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企業主導的開放創新網絡

企業主導的開放創新網絡

時間:2024-10-28 11:00:23

随着全球化競争的日益加劇,企業的技術創新采取與高校、科研院所及其他企業合作,兼并收購标的企業,購買其他企業的科研成果,或将自己的研究成果授權給其他企業開發等開放式創新模式

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産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是發揮創新引領和戰略支撐作用的重要基礎。随着全球化競争的日益加劇,為了獲取利潤并保持企業的競争優勢,企業的技術創新已經無法像傳統的封閉式創新那樣完全依賴自身的研究,而是采取與高校、科研院所及其他企業合作,兼并收購标的企業,購買其他企業的科研成果,或将自己的研究成果授權給其他企業開發等開放式創新模式。

開放創新已成為創新的重要趨勢

随着技術和人才等創新要素跨國流動的規模和水平不斷提高,尤其是随着技術變化加快和複雜性增加,創新鍊上的各個環節并不是在一個企業、地區,甚至一個國家内部完成,國家和企業的創新能力提升也不再局限于内部研發,而是在更大範圍内,運用研發外包、協同創新、專利許可等方式整合内外部創新資源。與封閉式技術創新模式相比,開放式技術創新模式認為企業的邊界是模糊且可以滲透的,企業應該充分利用内部和外部的創新思想、内部和外部的市場途徑。開放創新将内部和外部的創意結合到企業的體系結構中;企業内部的創新思想也能夠通過外部渠道進入市場,将企業現有的業務外置,以産生額外的價值。總而言之,在開放創新模式下,企業和外部環境的邊界變得模糊,易于滲透。

開放創新是企業走出創新困境、保持競争優勢的必然選擇。作為一種全新的創新理念,開放創新理論認為技術創新需要有一個開放的環境,不斷吸收各方的資源優勢。開放創新要求組織将外部資源納入到自身的創新系統中,在創新的過程中必須與其他創新組織、政府、科研機構、大學等創新的相關組織不斷地進行信息交流和資源共享。通過技術合作、技術轉移、戰略聯盟等方式進行創新,并且盡快将自己的技術創新轉換成産品和利潤。因此,開放創新是同時利用内外部資源進行創新的一種新的資源利用觀,其實質是對外部信息資源的吸收和運用,關鍵在于企業對組織内外資源信息的綜合利用。盡管開放創新的趨勢可以預見,但并不是每個企業和創新者都必須采用開放創新。相反,需要考慮創新管理的權變方法:哪些因素會在開放創新模式下産生高績效,哪些因素會在封閉式創新下産生高績效,需要很好地厘清。

開放創新條件下,加強企業在創新網絡中的主導作用

産業技術發展階段變化,要求政府主導的科技引領創新模式向市場導向的企業引領型創新模式轉化。我國産業技術發展正在從以模仿制造和引進技術為主轉向引進技術消化吸收再創新與自主研究開發産業化相結合,自上而下的政府主導創新模式逐漸不适應面向市場的産業技術創新。2017年,企業研發經費逾1.37萬億元,占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的比重為78.47%。全社會創新資源進一步向企業集聚,在全社會研發投入、研究人員和發明專利的占比均超過70%,企業已成為創新的主力軍。

創新網絡是一定區域内的企業、大學與科研機構、政府等行為主體,交互影響作用的關系總和。随着創新資源進一步向企業集聚,企業特别是大企業在創新網絡中的主導作用日益突出。

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和主導作用有兩種實現方式,一是大企業發揮引領帶動作用,實現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其中,大企業在産業鍊上下遊和産學研合作中都發揮主導作用,是整個創新網絡的主導者。二是小微企業創新創業,增強市場活力。當前,“大衆創業、萬衆創新”蓬勃發展,激發了全社會創造力,成為發展的新引擎。如何發揮好大企業在創新網絡中的引領帶動作用就成為創新驅動發展的關鍵。

1.創新投入和産出規模的增加并沒有帶來創新效率和質量的提升。

雖然我國R·D經費支出總量可觀,但隻有5.2%用于基礎研究,而美國這一比例為19%。與OECD國家相比,我國的研發投入強度(R·D經費支出與GDP的比值)仍處于較低水平。2016年,中國申請人的PCT申請量為4.3萬件,排名全球第三。但是,與國外專利強國相比,仍有不小差距。從2016年各國在海外獲得的發明專利授權量來看,中國僅為2.0萬件,排名全球第七位,與排名第一的美國(13.3萬件)相比僅為其1/6。

2.創新資源分散、封閉、缺乏整合是導緻我國創新效率低下的主要因素之一。

當前我國經濟處于轉型時期,産業技術創新仍然普遍存在分散、封閉等突出問題,還沒有建立起協同的體制機制。企業之間技術壁壘嚴重,缺少研發合作。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之間的協作大多也是分散進行,企業的新産品研發與大學、研究機構的科研項目分離,這就使得科研單位向企業轉移技術困難,科技成果轉化率較低。

随着當今技術發展的跨學科特征和全球化競争加劇,創新過程變得越來越複雜,沒有一個組織能在資源和相關技術領域取得完全優勢,創新的模式和管理創新的過程存在問題使得創新效率和質量難以有效提升。

3.我國創新效率低下的另一個表現是創新缺少連續性。

目前,我國缺少像IBM、微軟、蘋果等能夠集應用性基礎研究與技術開發于一體的大企業。大企業是産業發展的基石,能夠引領和帶動一批配套産業和配套企業,形成推動産業發展的強大動力。但是,國内像華為這樣依靠創新形成國際競争力,并且能帶動供應鍊企業創新發展的大企業太少。創新過程理應是一個從産品創新到工藝創新再到産品創新的連續性循環過程。

在國内,受制于企業本身的影響力,創新往往終止于單個企業的個别創新,很難獲得相關企業的配合,導緻創新難以持續。特别對于高質量的創新,每一項新産品或工藝都牽扯到産業鍊上下遊的諸多企業,創新成果效用的最大化發揮離不開下遊客戶、上遊供應商和互補性産品提供商的共同支持。但我國國企之間、國企和民企之間、國企和科研機構之間缺乏足夠的聯合創新的積極性,各自為政、聯而不合的現象比較突出。反觀美國,蘋果公司既可以完成從iPod到iPhone的産品創新,同時又可以不斷改進産品設計和工藝,實現從第一代iPhone到iPhoneX的持續升級。蘋果公司的創新生态系統集聚了大批與其協同創新的企業,從而造就了蘋果,乃至美國的創新引領地位,美國産業的創新組織形式值得我國深思。

4.與發達國家創新引領型大企業相比,國内大企業創新投入較低,創新動力不足。

據歐盟下屬調研機構IRI對2014年全球研發投入最多的2500家企業的調查數據,美國共有829家企業上榜,位列第1位;歐盟608家,日本360家,分列第2和3位;中國上榜企業301家,居第4位。在全球研發投入最多的20家公司中,美國最多,有11家,德國大衆公司以131.2億美元排名榜首,中國隻有華為一家上榜,研發投入為54.4億美元,排名第15位。

5.政府職能定位不清,導緻創新資源錯配。

創新驅動發展背景下,政府有關部門仍采用直接配置資源的方式來支持新興技術和産業發展,替代市場作決策,過度幹預市場導緻資源錯配。在創新的技術追趕階段,由于技術和産業發展路線比較确定,通過選擇選定産業、技術路線,制定發展規劃重點扶持少數企業,并采取土地、補貼等支持方式推動産業發展和技術進步,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後,技術創新和新興産業發展的不确定性增大,更多需要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但不少政府部門仍通過投資激勵、點對點資助等方式支持新興産業,使得市場機制難以有效發揮對創新的激勵作用。政策建議第一,充分發揮創新引領型大企業的主導作用。

繼續支持有實力的創新引領型大企業在細分優勢領域建立專業化衆創空間,帶動中小微企業創新創業、融通發展。支持大企業主導,與世界知名大學、科研機構、龍頭企業等建立産業技術創新聯盟、國際研發平台。支持創新引領型大企業加入國際标準化組織,參與國際和國内标準制定。

第二,通過體制機制創新,有效整合産學研科技資源。

支持大學、科研院所、企業主持或參與國際科研項目。鼓勵企業與國内外大學科研院所合作,将企業委托科研院所和大學的研發支出,納入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所得稅範圍。加強大學和科研院所的技術轉移機構建設,組建國際性産業技術研究院,促進産學研合作。

第三,進一步提升大企業自身創新能力。

針對大企業特别是國有大企業創新投入較低和創新動力不足的問題,建立國有創新引領型大企業主導協同創新的動力機制、激勵機制和容錯機制。将大企業研發投入納入績效考核指标,并合理評估創新風險,建立寬容創新失敗的政策環境。支持行業龍頭企業申請建設國家重點實驗室,有關部門加大對其建設經費支持和研究項目支持,鼓勵大企業開展應用性基礎研究,聚焦前沿、颠覆性創新,提升自身創新能力。

第四,加強協同創新成果的産權保護。

加強大企業在海外設立聯合研發平台,以及并購同行業企業涉及到的海外知識産權保護。創新網絡中,合理界定大企業主導的與競争對手、互補品提供商的橫向協同創新,與産業鍊上下遊企業的縱向協同創新,以及與高校、科研院所的産學研協同創新的各利益相關方知識産權,減少知識産權糾紛。第五,理順産學研在創新體系中的定位,改進創新網絡效率。

一是充分發揮企業的主導作用。改革補貼創新活動的方式,形成企業決策、政府助力的總體局面。同時,賦予企業更大的自主權,落實稅收優惠政策,為廣大企業、尤其是創新型企業進行普惠性減稅,增強社會創新投入能力。

二是高校加強基礎研究。創新鍊條中,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和共性技術開發等方面要充分發揮大學及科研院所的作用。大學在基礎研究有優勢,應加強以重點學科建設為主的基礎研究,通過一些重大項目研究計劃打破部門、機構和學科界限,合理組織分工,促進跨學科、跨機構的研究團隊建設。

三是發揮科研院所的橋梁作用。科研機構通常開展需求導向的應用基礎研究,具有特定的方向,更加偏重技術的運用。充分發揮其在研究成果集成和轉化的橋梁作用,重點從事以應用為導向的共性技術和産業技術研究。

(作者為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創新發展研究部主任科員、助理研究員)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