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融合:掌控“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核心

融合:掌控“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核心

時間:2024-10-26 03:43:34

□文/李廣乾

目前,互聯網革命已經從各個領域從外圍走向核心,制造業概莫能外。中國制造業要抓住以物理信息融合為特征的“第四次工業革命”的契機,将“中國制造2025”突破的重點主要放在與“互聯網+”的融合發展上,加快推動由“中國制造”向“中國智造”的轉型升級,實現新舊動能轉換,并最終實現中國工業的“浴火重生”。

李廣乾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信息中心

“兩化融合”破解中國制造難題

在剛剛結束的“兩會”上,工信部原部長李毅中委員列舉的兩組數據令人深思:全國規模以上工業2015年增長6.1%,創下1998年以來的新低,規模以上工業利潤下降2.3%。全國高技術産業2015年增長10.2%,比工業增速快4.1個百分點,其中新能源汽車産量增長4.2倍,但高技術産業隻占工業的11.8%。

曾經創造輝煌的中國制造業,已被各種力量擠壓,生存空間日漸狹小,被逼向轉型升級的十字路口。他們一方面面臨信息化水平不高、供應鍊整合不夠、産業利潤低等局面。另一方面,在互聯網浪潮全面來襲的當下,還要抵禦互聯網企業大肆進入帶來的行業沖擊,于是越來越多的傳統制造業迷失在了互聯網大潮中。

制造業是國民經濟的主體,為了幫助制造業更健康、穩健發展,國家指出了一條“融合之路”——“中國制造2025”與“互聯網+”融合發展。乘借“互聯網+”的東風,邁向專業化、信息化、網絡化的新生,成為傳統制造業的必然抉擇。

李克強總理在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時強調,要推進“中國制造2025”與“互聯網+”融合發展,催生颠覆性新技術,加快新産業、新業态等“破土萌發”,改造提升傳統動能,有序化解過剩産能,促進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成為我國經濟結構中的重要支柱,實現新舊動能平穩接續,用“雙引擎”助推中國經濟駛入基礎更牢、平台更高、運行更穩的軌道。

事實上,中國制造要變身“中國智造”首先要破解的是兩化融合問題,這其中,IT系統角色異常重要。多年來,相對于ICT産業的高速發展,制造業的發展緩慢,信息化水平參差不齊,有的企業還處于接受初級信息化改造的水平,有的企業已經一躍沖上了智能制造的車道。由此可見,實現“中國制造2025”,提高中國制造業的兩化融合水平是關鍵所在。

“互聯網+”吹響新一輪信息化集結号

近年來,物聯網、雲計算、移動寬帶以及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先後快速闖入人們的視野。這些新技術極大地拓展了信息化的作用範圍與形式,讓信息化建設架構、業務系統建設方式、基礎設施建設等都發生了重大變化。

同時,中國經濟已經進入中高速增長時期,發達國家再工業化以及第三次工業革命對産業發展與出口又構成了嚴峻挑戰,中國的産業結構轉型升級到了緊要關頭,需要新型産業的發展支撐。作為應對戰略,政府出台了“中國制造2025”規劃,突出先進制造和高端裝備,部署十大領域,以圖加快制造強國建設。

正是在上述背景之下,“互聯網+”概念登上曆史舞台。它意在吹響新的信息化集結号,加速中國工業化與信息化的深度融合,集聚全社會資源,助力“中國制造”向“中國智造”轉變。

“互聯網+”的本質屬性,應該是基于物聯網、雲計算、大數據、移動互聯網條件下的新一輪信息化(圖1)。它與傳統信息化路徑相比,發生了諸多根本性變革,可以将其定義為“輕裝信息化”。

在傳統的信息化路徑當中,信息化業務大都集中于政府部門、大型國有企業以及跨國公司,中小企業或者個人幾乎不可能參與其中。這是因為它需要投入大量資金購買服務器、建設大型數據中心,還要有專門的設施與管理團隊保障它們的正常運行。這讓大多數小機構根本沒有辦法承受,因此也就沒有辦法享受信息化應用的便利。

其實,可以把信息化建設分為兩大部分,重的部分和輕的部分。重的部分是數據中心建設、業務系統建設,輕的部分主要是指業務應用和數據處理。在傳統的信息化條件下,這兩部分很難分離,必須由單一部門承擔。但是在“互聯網+”領銜的新一輪信息化條件下,重、輕兩部分相互分離成為趨勢。重的部分集中在BAT三巨頭、IBM、思科之類的大型科技企業當中,它們投入巨資建設數據中心、開發專用系統、存儲大量數據,同時開發大數據系統分析具體的數據應用;而輕的部分則下沉到中小企業甚至是個人,它們可以通過租用形式非常廉價地參與到信息化當中,将信息技術與自身業務結合,從而大幅度地改變業務發展效能。

相對來說,“互聯網+”有效地克服了傳統信息化條件下的“數字鴻溝”問題,讓全體公民都可以低門檻地參與其中。它不僅涉及工業信息化,更是三大産業的全面信息化。這種“互聯網+”與各行各業的無縫連接,讓它成為改造傳統行業的核心工具。與傳統信息化的純技術工具屬性不同,“互聯網+”将技術與商業模式緊密地聯系在了一起,因此誕生了大家耳熟能詳的“互聯網思維”。它讓信息化成為企業和個人、草根與精英創業、創新、發展的工具、平台與思維方式。

這種輕裝信息化變革的力量是如此之強大,以至于社會資源開發利用方式在重構,産業鍊在延伸,新業态在拓展,平台經濟模式日益成熟。而充分利用信息技術,開發利用信息資源,促進信息交流和知識共享,提高經濟增長質量,推動經濟社會發展轉型的曆史進程,是信息化的要義。在互聯網“占領”全球的浪潮下,必須将互聯網發展中“大數據”、“雲計算”等新概念融合到國家工業建設當中,才能更好的推動國家制作能力的提升。

圖1“輕裝信息化”與“互聯網+”創新發展模式,走新型工業化發展道路

“中國制造2025”如何在與德國“工業4.0”和美國工業互聯網的戰略競争中取得成功,關鍵在于創新發展模式,找到一條切實可行且行之有效的、具有中國特色的新型工業化發展道路。

“中國制造2025”的成功,将不僅在于智能制造本身,更在于工業制造業之外:一方面,“中國制造2025”需要突破傳統制造業藩籬,應用互聯網思維實現跨企業、跨行業的融合;另一方面,需要克服“泛娛樂化”對IT和信息化人才與資源的“虹吸”困境,使得“中國制造2025”能夠獲得更多的技術、人才與市場的支持。

當前,以化解過剩産能為重要内容的供給側改革,為“中國制造2025”提供了有利時機。為此,一方面要鼓勵和支持上下遊企業加強協作,基于産品的設計、生産、物流、銷售、服務的全生命周期構建完整的産業價值鍊,為傳統企業開展智能制造提供基礎條件;另一方面更要鼓勵和支持互聯網企業積極參與傳統制造業的兼并重組,加強IT與信息化技術、電子商務平台與傳統産業的深度融合。

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的核心是新一代信息技術,尤其是互聯網與生産生活各個領域的深度融合。互聯網革命已經從各個領域從外圍走向核心,制造業概莫能外。中國制造業要抓住以物理信息融合為特征的“第四次工業革命”的契機,将“中國制造2025”突破的重點主要放在與“互聯網+”的融合發展上,加快推動由“中國制造”向“中國智造”的轉型升級,最終實現中國工業的“浴火重生”。

責任編輯:白雲

圖2國家信息化與“互聯網+”總體架構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