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拍照會讓旅行更美好嗎

拍照會讓旅行更美好嗎

時間:2024-10-26 10:50:38

帶上你的手機去旅行吧,記得拍下你見到的美景和美食。

1993年暑假,我坐北京到烏魯木齊的綠皮火車和同學去敦煌自由行,沒有互聯網,沒有手機,唯一的電子産品就是一塊電子表。相機是同學的,需要裝膠卷的那種。在鳴沙山上,鏡頭進了沙子,買不到清潔工具,以緻後來有一小段旅程是沒有照片的。

2018年暑假,我坐着大飛機帶孩子去旅行,沒有紙地圖,唯一的電子産品是手機。相機也是手機,想拍多少張都可以,我們的嬉笑吵鬧都在裡面,我的朋友圈和我親眼所見的景色是完全同步的。

25年,就是這麼長。我依然喜歡停下來拍照,不同的是“拍照到底有沒有讓人更快樂”已經成為我的一個研究項目。我們想知道,撇開在社交媒體上曬照片的行為,僅就拍照行為本身而言,拍照會讓我們消費過程(觀光/進食/逛街)的感覺更好嗎?

有實驗和文獻研究了拍照和記憶之間的關系,總體上傾向于認為拍照的效應是消極的。例如,在拍照後不能夠有效地回憶拍照時所經曆的體驗。研究者們認為,這是由于人們在拍照過程中主觀降低了信息篩選過程的必要性,而可能導緻信息過載。而面臨過載信息,局限于人類的生理極限,人們無法建立起對信息的充分理解和認知,因而不能夠實現有效的記憶,影響到記憶的準确性,更容易出現記憶扭曲。

你有沒有發現,這些認為拍照具有消極後果的研究,針對的結果變量是後續回憶和翻看照片時的行為,形成的基本結論是拍照對人們回憶體驗過程的細節是不利的,這些研究有點類似于研究拍照的學習效果。之所以認為拍照作用是消極的,一是因為拍照打斷了體驗流,影響了體驗過程中記憶的質量;二是拍照的人不自覺地将記憶外部化,導緻人的自主記憶下降。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研究多數在膠卷相機時代,那時的拍照并未日常化。20世紀以前,除了攝影師,拍照并不是人們普遍采取的記錄日常生活所見的方式。自數碼相機普及以後,情況發生了變化。拍照是否能成為日常行為,取決于智能手機的演進。智能手機的拍照功能自進入21世紀以來,得到手機制造商的關注,發展迅速。手機像素從最初10萬級别到如今動辄6000萬級别來算的話,已有600倍的提升。

手機可以拍照以後,拍照的日常化加速。2013年,“selfie”(自拍)這個詞被收錄到了《牛津英語詞典》。這是一個裡程碑,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拍照已經成為人們記錄日常的方式。從2015年起,不包括專業攝影師的作品,全球的拍照數量就開始以萬億計,其中有75%的照片用手機拍攝,而這一比例在2010年隻有40%;到2017年,全世界的拍照數量就已達1.3萬億張,手機的拍照比例接近80%。

那麼,當拍照成為日常,拍照的過程是不是可以增加當下體驗的享受程度?

圍繞消費進程中拍照行為的研究并不多,現有的研究都傾向于認為拍照可以促進消費體驗。這是因為,人們對一次享樂經曆的體驗和感受愉悅程度會受到參與程度的影響,當人們越多地參與到這個享樂經曆當中去,人們就會越覺得享受這次經曆所帶來的體驗和感受。拍照便是影響現代人參與程度的重要因素,有研究提出,拍照不僅不會讓人們對自己所經曆事情的體驗變得更差,相反,拍照可以提高體驗過程的愉悅程度。例如,相較于一組不被允許拍照的人,被允許在巴士觀光中自由使用相機拍照的遊客對觀光體驗的評價更高;被允許在一場午餐會中自由拍照的用餐者對用餐過程的評價也更好;又如,當我們在實驗室要求被試對食物進行拍照時,數量稀缺的食物讓拍照的人(相比于不拍照的人)覺得更加美味(同樣還是這個食物,在數量充足的情境下沒有觀察到這個效應,但至少沒有表現出美味程度因拍照而下降);再如,如果食物的外觀非常精美,拍照組也比不拍照組更認為這個食物是很好吃的。這些效應是請被試用自己的手機實施拍照行為産生的,讓被試想象自己拍照時沒有這個效應。

研究者們認為,這可能是因為拍照使人投入更多的注意力到自己所經曆的事情當中;或者導緻消費體驗的介入度上升;或者導緻有利于食物口味評價的特點被放大,進而提升了人們對體驗的感受或口味的評價。

所以,帶上你的手機去旅行吧,記得拍下你見到的美景和美食,并不吝分享到朋友圈吧。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