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一掃看視頻
長江文化郵局既為遊客留下旅程“記憶”,也吸引了集郵愛好者的駐足,成為江城一張亮麗的文化名片。李漢梅攝因為一座樓,認識一座城
在秀山起伏、湖波蕩漾的美麗江城有一座如詩如畫的千年古樓,千百年來,白雲環繞其上,滾滾長江從它的腳下東流而去,它,就是武漢市标志性建築——黃鶴樓。自古以來,文人墨客便将登樓閣、攬勝景、吟詩作賦視為一項高雅的活動。
黃鶴樓的修建曆史,可以追溯到三國時期。公元223年,為了加強對遠方的瞭望和對城市的守衛,東吳在夏口城的一角修建了用于軍事用途的黃鶴樓。三國歸于一統之後,黃鶴樓的軍事價值不複存在,逐步演變成為著名的風景名勝,文人墨客在此留下了許多千古絕唱。唐代詩人崔颢在此寫下《黃鶴樓》一詩,李白在此寫下《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由于戰火頻仍,黃鶴樓屢建屢廢,僅在明清兩代,就被毀7次,重建和維修了10次。最後一座黃鶴樓建于清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毀于清光緒十年(公元1884年),遺址上隻剩下一個銅鑄的樓頂。
1985年6月,在距舊址約1000米的蛇山上,複建了黃鶴樓。複建的黃鶴樓主樓以清同治版黃鶴樓為原型設計,但更高大雄偉,通高51.4米,底層邊寬30米,頂層邊寬18米。全樓各層布置有大型壁畫、楹聯、文物等。樓外鑄銅的黃鶴、勝像寶塔、牌坊、軒廊、亭閣等建築,将主樓襯托得更加壯麗。
為展現中國曆代名樓的建築風采,1987年10月30日,當時的郵電部發行一套4枚《中國曆代名樓》特種郵票,編号T121,第一枚的圖案就是黃鶴樓。今年4月,曆時2個多月,黃鶴樓完成了1985年複建33年來的首次大規模内部修複,對樓體的楹聯、吊頂彩繪、立柱仿古漆等部件進行翻修。登樓遠眺,除了“極目楚天舒”,将武漢三鎮的風光盡收眼底之外,還可以在黃鶴樓主題郵局買上一枚明信片,加蓋上黃鶴樓特有的紀念郵戳寄給自己和朋友留作紀念。
因為一座橋,愛上一座城
武漢是中國著名的江城,長江及其最大支流漢江在城中交彙,形成武昌、漢口、漢陽三鎮鼎立的局面。複建的黃鶴樓與蛇山腳下的武漢長江大橋交相輝映,構成一幅壯美的畫卷。
長江是分割南北的天塹,漢江則把江北的漢口和漢陽也阻隔開來。在武漢長江大橋建成之前,百姓要靠擺渡船才能在三鎮之間通行。因此,在武漢的江面上架設大橋的規劃醞釀已久。1913年至1948年間,曾先後四次進行長江大橋的勘測、選址和設計,但幾次規劃都因經濟、戰亂原因而擱置。新中國成立後,終于讓“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成為了現實。
1957年10月,武漢長江大橋正式通車。這是長江上第一座鐵路、公路兩用橋,上層為雙向四車道的公路橋,兩側設有人行道;下層為京廣鐵路複線,兩列火車可同時對開;橋身共有8個橋墩,每孔跨度128米,可讓萬噸巨輪通行無阻,故有“萬裡長江第一橋”之稱。武漢長江大橋的建成,成為連接中國南北的大動脈,極大地促進了武漢的發展。同時,也讓被長江隔斷的京漢、粵漢兩鐵路緊緊相連,形成了京廣線。為展示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巨大成就,慶祝武漢長江大橋建成通車,1957年10月1日,當時的郵電部發行《武漢長江大橋》紀念郵票,全套2枚,從側景、鳥瞰的不同角度展現了大橋的雄姿。
在漢口江灘的沿江道旁,有棟28平方米的玻璃房,這便是全國首家以“長江”命名的主題文化郵局。2014年9月13日,長江文化郵局正式對外營業,并邀請電視紀錄片《話說長江》編導李近朱為名譽局長。
在長江文化郵局内,長江“味道”濃郁。大廳内擺放有以長江山峽湖壩、長江沿線城市和長江美食等為主題的明信片,遊客可将明信片寄給親朋好友,分享旅途美景。郵局營業員王敏還特别向我們展示了一套《江城印畫》明信片,這套明信片展現了賣豆皮、搶刀磨剪、炸面窩等老武漢街頭民俗,在“2015年中國郵政最佳明信片”評選中,榮獲大衆最喜愛旅遊風光明信片金獎。
因為一次起義,記住一座城
辛亥革命武昌起義紀念館位于武漢市武昌閱馬廠,西鄰黃鶴樓,北倚蛇山,南面首義廣場,依托中華民國軍政府鄂軍都督府舊址(即武昌起義軍政府舊址)而建立。建築内部布置并沒有大的改動,仍然可見具有年代感的桌椅台燈等物品,裡面展出的影像資料,記錄了那個年代的故事。
1911年夏天,湘、鄂、粵、川等省爆發保路運動。10月10日晚,革命黨人打響了武昌起義的第一槍,最終在天亮前占領了督署和鎮司令部,使整個武昌都在起義軍的掌控之下。武昌起義勝利後短短兩個月内,湖南、廣東等十五個省紛紛宣布脫離清政府而獨立。1912年2月12日,清朝發布退位诏書,終結了在中國持續2132年的帝制。
武昌起義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标志。辛亥革命這一近代中國爆發的民族民主革命,推翻了統治中國幾千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建立起共和政體。然而,辛亥革命雖然推翻了清政府,将大清郵政的招牌換成了中華郵政,但郵政大權依舊操縱在帝國主義者手中,中國郵政工人為争取郵權發生了數次罷工。
1926年,北伐軍攻克武漢,湖北郵政工人在全國總工會領導下,成立了全省郵務職工總會,漢口郵政職工入會者達400餘人,招緻郵政當局的大力打擊。他們借故開除了4名職工,并将工會執行委員長調往沙市,此舉激怒了廣大郵政工人。經過兩天的準備,武漢地區郵政工人舉行了大罷工。
據《武漢郵政史料》記載,1926年11月11日這天清晨,省郵務工會糾察隊員在通向上海路郵政總局的各個路口上分别把守,散發罷工宣言,張貼标語,宣傳罷工意義和目的。當天下午,職工代表汪鳴早等分赴國民革命軍總政治部、國民政府政務委員會,陳述了罷工的意見,要求政府支持郵政職工提出的關于懲辦工賊、改善待遇等11項要求。
罷工進行到第三天,劉少奇等在郵局大樓與代理郵務長再三磋商條件,将巡員魏文侯調任他職、為郵政工人增加工資、實行8小時工作制、工會執委在任期内不得調遣等要求基本被滿足,罷工取得勝利。
觀衆在辛亥革命武昌起義紀念館觀看辛亥革命人物畫展。新華社記者肖藝九攝
郵車奔馳在武漢長江大橋上。因為一條路,連接一座城
一騎快馬,從江夏縣驿站揚鞭而去,北往京師,南去潇湘。在江城古道上,這一幕曾延續兩千年。始于春秋時期的郵驿,将江城的訊息遞傳萬裡。
1937年,抗日戰争爆發,沿海與内地交通阻斷,漢口成為郵運中心。武漢至長沙、武漢至陽新、武漢至宜昌3條郵路成為與西南、東南及抗戰大後方通郵的主要幹線。
1938年10月,武漢淪陷,水陸交通被阻斷。11月20日,蔡甸郵局派人送來從沙市、宜昌等地寄至武漢的郵件,這是武漢淪陷後到達漢口的第一班從非淪陷區寄來的郵件。為保持郵政運輸,淪陷區湖北郵政管理局開辟出一條由漢口經蔡甸、馬口、仙桃鎮、潛江至沙市的旱班郵路,轉發重慶及西南各省的郵件。1939年3月,又開通了漢口經新堤至監利直通西南的步班和水上郵路,成為淪陷區與非淪陷區之間運郵的主要幹線(亦稱秘密郵路)。
抗戰8年,郵路難通,家書抵萬金。武漢被日軍侵占前,有民船郵路2600公裡、汽車郵路3499公裡,火車郵路可通信陽和羊樓司;武漢淪陷後,為了維系與大後方的郵運,開辟步班郵路2294公裡。
1949年5月16日,武漢解放,湖北人民郵政管理局成立,迅速恢複了省内、省際郵路。1951年2月1日,武漢郵局在漢口中孚裡一号成立。1955年1月1日,正式更名為武漢市郵政局。如今的郵政,已不是當年的舊模樣。黃陂區地處長江新城核心區,黃陂區郵政分公司的一樓就是面積達800多平方米的雙鳳支局的全功能網點。大廳内存取款一體機、自動開卡機、補登折機、移動終端等設備一應俱全。
漫步長江邊,耳畔又響起那熟悉的旋律:“你從雪山走來,春潮是你的風采;你向東海奔去,驚濤是你的氣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