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開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

開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

時間:2024-10-28 10:58:50

文/李偉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經過長期努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黨的十九大報告作出這一判斷的主要依據是,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把握社會主要矛盾變化,關鍵是全面準确理解“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

為什麼要轉向高質量發展

“不平衡”講的是經濟社會體系結構問題,主要指比例關系不合理、包容性不足、可持續性不夠,而制約生産率的全面提升。“不平衡”主要表現為以下六個方面:一是實體經濟和虛拟經濟不平衡。我國金融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到8.4%(2016年),為主要經濟體最高,超過美國的7.3%、英國的7.2%。大量資金在金融系統内部循環,“脫實向虛”現象比較突出,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有待提升。二是區域發展不平衡。從人均GDP最高的前5個省份與最低的後5個省份的平均水平之比,以及地區間加權變異系數看,我國區域間差距自2006年以後逐步縮小,但近兩三年出現再度擴大的勢頭。三是城鄉發展不平衡。我國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仍然較大,2017年前三季度,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農村居民的2.81倍。城鄉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的差距仍很明顯。四是收入分配不平衡。目前我國的基尼系數還在0.46以上,仍處在較高水平。如果考慮到财産存量的差距,分配不平衡的問題更加突出。五是經濟與社會發展不平衡。看病難、看病貴、擇校難、上學貴、養老難、養老貴等問題,仍然是人民群衆的操心事、煩心事。六是經濟與生态發展不平衡。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已深入人心,但人民群衆對美好環境和生态産品的需要日益增長,與生态環境總體不佳的矛盾仍很突出。大氣、水、土壤污染挑戰十分嚴峻,2017年全國338個地級以上城市,空氣質量達标的僅占四分之一。

“不充分”說的是總量和水平問題,主要指發展不足、潛力釋放不夠、發展中還有很多短闆,發展水平特别是人均水平同世界先進國家還有不小距離。“不充分”具體也有六個方面的表現:一是市場競争不充分。市場準入還存在不必要不公平限制,行政性壟斷、所有制歧視時有發生,一些“僵屍企業”退出困難,地方保護問題依然存在。二是效率發揮不充分。資本投資效率逐年降低,當前每新增1元GDP需要增加6.9元投資,投資效率明顯低于發達國家平均水平,也大大低于我國10年前的水平(2008年—2017年增量資本産出效率平均為5.7;1998年—2007年則為4.0)。全要素生産率水平僅為美國的43%左右。三是潛力釋放不充分。我國人均GDP僅為美國的14%、歐盟國家的25%、世界平均水平的80%,仍有巨大的提升空間。四是有效供給不充分。居民消費結構加快升級,而新産品和新服務的供給能力跟不上,居民個性化、多樣化、服務化的需求難以得到滿足。五是動力轉換不充分。新技術、新産品、新業态和新模式不斷湧現,新舊産業融合不斷加快,但整體規模和貢獻還相對有限,創新驅動增長格局尚未真正形成。六是制度創新不充分。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還面臨一些體制機制約束,監管體系、産品質量、食品安全、知識産權保護等方面的制度缺口還很明顯,有利于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制度環境還未全面形成。

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決定了經濟工作的方向和重點,要求我國經濟發展切實轉向高質量發展。根據世行與我們的合作研究,二戰以後的100多個中等收入經濟體中隻有13個成功邁入高收入行列,這13個經濟體有一個共性特點,就是經濟增長都實現了由量到質的轉型。我國當前處在從中高收入向高收入邁進的關鍵期,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三大攻關期,必須堅持質量第一、效益優先,紮實推進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和動力變革。

需要什麼樣的高質量發展

過去40年的高速增長,成功解決了“有沒有”的問題,現在強調高質量發展,根本在于解決“好不好”的問題。

高質量發展,意味着高質量的供給。我國擁有全球門類最齊全的産業體系和配套網絡,其中220多種工業品産量居世界第一。但許多産品仍處在價值鍊的中低端,部分關鍵技術環節仍然受制于人。推動高質量的供給,就是要提高商品和服務的供給質量,更好滿足日益提升、日益豐富的需求,跟上居民消費升級步伐。

高質量發展,意味着高質量的需求。我國已形成最大規模的中等收入人群,城市化水平不斷提升,内需市場十分廣闊,但是就業質量不高,居民收入水平偏低,公共服務供給不足,養老、醫療、教育等給居民帶來的負擔還比較重,人民群衆缺乏穩定預期,消費能力和意願受到明顯抑制。促進高質量的需求,必須解決這些問題,釋放被抑制的需求,進而帶動供給端升級,促進供需在更高水平實現平衡。

高質量發展,意味着高質量的配置。我們過去的高增長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資源在城鄉、行業、區域之間的重新配置。當前,我國産能過剩問題仍較突出,部分“僵屍企業”死不了、退不出,大量資源和要素被鎖定在低效率部門。同時,部分基礎領域和服務領域的開放度不夠,民間資金進入受限。實現高質量的配置,就是要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完善産權制度,理順價格機制,減少配置扭曲,打破資源由低效部門向高效部門配置的障礙,提高資源配置效率。

高質量發展,意味着高質量的投入産出。用有限的資源創造更多的财富,實現成本最小化或産出最大化,是經濟學的基本問題,也是衡量發展質量高低的重要标準。實現高質量投入産出,就是要更加注重内涵式發展,扭轉實體經濟投資回報率逐年下降的态勢;在人口紅利逐步消退的同時,進一步發揮人力資本紅利,提高勞動生産率;提高土地、礦産、能源資源的集約利用程度,增強發展的可持續性;最終實現全要素生産率的提升,推動經濟從規模擴張向質量提升轉變。

質量發展,意味着高質量的收入分配。收入分配既是經濟運行的結果,也是經濟發展的動力,收入分配的質量好壞,直接反映經濟結構的優劣。實現高質量的分配,就是要推動合理的初次分配和公平的再分配。初次分配環節,要逐步解決土地、資金等要素定價不合理的問題,促進各種要素按照市場價值參與分配,促進居民收入持續增長。再分配環節,要發揮好稅收的調節作用、精準脫貧等措施的兜底作用,注意調節存量财富差距過大的問題,形成高收入有調節、中等收入有提升、低收入有保障的局面,提高社會流動性,避免形成階層固化。

高質量發展,意味着高質量的經濟循環。經濟循環是生産、流通、分配與消費,虛拟與實體,國内和國外互動與周轉的總過程。提高循環質量,是實現生産要素高效配置的途徑。中醫古話說,痛則不通,通則不痛,把循環搞好了,經濟發展就具有可持續性。當前我國經濟存在三大失衡:供給和需求的失衡、金融和實體經濟失衡、房地産和實體經濟失衡,根本上說都是經濟循環不暢的外在表現。促進高質量的循環,就是要暢通供需匹配的渠道,暢通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渠道,落實“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逐步緩解經濟運行當中存在的突出失衡,确保經濟平穩可持續運行。切實防範化解重大風險

高質量發展是一場耐力賽,需要腳踏實地,打牢基礎,一步一個台階。向高質量發展轉變的過程注定不會一帆風順,我們必須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有序排除長期積累的風險隐患,有效應對外部不确定性的沖擊,為高質量發展創造有利條件和環境。着眼今年,我們要切實應對好國際上三大不确定性和國内三大風險。

從國際看,一是貿易投資保護主義的影響。受單邊化、内顧化、民粹主義傾向的影響,一些主要經濟體采取了變相的貿易投資保護主義行動,甚至通過價格、稅收等途徑限制外國産品進口,加強安全審查限制外國投資,由此引發的經貿摩擦可能會打擊正在複蘇的全球貿易和投資。比如,去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滿15年後,即自2016年12月11日起,所有WTO成員都必須終止對中國出口産品反傾銷調查中适用“替代國”方法,但一些國家通過替代性标準,變相違反WTO成員國的條約義務,實質都是貿易保護主義的表現。

二是國際宏觀政策調整的溢出效應。美國“縮表”和加息進程加快,歐洲也有望在今年開啟“縮表”進程,主要經濟體貨币政策正常化步伐可能提速,全球利率水平将有所提升,資産重新配置可能引發全球金融市場動蕩,特别是高債務的發展中國家壓力将有所增加。同時,美國稅改引起全球廣泛關注,可能導緻新一輪的稅收競争,由此産生的影響還有待觀察。

三是國際地緣政治動蕩的沖擊。朝核、伊核問題發展方向仍不明确,恐怖主義威脅仍在持續,中東局勢又添新變局,部分地區的穩定問題可能對全球經濟更大範圍的複蘇形成沖擊。

從國内看,一是金融風險聚集的态勢。還沒有得到根本扭轉2017年以來,通過加強監管力度、整治金融亂象、補齊制度短闆,金融業脫實向虛的态勢得到初步扭轉,金融去杠杆取得一定成效。但要看到,宏觀杠杆率(總債務/GDP)上升趨緩,很大程度上受益于價格效應,2017年GDP平減指數預計比2016年高4個百分點。此外,道德風險、剛性兌付和監管套利現象仍然存在,金融去杠杆的制度基礎尚不牢固,金融機構仍有較強的規模擴張沖動,金融嚴監管任務還很重。

二是房地産大起大落的問題尚未根本緩解。近年來,房地産與實體經濟失衡的矛盾比較突出,房地産貸款占全國新增貸款接近一半,個人住房貸款餘額快速增長,并推動房價快速上升,造成市場資源配置嚴重扭曲。2017年以來,一二線和部分三四線城市密集出台了限購、限價、限售、限貸等行政性措施,房價快速上漲的勢頭有所緩解。但适應市場規律的基礎性制度和長效機制尚未建立,部分地區房價上漲壓力仍不小,市場出現大幅波動不無可能。

三是地方舉債也需要進一步規範。經過3年多地方債置換,地方政府債務償還壓力總體有所減輕,但近期有些地方政府通過PPP模式、政府購買服務、政府引導基金等變相舉債,隐性債務較快增長問題比較突出。2017年5月以來,中央出台了一系列規範地方政府舉債的措施,對違規擔保、名股實債等隐性舉債渠道進行規範。下一步,必須堅持“逐步消化存量、堅決控制增量”“開前門、堵後門”的原則,嚴格推進地方債務規範管理,落實債務處置主體責任,嚴肅問責機制,在統籌考慮在建項目和資金鍊風險的同時,切實防範化解地方債風險。

創造良好條件開啟高質量發展

針對高質量發展目标和面臨的突出風險挑戰,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2018年要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新發展理念,緊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大力推進改革開放,創新和完善宏觀調控,推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在防範化解重大風險等攻堅戰方面取得紮實進展,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

從而,明确了今年經濟工作中“五大政策”的取向與着力點。強調積極的财政政策取向不變,确保對重點領域和項目的支持力度,切實加強地方政府債務特别是隐性債務管理。穩健的貨币政策要保持中性,保持貨币信貸和社會融資規模增長與去年實際水平相當,堅守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結構性政策要發揮更大作用,強化實體經濟吸引力和競争力,優化存量資源配置,促進有效投資特别是民間投資合理增長。社會政策要注重解決突出民生問題,積極主動回應群衆關切,加強基本民生保障,及時化解社會矛盾。改革開放要加大力度,以完善産權制度和要素市場化配置為重點,推進基礎性關鍵領域改革取得新的突破。大幅放寬市場準入,加快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

我國經濟有條件繼續保持在中高增長平台平穩運行。從投資看,受規範地方舉債和房地産持續調控的影響,基礎設施投資和房地産投資增速将略有放緩,但市場化程度更高、内生動力更足的制造業投資增速呈現企穩回升态勢,将對沖部分投資下行壓力,整體投資增速有望穩定在7%左右水平。從消費看,消費升級态勢不減,電子商務、新零售、共享經濟等新型消費業态不斷湧現,消費整體增速預計将穩定在10%左右。從出口看,國際經濟延續複蘇态勢,大宗商品價格溫和上漲,投資品貿易繼續恢複,即便考慮基數因素,我國出口增長也僅會略有放緩。總體判斷,2018年經濟運行有望延續增速穩、就業穩、物價穩、效益穩的“多穩”局面,将為經濟工作重心更多轉向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利條件。

推動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離不開智庫的政策咨詢研究對決策的重要支撐。高質量的經濟發展将推動中國這樣一個具有13億多人口的經濟體,從中等收入國家向高收入國家邁進,這對于中國、對于世界都有着十分重大的意義,同時也必然會遇到許多問題和挑戰,亟須各類智庫開展理論和政策研究。這既為智庫建設提供了廣闊舞台,也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刊立場,歡迎讨論)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