼鐵長城。

遵循平衡規律,根據海峽兩岸人民共同長久福祉需要,深刻研判形勢,既寄希望于人民,又要引導和組織好人民,守住底線,加強經合,内外互動,促成一體。時至今日,台灣社會越來越現實,台灣政治已不再是國民黨一黨主導的政治,因此需要适應台灣地區政治生态,需要深入分析國民黨分解、敗落的原因。在兩岸“九二”共識的基礎上,秉承“兩岸一家親”理念,相互開放務實對接,堅持自己解決問題,堅持國家主權與高度自治相結合,積極引導民意,包容曆史、包容思想、包容制度,建立廣泛的統一戰線,弘揚中華文化,促進心靈契合,深入推進經濟一體化和社會一體化。這些舉措有助于推進祖國統一,建造支持中華民族複興大業的鋼鐵長城。

遵循平衡規律,根據國際局勢變化,完善平衡外交理論和強軍戰略,發展體現社會生态平衡的國際關系,适應世界發展形勢,與多元社會良性互動,相互尊重、平等互利、義利兼顧、和平共處。在全球事務方面:南北并進,縱橫捭阖,短長結合,建立廣泛的國際聯合戰線,積極對接聯合國發展議程,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在國防建設方面:軍與民融合,強國與強軍融合,利器與精兵融合,曆史知識與現代觀念融合,堅定的戰略目标與靈活的戰術途徑融合。這些舉措有助于捍衛國家核心利益,打造維護國家安全的鋼鐵長城。

如此,才能有助于經濟可持續發展,有助于國家統一,有助于提高國家現代治理水平,有助于加快中華民族偉大複興,有助于為人類文明發展作出更大貢獻。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