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正廉潔(一)》之不貪為寶。不貪為寶
不貪為寶出自《左傳·襄公十五年》,講述的是春秋時期宋國賢臣子罕的故事。
子罕出身于貴族家庭,系戴公的六世孫。平公時曾任宋六卿之一“司城”,人稱司城子罕。作為宋國的執政大臣,子罕平素節儉清廉而受人贊譽。
有一年,宋國有一個人得到了一塊碩大而又明潔的美玉,形狀如玉人,是塊稀世之寶。這個人前思後想,覺得獻給子罕比較合适,因為子罕治國很有成效,他的一些政治主張和措施順應了民衆的意願。出于對子罕的感激之情,他特地趕到都城(今河南商丘市)獻給子罕。不料,子罕聽說來意後,不等獻玉者展示美玉,便立即予以辭絕。獻玉者愣了一下,連忙說:“這塊玉石已經請治玉的能工巧匠鑒定過,确實是寶哇!”他以為子罕擔心玉石有假而受騙上當,故推辭不受。子罕耐心地解釋說:“我的信條是以不貪為寶,你則以這塊稀世美玉為寶。假若你把它獻給我,我倆便都喪失了自己所喜愛的寶物。還是讓我們各自擁有所喜愛的寶物,這樣更妥當些。”獻玉者又告以随身攜帶美玉不便趕路,一旦遇上歹徒難免遭劫喪寶的苦衷。子罕于是設法找到了買主,使這個人賣出寶玉,得以富歸鄉裡。
羊續懸魚
羊續懸魚的典故出自《後漢書·羊續傳》。東漢時,羊續為南陽太守。他憎惡當時官僚權貴的貪污腐敗、奢侈鋪張。羊續雖然曆任廬江、南陽兩郡太守多年,但從不請托受賄、以權謀私。
府丞焦儉,是他的下級,為人也很正派,與羊續關系很好,他聽說羊續喜歡吃生魚,就買了一條魚送給羊續。焦儉怕羊續拒收,就笑着說:“大人到南陽時間不長,可能不知這就是此地有名的‘三月望饷鯉魚’,所以我特意買一條送給您。這隻是小弟對兄長的一點敬意,您知道的,我絕非阿谀逢迎之輩,因此,務請笑納!”羊續見焦儉這麼說,覺得不收下倒是見外了,于是笑着說:“既然如此,恭敬不如從命。”
等焦儉走後,羊續将這條大鯉魚挂在屋外的柱子上,風吹日曬,成為魚幹。第二年,焦儉又買了一條更大的白河鯉魚,心想一年送一條總可以吧。來到羊續府上,焦儉剛說明來意,羊續便把他帶到屋外的柱子前,指着那條枯幹了的“三月望饷鯉魚”說:“你上次送的魚還挂着,已成了魚幹。”
焦儉愣住了,搖搖頭歎口氣,帶着活魚走了。
此事傳開後,南陽郡百姓無不稱贊,敬稱其為“懸魚太守”,也再無人敢給羊續送禮了。明朝于謙有感此事曾賦詩曰:“剩喜門前無賀客,絕勝廚内有懸魚。清風一枕南窗下,閑閱床頭幾卷書。”
兩袖清風
古往今來,凡為官清廉、不貪錢财者,常以“兩袖清風”自譽。明人都穆的《都公譚纂》則記載了這個典故的來源。
于謙是明朝著名的民族英雄和詩人,他曾先後擔任過監察禦史、巡撫、兵部尚書等職。于謙作風廉潔,為人耿直。但在于謙生活的那個時代,朝政腐敗,貪污成風,賄賂公行。
明朝正統年間,宦官王振以權謀私,每逢朝會,各地官僚為了讨好他,多獻以珠寶白銀,巡撫于謙每次進京奏事,總是不帶任何禮品。同僚都勸于謙說:“你雖然不獻金寶、攀求權貴,也應該帶一些土特産送點人情呀!”于謙笑着舉起兩袖風趣地說:“帶有清風!”以示對那些阿谀奉承之貪官的嘲弄,兩袖清風的成語從此便流傳下來。
于謙曾作過一首《入京詩》:“絹帕蘑菇與線香,本資民用反為殃;清風兩袖朝天去,免得闾閻話短長。”這首詩的意思是說,絹帕、蘑菇、線香這些東西本是供人民享用的,可是因為貪官污吏的搜刮,它們反而給人民帶來了災難。所以我什麼也不帶,隻帶兩袖清風去朝見天子(古時,人們把随身的錢物放在袖中),免除百姓的不滿。這首詩嘲諷了進貢的歪風,表現了于謙為官清廉、不願同流合污的铮铮風骨。《清正廉潔(一)》之羊續懸魚。
《清正廉潔(一)》之兩袖清風。
《清正廉潔(一)》之立檄拒禮。立檄拒禮
清康熙十九年,于成龍因政績顯著、清廉正直,官拜正二品直隸巡撫,後成為一名名副其實的“封疆大吏”。當時,他所管轄的直隸大名縣的一名縣官按照當時辦事的“潛規則”也“懂事”地給他送了一份“中秋禮”。誰知于成龍當場言辭拒絕。不僅如此,他更是立即下發了一份《嚴禁饋贈檄》,将那位給自己送禮的大名縣官員進行了點名通報,下令今後自己所屬官員一律不準在逢年節私自送禮,再有犯者絕不寬饒。一代廉吏“立檄拒禮”的故事也就從此誕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