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目前的福利水平仍然偏低,要繼續加大和優化民生投入,同時要積極推進民生領域的改革,保公平、提效率、促發展
□王列軍
在加大民生投入的同時,近年來中國加快推進社會領域的改革:新一輪醫藥衛生體制、教育體制、戶籍制度等改革加快推進,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實現與企業職工并軌改
革開放以來,随着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民生投入不斷加大,人民生活和福祉持續改善。處理好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的關系是各國經濟社會政策的重要關注點。随着中國經濟增長進入新常态以及老齡化的深化,這成為一個更加重要的問題。
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能夠實現良性循環
經濟資源是改善民生的基礎條件,沒有經濟發展是難以改善民生的,而民生的改善反過來可以為經濟可持續發展提供更好支撐。首先,民生改善可以為經濟增長提供一個穩定和諧的社會環境;其次,教育、衛生等領域的民生改善可以為經濟增長奠定人力資本基礎;再次,較高的居民收入水平和可靠的社會保障可以為經濟增長提供良好消費支撐,使得經濟增長更加穩健和可持續。
那麼,高福利會不會影響經濟增長呢?這不能一概而論。以瑞典為代表的北歐國家,人民生活水平很高,享受的福利很全面,而同時保持了穩定的經濟增長和較強的創新能力。之所以能夠實現這樣一種良性循環的局面,主要是因為北歐國家的福利水平雖然比較高,但社會政策都是鼓勵就業和鼓勵創新的,從而有利于經濟增長。同時,良好的社會治理也保證了民生投入的高效率。部分南歐國家福利水平也較高(并沒有北歐國家高),但不少福利項目沒有起到鼓勵就業或者預防失業的作用,不利于擴大就業和促進經濟增長,較差的社會治理進一步導緻了民生投入的低效和浪費。因此,在歐洲債務危機中,高福利的民生政策在北歐國家發揮了緩沖器的作用,而在部分南歐國家成了放大器,導緻經濟增長雪上加霜,從而影響了民生的進一步改善甚至使其出現了倒退。
綜上所述,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是可以實現良性循環的。高福利不一定會對經濟增長産生負面影響,而完全有可能促進經濟增長,但需要良好的制度設計和治理作為支撐。因此,在保障國民基本生活的基礎上,一個國家用多少經濟資源來改善民生,設定多高的福利水平,需要經濟社會政策的通盤設計,還要根據自身治理能力來決定。
經濟發展促進了民生改善,但仍存不少短闆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保持了連續30多年的高速增長,有力促進了民生改善,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貧困人口大幅減少,居民收入迅速增加。大多數家庭擺脫了貧困、進入小康,還有越來越多的家庭走向富裕。進入新世紀以來,黨和政府将改善民生放到了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快推進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力促公平正義。保障和改善民生取得了顯著的新成就,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保證了就業穩定,就業質量不斷提高。就業是民生之本,就業不僅是人們獲得收入的基本手段,也是社會和諧的重要保證。中國政府高度重視就業問題,實施就業優先戰略,采取積極的就業政策,千方百計擴大就業和創業規模。無論是在金融危機期間,還是在經濟增長放緩的當前,都保證了就業穩定。特别是在近期經濟增速放緩的情況下,新增就業不降反增,充分說明了積極就業政策的有效性。與此同時,随着《勞動合同法》的實施,勞動者的勞動權益得到進一步保障,就業質量不斷提高。
二是民生投入大幅增加,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覆蓋面迅速擴大,社會風險得到有效防範。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的民生投入大幅度增加。财政用于(寬口徑)民生領域的比例已經達到70%以上。特别是用于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和就業以及住房保障等核心民生領域的支出,從2007年占财政支出的29%大幅提升到了2014年的近36%。與此同時,各項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的覆蓋面迅速擴大。特别是免費義務教育全面普及,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向全民普及,醫療保障在不到10年時間裡迅速實現了普遍覆蓋,養老保險也基本實現了全覆蓋。這些進展對防範社會風險、改善國民生活質量和調節收入分配等都發揮了重要作用。
三是社會領域改革加快推進,促進了公平正義。在加大民生投入的同時,近年來中國加快推進社會領域的改革。新一輪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全面推進,群衆看病難、看病貴等問題得到初步緩解。2010年,《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出台,教育體制改革穩步推進,教育公平得到改善。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實現與企業職工的并軌,邁出了改善社會保障公平的堅實步伐。戶籍制度改革加快推進,流動人口的權益和福利逐漸得到一定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