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精一管理:企業永續經營的生生之道

精一管理:企業永續經營的生生之道

時間:2024-10-28 01:54:08

陳明哲:美國弗吉尼亞大學達頓商學院講座教授

進入互聯網時代,産品疊代的速度越來越快,産品生命周期越來越短,企業唯有正視經營“變”的本質,然後不斷采取行動,回應競争者的行動,才能擁有競争優勢。與此同時,“君子務本,本立道生”,在變動的環境中,企業更需聚焦、緊扣核心,追本溯源、理出頭緒,才能“唯變所适”,在渾沌中突圍緻勝。因此,“精一管理”顯得更加重要。

精一,傑出企業家的共同特性

“精一”出自《尚書·大禹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阙中”。意思是人心是不安的、浮躁的,道德心是微弱的,隻有用精、一的功夫,誠懇地秉持中道,因時制宜、順應人性做事,才是解決之道。

“精一”是我對“惟精惟一,允執阙中”這八個字的撷取,也是我一生為學處世的圭臬,并将它譯成thepowerof“ONE”,帶進西方的企業管理當中。

精一雖然源自中國古老的智慧,卻具有普世性,并且可以貫穿個人、家庭、事業等各個層面,企業管理隻是精一的應用領域之一。

斯蒂夫·喬布斯是精一的奉行者。他是一個高度聚焦于分衆市場的代表,相信并踐行自己的信念,專注提供消費者友善及優雅的使用界面,在執行上的堅持近乎“無情”,最終反成為大衆市場的領導者。1997年4月,喬布斯回任蘋果,第一件事就是畫下一個2X2的矩陣:橫軸是消費者或專業人士,縱軸是桌面計算機或便攜設備。他要求員工專注在這四個象限,每一個象限隻提供一個偉大産品,其他産品都要割舍掉。

沃倫·巴菲特是另一位精一的代表。他隻投資自己熟悉、喜歡領域的股票,90%的收益來自一生長期持有的10多家公司股份。他的次子、音樂家彼得·巴菲特曾這樣形容父親專注工作時的狀态:“童年時,父親大多數時候在家裡工作。他會長時間待在書房裡。我後來才知道,他一直在閱讀《價值線》、《穆迪投資》、數以千計的公司及股票的統計分析等内容。這些看起來很枯燥的課題,他卻可以輕松達到如僧人沉思禅經那樣的境界。當父親工作時,他像進入了另一個世界,簡直是如癡如醉。他常常穿着卡其布褲子和一件破舊的毛衣從書房裡走出來,身上帶着幾近聖潔的平靜,這種平靜能使一個人的自我意識和當前的工作合二為一。”

過去二十多年來,我在哥倫比亞、沃頓(賓夕法尼亞大學)、達頓(弗吉尼亞大學)三所美國一流管理學院教了幾千名MBA或EMBA學生。我觀察到,在企業界表現出色的校友,都具備一個共同的特性:精一的思維與能力。

精一,一招用到極緻

精一,不是指隻做一件事,隻在一個領域發展。而是在環境不斷變動的過程中,持續地、真誠地與自己對話,思考和确立企業的“本”(core),一心一意、專注而用心地立足于企業的“本”行事,并且精益求精、一點一滴領悟本身所在領域的永續之道。

從闡述宇宙萬物變化規律的《易經》,也能理解為何精一可以幫助企業面對複雜的變化,擴大經營版圖。

《易經》的“易”,有三層意思。第一層是“變易”,就是動态的、變化的;第二層是“簡易”,即化繁為簡,複雜的事情簡單做;第三個層次就是“不易”,即尋求恒久不變的原則。

精一,能幫助企業在變動中,化繁為簡,并且逐漸領悟出“不易”的原則,見招拆招,以不變應萬變。

我們來看看那些龐大商業組織的“一”是什麼?

星巴克董事長霍華德·舒爾茨的一個原則,是讓公司成為顧客的“第三個地方(TheThirdPlace)”:家、公司和星巴克。他曾說,星巴克是“專門與人打交道的生意,隻是恰巧賣咖啡而已”。

迪斯尼早期的“一”是“以米老鼠為中心”,讓這個動畫角色作為連結所有業務的核心。後來,迪斯尼轉型,開始以家庭娛樂為中心,重新打造自己的“一”。

為寶潔公司效力達41年之久的前董事長兼執行長埃德溫·阿茲特(EdwinArtzt),在任時曾宣布:“我們公司的業務已經涵蓋40多個領域,包含:沐浴産品、紙制品、醫藥保健、美容護理和食品飲料。”這一連串五花八門、南轅北轍的産品有“一”嗎?有。所有産品都圍繞甘油技術。

本田汽車也是如此。他們制造汽車、摩托車、遊艇、鏟雪機,以及家用除草機。他們的“一”,是引擎與動力技術。

至于中國企業,華為是一個标杆,成立二十八年來,隻用“一”劍。

2016年年初,華為總裁任正非接受媒體訪問時說,“這麼多年來,華為隻對準通信領域這個‘城牆口’沖鋒,堅持隻做一件事,在一個方面做大。華為隻有幾十人的時候就對着一個‘城牆口’進攻,幾百人、幾萬人的時候也是對着這個‘城牆口’進攻,現在十幾萬人還是對着這個‘城牆口’沖鋒。”

“華為如今的成功沒有秘密,就是靠阿甘式的‘傻’,聚焦戰略機會,堅持創新,并選擇不上市以避免資本市場的約束和綁架,令華為可以自主地加大技術、人才、管理體系和客戶服務的‘傻投入’……傻,就是不把錢看成中心。中心是理想,錢不是最重要的。”

把一招用到極緻,就成絕招。當一個企業能夠将所有“變易”的思維或做法,都圍繞在本身的“一”發展時,就能一以貫之、到處通達。

精一,叩問企業的本質

對企業家來說,要找到自己的“一”,必須先自我對話,深思對自己重要的事有哪些,然後排列優先順序,最後做出一緻性的決定。在這過程中,還要有專注、持續、反複為之的熱忱,在錯誤處境中也能沉着應對。

至于企業,每家公司尋找“一”的過程是不同的。有些企業在創建初期就有清晰的“一”,全食(WholeFoods)就是一個明顯例子。

全食在1980年創辦于德州奧斯汀,目前已是美國第八大有機食品和藥妝連鎖系統。它快速發展的關鍵因素之一是,讓消費者一進入全食門店,就有種愉悅感:食物陳列整齊美觀,看上去健康新鮮,有許多美味的試吃産品;店堂不但幹淨,還富有文化氣息。

全食的創辦人兼執行長約翰·麥基(JohnMackey)認為他的商業邏輯很簡單:管理者照顧好員工,員工照顧好消費者,愉快的消費者就會給股東帶來利益,這是一個良性循環。因此,公司的核心價值是:使我們的消費者滿足而高興,使員工感到幸福而優秀。

在全食,員工不必穿千篇一律的工作服,公司為全職員工支付100%的保險金。每個連鎖店都有很大的發言權,比如地區經理可以根據當地的風格自己設計新店,而不必從總部尋找模闆。“利潤最大化的策略是什麼?沒有!股東的利益排在顧客和員工之後,利潤不是最優先考慮的目标,而是善待人們的副産品。如果你不喜歡這種觀點,就不要投資全食。”約翰·麥基這樣說。

然而,更多時候,企業與個人的“一”是在跌跌撞撞、摸爬滾打中逐漸确立的,是一個不斷調整、探索的過程。比如台灣傳奇吳寶春。

吳寶春是一位面包師,締造了鄉下窮小子成為世界冠軍的台灣傳奇。2005年,他和兩位同行一起擊敗了日本、美國等國家的強勁對手,榮獲面包界奧林匹克——法國的“樂斯福面包大賽”亞軍,2010年又勇奪個人冠軍。如今他在台北、高雄開了兩家面包店,并成立基金會,幫助和自己相同背景的偏僻鄉村少年。

吳寶春出身貧寒,15歲離家去當面包學徒。當時讓他奮鬥的“一”很實在:出人頭地,不要讓獨自撫養八個兄弟姐妹的媽媽太過辛苦。

就這樣,他“一條路,呆呆地、傻傻地走到底”。才三十出頭,吳寶春已經是台中一家大型面包店的主管,但他在實現頤養母親心願的同時,卻陷入了職業的低潮:不管怎麼盡心盡力,卻止不住業績下滑。他開始失去信心,懷疑自己的能力。這時,他和另一位“新派面包師”阿光相識,刷新他對“一”的認識。“阿光會播放古典音樂,帶我品嘗葡萄酒,四處去吃,有私人小廚美味到令人驚呼的鴨子凍,也有南部路邊攤的一碗肉燥飯。”如此半年後,自己的味蕾“好像布滿灰塵的窗戶重新擦拭,幹淨了,亮了,活過來了”。他因此領悟了做好面包的“一”:“想要更進一步,還要有一顆能夠享受美好生活的心,以及為美食不惜一切的熱切靈魂。”吳寶春在自傳《柔軟的力量》中寫道。

當然,執守“一”,并不意味着永遠“一成不變”。很多人會問,柯達一直堅持他的本業,為何最後還是倒閉了?我用下面這個例子來回答。

我曾為美國一家很老的家族企業做高管團隊培訓。它是一家紡織公司,位于北卡羅萊納州,創立于1850年南北戰争時期。一百多年來,它和同行一樣,經曆了美國紡織業的繁榮和衰落。它一直專注于本業,但與時俱進,逐步提升到制作高附加價值的紡織:1968年阿波羅号進入太空,太空服是他們做的;美國消防員的消防服,是他們做的;他們還生産與登山員性命攸關的帳篷。

真正執守“一”的企業不會舍本逐末,随波逐流,更不會沉溺于過去的成功,而是慮深通敏、慎思敏行、日新又新,從根本不斷地自我對話,不斷地自我侵蝕,不斷地挑戰經營的本質,時時叩問公司的“一”是什麼?本是什麼?

更明确地說,要弄清楚企業的“一”是什麼,至少要回答以下問題:公司到底為什麼存在?要提供什麼樣的産品、服務?滿足什麼樣的客戶?創造什麼樣的價值?

這些問題的答案不僅是分析的結果,更要和企業家的個性、願景、使命緊密相關。隻要抓住了“本”,面對紛纭的環境就不會亂了陣腳。

精一,企業戰略的指南針

企業家的挑戰在于,他必須具備堅定的心和長遠的眼光。企業家日理萬機,如何才能知道,當下所做的決定,是比較好的決定?精一,可以有效淬煉企業家的戰略思維,幫助企業拟訂有效的決策。

戰略,需要專注和專一。它涉及到選擇,而每個選擇都需要權衡利弊,做出取舍。如何做出有效的戰略選擇,不僅牽扯到核心價值觀,也涉及到如何從宏觀角度來思索企業的目标和責任。

精一,有助于企業家從總體來思考商業戰略,在緊急性和重要性之間達成一緻,在長期目标和短期目标之間實現平衡。它就像指南針指引我們的決策,幫助我們在艱難的權衡間做出取舍,協助解決決策和行動中可能存在的矛盾。

缺乏連貫戰略而吃虧的企業案例很多。西爾斯(Sears)公司曾是零售業的領先者,如今的影響力卻大不如前。公司到底要以耐用消費品還是非耐用消費品為重?是要進入還是退出選錯的行業?經過十年的猶豫不決,仍然沒有建立一套明确的盈利模式。

曾經強盛的施樂(Xerox)試圖讓公司重新振作起來,但缺乏統一的戰略。有位高層就說:“我聽到過資産銷售,聽到過再融資,但是從來沒有聽到有人明确地說:公司的未來就是這樣。”

從精一的角度來看,企業經營者應該經常問自己幾個基本的戰略問題:

◎公司現階段發展最重要的一件事是什麼?完成此任務最關鍵的一個人是誰?

◎今年最重要的一個投資項目是什麼?哪一個領域是我不應該進入的?

◎公司的一個核心技術是什麼?◎公司最強的一環是什麼?最弱的一環是什麼?什麼情況下,最強的一環會變成最弱的一環?

企業家常常要在急迫的時刻做出關鍵的選擇,沒有太多的思考餘地和協商空間。精一思維可以幫助經營者在最短時間内問對問題,直指核心,深入思考,不斷跟自己誠實對話,清楚自己取舍的原則與選擇的考慮。這是決策最重要的一個能力。

當然,精一無法保證企業總是能做出“對”的決定。但是,它可以讓你在下決定時比較笃定,知道該承擔哪些責任,在正确的方向上保持往前邁進的定力。對經營管理者來說,可持續的領導力,與其說是“英明”,不如說是“洞見與執着”。

由大至小環環相扣“一”以貫之

精一的獨特之處在于它“一以貫之”,既是文化、哲學,也是思維、戰略,更能落實到各個時點的各種行為。既可以訓練企業管理者思考公司的“本”、戰略與轉型等大問題,更可以把一個大“一”分解為數個環環相扣的小“一”,不斷建設和優化公司的執行體系。精一與我們過去所熟悉、使用的各種管理模型、工具也可以互補,共同使用。

2012年,張瑞敏全力推動公司的“人單合一”營銷體系,這是海爾往前推進的大“一”。“人人都是CEO”這個舉措,在業界和學術界都引起了關注。但是不能忽略的是,執行這項變革時,張瑞敏在許多與此相關的小“一”上,投入了很大的管理關注力,開展物流體系的優化布局就是其中的執行要項之一。迄今,海爾繼續鞏固了它在白色家電領域的優勢地位,保持可觀的增長和盈利,更以全新的物流體系羨煞同行。

把“大一”分解為衆多“小一”,設計出一套全面、環環相扣、精益求精的有機執行體系,是具體落實“一”的關鍵。就這方面來說,美國林肯電氣是一家值得所有企業潛心學習的案例。

林肯電氣的管理哲學是,隻有讓工人/管理者真正感到自己是公司重要的人,公司才能有效地運轉起來。其創辦人詹姆斯·林肯曾在1951年寫道:“工人得到的回報必須讓他感到與他的貢獻相匹配。如果工人得不到合理的份額,他就不會渴望自我發展或提高自己的技能。”

落實在管理層面,林肯電氣推出了很多具體的措施,避免使管理者和工人之間産生隔閡,盡可能地平等對待。

1970年代的總裁喬治·威利斯(GeorgeWillis)曾這樣描述:“當我早上七點半來上班時,停車場已經停滿了四分之三。我和其他人一樣,要去找個車位停車,因為我沒有專門的停車位。在餐廳也遵照同樣的規則。公司沒有為高管準備專門用餐室,我們和所有其他人一起吃飯。”當時林肯電氣的餐廳有很大的長方桌和圓桌。工人一般坐長方桌,但沒有規定誰坐哪裡,管理者常常和工人坐在一起。

環境是表象,背後的觀念才是原動力。簡樸、公平的工作環境,體現的是林肯電氣的文化與DNA:在合适的環境下,每個人都會成功。成功需要激勵。也是基于這個管理思想,詹姆斯·林肯設計出一套薪酬制度。如工廠的大部分工作采用計件工資制;年終獎金可以等于或超過工人全年工資收入;所有工人都有終身聘用保障,不會被解雇。

除了這三個大原則,林肯更進一步設計出許多具體的“小一”,以确保薪酬制度有效地運作。首先,計件價格一旦設定,就不能因為“人”的因素去修改它。如果這個制度不能保證百分百執行,那麼按件計酬隻能淪為空談。

在計件價格重新調整的過程中,如果員工覺得價格不合理,可以提出異議。負責定價的部門需要重新核定這項工作,設定新價格,感到不滿意的員工也可以提出意見。相應地,如果某位工人生産了一個不合标準的部件,就不能得到這一件的工資。但是,如果他/她用“自己的時間”将這個部件修改到符合标準,仍然能夠拿到錢。

林肯電氣設計了“保證持續聘用計劃”,作為考核和薪酬體系的有力支持。這個計劃保證員工不被辭退,持續雇傭。等工人年紀比較大時,通常會被轉到一些相對輕松的崗位。

在公司設計的整套制度中,薪酬體系隻是其中一環,其他諸如設計制造、人事提拔、市場營銷等也都自成一套,卻又彼此緊密相扣、整體運轉,這正是“推十合一,小大由之”精神的體現,也真正做到了《孫子》中所倡導的“道,便民與上同意也”的最高境界。

海爾的“人單合一”以及後來推出的“每個人都是一個SBU(戰略事業單位)”,沒有領導人的領導(leaderlessleadership),每個員工當家做主、做自己的老闆,其精神和林肯電氣是一緻的。這不僅證明了好的管理思維中外皆通,也是易經所說“群龍無首”在現時的具體呈現。

精一,“道”與“術”合一

“複雜的事情簡單做,你就是專家;簡單的事情重複做,你就是行家;重複的事情用心做,你就是赢家。”這是我常和企業家分享的三句話,也是“精一”的另一種诠釋。企業需要在高度競争、充滿變化的環境中求生存、圖發展,結果自然很重要。然而,精一為企業提供了另一個價值維度:過程導向。把“精一”兩個字拆開來看,不管是“精”也好,“一”也罷,當作動詞更有力道。它是一個與時俱進、不斷淬煉的過程,是一個考驗企業與企業家用心與發心的過程。正因如此,“精一”才會成為《尚書·大禹谟》所言,面對“人心惟危(不安)、道心惟微(微弱)”之大環境,最好的解方、最佳的利器。

美國商學院教育多以結果導向,習慣用大量的指标進行量化評比。因此培養出來的大量經理人拼的是業績,看的是考評,認的是指标,緻使他們對人生成功的評判标準也多以結果或外在目标為導向,定格在年薪多少,身處何種階層,占有多少資源。

這種把企業大小、職位高低、年薪多少的結果粗率地等同于人的價值的想法,絕少有人感到滿意和踏實。因為大小、高低、多少,是相對的,是變動的,人的自我價值感也容易變得忽高忽低,受外在世界控制,産生混亂感。心變得不安、緊張,對他人升起防範和對抗之心,人與人之間隻有零和的博弈,離“君子之争”的境界越來越遠。

過程導向,全然不同。它倡導精與一,追求卓越,把事情做好,在過程中不斷淬煉,不斷精進這個“一”,成果自然會出現。别忘了,做事的終極意義在于治業、在于“為人”。在做事過程中不斷了解自己、提煉自己、成就自己,這就是所謂“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的真義。

企業經營的結果,固有優劣勝敗,然而從過程導向來看,一切的發生都是有意義、有價值、生生不息的。在做得好的部分,可以彰顯自己的長處和潛能;做得不夠好的部分,不等于“我不夠好,我很失敗”。相反地,可以轉換心态和思維模式,把它視為一個寶貴的學習和成長機會。在這種情況下,成敗輸赢,又是誰說了算呢?運用精一思維的企業,可以讓人感受到金錢以外無形價值的力量,達到經營思維的“道”與戰略體系的“術”合而為一的境界。

本文責任編輯:羅茜文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