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網絡公益:人人公益的時代

網絡公益:人人公益的時代

時間:2024-10-26 02:35:13

褚蓥

華南師範大學講師,清華大學出站博士後

随着信息科技的迅速發展,網絡公益成為公益力量的重要載體,也成為鍊接公益各方的有效橋梁。網絡公益形式花樣翻新,并且從捐款捐物轉向更多更具社會價值的公益行為,滿足更廣泛的公衆利益。但是網絡公益由于其虛拟特性也存在困境,作為愛心彙聚之地,需要線上線下互動,才能兼顧效率與傳統慈善的價值倫理。

互聯網為公益賦能

随着信息科技的發展,互聯網的技術、平台與流量的力量正在公益領域大放異彩,網絡公益更為便捷、透明、互動,從公益形式到内容都更為豐富,具有更大社會價值。

互聯網成為慈善捐贈的高效通道。目前網絡公益平台主要有四家:新浪微公益平台、螞蟻金服公益平台、淘寶公益、騰訊公益。根據《2015年中國慈善捐助報告》,以上四大平台獲得的捐贈總額為9.66億元,較上一年上漲5.41億元,漲幅達56%。其中,貢獻最大的是騰訊公益,較2014年增長了437.38%。相比之下,2012年,我國的網絡捐贈總額隻有近2億元,而且當時較大的捐贈平台隻有新浪微公益一家。如果計入近年來發展勢頭很猛的輕松籌等平台,網絡捐贈的總額完全可以超過10億元,這的确是一個令人欣喜的成績。

網絡公益更具科技感,内容和形式也更為豐富。近期,借助先進的技術和平台力量,互聯網巨頭紛紛開啟“尋人”模式:騰訊發布了“中國兒童失蹤預警平台”;今日頭條成立了“頭條尋人”項目組;阿裡巴巴跟公安部合作,上線了“團圓”項目;滴滴出行也接入“公安部兒童失蹤信息發布平台”推出尋人業務;新浪微博、高德地圖、百度地圖等企業都在運用尋人項目。憑借海量用戶和精準推送技術,讓尋人變得更高效。比如,根據“頭條尋人”公開資料,自2016年2月到2016年11月22日,成功尋回518人,年紀最大的走失者為101歲,走失時間最長57年,最多一天找到12位走失者,最快5分鐘找到走失者。各大互聯網企業擁有巨大的用戶體量,足以精準到小範圍,點對點推送尋人信息。

“互聯網+公益”為公益各方搭建了高速通路,引起了廣泛的社會關注,讓公益行為的影響力倍增。網絡為公益賦予更大能量,讓人人公益觸手可及。

網絡公益特色凸顯

網絡公益相對傳統公益優勢凸顯,特色鮮明。當前我國網絡公益運營主要以B2C模式(由個人直接面對機構)為主。整體網絡公益存在如下特點:

體量小,捐贈金額較小,捐贈來源零散

2015年,我國的社會捐贈總額為1108.57億元,而網絡捐贈的總體規模還不過10億元。這也就是說,我國網絡捐贈占社會捐贈總額的比例僅為0.9%。這一比例相對于2013年的0.2%有所增長,但所占總體規模的比例還是非常微小。這一情況在美國也同樣存在。據筆者了解,美國每年網絡捐贈的總額占社會捐贈總額的比例不超過4%。未來網絡公益整體規模會不斷擴大。

網絡捐贈的金額普遍較小,大額捐贈較少。其中絕大多數捐贈都在1萬元以下。所以,無論是占比較大的大型機構,還是占比微小的小型機構,網絡捐贈多是通過零散的捐贈彙聚起來的,而且彙聚的時間跨度較長,日均流入資金不穩定。

群雄割據,赢家通吃

雖然網絡公益市場并不算太大,但也是風雲變幻,群雄并起。目前在網絡公益市場上做得較好的機構,主要有中國扶貧基金會、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免費午餐、中華少年兒童慈善救助基金會等少數幾家。這些機構占了絕大部分市場。據筆者估計,這幾家行業領頭機構大約占據了80%以上的市場。在此之後,是為數衆多的中小型機構。雖然這些機構的數量十分龐大,但所占的市場份額的比例卻并不算大。以10億元計算,則大約占據了2億元的市場空間。所以,具體分到每一家的資金量是十分有限的。

80後成絕對主力

根據前述《2015年中國慈善捐助報告》,80後網絡捐贈總額占整體比例的58%,而90後、70後所占的比例都遠遠低于此。而且,據筆者觀察,除網絡捐贈以外,其他形式的網絡公益主要參加群體也主要是80後,比如走路捐贈等。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因為目前80後年富力強,且已日漸成為社會的中堅群體。而70後大都步入中年,較少網絡公益事業,90後雖然熱心網絡公益事業,但他們或者還在學習階段,或者剛剛步入社會,資金和時間都比較有限。

網絡+公益方式不斷翻新

近年來,網絡公益的方式不斷翻新,出現了大量融合新元素的玩法。比如,網絡衆籌、在線教育+公益、微博打拐、網絡尋人、走路捐贈、冰桶挑戰等。這些都在技術革新的基礎上實現,讓慈善行為影響倍增。随着傳統互聯網向移動互聯網的轉型日漸加速,特别是5G即将上馬,以及VR、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的崛起,網絡公益将更具科技感,也更為精準和便捷。其中尤以人機互動為最大的亮點。除此之外,在傳統的捐款捐物行為之外,網絡公益在内容上展現更大空間,覆蓋更多領域,也将産生更大的社會價值,實現更多公共利益。

成本不斷增加

多數人以為網絡公益是零成本的。這是一種誤解,其實網絡公益的成本并不遜色于傳統公益模式。網絡公益需要大量人工投入,而且是專業技術人員,此外還要開展專業的網頁設計、品牌管理、營銷方案設計、營銷管理等工作,有時還要配備各種引流廣告、線下活動等。所以,網絡公益成本是比較高的。而且,近年來,随着網絡公益市場的競争不斷加劇,網絡公益的成本也日漸增加。其中尤以自主研發App,并做推廣為甚。據筆者了解,雖然公益機構在推廣App方面大頭沒有投入太多的直接成本,但其支出的間接成本并不遜色于商業機構,也就是所謂的15元/人。

未來需線上與線下相結合

筆者是最早關注網絡公益的人士之一。筆者早年開創了一套網絡捐贈的成熟課程,融入大量市場營銷元素,并曾在國内連續演講上百場,為衆多公益組織進行培訓。而此課程之所以如此受歡迎,恰恰是因為我國的網絡公益剛剛起步,而整體公益事業又在面臨市場化的轉型。如今,經過近五年轉型,我國的公益事業,特别是網絡公益事業已經發展到重要的轉折節點。如今回頭來看,可以發現過去的轉型未必十全十美,其中也存在很多問題。其中一個最大的問題,就是市場化轉型對傳統慈善事業中價值倫理的撕扯。

雖然網絡公益的市場化轉型是大勢所趨,但其依舊不應全然替換傳統慈善事業中的價值倫理取向。相反,網絡公益事業應該成為傳統慈善事業的有效補充。否則,就會出現很多意想不到的問題。比如,前段時間被熱議的羅爾事件,人們普遍認為他的行為對社會善心造成傷害。但筆者以為,這種解讀并不正确。事實上,真正對社會造成傷害的,正是人們對于市場化的網絡公益的過度追捧。

由于網絡公益并不能建立人與人之間的直接的聯系,更不能實現情感的相互傳遞,多數人對于網絡公益的态度可以用兩個字來加以概括,那就是“消費”。這就是說,原本是抱着消費的态度,在網絡上滿足自己的情緒表達。這種情緒表達既可以是一時的同情心,也可以是一時的快樂,或者是一時的攀比心,甚至是一時的憤怒情緒。但是,無論是哪一種情況,他都是在滿足自己的情緒表達,雖然有時會帶有對于屏幕上那一個陌生“名字”些許的關切。而且更為嚴重的是,屏幕上那一個個陌生“名字”的主人其實并不能真正感受到那些許的關切,更不會因此而感到内心的感動。

正是因為這一原因,但凡是募捐的老手,總有一套自己的手法,能在合适的時候撩撥人們情緒,成功地籌得想要的善款。羅爾事件中,他不過順應了人們的心理需求,幫助人們完成了消費行為。而且事實上,站在筆者的角度來看,如果對羅爾的文字略加修飾,或許産生的效果還會更好。

所以,筆者以為,羅爾自己給出的解釋還是很有道理的。他的确是在賣文,而人們不過是在買文。這一買一賣之間,便構成了一個出售和消費的關系。

那麼,這一情況難道合理嗎?正如前文所說的,網絡公益對于傳統慈善倫理價值取向的撕扯造成了嚴重問題。所以,這明顯是不合理的。而要改變這一狀況,僅僅依靠網絡公益自己的突破是不可能的。因為網絡畢竟是虛拟的,并不能夠建立起人與人之間的情感聯系。要解決這一問題,關鍵還是要靠線上和線下的聯合互動。比如,最近比較火的網絡尋親、網絡搜救等模式,都是聯合了線上和線下兩種渠道。其中線上提供信息平台,線下構建人際關系。由此,我們不僅能看到網絡在公益事業中發揮了巨大的能量,而且也成為了一個聯系人群的平台,使人們透過這個虛拟世界構建了在現實生活中的聯系。而這是我們對網絡公益更應該期待的增長點。

責任編輯:衛麗紅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