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我們離無障礙社會還有多遠

我們離無障礙社會還有多遠

時間:2024-10-26 10:41:36

消除物理上的障礙固然重要,消除觀念上的障礙更為重要。重慶市江北區一處商場的盲道上,盲人拄杖前行。在一個雪後的清晨,一位坐輪椅的殘疾人和站在商場門外的其他人一起,等待環衛工人掃雪放行。工人在台階上揮動掃帚,他并沒有意識到,如果能優先清掃旁邊的無障礙坡道,其實是可以讓所有人都通過的。

這是一幅漫畫,清華大學無障礙發展研究院執行院長邵磊說,它提醒人們,無障礙環境建設并非僅是針對殘障人士的特殊服務,而是一項具有包容性的社會基本公共服務供給,“對每個人都适用”。

“無論你是蹒跚學步的孩童、踢球受傷的少年、拖着行李箱遠行的青年,還是腆着大肚的孕婦、推着嬰兒車的父母,抑或是拄着拐杖的半失能老人,在每個人的一生當中,都會不止一次需要無障礙設施。”邵磊說。

今年8月1日是《無障礙環境建設條例》實施6周年。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社會經濟持續高速增長,中國的無障礙環境發展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如何提升困難群體的生存質量,構建一個更具包容性的社會和“為所有人的城市”,仍是一項任重道遠的事業。

事關3億人的福祉

如何讓城市的建築更加包容,成為“所有人”都能感受到的美好?這正是無障礙環境建設所要應對的課題。

就廣義而言,無障礙包括設施建設無障礙、信息交流無障礙和公共服務無障礙,是指為所有人營造出平等參與社會生活的安全便捷的整體環境。

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我國的無障礙建設沖出起跑線,以法律法規的制定為引領,技術标準規範不斷增加和完善。據中國殘疾人聯合會副主席呂世明介紹,1988年中國殘疾人聯合會成立之初,推動無障礙環境建設就是中國殘聯的一項重要工作。

現任中國殘聯主席張海迪早在20多年前,就在全國政協會議提案中提出了關于發展無障礙事業的相關建議。在張海迪看來,就中國無障礙環境建設而言,“消除物理上的障礙固然重要,消除觀念上的障礙更為重要”。發展無障礙,實際上就是“消除歧視、尊重生命、維護權利和擁有尊嚴的充分體現”。

邵磊告訴《财經國家周刊》記者,根據聯合國《殘疾人權利公約》中的釋義,“無障礙”的基本原則是保障所有人在平等的基礎上充分和切實地參與社會,建成環境、産品與服務盡最大可能提升通用化水平,讓所有人可以使用。今天的“無障礙”已經在全球範圍内成為一個具有高度包容性的理念。

在中國究竟有多少人需要“無障礙”?呂世明給出的數字是超過3億人,包括8500萬殘障人士和約2.41億老齡人口。他表示,無障礙環境建設已經成為中國步入老齡化社會背景下的一項基本公共服務供給,“與每個人都息息相關”。

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無障礙環境建設工作。習近平總書記在聽取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籌辦工作情況彙報和在全國衛生與健康大會發表重要講話時,都提出要重視無障礙環境建設。李克強總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加快無障礙設施建設。全國政協去年召開“無障礙環境建設”雙周協商座談會推進無障礙建設。國務院殘疾人工作委員會也對此作出專門部署。

僅十八大以來有關“無障礙”的政策法規就出台了十餘項,頂層設計逐步清晰。在以“十三五”規劃、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規劃、“十三五”加快殘疾人小康進程規劃綱要、殘疾人事業“十三五”規劃和“打赢脫貧攻堅戰三年行動”等為代表的一系列國家戰略和政策方針的推動下,中國無障礙環境發展迎來了難得的曆史機遇。

從專屬品到通用設計

過去30多年,中國無障礙環境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

曾主編國内第一部無障礙設計标準的全國無障礙專家組顧問周文麟回憶說,上世紀90年代,聯合國亞太經濟社會委員會為推進亞太地區的無障礙事業發展,選擇在中國、印度和泰國三個國家進行無障礙改造競賽。給北京市的任務是完成一個1.5平方公裡的無障礙社區改造,即現在的方莊居住區。北京市建築設計研究院承擔了具體改造任務。經過一年多的努力,方莊無障礙社區順利通過聯合國驗收,并且獲得了金牌。

此後,聯合國在北京市相繼召開了三次有關無障礙的國際專家交流研讨會。期間,幾十位國際專家參觀了剛興建的北京亞運村體育場館,對無障礙專用衛生間、看台邊上的輪椅席以及出入口的坡道台階混合體無障礙設計拍手稱贊,認為已達到當時國際一流水準。北京市的無障礙建設由此打響了國際知名度。

從“十五”時期開始,我國城鄉無障礙環境建設全面推進。當時建設部、中國殘聯、民政部和老齡委等部門聯合制定了無障礙環境建設實施方案,并在京津滬等12個城市開展創建全國無障礙設施建設示範城市活動。到“十一五”期間,創建活動擴展到全國100個城市。

“中國以如此浩大的聲勢推進城鄉無障礙建設和改造,這在國際上來說都是絕無僅有的。”周文麟說。

2012年8月,國務院頒布實施《無障礙環境建設條例》,明确依法開展無障礙環境建設是政府責任和社會義務。這标志着我國無障礙事業開始步入法制化進程。

據中國殘聯統計,自該條例實施6年來,全國已有逾210萬戶殘疾人家庭進行了無障礙改造,受益人口達數千萬。以北京市為例,截止到目前,已建成871條盲道,全長在1600公裡以上,公共建築無障礙改造超過8000項,已經初步形成了城市無障礙格局。坡化率接近88%,已在20000處路口進行了斜坡化改造;已經投入使用的無障礙公交車有3600輛,公共交通樞紐綜合改造率達到81%;公共服務設施綜合改造率達到50%。

此外,交通、民航、鐵路、金融、教育、互聯網和傳媒領域紛紛出台無障礙建設部門規章,公共服務無障礙水平顯著提升。殘疾人、老年人等弱勢群體融入社會生活更加便利、安全。他們在獲得舒适生活的同時也獲得了尊嚴。

回顧6年來《無障礙環境建設條例》的實施情況,中國殘聯維權部權益處處長張東旺總結概括說,可以看到兩個明顯的發展趨勢:一是無障礙已經從殘疾人專用品發展到通用設計;二是無障礙設施建設的内容已由單純的物質環境建設,過渡到全方位的社會環境建設,從有形的道路交通、公共設施、建築、信息發展到無形的制度、行為習慣、社會心理和公共意識。

中國殘聯副主席呂世明表示,我們用了30年的時間,完成了歐美發達國家60年的無障礙事業推進,“當前中國無障礙建設正由城市向農村延展,由公共設施向家庭無障礙延伸。無障礙設施與服務幾乎處處可見、人人可享。”

“無形障礙”亟待化解

我國無障礙環境建設成就顯著,但也有尚待進一步提高的地方,特别是全社會的無障礙意識。

唐占鑫是一位要靠輪椅生活的脊髓損傷者。幾年前,熱心公益的她帶領一群小夥伴,身體力行跑遍了北京310個地鐵站點,繪編成北京地鐵無障礙出行手冊,還曾多次與地鐵方合作,開展無障礙規劃設計及使用培訓。

她告訴記者,目前北京公交車的無障礙折疊踏闆大都年久失修。她平時不敢乘坐公交出行,因為太麻煩,“台階太高,自己上不去,需要愛心人士和志願者幫忙擡”,而且“司機總是争分奪秒,三分鐘就發車”。

大連無障礙促進會副會長兼秘書長駱燕對此也深有感觸:“雖然在北京中心城區輪椅暢行無阻,但是在郊區,或是一些二三線城市,輪椅出行經常會遇到‘斷頭路’,走進死胡同、下不去台階,還要掉頭回來。”

駱燕正在參與一個名為“全國首屆無障礙通用設計研修營”的公益項目,該項目由中國殘聯無障礙環境建設推進辦與福建自強育才無障•愛文化(北京)中心聯合主辦。11個營員小夥伴都是重度殘疾人。最近他們剛剛去了雄安新區市民服務中心,坐着輪椅體驗新修建的無障礙設施,并給出驗收評估意見。

在駱燕看來,很多城市的公交無障礙出行與發達城市仍有不小差距。“在香港,殘疾人晚上十點多也可以坐着輪椅搭乘公交車回家。但在内地很多城市白天都做不到。公交車雖然有無障礙設施,但好多都利用不上。”

福建省殘聯肢協主席徐世元告訴記者,有一次他到台灣考察,看到公交車司機停車後主動下車,放下坡道翻闆,幫助輪椅乘客上車。徐世元問司機:你做這一切隻是出于愛心和慈善嗎?司機卻回答說,如果我不這樣做,就違反了公司的規範條例,會被處罰。徐世元認為,台灣地區的經驗告訴我們,就公交車司機無障礙意識的養成而言,“僅有道德約束而沒有立法是不夠的。”

福建師範大學自強學院創始院長鄭聲滔教授在上世紀80年代自學成才、創業助殘的事迹曾傳遍全國。在接受《财經國家周刊》記者采訪時,鄭聲滔表示,這幾年中國的無障礙環境改善有目共睹,無障礙設施看得見、摸得着。但還存在一些無形的障礙——已有設施的管理和有效使用問題。

“比如公園,原本無障礙坡道設置得非常好,結果弄個鐵欄杆擋住以防止摩托車進入。但是摩托車照樣能進去,輪椅卻進不去了。”在鄭聲滔看來,這種因管理不善而導緻的人為障礙普遍存在,“管理者帶有一種簡單化思維,把好好的無障礙設施破壞掉了,非常不應該。”此外,另一個業内關注的問題,是一些老舊小區無障礙設施嚴重不足,發展不平衡,無障礙設施向社區、向農村延伸普及的差距較大,殘疾老年人家庭無障礙改造的力度不夠,特别是農村的無障礙方面比較滞後。

呂世明四年前曾到一戶農村盲人家裡調研。他描述,這家人出去勞動,把盲人獨自留在家裡,“地上挖個坑,放個盆兒,一天的大小便就這麼解決。盆兒的旁邊不到半米,就是熱着飯菜的鍋。”

後來,當地殘聯的專職委員想了個辦法,沿着牆拴了一根草繩,沒花幾個錢,但盲人摸着這根草繩就可以從家裡走到十幾米開外的旱廁,去解決大小便問題。

河北邯鄲市城區部分主幹道及部分次幹道上,規劃預留了殘疾人專用停車位。再後來,當地殘聯又給這戶盲人家庭安裝了無障礙扶手。“七八米長的金屬無障礙扶手嵌在土牆上,一下子解決了大問題”。呂世明說,全國殘疾人基本服務狀況和需求的動态更新數據顯示,目前全國仍有331萬貧困重度殘疾人家庭反映急需無障礙改造,這部分人可能是脫貧攻堅的“最後一公裡”。

對于當前中國無障礙環境發展中存在的這些待改進之處,《财經國家周刊》記者采訪的業内專家建議,無障礙應納入國家發展戰略加以推進和實施。

首先,轉變無障礙發展理念。應引導全體民衆形成一個理念共識,即“無障礙”不是針對個别人的“無障礙”,無論是物質、信息環境,還是社會治理與公共服務供給,無障礙發展都是全社會的“最大公約數”。

其次,明确無障礙建設的管理主體。邵磊認為,無障礙設施的相關法律法規都強調了無障礙建設的重要性,但責任主體并不明确,大多停留在“有關部門必須加強管理、保護和維修”的層面,缺乏明确的執行主體和相應的獎懲機制。因此,今後在制定政策法規時,應明确各職能部門和社會團體在無障礙建設中承擔的具體責任,将政策落到實處。

第三,要加大力度支持無障礙科研創新。住建部标準定額司相關負責人認為,我們在無障礙研究領域與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一定差距。根據國家發改委公布的數據,目前國外與“無障礙”相關的産業多達14000多種,我國現在隻有1000多種。“無障礙”涉及科技研發、城鄉建設、醫療衛生、教育培訓、文化傳播、經濟拉動和消費需求等各個方面,在經濟高質量發展階段,科技創新、制度創新、産品創新、市場創新是推動無障礙發展的核心動力。

此外,“無障礙”還應當提升社會參與。邵磊認為,“無障礙”既有普适化的特點,又有強烈的個性化特征,規模大、任務多、監管運行複雜。因此,既應當堅持政府決策、引領、扶持、監督的定位,又應當推動廣泛的社會參與,完善參與機制,建設參與平台,扶持公益組織,無障礙發展才能真正讓人民群衆滿意,成為全社會的“無障礙”。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