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回望百年民族金融業

回望百年民族金融業

時間:2024-10-26 10:50:08

發達與不發達的差距的重要标志,就是金融體制和金融發展的現代化水平。

《大國大金融》

曹遠征著

廣東經濟出版社

2018-4

作為中國改革開放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的金融體制改革,不僅見證了中國改革開放的曆程,更以自身改革旋律彙入總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設做出了應有的貢獻。本書對中國金融體制改革的主要曆程進行了回顧,對金融體制改革的起點、目标、順序、特征、推進方式和背後的邏輯進行了分析,對金融業各主要領域的發展進程進行了梳理,并對未來的金融體制改革方向進行展望。

金融機構、金融産品、金融市場以及為支持金融運行的基礎設施和包括法律法規在内的監管制度,構成現代金融體系的主要内容。

曆史經驗表明,早在人類出現商品貨币關系之前,金融活動就已産生。但是,真正意義上的金融運行則發生在工業革命後的西方國家。由于機器大工業的出現,大規模集中生産的工廠制度得以确立,通過标準化主流工業技術的社會化生産,單個自有資本的積累遠遠不能滿足需要,依靠單個資本的積累需要轉向社會資本的積聚。在這種情況下,催生了現代銀行業。

利用杠杆經營的銀行類金融機構将信用無限延展,将遙遠角落的點滴資金集腋成裘,彙成支持大工業發展的資本。而信用向空間地域和時間維度的延伸所帶來的信用風險,又促使銀行類金融機構需要管理風險,其中一個辦法就是利用資本市場進行時點上的對沖。股票、債券及其衍生工具開始出現,并迅速發展,不僅在融資上有力地支持經濟發展,而且對風險的管控更加有效。反過來,資本市場的發展又進一步促使信用關系的延伸。金融與實體經濟互為表裡、相輔相成、相互促進。在推動技術進步和産業升級的同時,金融産品多樣化,使經營不同金融産品的金融機構風格化,形成多層次、期限和結構不同的品種豐富的金融市場體系。

金融活動的内涵是信用,體現為社會成員之間的債權債務關系。信用的延伸,從整體上看,取決于市場經濟的發展與深化。市場經濟是契約關系,當契約由短期延伸到長期、由地域延伸到世界時,信用便随之向空間和時間擴展。從金融自身來看,要使這一擴展中的信用關系得以良好維持并順暢運行,取決于包括内在交易規則及外在監管制度在内的一整套制度安排。從這個意義上講,金融發展的高度依賴于市場經濟體制的發展和制度建設,因市場經濟體制的完善而完善,因内在交易規則和外在監管制度的細化而深化。

由上,現代金融活動既是社會化大生産的産物,也是市場經濟關系深化的體現。相形之下,發展中國家之所以是發展中的,不僅在于其工業化程度低,從而導緻其社會化生産水平不高,還在于其廣泛存在的自然經濟狀态,從而使市場經濟關系不發達。這可以從百年前中國的經濟狀況中窺見一斑。按購買力平價計算,鴉片戰争前,中國的GDP(國内生産總值)占世界的1/3。宋代的汴梁,就有全球最發達的城市;甚至在隋唐,就有橫貫中國南北的京杭大運河。但這些都是傳統自然經濟外延式發展的結果,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仍然是其本質。

當時中國的貨币制度是金屬本位的,貨币僅用于支付,是流通手段,而不是信用創造。與之相對應,在金屬本位的條件下,典型的金融機構是錢莊、票号,它們主要處理彙兌等業務,目的是保證支付。雖然也有信用放款,但放款的對象多集中于商品流通領域的商家巨賈或販夫走卒,不僅期限短,而且不穩定,更重要的是放款的目的不是為促進社會化大生産的工業資本的形成,而是賺取高額的利息,而高昂的資金成本甚至成了阻礙工商業發展的桎梏。在中國,其代表就是山西票号,盡管其網點分布全國,但其宗旨還是彙通天下。

落後是要挨打的,鴉片戰争後,伴随着西方列強對華戰争的屢戰屢勝,在洋貨像潮水一樣湧進中國的同時,外商開始在中國從事近代産業的投資。外資投資初始于出口及其相關産業,以船舶修造業最為突出。在這個領域,外資首先使用了機器和機械動力。随着通商口岸向長江沿岸和北方港口的延伸,外資投資的機器工業也随之延伸到内陸的輕工業,通商口岸也因之成為中國近代工業的中心。與之相适應,通商口岸出現了第一批外資金融機構。這些金融機構的出現最初是為了方便中外貿易所必需的信用關系的建立,是貿易融資,随後深入到外商産業投資的金融支持上,是産業融資。洋行成為銀行,成為中國最早出現的商業銀行。而在中日甲午戰争前,中國尚沒有一家民族銀行,外資銀行獨占中國金融。

外資所帶來的機器大工業和現代金融業急劇地瓦解着中國的自然經濟秩序。在外資的競争下,傳統農業萎縮,傳統手工業破産,傳統的錢莊、票号也不敵競争對手,即使是維持了千年以上的京杭漕運行業,也被保險業支持下的火輪打敗。

殘酷的事實使中國意識到工業化的重要意義,也意識到自身體制的落後性,除舊布新、富國強兵成為民族的向往。以“師夷之長”的洋務運動和“戊戌變法”為開啟,建立民族工業、建立民族金融機構成為振興中華的重要組成部分。

随着中日甲午戰争的失敗、《馬關條約》的簽署,中國被迫解除了機器進口的禁令,民間開始投資機器工業,以工廠制度為标志的近代民族工業開始興起,構成了為其資本積聚提供服務的銀行業的強大需求。與此同時,随着八國聯軍打入北京,清政府财政以及連同支持财政的錢莊、票号的破産,需要重建金融體系。這在正反兩方面構成了中國近代金融興起的土壤和條件。1897年,中國曆史上第一家現代金融機構——中國通商銀行成立;1905年,以整頓币制,推行紙币,以濟财政為目的的清政府改革産物——大清戶部銀行成立,并演變成為後來的中國銀行。以此為起點,中國現代民族金融業的曆史也僅僅百年出頭。

百年來,民族金融業在夾縫中掙紮。新中國成立前,飽受三座大山的壓迫和戰亂的侵擾,民族金融奄奄一息,即使是最早成立的中國通商銀行,也僅剩一些房産,有名而無實。新中國成立後,雖迎來一段民族金融的發展時期,但囿于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的自我強化,金融發展的市場經濟基礎漸漸不複存在。

百年民族金融業的發展史,既表明了工業化是發展中國家現代化的必然之路,也預示了社會化大生産的市場經濟體制将取代包括自然經濟、計劃經濟等在内的其他經濟體制的曆史趨勢。更為重要的是,它還反映了一個事實,即發達與不發達的差距的重要标志就是金融體制和金融發展的現代化水平。

從世界範圍來看,如果說“二戰”後初期因工業差距的巨大,這一标志尚不明顯,但經過戰後幾十年的發展,發展中國家的工業化水平持續提高,使今天全球GDP中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幾乎各占一半,以制造業為代表的工業化水平的差距已不再明顯,發達和不發達的差距因此而基本體現在金融發育程度及發展水平上。與金融發展相關的體制安排、金融機構治理機制及管理水平、金融市場的完善程度以及與這些相關的包括法律法規在内的監管制度建設,成為發展中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它決定着一個國家的發達與不發達,同時也成為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國際競争的重要領域。從這個意義上講,建立符合市場經濟要求的現代金融體制、提升金融發展水平、完善金融體系,既是中國經濟邁向發達經濟的必然之路,也是中華民族複興的曆史追求。

雙周書情

《新周期》

任澤平、甘源著

中信出版社

2018-8

本書旨在建立打通宏觀經濟、公共政策、金融市場和大類資産的研究體系,涉及中國宏觀經濟、産能周期、房地産周期、彙率、黃金、投資時鐘等重要領域的分析框架。

《中國煙草史》

[美]班凱樂著

皇甫秋實譯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8-7

作者利用廣泛的材料,如方志、農書、筆記、醫案、晚清以來的報紙、香煙廣告等,講述了煙草文化在中國的形成,以及中國如何融入世界市場。

《低欲望社會》

[日]大前研一著

機械工業出版社

郭超敏譯

2018-8

作者認為日本經濟持續低迷已25年,任何經濟刺激政策的效果都微乎其微,整個社會進入“低欲望”狀态。而其根本原因在于國民對未來生活感到不安,導緻經濟長期低迷。

《逆勢創業》

[美]丹尼爾・伊森伯格著

張琪譯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8-8作者介紹了全球逆勢創業的諸多案例,提出創業包含三部分,對非凡價值的認知、創造和捕獲。在某件無價值的東西中找到價值,把看上去不可能的事情看成是創造新物種的契機,這就是逆勢創業的本質。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