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張車偉:新經濟帶動新就業

張車偉:新經濟帶動新就業

時間:2024-10-28 11:19:58

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所長張車偉認為,新經濟帶來就業方式轉變。傳統就業格局被打破,新經濟與靈活就業、分時就業結合在一起,構成一個巨大的就業蓄水池,保障經濟新常态下的就業穩定

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所長、研究員張車偉擔任主編的“人口與勞動綠皮書”——《中國人口與勞動問題報告2017:新經濟新就業》顯示,中國新經濟具有明顯的産業帶動效應,2016年,新經濟帶動其他行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為8.1%。過去十年,中國新經濟年均增長16.1%,是同期全國經濟增長率的1.9倍。

張車偉指出,新經濟成為推動中國經濟增長的新動力、拉動就業的新領域、産業結構轉型升級的方向。新經濟建立在創新基礎上,注重差異化消費需求,并且創新動力更大,能夠更好地協調生産和消費的關系。該報告顯示,2007年—2016年的十年間,新經濟年均增長16.1%,新就業年均增長7.2%。2016年,新經濟占國民經濟的比重達到14.6%,新就業占總就業的比重達到10.1%。同時,新經濟還具有顯著的産業帶動效應。2016年,新經濟帶動其他行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為8.1%,新就業占總就業的比重為6.4%。

在張車偉看來,創新驅動的新興産業,已經成為推動全球經濟複蘇和增長的主要動力。根據《“十三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産業發展規劃》提出的目标,預計到2020年,新經濟規模持續壯大,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動力,并在更廣領域形成大批跨界融合的新增長點,平均每年帶動新增就業100萬人以上。新經濟與新人力資本

《新經濟導刊》:習近平總書記早在2014年國際工程科技大會講話中就強調了要發展“新經濟”。他指出“世界進入信息産業為主導的新經濟發展時期”,要“打通從科技強到産業強、經濟強、國家強的通道”,促進科技成果加快轉化為現實生産力。那麼,究竟什麼是新經濟?

張車偉:中國經濟增長正在從跟随模仿發達經濟轉向自主增長,創新經濟正在成為推動經濟增長越來越重要的動力。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正确把握我國經濟增長階段性特征,在經濟增長仍然處于高位運行的時期,預見到傳統增長模式的不可持續性,提出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态,中國經濟必須實現增長動能的轉換和結構的轉型升級等,并把推動新經濟發展作為經濟結構轉型升級的抓手。

一直以來,新經濟這一詞彙大多存在于美國論述經濟發展的相關著作中,時至今日,各界對“什麼是新經濟”抱有不同的看法。就當下中國而言,對于什麼是新經濟也還沒有一個完整而統一的答案。按照熊彼特的創新概念以及我們對創新經濟的理解,我們對中國的新經濟定義是:以創新為基礎所形成的新産業和新業态經濟活動。具體來看,新經濟包括兩類活動,一類是研發及應用新科技成果、新興技術而形成一定規模的新産業經濟活動,例如高新技術産業、戰略新興産業以及國際上最近提出的知識産權密集型産業等。另一類是順應多元化、差異化、個性化的産品或服務需求,在互聯網和大數據基礎之上,對内外要素整合重組,以業态融合為特征的新業态經濟活動,例如現在的互聯網+産業。新經濟對經濟社會全局和長遠發展具有重大引領帶動作用,是知識技術密集、物質資源消耗少、成長潛力大、綜合效益好的新經濟活動。

新經濟尤其新業态經濟的發展使得經濟活動具有了一些新的屬性,這些新屬性使傳統經濟活動中一些無法克服的矛盾具有了可以調和的特征,從而為彌合經濟周期、消除經濟危機,也為構建新的社會經濟形态提供了契機。新經濟具有如下幾個新特征:一是市場性和規劃性的融合;二是标準化和差異化的融合;三是生産和消費的融合;四是金融屬性和實體屬性的融合;五是競争性和壟斷性的融合。

《新經濟導刊》:作為長期研究人口與勞動經濟學的專家,在您看來,新經濟、新人力資本,二者之間在邏輯上和現實中有着怎樣的關系?

張車偉:國務院此前印發的《“十三五”促進就業規劃》,提出到2020年我國城鎮新增就業5000萬人以上的目标。觀察當前經濟增長和勞動市場表現會發現,經濟增長速度與過去相比已經大大下降且正在進入“L”型增長底部,但勞動力市場表現卻很強勁,城鎮新增就業屢創新高。這一現象從傳統經濟視角來看似乎很難解釋。

事實上,我國目前正處在經濟結構轉型升級以及經濟增長方式轉換時期,傳統增長動能不斷減弱,新增長動能不斷增強。在此趨勢下,經濟增長的新動能隻能來自新經濟。而要從新經濟的角度去理解勞動力市場,恐怕就能在就業和經濟增長之間的關聯性上做出更合理的解釋。中國目前每年新增勞動力數量大概在1500萬~1600萬之間,和過去相比一個最顯著的變化就是新增勞動力中大學以上畢業生所占比例已接近一半,這個比例今後還會不斷提升。這意味着傳統經濟增長方式必須轉變,因為傳統經濟增長方式所對應的勞動力結構在十幾二十年前都是初中以下的畢業生,而現在以大學畢業生為主的新增勞動力顯然與傳統經濟增長方式不适應。當然,現在勞動力素質和勞動力結構的轉變也為新經濟的發展創造了基本條件。

與此同時,當前勞動力市場大學生就業矛盾也是新舊經濟轉換過程中所産生的矛盾。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主要是高校畢業生自身素質和技能與産業結構演化升級要求不匹配,非重點院校、中小城市、欠發達地區的高校畢業生就業更加困難。同時,高等教育模式存在的弊端也制約了高校畢業生就業。技能缺乏使得大學畢業生一開始進入到市場後能力無法得到充分的施展。今後的經濟發展,人力資本一直并将仍然是一個穩定推動因素,更需要基于更廣闊的視角來積累人力資本。

從全世界來看,經濟增長與全民技能水平的提高具有非常顯著的直接關系,技能也是21世紀個人幸福和經濟成功的關鍵驅動力。缺乏正确的技能投資,人們将處于社會的邊緣。技術進步不斷轉化為經濟增長。如果技術進步不轉化為經濟增長,知識經濟在中國将無法持續增長。

什麼是21世紀需要的技能?綜合各類研究,普遍認為第一重要的是閱讀認知能力,其次是計算能力,第三是科學能力,第四是計算機方面的技能,第五是金融方面基本的素質,第六是文化方面的素質,當然還包括進取心、努力程度等技能。可以看到,有些技能和我們平時所理解的技能距離越來越遠,這些技能更多地和一個人的品質、态度甚至敬業精神有很大關系。隻有掌握了技能才能使生活變得更好,才能真正驅動經濟發展。中國現在面臨的挑戰是如何實現經濟增長動能的轉換,實現經濟的成功轉型和升級。從這個意義上來看,人力資本的改進、技能的提升非常關鍵,我們必須不斷拓展人力資本積累的途徑,從而為經濟的轉型升級提供必要的支撐。

新經濟如何推動新就業

《新經濟導刊》:新經濟、新業态帶來了哪些就業新增長點?

張車偉:當前,我國經濟發展方式正在加快轉變,新的增長模式将不再依賴于傳統的要素投入,而更多依靠于生産效率提升。新經濟是伴随着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革命産生的經濟形态,在新的發展階段中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

新經濟創造出新動能,同時也帶動傳統動能的改造升級。新經濟的覆蓋面和内涵非常廣泛,涉及第三産業中的“互聯網+”、物聯網、雲計算、電子商務等新産業和業态,工業制造中的智能制造、大規模定制化生産,以及現代農業關聯産業發展等。新經濟正在顯著改變中國經濟的總體構成。

根據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新經濟指數顯示,2016年我國新經濟在整個經濟中占比約1/3。新經濟帶來就業方式轉變。傳統就業格局被打破,新經濟與靈活就業、分時就業結合在一起,構成一個巨大的就業蓄水池,保障經濟新常态下的就業穩定。

《新經濟導刊》:新經濟為什麼能夠推動産業升級、促進經濟和就業增長?

張車偉:新經濟之所以能夠推動産業的轉型升級,關鍵在于新經濟更能推動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産力,因而生産率更高。無論是勞動生産率的絕對水平還是增長率,傳統經濟都落後于新經濟。這就是新經濟之所以能夠推動産業轉型升級的關鍵所在。

新經濟能夠帶動其他經濟部門增長的重要原因是新經濟具有産業融合功能。産業融合功能是指新經濟通過和其他産業的關聯度的不斷提高,帶動其他産業發展。産業融合功能正在很多其他産業發揮引領作用,尤其體現在新業态經濟的就業中。

全面實施戰略性新興産業發展規劃,大力發展新興産業新興業态,不斷拓展新興就業領域。推進新産品、新服務應用示範,加快産業化進程,持續釋放吸納就業潛力。加快發展各類新經濟形态,催生更多微經濟主體,培育更多跨界融合、面向未來的就業創業沃土,開發更多新型就業模式。要完善創新創造利益回報機制,激發經濟升級和擴大就業内生動力。

目前,中國經濟轉型升級步伐不斷加快,推動經濟轉型升級的力量既有傳統動能,又有新動能。所謂傳統動能就是傳統增長模式所驅動的經濟增長動力,而新能動則來自于新的經濟活動所帶來的增長動力。兩種動能共同推動經濟增長是當前中國經濟增長的階段性特征。

由于傳統動能正在減弱,靠傳統動能推動的中國經濟高速增長時代雖然已經結束,但這一動能并沒有消失,仍然是推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同時,新的增長動能在不斷聚集和形成。這種新動能總體上看還處于發育期,但其對經濟增長的作用不斷增強,是一種趨勢走強的力量。推動我國經濟結構轉型升級,就是要實現經濟增長動能的轉換,讓經濟增長建立在新的更加可持續的增長動能基礎之上。促進經濟增長就是要不斷培育增長新動能,發展新經濟。

《新經濟導刊》:如何才能增強經濟發展拉動就業的能力?

張車偉:影響經濟發展拉動就業能力的因素比較複雜,增強經濟發展拉動就業能力也是一項系統工程。具體來講,就是要全面落實就業優先戰略,健全宏觀調控體系,推動經濟發展與擴大就業良性互動,着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大重點領域關鍵環節市場化改革力度,激發微觀活力,優化要素配置,構建适應國際競争新形勢、符合國家發展新要求的現代産業體系,在發展中創造更多優質就業機會。

《新經濟導刊》:具體而言,在新形勢下,創造更多新的就業崗位需要做些什麼?

張車偉:需要做到以下幾點:一是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将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設備、新材料、新能源、節能環保、數字創意等戰略性新産業作為發展重點,推進産業結構升級和發展方式轉變發展;推動新技術、新産品、新業态、新模式發展,拓展産業發展新空間、創造創業就業新領域。二是積極營造更加寬松的體制機制環境,探索和創新适合新經濟發展的監管方式,消除新經濟發展的制度性障礙,順應信息經濟時代網絡化、平台化、智能化加速滲透的趨勢,大力發展平台經濟、共享經濟等新經濟形态。三是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加快完善相關配套制度,适應新經濟下就業和用工特點,完善風險控制、信用體系、就業創業、勞動用工和社會保險等相關制度,引導更多勞動者分享新經濟的紅利。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