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宋偉
專利糾紛,你方唱罷我登場
與以往頻發新品不同,這個夏天,國内手機圈呈現出了另一番景象—專利糾紛愈演愈烈,關注度持續飙升。這其中既有國内手機企業起訴國際巨頭,也有國際巨頭起訴國内企業,一場關于專利糾紛的戰火已然蔓延到了國内。
今年5月,北京市知識産權局作出一份專利侵權案的處理結果,判定蘋果iPhone6和iPhone6Plus兩款手機的外觀設計侵犯了中國手機企業深圳佰利公司的“手機(100C)”外觀設計專利,責令蘋果電腦貿易(上海)有限公司和北京中複電訊設備有限責任公司停止許諾銷售和銷售這兩款蘋果手機。
根據深圳佰利方面提供的證據顯示,其産品外觀專利的申請時間早于蘋果iPhone6發布9個月。而根據《專利侵權糾紛處理決定書》,北京市知識産權局認定“經過比對,被控侵權産品與涉案專利雖存在一系列的差别,但均屬于一般消費者難以注意到的微小差異,故應當認定被控侵權産品與涉案專利無顯著區别,落入涉案專利的保護範圍。”不過,蘋果公司和中複電訊設備有限責任公司對此不服,認為兩款涉案手機跟深圳佰利手機存在諸多明顯差别,不近似更不相同,據此向北京知識産權法院提起行政訴訟,要求法院撤銷上訴決定,并宣告被控侵權産品iPhone6、iPhone6Plus兩款手機未落入涉案專利權保護範圍。目前關于此案的最新消息顯示,法院已向北京知識産權局送達應訴通知書,在北京知識産權法院作出審議之前,iPhone6和iPhone6Plus仍在中國正常銷售。
無獨有偶,6月24日,高通公司通過其官網發布消息,稱高通已向北京知識産權法院提起針對魅族科技的訴訟。該消息一經發布,立即引起了業内高度關注,這是高通有史以來第一次對中國手機企業提起訴訟。高通在起訴狀中主要提出了三點訴求:一是請求法院判決高通向魅族提供的專利許可條件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壟斷法》的規定和高通所承擔的公平、合理和非歧視的許可義務;二是請求法院判決高通向魅族提供的專利許可條件,構成高通與魅族就無線标準必要專利達成專利許可協議的主要條款;三是請求法院判令魅族賠償其損失5.2億餘元。
針對高通提起的訴訟,魅族科技于6月28日在北京召開了一場媒體溝通會。魅族科技副總裁李楠在會上承認使用了高通的專利技術,表示魅族一定會向高通付清專利費,但前提條件是高通的收費标準必須公平、合理、非歧視,而高通目前的專利費溝通機制像是不透明的“黑盒子”,無法保證市場的公平和公正。6月30日,高通又在北京和上海的知識産權法院對魅族科技提起專利侵權訴訟。其中包括17項指控,稱魅族侵犯了高通覆蓋智能手機多種功能和技術的多項專利,包括與3G(WCDMA和CDMA2000)以及4G(LTE)無線通信标準相關的專利。據了解,此前高通調整專利授權收費模式後,已經和多家中國手機企業簽訂新的3G/4G專利許可協議,而高通在每簽完一項專利授權後,都會向中國發改委進行備案,以示公平。
除了佰利與蘋果、高通與魅族,國内的另一家企業—華為,也加入到了這場有關手機專利的戰争中。7月5日,據《東南早報》報道,華為終端公司将三星(中國)投資有限公司等5家公司作為被告起訴到泉州中院,要求5被告立即停止侵權行為,同時要求惠州三星、天津三星和三星投資公司連帶賠償8000萬元,并承擔華為終端公司為制止侵權行為所支付的合理開支50萬元。據華為終端公司向泉州中院提交的材料,2010年,華為就“一種可應用于終端組件顯示的處理方法和用戶設備”的技術方案,向國家知識産權局提出發明專利申請,該申請于2011年6月5日被授予發明專利權,專利号為ZL201010104157.0。該專利目前合法有效,受法律保護。華為終端公司稱,經過分析發現,三星的一些手機的技術特征與201010104157.0号發明專利權中的權利要求(合計8項)的所有技術特征一一對應。經過進一步深入調查分析,華為認為5被告共有16款産品涉嫌侵權。據了解,目前泉州中院已經立案,不過7月22日的最新消息顯示,三星已經在深圳、北京、西安等多地對華為提起了專利訴訟。
對于華為與三星的這場專利糾紛,業内看法不盡相同。有的觀點認為華為籌備已久,主動發起專利官司是對自己有信心的表現;也有觀點認為,三星在專利布局上有相當的厚度,華為此舉更像是希望通過官司擴大自己的品牌影響力。不過值得肯定的一點是,中國公司(華為)第一次真正意義上敢于在專利方面挑戰行業領先者。從佰利與蘋果、高通與魅族到華為與三星,今年上半年國内手機圈的專利大戰已經拉開了帷幕。
佰利100C(左)與蘋果iPhone6(右)對比
在手機處理器市場,高通的處理器産品常年處于領頭羊地位,搭載其處理器的手機比比皆是。
現代戰争,專利成絕佳武器
說到手機圈的專利大戰,在國際上它并不算是什麼新鮮事,一直以來,專利都是各大巨頭之間争奪市場份額的絕佳武器—有時候一場專利訴訟可以阻止一個産品投放市場,或者一家公司的正常上市。
即便是諸如蘋果、三星等著名的國際巨頭也熱衷于以自身的豐富專利來打擊行業競争對手。比如,蘋果為打擊其有力的競争對手三星,在2011年以專利侵權為由在美國對三星提起訴訟,這場耗時四年、橫跨4個大陸的專利大戰被稱為“世紀大戰”。甚至,曾經在美國市場出盡風頭的HTC更是在蘋果的專利武器打擊下,産品在多地遭到禁售,加速了該公司業績的下滑。
專利不僅是衡量企業實力的标準,更是捍衛自身利益的必備武器,它能起到搶占市場、防止模仿與抄襲的作用。比如,2012年蘋果的iPad在國内的銷量非常火爆,就在此時,一家名為深圳唯冠的公司狀告蘋果侵犯其商标權,因為該公司率先在蘋果之前注冊了iPad商标。經過長時間的拉鋸戰,蘋果與深圳唯冠就iPad商标案達成和解,蘋果為此支付了6000萬美元。
對國内手機企業來說,專利更是一隻阻礙其走向海外的攔路虎。就算是已經在海外占有一席之地的華為、中興等企業,同樣備受專利的困擾。以美國市場為例,華為近幾年來表現非常突出,但依舊面臨着專利上的挑戰。業内人士表示,中國廠商要想在北美打開市場非常難,因為北美市場十分重視專利,企業沒成規模之前也許不會惹上麻煩,但當規模做起來後,就有各種各樣的高額專利費用出現。
也許正因如此,海外跨國企業往往憑借大量的專利儲備不斷對尋求走向海外的國内手機企業設置專利壁壘,不但一次次地掀起專利訴訟,而且一再提高專利侵權的索賠金,阻礙國内手機企業在海外發展。一個明顯的例子,2014年12月11日,因涉嫌侵犯愛立信所擁有的ARM、EDGE、3G等相關技術等8項專利,小米在印度被愛立信訴至印度德裡高等法院。法院同意了愛立信提出的“臨時禁令”,要求禁止小米在印度市場銷售、推廣、制造及進口涉嫌侵犯愛立信專利的相關産品,并要求小米和其印度當地的電子商務合作夥伴Flipkart,暫時停止銷售愛立信起訴的涉案專利産品。一時間,小米旗下全線手機産品都不得進入印度市場,這對積極謀求國際化的小米來說無疑是極大的挑戰,還好小米在高通的專利庇護下,最終得以緩解危機。
可以看到,在日益注重創新、重視知識産權保護的大環境下,如今手機圈的戰争已不僅僅是硬件技術上的比拼,更多的還是基于專利的軟實力較量。
小米手機曾在印度市場遭遇愛立信的專利訴訟專利大戰,促使國内手機市場逐漸走向成熟
如今,國内手機市場的增速紅利已經釋放殆盡,市場競争異常殘酷。根據市場研究集團StrategyAnalytics發布的報告,2016年第一季度全球智能手機市場出貨量下降3%,至3.346億部,低于2015年同一季度的3.45億部。與此同時,蘋果遭遇了10年來首次銷量和業績下滑。智能手機市場已經沒有了昔日的輝煌,全球智能手機銷量和增速均在下滑,這是目前手機行業的大背景。
另一方面,在硬件上,當前大部分手機、芯片等廠商也陷入了創新瓶頸期,進入到了高度同質化階段,各家産品在品質、功能、硬件配置上已經拉不開太大差距。此外,在手機行業競争激烈、紅利逐漸減小的大背景下,國内手機圈呈現出了一片“不健康”的景象:發布會上抨擊友商,制造各類營銷噱頭;硬件配置大比拼;不惜血本大打價格戰等。對消費者來說,廠商們的價格戰、配置戰、營銷戰已經無法吸引他們的目光。
在這樣的情況下,專利大戰的出現将使手機圈出現“适者生存”的變化,從而引導手機市場進一步發展成熟。如前文所說,目前的手機市場在銷量和硬件創新上都遭遇了瓶頸,消費者的需求也發生了大的轉變,對于廠商而言,現在到了加大研發和知識産權的積累,打造更創新産品服務和應用體驗的時候,而這裡所謂的創新絕不是營銷話語。用中興終端CEO魏學忠的話來說:“不管是技術創新還是用戶體驗創新,都不能光靠嘴說,要有實實在在的投入。”他透露稱,在過去5年當中,中興通訊累計研發投入超過400億人民币,占整個收入的10%。另一家國内手機企業—OPPO,也走的這種路線。從早期的“美顔自拍”到後來的“VOOC閃充”,OPPO手機得到了市場的認可,其諸多專利也被大家所熟知。
在手機行業分析師成博看來,“持有專利多的企業未必能走到最後,但持有專利少的企業肯定無法走太遠。”的确,在日益頻繁的專利糾紛中,無論是專利方索賠還是被告方掏錢,都遵循着“弱肉強食、适者生存”的進化論法則,這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智能手機行業的大洗牌。毋庸置疑,在專利戰場上,那些有資金和實力的廠商才有更多預算投入研發,它們也将擁有更多的專利儲備,而對于沒有經濟基礎和實力的小廠商,其技術和專利方面難免會受制于人。
有調查數據顯示,截止今年5月,在歐洲市場份額最大的五個國家(英國、德國、法國、西班牙、意大利)中,銷量排名前三的智能手機品牌分别是三星、蘋果、華為,其中華為同比增長7.4%,占比達到12.5%。據了解,華為所擁有的專利大多來自于自行研發,近幾年來華為在相關研發合計已投入約300億美元,2015年華為研發支出高達92億美元。可見,在專利儲備與公司發展這個循環中,有資金和實力、投入研發多的廠商,擁有更多的專利和市場地位。
據美國《華爾街日報》報道,近年來,中國手機企業在專利儲備上取得了不錯的成績。國内手機企業,還需要不斷突破專利難關
以上文提到的高通起訴魅族這一事件為例,雖然目前尚無定論,但是這件事結束以後,高通還會不會在國内起訴更多的廠商呢?盡管這個問題的答案是個未知數,但對國内手機企業來說,突破專利的難關是刻不容緩的大事。
近年來,國内大多數手機企業在專利儲備上取得了不錯的成績。比如,根據2015年中國知識産權局的數據顯示,蘋果公司在中國獲得的專利授權情況為發明授權1066件、實用新型418件、外觀設計612件。相比之下,華為在中國已獲得發明專利25736件、實用新型1053件、外觀設計1146件。而截至2016年1月底,OPPO已公開專利申請共6213件,其中發明專利申請5240件,實用新型專利778件,外觀設計專利195件。來自世界知識産權組織的資料也顯示,2015年在國際專利合作條約(PCT)下所持有的國際專利申請數排名中,國内手機企業華為、中興位列前茅。中興通訊的申請數以2155件排名全球第三,三星僅列第四。
不過現在看來,上述光鮮的數據之下卻暗藏隐憂:在世界知識産權組織公布的名單中,隻有華為和中興的排名靠前;在國家知識産權局公布的各類數據中,擁有衆多專利的手機企業依然是我們常見的華為、中興、聯想、酷派、OPPO、金立等,然而國内有上百家手機企業。這從側面反映出,國内手機企業在專利儲備上呈現出嚴重的兩極分化的現象—以華為、中興為代表的主流國内手機企業擁有較多的專利儲備,而其他廠商則處于弱勢。前《PCMagazine電腦時空》雜志副總編尚吉剛也認為:“中國科技公司,在核心技術和基礎技術上普遍較弱,雖然近年在研發上的投入不斷提升,專利申請數量也逐步增長,但是專利的質量和重要程度都存在不足,很多關鍵技術專利都十分欠缺。”可以預見,在現如今的環境下,未來國内的手機企業可能都無法避免專利大戰帶來的影響。
尚吉剛同時也表示,從短期來看,中國企業想要有效突破專利困境十分艱難,大多隻能花錢消災,拱手貢獻出相當一部分利潤作為專利費用,從現實角度來說,中國手機企業應該有意識地把專利授權費當做常規性成本。
在尚吉剛看來,實力較小的國内手機企業在遭遇專利大戰時還可以選擇以聯盟的形式來加強談判的籌碼。比如,2013年小米與中關村聯合成立了北京智谷從事專利運營工作,該公司在半年的時間内就在海外并購了70項專利技術。
此外,收購和取得相關專利的交叉授權也是不錯的選擇。比如,作為老牌IT企業和拓展國際市場的先行者,聯想很早之前便展開了行動。2014年,收購摩托羅拉移動後,聯想集團獲得了來自Google的2000多項專利,以及2.1萬項專利的交叉授權。2014年3月,聯想又以1億美元收購了專利組織UnwiredPlanet所持有的21項專利,并同時獲得2500項專利的交叉授權。剛剛成立5年的小米公司也是專利收購能手,據統計,截止目前為止,小米公司從外收購到的專利已達365件,其中包括了今年2月份從美國芯片巨頭英特爾那裡收購的332件專利。
當然,從長遠來看,目前國内手機企業已經到了必須向技術創新轉型的時期,隻有建立可持續的、有效率的研發體系,在必要時可以在研發和專利上聯合作戰,設立專利池,促進産學一體,才能在未來擺脫專利上處處受制于人的情況,才能更有效地應對未來的專利大戰。
寫在最後
一般而言,手機專利戰耗時通常都比較長,最終結果無非就是和解或者交罰款,隻不過專利大戰的背後都指向了一點—對知識産權的尊重保護與布局。在國際上,手機圈的專利戰一直以來都屢見不鮮,專利訴訟也是各大手機企業一來一去的攻守方式。而放眼國内,由于高通、愛立信、諾基亞等國際巨頭很早以前就積累了大量的基礎專利,再加上過去國内手機企業研發能力較弱,它們想要在手機專利上取得成績并不容易。因而在過去很長的一段時間裡,國内手機企業在面臨專利糾紛時往往處于被動局面。
如今,《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政府工作報告和國家“十三五”規劃綱要都強調,要加強知識産權保護運用,加快知識産權強國建設。最近,國家又将知識産權保護和運用“十三五”規劃納入了20項重點專項規劃之中。這表明國家對于知識産權保護工作的重視已經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而華為、中興等國内手機企業經過多年發展也逐漸積累了不少專利技術,所以我們看到了前文中華為起訴三星的事件。
不過,我們也看到,在華為對三星發起專利訴訟不久後,三星也對華為發起了反攻。可見,在專利訴訟這件事上國際巨頭也不是任人宰割的羔羊,而專利戰将成為未來國内手機市場的常态。這樣的背景下,國内手機企業更應該加強對知識産權的保護意識,同時努力創新增強自己的實力。專利儲備上有一定優勢的華為尚且在國際專利戰中遇到了挑戰,可以想象,如果其他國内手機企業不行動起來積極創新、務實,那麼它們未來的日子必将更加艱苦,留給它們的後路恐怕也是兇險莫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