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穿戴智能設備與人工智能兩者結合,使得.."/>
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人工智能下的可穿戴智變

人工智能下的可穿戴智變

時間:2024-10-28 01:28:36


    可穿戴智能設備與人工智能兩者結合,使得人體感知能力進一步補充和延伸,情景感知将會是下一個智能硬件科技新趨勢

文/海川

1956年的達特茅斯會議是人工智能研究的曆史起點,至今正好是一個60年甲子。在這60年的發展過程中,伴随着計算機技術和民用科技突飛猛進的發展,人工智能研究本身經曆了兩次波峰與波谷,而從2006年起始至今愈發升溫的人工智能熱,是第三次人工智能浪潮,而60年甲子的當下,正處于人工智能爆發的前夜。

在這第三次浪潮中,中國、美國和歐洲,不約而同地将人類大腦研究上升為國家戰略科研高度,而以百度、科大訊飛為代表的中國科學家與産業勢力,也是曆史上第一次與西方的同行們同步前進,共同推動人類科學技術的前沿探索。

科大訊飛董事長劉慶峰表示,人工智能未來會像水和電一樣無所不在。而在人工智能的三個層次——計算智能、感知智能和認知智能之中,前兩者機器的能力已經超越人類,讓機器實現認知智能是目前人工智能科研的焦點,這也是人區别于動物的最本質能力。

而從人類自身的發展來看,産生認知智能的标志是語言的廣泛使用。所以,在第三次人工智能浪潮中,世界上衆多的科學家都不約而同地從“自然語言理解”這個研究方向上,尋找人工智能的突破口,亦即從語音與語言入手實現機器(包括可穿戴設備)的認知革命。

方興未艾的可穿戴設備市場依然處在早期發展階段,設備本身不值錢,透過設備獲得數據、提供服務才是核心。基于數據采集、分析等環節,依托人工智能算法,為佩戴者提供一個完美的科技體驗,即用數據驅動現實世界與虛拟世界的融合。

可穿戴智能設備給用戶帶來完美科技體驗,人機交互至關重要。未來,可穿戴智能設備将會成為人的一部分,正在興起的可穿戴智能設備将作為傳感器的載體,實現人、機、雲端更高級、無縫的交互,實現情景感知,讓可穿戴智能設備擁有“智慧”。可穿戴智能設備與人工智能兩者結合,使得人體感知能力進一步補充和延伸,情景感知将會是下一個智能硬件科技新趨勢,很多可穿戴智能設備将具備某些“情景感知”功能的應用軟件,這一核心是人工智能的崛起。

[事件]
    智能手表VS智能手環

2015年3月10日淩晨,蘋果于春季發布會上終于抖開了AppleWatch最後一層面紗,采用了方形設計,行貨最高售價12.68萬,直叫人咂舌!AppleWatch能否颠覆智能手機也成為了業界熱議的話題。

蘋果從未給過一種産品這麼多個性化選擇,AppleWatch有兩個不同尺寸(38和42毫米),三種材質(不鏽鋼、鋁合金、18K金,每種材質又有兩種顔色),及六種不同款式的表帶,每種表帶又有多種顔色供選擇。如果将這些混搭,又能産生更多組合。值得一提的是,無論42還是38毫米款式,這麼小的觸屏屏幕都不方便操作,蘋果無法改變這點,但他們為屏幕增加了一個操作維度:力度感應。這是别的競争對手都沒有的功能,也是AppleWatch的殺手锏之一,能夠根據壓力的不同産生不同的交互功能。

其主要功能可以分為兩個類型:iPhone功能的延伸,以及手表本身的特有功能。它需要配合iPhone使用(iPhone5或更高版本,iOS8.2以上),因為幾乎所有的應用運算部分都在手機,可以說,安裝在AppleWatch上的應用并非獨立存在,它隻是iPhone版本在手腕端的特殊展現形式。

6月19日,美國智能手環制造商Fitbit在紐約證券交易所挂牌上市,作為第一家在美上市的穿戴設備類公司,Fitbit的股價在上市首日便大漲48.4%至29.68美元。

《福布斯雜志》評論這是2015年最令人期待的首次公開募股(IPO)之一。多位業内人士也表示,Fitbit的上市無論是對國際還是國内的可穿戴市場都會起到正向的激勵和示範作用。

2014年,Fitbit實現首個年度盈利,使得其财務狀況處于一個良好的階段,Fitbit市場份額也以34%保持領先,并擁有2.378億美元的現金流。事實上,連美國總統奧巴馬都曾佩戴其手環,名人效應明顯。但更重要的是,其為目前仍處于融資或者待融資的可穿戴設備商提供了估值的參考。

不僅如此,對中國廠商同樣具有指導意義。這意味着,小米手環制造商華米科技等接下來的融資可以有更具實際意義的參考标的,而不是“市夢率”。

但壞消息是,挑戰依然很多。這一年,Jawbone多次對Fitbit提起指控,後者一是挖走員工并竊取了知識産權,二是侵犯相關專利。

蘋果AppleWatch等智能手表也常常被認為是Fitbit最大的競争者。手表從功能替代性上完全可以取代手環,這已經是業界的共識。目前趨勢尚未扭轉的原因是,手表的價格遠高于手環。但随着蘋果等智能手表廠商在如健康監測等相同功能外,增加越來越多的增值服務,用戶的選擇肯定會更加傾向于功能完善、體驗效果好的産品。

[背景]
    可穿戴設備的發展軌迹

可穿戴設備最早是在賭場裡為作弊誕生的,早在上世紀60到70年代,最早的可穿戴設備被發明出來,用來增加在賭桌旁的勝率。此後,可穿戴設備發展并不迅速。

20世紀80年代,計算器腕表流行。世界首款手腕計算器——Pulsar在1975年年末正式發布,并随即流行。1981年,還是高中生的SteveMann把一部6502計算機連接到了一部帶鋼架的背包上,控制攝影裝備。這款設備的顯示屏是連接到頭盔上的取景器,Mann對可穿戴設備的發展做出了很大貢獻。

當時,可穿戴設備技術雖然很先進,但是對消費者來說,并非剛需。科幻電影對可穿戴設備的發展,起到了一定作用。1984年電影《終結者》放映,在電影中,機器人所看到的現實世界圖像上被加入了一層計算機界面,這個設備和現在的谷歌眼鏡理念有些類似。

1987年,首款數字助聽器問世,但是由于它的設計體形龐大,這類設備并沒能取得商業上的成功。1994年,發明計算機背包的SteveMann制作出一款可穿戴攝像頭,并實現了将圖像上傳到網絡的功能。2000年,首款藍牙耳機發明。2002年XybernautPoma可穿戴PC問世,這款設備就像是把磁帶錄音機戴在了頭上。

2003年,世界首款完全數字化的起搏器VitatronC-Series問世,這款設備可以讓醫生在18秒内下載病人的信息。2006年,耐克和蘋果聯合推出了Nike+iPod,一款允許用戶将自己的運動同步到iPod當中的運動套件。耐克随後還推出了數款帶有iPod專用口袋的服飾。2009年,WW200可穿戴計算機由GlacierComputers所發布,主要為了用戶能在緊急情況下獲得大量的信息,并具有防水功能。

2013年,谷歌眼鏡發布,可通過語音識别和側面的觸控闆來進行控制。谷歌眼鏡是一款固定在眼鏡上的光學頭戴顯示器,通過語音控制,可以用WIFI上網。三星發明了智能手表,可使用藍牙和安卓手機相連接。日本汽車制造商日産發布Nismo智能手表,可以為駕駛員提供平均時速、油耗和駕駛員心率等信息。售價120美元。

2014年,有關蘋果iWatch的傳言甚嚣塵上,這是一款能夠通過WiFi上網的智能手表。目前,全球智能穿戴市場方興未艾,蘋果AppleWatch智能手表銷售一枝獨秀,小米、Fitbit則在智能手環市場攻城略地,然因整體穿戴市場表現不如預期,加上愈來愈多的競争者加入戰局,即便是居于領先的業者亦面臨極大壓力,近期龍頭廠商Fitbit便加速擴充産品功能,企圖減緩競争對手在市場節節進逼的威脅。

面對以低價沖刺銷售量的小米手環,以及鎖定高階市場的AppleWatch兩大勁敵夾擊,加上其他穿戴業者奮起直追,Fitbit面臨愈來愈大競争壓力,由于小米手環定價僅15美元,相較于售價100美元的FitbitFlex極具價格優勢,小米手環在穿戴式裝置市占率已突破15%,蘋果AppleWatch則囊括約2成版圖,至于Fitbit則從原本約3成市占率,下滑至不到25%。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智能手表持續強化應用功能,全球市場規模擴大,主要訴求運動健身追蹤功能的智能手環,未來市場規模恐遭到壓縮。随着AppleWatch使用者持續增加,将會有更多應用App推出,加上愈來愈多類似功能的産品投入市場競争,Fitbit既有的領先地位恐岌岌可危。由于智能手表功能持續增加,且價格下滑,智能手表和智能手環市場區隔愈益模糊,可穿戴設備業者必須找出明确的産品定位,并且加快應用愈來愈成熟的人工智能技術,形成不同凡響的體驗,才能在市場上占有一席之地。

[焦點]
    人工智能支撐可穿戴設備腦思考

可穿戴設備是物聯網最大消費類産品,作為物聯網領域一部分,連接、交互是可穿戴設備最基本功能,對于可穿戴智能設備後端支撐的人工智能、雲端運算是可穿戴設備實現科技體驗最大的核心支撐技術。

1956年,Minsky和McCarthy主持的Dartmouth會議,被稱為人工智能的誕生典禮。60年後,随着移動互聯網、雲計算、大數據的發展,全球範圍内的人工智能研究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熱度。國内百度、科大訊飛在第三波人工智能浪潮中,将會成為下一代人機交互變革的領航者。百度在人工智能方面積極布局,在矽谷成立人工智能實驗室,吳恩達為首席科學家,帶領團隊搭建中國的“超腦”。

據公開資料顯示,科大訊飛2014年提出“訊飛超腦”計劃,未來“訊飛超腦”将考上國内重點大學,訊飛超腦關鍵技術要突破人工智能在語言理解、知識表示、邏輯推理和自主學習方面的認知智能技術體系,研究面向穿戴式設備及智能家居的新一代感知智能語音交互核心技術。

未來可穿戴智能設備将由人工智能變得更強大,顯然人工智能應用中發揮可穿戴設備巨大價值,模拟人腦的思考方式,幫助我們從後端服務器中獲得及時信息并呈現給用戶。

在後端還有一個重要參與者,即圖靈機器人,2014年11月6日,圖靈機器人發布了一款人工智能級的機器人操作系統——TuringOS,希望借此賦予機器人和人相似的思維能力、情感能力及學習能力。據傳感物聯網創建人楊劍勇介紹,圖靈機器人可為智能化軟硬件産品提供中文語義分析、自然語言對話、深度問答等人工智能技術服務。

時隔一個多月後,12月21日,科大訊飛也在北京國家會議中心發布人工智能領域新産品,正式推出人機交互界面AIUI,以及錄音寶、錄音筆、訊飛聽見網、智學網、E聽說等ToC産品。

AIUI集成了包括雙全工技術、麥克風陣列技術、聲紋識别技術、方言識别、語義理解技術和和内容服務等科大訊飛一些列尖端科研成果和完善服務,代表業界最高水準的技術産品。在發布現場,科大訊飛在全球首次将演講人(劉慶峰)的演講同步轉寫成文字在大屏幕顯示,敢于接受現場數千參會者和數千萬觀看視頻直播觀衆的檢驗。

劉慶峰表示,在實際上已經到來的“萬物互聯時代”,語音為主,觸摸、圖像、手勢為輔,将成為人機交互的新常态,而在這種人類生活的新常态中,人工智能技術的突破是用來延伸人類能力而非替代人類的。人工智能将使人類更幸福、更富想象力和創造力。

[啟示]
    可穿戴智能設備要擊中需求點

市場調研公司IDC發布的最新報告顯示,2015年可穿戴設備市場的銷量,将從去年的2640萬部提升至約7210萬部。而另一家調研公司CCSInsight的數據則更為樂觀,根據其最新報告《2015~2019年全球可穿戴設備預測》,2019年可穿戴設備出貨量将達到2.45億部。

作為具備部分計算功能、可連接手機及各類終端的便攜式配件,可穿戴設備“家族”已經人丁興旺,目前包括手表、腕帶、眼鏡、頭盔、服裝、鞋子、腰帶、書包、拐杖等多種形态,産品品種令人眼花缭亂。

在高科技領域,一項技術和相應産品能否取得成功,不止取決于技術、資金等内部條件,還取決于外部環境,就好比沒有私家車的普及化,手機地圖不會成功一樣。

曆次互聯網技術革新,都有很多頗有前瞻性的高科技企業或産品,倒在了黎明之前,在市場條件成熟前就用光了資金,耗盡了資源。與其說是它們生不逢時,不如說是過早地将尚不成熟、尚未完成配套布局的産品推向不可測的市場。

包括可穿戴在内的物聯網、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等,将是改變未來經濟生活的重要技術,企業要做的不是急于占領市場,而應當是繼續精益求精,讓産品更能擊中消費者的需求點。可穿戴設備與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結合是未來最吸引人的地方,至少在健康、運動、教育、娛樂等領域将成為不可缺少的重要資源。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