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以就業創業推進共享發展

以就業創業推進共享發展

時間:2024-10-28 11:20:28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就業工作佳績連連,就業局面穩定向好。在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态的大背景下,這一成績凸顯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執政為民的理念,體現了實施就業優先戰略和更加積極就業政策的良好效果。當前,我國經濟運行保持穩中向好态勢,轉型升級步伐加快,增長質量和效益穩步提高,與此同時就業形勢更加穩定,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打下了堅實基礎。實踐證明,就業是經濟發展惠及民生的重要手段。就業工作搞好了,人民群衆生活水平就能不斷提高,社會就會更加和諧穩定,經濟增長也會獲得更為強勁的動力。

就業優先戰略新内涵

就業新格局新特點逐步顯現。就業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也是居民收入增長的主要來源。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始終将就業作為改善民生的頭等大事,将促進就業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優先目标,采取多種措施擴大就業,取得了顯著成就。總體來看,我國就業形勢在穩中向好的同時呈現出一些新趨勢新特點,逐步形成了新格局。

經濟結構優化,經濟增長拉動就業能力增強。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适應、把握、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态,推動經濟結構調整,出台了一系列鼓勵生産性服務業和生活性服務業發展的政策,促進了服務業發展。2012年,服務業首次成為國民經濟第一大産業。2016年,服務業增加值占據半壁江山,占國民經濟比重達51.6%。這标志着我國經濟結構轉型進入新階段,服務業主導的特征愈發明顯。經濟結構的不斷優化,使經濟增長拉動就業的能力不斷增強。與第二産業尤其是其中的制造業和資本密集型産業相比,服務業的就業吸納能力更強,具有“就業友好”的特征。這意味着,過去需要較高增速吸納的就業數量,現在以相對較低的增速就可以吸納。正因為如此,高增速已經不是經濟增長的優先項,質量更高、效益更好的經濟增長才最符合廣大人民群衆的根本利益。

發展成果惠及人民群衆,居民收入增長與經濟增長已基本同步甚至高出經濟增速。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總體保持快速增長,就業規模持續擴大。但受多方面因素影響,勞動者的工資性收入增長相對緩慢。過去5年,這一情況發生了重大變化:在就業規模不斷擴大的同時,勞動生産率穩步提升,居民收入也保持較快增長。這表明,我國居民收入增長與經濟增長已基本同步甚至高出經濟增速。這同時也意味着,我國經濟增長的成果正在惠及全體勞動者,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更高。

新經濟蓬勃發展,就業渠道更寬。當前,我國經濟正處于增長動能轉換時期,拉動經濟增長的既有傳統動能,也有新動能。随着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深入實施,以“互聯網+”、智能制造為代表的新經濟蓬勃發展,掀起了一輪創業創新的熱潮,不僅成為拉動經濟增長越來越重要的動力,而且創造了大量新職業新崗位。

勞動力市場不斷完善,勞動者就業質量全面提升。黨的十八大以來,勞動力市場制度建設加快,勞動者就業和社會保險各項權益得到有效保障。就業優先戰略的内涵不斷豐富和拓展。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态後,我國就業的總量性矛盾有所緩解。

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體現了我們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習近平同志指出,着力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要堅持人民主體地位,順應人民群衆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斷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就業是民生之本,是人民群衆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之一。

為有序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供保障。當前,我國正在通過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優化經濟結構、培育新的增長動能。去産能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内容,去産能的過程也是産業此消彼長、企業優勝劣汰、人員轉崗分流的過程。

與轉變發展方式、提高發展質量相輔相成。就業優先戰略的另一個新内涵,是将就業優先戰略與轉變發展方式、提高發展質量的各項舉措結合起來,将就業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優先目标,把穩增長、保就業作為經濟運行合理區間的下限,以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為就業保駕護航。這既有利于破除“速度焦慮”、促進發展方式轉變和發展質量提高,又有利于多渠道增加就業崗位、實現就業優先戰略目标。

貫徹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

新的發展階段需要有新的理論指導。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初步确立了适應經濟發展新常态的經濟政策框架,作出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态的重大判斷,形成以新發展理念為指導、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的政策體系,引導經濟朝着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方向發展。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促進城鄉居民收入穩定增長,需要不斷破解發展難題、增強發展動力、厚植發展優勢,将創新作為發展的第一動力,以新理論引領新常态,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堅持就業優先戰略,将就業創業作為共享發展的重要内容,依托新經濟、新就業激發城鄉居民收入增長的内在動力,推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标順利實現。

激活收入增長的内生動力。居民收入增長歸根到底是經濟發展和就業增長的結果,實現城鄉居民收入可持續增長離不開平穩較快的經濟增長和就業增長。要圍繞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動“大衆創業、萬衆創新”,通過加快發展新經濟,培育壯大新動能,推動新技術、新産業、新業态加速成長,着力振興實體經濟,創造新的就業崗位,确保居民收入穩定增長不斷激發全體勞動者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切實将收入提高建立在經濟發展質量效益提升、勞動生産率提高的基礎上,實現經濟增長與居民增收互促共進。

依托新經濟、新就業創造收入增長點。新經濟、新産業、新業态在創造新就業、挖掘增收新渠道中可發揮重要作用。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廣辟農民增收緻富門路,大力發展農産品電子商務,探索農業新型業态,鼓勵農民共享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的增值收益,引導和支持貧困青年通過發展電子商務增收緻富。鼓勵龍頭企業與小微企業創業者探索分享創業成果新模式,支持有實力的企業承擔技術服務、信息服務等公共平台功能。

通過深化改革釋放增收紅利。改革是最大的紅利,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成為降成本、提效益、增收入的重要途徑,特别要在減稅、降費、降低要素成本上加大工作力度,降低各類交易成本特别是制度性交易成本,提高勞動力市場靈活性,推動企業降本增效。通過改革激發創業動力和經營活力,降低創業成本,優化審批流程,對創業失敗人員及時提供就業服務。加快消除各種隐性壁壘,鼓勵民營企業家參與國有企業改革,減少對企業點對點的直接資助,增加普惠性政策,營造公平的競争環境,降低勞動用工成本以及阻礙勞動力流動的制度成本。細化和落實承包土地“三權分置”辦法,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服務主體,大力支持返鄉創業,推進土地經營權入股發展農業産業化經營試點,賦予農民更加充分的财産權利。

打破關鍵群體的增收瓶頸。不同群體的人力資本水平差異較大,就業方式和收入來源結構不盡相同,收入增長的關鍵問題必然有所差别,激勵方式和政策着力點也需要差别對待。明确以群體為對象、分群體施策的政策路徑,尤其要重點抓住技能人才、新型職業農民、科研人員、小微創業者、企業經營管理人員、基層幹部隊伍、有勞動能力的困難群體等關鍵群體。

準确把握不同群體收入增長面臨的主要矛盾和障礙,提出有針對性的應對策略和措施。比如,有些群體面臨的增收困境是技能不足問題,尤其是難以适應全球化和經濟轉型升級的技能需求;有些群體自身屬于高技能、高素質人才,但面臨體制機制約束,難以發揮其潛在的生産率;有些群體具備良好的創新潛力,但受制于市場經營環境不健全。對此,應遵循“對症下藥”的原則,針對每個群體找準政策切入點。如,對技能人才關鍵要完善多勞多得、技高者多得的技能人才收入分配政策;對新型職業農民關鍵要加大培育支持力度、加快職業化進程;對小微創業者關鍵要進一步降低創業成本;對科研人員關鍵要實現工資性收入、項目激勵、成果轉化獎勵一體化激勵;對企業家關鍵要完善産權保護制度、保護企業家精神、支持企業家專心創新創業;對基層幹部隊伍關鍵要完善工資制度;對困難群體關鍵要提升人力資本。通過“量身定做”的政策措施,既補硬短闆也補軟短闆,既補發展短闆也補制度短闆,突破關鍵群體的增收瓶頸,在充分發揮他們帶動能力和引領能力基礎上,實現全體居民收入增長。

建立居民增收的支撐體系。促進居民收入增長需要全體勞動者的投入和經濟的發展,但創造有利條件、促進居民增收離不開有效的政策和有為的政府。各級政府要深入貫徹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把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貫徹到促進城鄉居民增收工作中,做到穩定大局、不斷進取、奮發有為,要創新和完善宏觀調控,推進政策協同配套,提高政策精準性和有效性,紮實地把各項決策部署落到實處,全面加強城鄉居民增收的各類支撐條件。

從城鄉居民增收的支撐條件來看,首先,要強化基礎支撐,通過促進就業從根本上解決收入之源;其次,要加強能力支撐,通過強化技能培訓提升勞動者人力資本;第三,要加強托底支撐,通過建立社會保障安全網保障困難群體基本生活;第四,要增加居民财産性收入,合理平衡勞動和資本的分配關系;第五,要加強環境支撐,通過規範收入分配秩序營造公平的競争環境;最後,還要加強技術支撐,通過完善收入統計監測系統為收入分配政策制定提供依據。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