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黑石号 :一千年前的“中國制造”

黑石号 :一千年前的“中國制造”

時間:2024-10-26 12:29:02

阿拉伯商人的足迹遍布唐代各大都市和交通要道,在東西方貿易中扮演了樞紐角色。“黑石”号就是這一時期東西方貿易頻繁往複的見證之一。

商船從廣州啟航後,穿越南海、馬六甲海峽,進入印度洋、波斯灣,再向阿曼灣、亞丁灣和東非海岸延伸,沿線覆蓋90多個國家和地區。

1998年的一天,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的勿裡洞島海域。像往常一樣,漁民們繼續出海作業。隻是這次,他們撈上來的,不光是海參和海魚,還有一個渾身長滿海藻和珊瑚的陶罐。多年的捕撈經驗告訴這些漁民:海底必有寶貝。

原是德國一家水泥廠老闆的提爾曼・沃特法聞聽此訊,便立即組建打撈公司到處尋訪,并發現了多艘沉船。就在這一年,根據漁民介紹,他派出專業潛水員下水調查後發現,海底有一艘沉沒的古船。由于沉船地點附近有一塊黑色大礁岩,故而這艘船被命名為“黑石”号。

“黑石”号重新回歸人們的視野,在水下考古學界看來,是件天大的事。那麼,這艘沉船究竟是哪個時代的呢;它為什麼會在這裡沉沒;它載有哪些寶貝,又能為我們展現一幅怎樣的古代海上貿易圖景呢?

沉船重見天日

“黑石”号最引人關注的,不是船體本身,而是船上的文物。經過兩年多的打撈和清理,6.7萬件文物重見天日。其中,來自中國長沙窯的瓷器多達5.65萬件,占到80%以上。此外,還有200多件越窯青瓷、近200件鞏縣窯白釉綠彩瓷和300多件邢窯的白瓷,以及一些産自廣東的青釉粗器。除了瓷器,船上另有30件金銀器、18件銀錠和30多件銅鏡等貨物,種類豐富,數量巨大。美國《國家地理》認為,這是一千年前“中國制造”的集中展示。

何以見得是“一千年前”呢?出水的長沙窯瓷碗裡,有一隻印有“寶曆二年七月十六日”的字樣。寶曆二年是公元826年,也就是唐代後期。結合其他器物的檢測結果,考古學家确定,“黑石”号是公元9世紀上半葉的一艘沉船,距今超過了一千年。

根據參與打撈工作的專業人士介紹,“黑石”号船體保存完整,沉船底部有破損的大洞,可能是觸礁所緻。沉沒地的海床結構是黏土,而不是岩石。滿載的船隻沉底後,促使海底黏土泛起。待黏土落下後覆蓋掩埋船體,形成保護層,讓船體保存基本完整。

“黑石”号上的貨物以瓷器為主,可以确定來自中國,且是從中國的港口出發。根據媒體報道,“黑石”号沒有采用鐵釘固定船體,而是采用繩索縫合捆紮船體,屬于典型的阿拉伯單桅縫合帆船。

那麼,“黑石”号這樣的阿拉伯商船,是怎樣來到中國的呢?中國和阿拉伯地區在唐代又有着怎樣的貿易聯系呢?

唐代海上絲路

唐代對海外貿易是鼓勵的。絲織品、瓷器、茶葉等“中國制造”的産品在國際市場廣受歡迎。浙江、湖南等地生産的青瓷和白瓷遠銷東南亞、印度、阿拉伯、東非以及歐洲。

長期以來,中原王朝仰仗跨越中亞和西亞高原的陸地絲綢之路,用駱駝外銷瓷器等貨物,但運載量少,運輸成本和破損率較高。唐後期,安西四鎮淪于吐蕃之手,陸地絲綢之路幾乎中斷,無論從經濟利益還是從政治現實考慮,瓷器海運都成了中外商人的首選。

西漢以來,連接珠江口到波斯灣的“廣州通海夷道”,成為中外海上貿易的主要航路。按照《新唐書・地理志》記載,商船從廣州啟航後,穿越南海、馬六甲海峽,進入印度洋、波斯灣,再向阿曼灣、亞丁灣和東非海岸延伸,沿線覆蓋90多個國家和地區。

唐高宗永徽二年(651年),阿拉伯帝國(唐代文獻稱“大食”)滅掉波斯薩珊王朝,成了中東新貴。同年,阿拉伯使者第一次來到長安宮廷。此後,阿拉伯人跟唐朝的接觸越來越頻繁。唐代新羅僧人慧超就曾說,阿拉伯人“常于西海泛舶入南海,向師子國取諸物,所以彼國雲出寶物。亦向昆侖國取金。亦泛舶漢地,直至廣州,取績、絹、絲、綿之類”。阿拉伯人的貿易觸角經由海上絲路,伸向了印度、東南亞和中國。

憑借獨特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商業傳統,阿拉伯商人在東西方貿易中扮演了樞紐角色。他們漂洋過海,足迹遍布唐代各大都市和交通要道。根據阿拉伯人阿布・塞德・哈散的記載,9世紀70年代,旅居廣州的阿拉伯人、波斯人、猶太人和信奉基督教的外國人,加起來就有12萬之多。“黑石”号就是這一時期東西方貿易頻繁往複的見證之一。

還原“中國制造”

“黑石”号沉船的船體結構和諸多線索表明,波斯灣地區很可能是它的出發地,之後沿着海上絲路向中國進發,最終抵達廣州和揚州。

在唐代,廣州是東方第一大港。雲集珠江的外國商船,“有婆羅門、波斯、昆侖等舶,不知其數”。“黑石”号也是其中一員。在這裡,大部分西方貨物被賣掉,再購入陶瓷等中國貨,啟程前往揚州。

作為唐代内地水運樞紐,揚州商業繁盛,富甲天下。朝廷給了很多優惠政策,“除舶腳收市進奉外,任其來往通流,不重加稅率”,讓當地商業環境更加寬松。這些利好,吸引了大量外國商人來此中轉貨物。唐肅宗上元元年(760年),安史之亂波及揚州,死于非命的阿拉伯和波斯商人多達數千人,足以說明揚州對外商的虹吸和輻射能力。

“黑石”号出水的唐青花盤、揚子江心鏡和精美的金銀器,都有典型的揚州制造特征。在揚州城的遺址,考古人員還發現了大量伊斯蘭納鈣玻璃殘片。據估計,這些物品可能是從波斯灣地區運來,準備在揚州進一步加工為成品。這說明,在唐朝瓷器大量外銷的同時,外國物品也源源不斷地流入了唐朝。顯然,唐代的中外貿易是雙向流動,相對均衡。

來料加工,中西合璧,這是一千年前“中國制造”的一大亮點。

“黑石”号在揚州購買了大量中國瓷器,直到把船裝滿再開拔。離開中國之前,“黑石”号會在廣州稍作停留,進行物資補給和瓷器包裝,等待冬季季風的到來。

用來包裝瓷器的,是廣東官沖窯燒造的大甕。這些大甕體型大,材質結實,很适合包裝體型較小、規格統一的瓷碗。包裝的時候,人們會将瓷碗一個揉一個,一圈一圈地套放在大甕裡,用稻草和茶葉塞緊空隙,最後用蓋子密封。既能最大限度地利用空間,又能讓瓷器隔絕空氣和水。“黑石”号出水的千年瓷器,依舊釉色如新,跟這樣的包裝工藝是分不開的。

除了傳統瓷器,“黑石”号出水的金銀器和類似器具也引起了考古學家的興趣。西方金銀器流入中國後,被唐朝的匠人仿制和本土化,但保留了大量西方傳統造型和紋飾,廣受追捧。不過,由于它們稀缺貴重,隻是王公貴族的禁脔。為了滿足人們對财富和權力的追求和想象,匠人們就利用廉價的陶瓷創作了一些造型相似的器具,包括高腳杯、鳳首壺等,豐富了瓷器的形狀和樣式。在“黑石”号的出水文物中,此類瓷器也屢見不鮮。

拿來主義,兼容并蓄,這也是一千年前“中國制造”的特色之一。

(作者為中國人民大學曆史學博士)

印尼勿裡洞島海域中國唐代沉船”黑石“号打撈出來的精美陶器,如今這批文物常年在新加坡亞洲文明博物館展出。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