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期間将轉變創新模式,提高創新質量和效率,充分發揮創新對轉型發展和産業升級的支撐和帶動作用
□呂薇
黨的十八大提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關于實施“十三五”規劃的建議提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創新發展居五大發展理念之首。
新階段:質量和模式亟待升級
進入20世紀以來,中國的研究開發支出總量持續超過GDP增長。目前,中國的研究開發支出居世界第二位,占世界20%;2014年R&D(研究與開發)強度達到2.09%,居新興國家之首,甚至超過一些高收入國家,但人均投入水平較低,不到1000元/人;科研人員總量大,占世界19%,但人才結構有待提高,高端領軍人才和有創新精神的企業家短缺。長期科技投入的效果正在顯現。
一是科技成果和知識産權數量大幅增加,科學出版物數量約占世界20%,發明專利申請和商标注冊等主要知識産權數量居世界前列,但知識産權質量和科研成果的産業化能力亟待提高。
二是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創新模式多樣化。企業的R&D經費支出約占全社會74%,R&D人員占全社會比例也超過70%;國内發明專利申請中企業超過60%;企業的創新能力呈現二元結構,少數創新企業與大部分跟随企業并存,湧現了華為、聯想、華大基因、格力等一批創新型企業。
三是創新對經濟的帶動作用逐步提高。雖然近幾年經濟增長速度放緩,知識産權數量卻快速增加。2014年,中國的發明專利申請增長12.5%,PCT(專利合作協定)申請增長14%,商标注冊申請增長21.7%,計算機軟件著作權增長33%。随着産業結構調整,高技術産業對經濟的貢獻增加,2015年高新技術産業增加值的增長快于平均工業水平。
總體來看,中國的創新模式以集成創新和引進技術消化吸收改進創新為主,仍是技術和知識産權的淨進口國,原始創新能力不足,創新質量和模式亟待提升。
新動力和新機制
實施創新驅動發展的關鍵是營造有利于創新的生态環境,提高全社會的創新動力。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對科技體制改革提法有新突破。“決議”将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納入現代市場體系建設,提出健全技術創新市場導向機制,發揮市場對技術研發方向、路線選擇、要素價格、各類創新要素配置的導向作用。
近些年來,中國的創新政策正在從科技政策轉變為綜合的創新政策體系,更注重發揮市場機制配置創新資源的作用。政府的主要作用是營造制度環境,在基礎研究、共性技術和涉及國家安全的戰略領域加大投入。
2015年,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加快推進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若幹意見》,對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做出頂層設計,從八個方面和三十個領域,制定了一系列促進創新的制度安排、激勵機制和政策措施,以調動全社會的創新積極性,使創新的動力從依靠自上而下的推動轉向自下而上的自覺行動。
總體來看,政策重點從科技政策為主到圍繞創新各環節,改革重點從突出科技體制改革延伸到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形成一整套推動創新的制度和政策安排;政府支持創新的方式從點對點為主轉向以普惠性政策為主,通過完善标準體系、嚴格統一執法和政府采購政策等,打通創新産品、技術和服務進入市場的通道,使創新企業能夠在市場上獲利。
同時,構建促進創新的體制框架,營造公平競争的市場環境和法治環境,包括加強知識産權保護、誠信制度建設,保護創新創業者的積極性和合法權益;培育高素質創新要素,如人才、技術、信息和多層資本市場等;建立公開透明、長期穩定的激勵機制,形成各類技術路線和企業公平競争的環境,鼓勵投資者進行長期技術創新投入,發揮市場機制引導技術創新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