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創業者與創業的管理

創業者與創業的管理

時間:2024-10-26 03:19:26

□文/王新超

“大衆創業﹑萬衆創新”是當前市場與社會發展的一個新浪潮,也是一個從政府到民間受到普遍關心的運動。市場的發展需要新的增長點,過剩的資本需要新的機會,年輕人更需要為自己找到一個有利的社會與市場的位置。創新與創業不僅僅是需要一個環境,一種氛圍,成功的創新與創業行為更需要有充分的資源。在衆多的資源因素中,人力資源應該扮演着一個核心的作用。什麼樣的人更适應創新創業的活動,這些創業者應該具有怎樣的能力與品質的特征,這應該是成為一個受到人們應有關注的話題。

經典理論對創新概念的定義

市場經濟與社會發展從來都是在不斷的創新中前進的,創新以及不斷的創業行為必然是推動市場與社會進步的最重要動力,對這個現象人們已經給予很多關注與研究。在組織管理研究領域,說到創新就必須聯系到約瑟夫•熊彼特(JosephAloisSchumpeter,1883—1950)。熊彼特的“創新理論”将創新行為看作是資本主義的本質特征,他将生産技術的革新與生産方法的變革看做是經濟發展過程中起至高無上作用的因素。

熊彼特主要從這樣幾個方面認識創新活動:第一,創新是生産過程内生的。他認為創新是經濟生活“内部自行發生的變化”,絕不是“從外部強加的”。外在投入資本和勞動力數量變化也能導緻經濟生活變化,但決定很多重要經濟現象變化的因素,不能用外部數據變化的影響來說明,隻能用從體系内部發生的變化解釋。第二,強調創新是一種“革命性”變化的特征。這種特征充分突出了創新的“突發性”和“間斷性”特點,表現出“颠覆性”的特征。第三,必須肯定創新同時意味着毀滅的意義。在競争性經濟生活中,創新産生的新組合意味着對舊有組織通過競争加以消滅,在初期的完全競争狀态下,創新行為和毀滅現象往往發生在新舊不同經濟實體間,随經濟發展與經濟實體擴大,創新越來越多地轉化為在一種經濟實體内部的自我更新。第四,真正有效的創新能創造出新價值。在這一點上,熊彼特提出自己理解的“發明”與“創新”的區别,他提出“先有發明,後有創新”。發明是新工具或新方法的發現,而創新則是新工具或新方法的應用。在經濟生活中沒有産生作用的“發明”是沒有實際意義的,最重要的是能夠創造出新的價值。第五,确定創新是經濟發展的本質。以創新概念解釋經濟發展,就把經濟區分為“增長”與“發展”兩種情況。經濟增長,大多是由人口和資本的增長所導緻,這并不能稱作真正意義上的“發展”。它沒有産生質上的新特征,隻是一種适應過程。真正意義上的發展應該是指一種特殊現象,是對均衡的幹擾,是打破原有均衡的行為,是試圖改變和代替以前存在的均衡狀态的努力。因此,“發展”必須定義為“執行新的組合”。發展是舊的經濟循環流轉過程的中斷,這也就是實現了創新,隻有創新才是發展的本質。最後,熊彼特也提到創新者的作用,他肯定“企業家”就是“創新”的主體。企業家的核心職能并不是經營或管理,而是能否有能力執行這種“新組合”。所以,“企業家”并不是一種職業,不是一種持久狀況,而是一種動态的過程,他們的行為特别突出了創新的特殊性,具有一種特殊的價值。

以熊彼特為代表的“創新理論”,如果從内容上分析,主要還是從技術與經濟相結合的角度來研究“創新”活動,盡管也強調“企業家”的作用,但這個“企業家”的概念與我們現在所認識的創新、創業者的角色,還是有一定差距的。而且,熊彼特對于“創新者”的認識,也隻是給出了一個很模糊的“企業家”概念,根據他的概念,我們很難在現實經濟生活中來操作與規定這種“新組合”的創造能力。所以,傳統的創新理論的出發點是從比較宏觀的角度認識創新的社會功能與價值,但對創新創業活動的微觀層面因素的揭示是有限的。

與傳統的市場及經濟活動産生的創新創業現象有所區别的,是以互聯網技術與互聯網經濟為基礎的創新創業,在一定程度上,改變甚至是颠覆了傳統經濟生活中的創新創業的特征。這種新的創新創業的特征,更能體現出創新對傳統技術與經濟關系上的沖突性和颠覆性的革命特點,這也是在更大程度上展示了創新創業的價值。

從對圖1的解釋,我們可以看出,傳統技術與産業發展的價值、利潤創造曲線,以及互聯網技術與經濟的價值、利潤創造曲線,是有很大差異的。左邊的圖,基本反映傳統的創新創業活動的現象。上面的曲線代表利潤增長,下面的曲線代表成本增加。這兩個曲線基本是上下相互關聯平緩上升的曲線,随生産規模的擴大,成本的投入也在增加,利潤上升的空間是有限的。這決定了創新創業産生的效益需要一個積累的過程才能體現出來,創新創業對“舊組織”的颠覆與毀滅也需要有一個過程,這也給“舊組織”留下了生存與複發的機會,也保證能使更多的創業者有一個共生共存的競争局面。但互聯網的發展特點,如同圖1中右邊的圖所表示的,其成本上升的坡度有限,但利潤的産生,在初期是低于成本的,表現為一種“燒錢”的現象。随着經營規模的突破,積累的大數據的作用使利潤表現出一個指數型的增長效應,産生巨額利潤。這樣的發展速度與增長的指數級數,不會給“舊組織”的存在留下太多空間,也很難給其他的競争者留下生存的條件。

因此,傳統的創新創業行為在一定時期還能保證“新”與“舊”的勢力并不是完全排斥,按照熊彼特的觀點,在新的均衡形成後,舊的經濟活動甚至還可能在成本控制找到合适點的時候,能重新找回自己的市場競争地位。但在互聯網時代的創新創業,則表現出一種互不相容的競争特點,一旦創新模式成功,就是對舊市場的全面占領,大數據的支持使創新迅速擴展到市場的每一個角落,不僅不會給舊經濟生活留下市場生存環境,甚至對一起發展的其他創新創業者的活動也是較徹底的一個絞殺。

由此看來,現代創業者面臨的這種形勢,決定了他要選擇一種與傳統創業完全不同的創業行為。傳統創業還帶有“嘗試-錯誤”(tryanderror)的特點,不斷修正錯誤,及時更新行動方向,還有可能抓住成功的機會。但在互聯網時代的創新,這種嘗試-試誤行為的可能性越來越少。并不是創業者做錯了什麼而導緻創業失敗,僅僅是創業者努力的過程中,市場選擇了一個模式,從而導緻一大批創新公司死掉,對于創業者來說,他們将面臨更殘酷的市場競争環境。根據克裡斯滕森的觀點(ClaytonM.Christensen,1997),現代新技術的發展創新,不再是簡單的努力使自己走在發展的前面,保證使自己浮在創新的表面上。傳統的創新創業方式可能是技術的革新,創業者要關注市場變化與消費者需求,通過産品功能與類型上的創新創造新市場。但互聯網時代的創新帶有大數據特征,這種變化往往由技術的變革者發動,初期在一些看似非本質性的特點上引領少數消費者行為,而一旦在這種革新點上有所突破,後期會産生很迅速的雪崩式發展效應,具有颠覆性的革命特點。

對這些新形勢下的創新創業活動特點的分析,主要是為了強調創業者面對的挑戰,對于他們的能力與個性品質的要求,也應該是一種新的變化。關于創業者的品質,更重要的應該還是在他們的個性行為特征品質方面。心理學對創業者行為問題的認識,認定其能力方面的品質,更符合理性因素特點,在創業過程中,決定“慢思維”的質量與進程。這種能力特點是比較适合規則下的問題解決,而有效的創新行動更體現在“直覺型”的“快思維”過程中,創業者積累的情境性經驗,帶有個性的有效解決問題的策略,這些品質往往與個人成長經曆相關,具有較強情境性。按照安·蘭德(AynRand,1905-1982)的觀點,在傳統正規教育體系中培養出來的優秀人才,很難具備創新創業所需要的品質,因為,他們在體系中得到的是遵守規則,在現有秩序中找到最好的解決問題方法。創業者往往是在正規教育中并不是非常優秀的候選人,他們在教育過程中關注的,不是讓自己更好适應已有的規則與秩序,他們更感興趣尋求打破現有秩序的渠道,喜歡尋找現有答案背後的原因。也可以說,創業者的重要品質因素,并不一定是從教育過程中獲得的知識與技能,而應該是個性化的品質。象熱衷尋找個性化的解決問題方案,更多的好奇心與探索精神,善于做價值判斷,突破舊框架的勇氣,敢于冒險去嘗試等。

這種創業者角色的特點,包括他們與周圍環境的影響關系,可以很形象地用圖2的天體運轉關系來表示。“太陽”代表了規則與秩序,“地球”表示了在系統中存在的個體,個體總是希望按照自己的自轉的規律運行,但同時又要遵守公轉的規則。在這個過程中,存在一個歸屬于整個系統的“萬有引力”(向心力),它要将各成員維系在一個已知的框架中,但也潛藏着一個總想脫離規則,體現自己價值的“離心力”,更渴望表現個體的特殊性。弗裡茲·李曼(FritzRiemann,1961,2006)在《直面内心的恐懼》一書中,很清晰的描述了這種創造性心理的内心掙紮。一方面,人們渴望探求外面世界,追求新事物,突破現有的束縛,突破舊的框架。這種創造性過程産生給他們帶來極大快感,他們需要極力證明自己的正确。但另一方面,由于要與舊的規則對照,要證明自己的行為是否具有創新性,他們又不能完全離開已有的秩序,同時,他們也害怕自己的創新行為得到肯定,因為這意味着他們又要開始新的否定行動。

創業者行為上的掙紮很類似這種脫離與歸屬個性品質上的糾結。他們比一般人更需要感受這種破壞的刺激與興奮,但他們也要對能否肯定自己的行為一直保持在最新的趨勢前沿而焦慮。渴望創新,又缺少比較的标準,難以肯定自己的創新。同時,因為環境變化速度很快,又要快速地否定自己的已有行為,再追求更新的創新。創業者的焦慮與孤獨,使他們承受更大的壓力。

創業者遇到的挑戰不僅是個人的行為問題,在創業的過程中,創業者還要學會管理團隊,他要在團隊中體現出自己的影響力,也要努力控制團隊的成員。創業的過程不是創業者自己的成長,也要幫助團隊與成員的發展與成長。

圖3中的内容說明,以組織管理任務的标準化程度,與組織管理過程中存在的人際關系交往的頻率,從這樣兩個維度來分析,可以形成四種典型的類型。标準化程度高,說明組織工作活動穩定、可量化、可重複性程度高。人際交往頻率表示組織活動中,人們關系間相互交流、相互依賴程度的高低。

傳統組織管理過程中,往往強調标準化。人們的行為交流程度可根據崗位不同,表現出高低頻率不同的特點,但在标準化、可操作性、可比較衡量的程度上,還是較高的。對于這種經常發生,又相對比較固定的行為模式,容易找出規律,形成清楚的制度,确立有效的秩序。這有利于在管理上的控制,有效降低管理成本,組織效率更容易體現。而且,傳統組織管理的發展,應該是在規範化後,組織中人們的交流頻率也将下降,有一種從“A”類型向“C”類型發展的趨勢。這既決定于成熟的工作活動的穩定,也降低了人們行為的難度。

但在創新組織的管理上,由于創業活動的特點,沒有一種高度穩定、标準化的任務環境,組織面對的市場競争環境在變,組織内部的工作活動特點也在改變。因為,随着技術的變化,産品的變化,組織結構必然不斷調整,人們的工作行為也将面臨經常變動的狀态。這對于管理上的制度建設,管理規範與标準的形成,組織成員的訓練與績效管理,都會帶來一定的難度。随着組織的發展,人們之間的交流頻率不會降低,甚至有可能由于工作的複雜,會有一個交流頻率提升的趨勢,基本是一個從“D”類型向“B”類型發展的過程。仍然會保持在一個比較高的交流頻率上,這也增加人們行為上的适應難度,提高管理的難度,增加了組織管理的不确定性。

從以上的分析看,新經濟生活中的創業者以及創業的管理應該是有一些獨特的内容,傳統的組織管理原則應該是有調整的應用在新的管理活動中,對這一點,希望創業者有所認識,有所準備。技術、産品的創新給創業提供了機會,但管理的成功才能使創業真正成功。比如我們可以發現一個現象,在近年來互聯網的創業當中,既有很多海歸學霸的出現,也有很多平凡學曆逆襲的案例,但是他們共同的特點就是擅長面對不确定性,擅長在管理中進行迅速的調整。互聯網企業和傳統企業不同,往往本身不太需要很多通常意義上的管理,或者是産品驅動管理流程的進行,由此可以形成事業部或者基于股權的小創業團隊,避免出現企業大了之後的責任權利不對等和流程反應慢等問題。

在《創新者的窘境》這本書中,作者克裡斯滕森詳述了企業避免出現創新乏力的辦法。筆者認為,西方的經驗值得借鑒,但是中國的創業企業也要找到自己的方法,形成自己的創業理論。我們可以看到近年來很多的風投投資者也開始對創業者提出一些建議,還有些彙集成書。2015年下半年開始了投資收緊,創業者更加的體會到大起大落,中國往往還沒有形成很好的創業文化,因此有必要形成一個很好的創業者教育體制。由此高校可以和社會資源合作,對創業的案例進行分析,研究在大學階段就培養創業素質,并且通過媒體進行教育,從而讓潛在創業者能夠了解到創業者的素質并衡量自己。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