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關鍵

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關鍵

時間:2024-10-26 10:38:06

加快形成以創新為核心的新競争優勢。在40年的發展曆程中,中國制造業一方面緊緊抓住改革開放帶來的制度、市場紅利,充分把握國際技術和産業轉移的重大機遇,有效運用以低成本為核心的比較優勢,在規模總量上實現了持續高速增長,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

另一方面,進入新世紀尤其是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之後,國際國内形勢發生重大變化,中國制造業進一步發展面臨發達國家和新興國家雙向擠壓,原有的低成本競争優勢逐漸弱化,新的競争優勢尚待形成。

面向未來的高質量發展,中國制造業應更加重視自主創新能力的提升,加快形成以創新為核心的新競争優勢,推動中國實現由“制造大國”走向“制造強國”。

高速增長40年的動因

通過改革開放釋放的活力是推動實現中國制造業高速增長的根本動力。

40年來,中國一方面對内不斷推進市場化改革,打破傳統體制束縛,釋放制度紅利,充分調動企業和個人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為制造業高速增長提供了強大的内生動力。

從改革開放之初的計劃經濟體制,到1992年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從1997年提出使市場在國家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到2013年明确提出要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設和不斷完善,為中國制造業高速增長創造了良好的體制機制條件。

另一方面中國對外堅持開放,順應全球分工體系從産業間分工轉向産品内分工的趨勢,不斷加大外資投資政策力度,吸引大量外國直接投資。針對外商投資帶入的技術和管理經驗,積極開展主動性學習,迅速提升了中國制造業技術水平,增強了中國制造業整體實力。

以勞動力為核心的低成本比較優勢是支撐中國制造業高速增長的重要條件。改革開放之初,中國産業基礎薄弱、技術相對落後、資金嚴重短缺,但是中國勞動力資源豐富,且工資水平很低,這是中國形成以低成本制造為主的比較優勢的重要基礎。1978年,中國的制造業職工平均工資僅為597元,不僅遠低于發達國家,與許多發展中國家相比也處于較低水平。

雖然随着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勞動力成本持續上漲,到2000年中國制造業職工平均工資已上升到8750元,但直到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之前,中國單位勞動成本在全球仍然處于較低行列。2005年,中國制造業小時人工成本為1.33美元,分别是同期美國、德國、日本的4.48%、3.46%、5.19%,仍然低于泰國(3.42美元)和菲律賓(2.05美元)等發展中國家。

原有競争優勢正在弱化

随着中國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以及人口結構的變化和人口紅利的消失,中國勞動力成本呈現不斷走高的趨勢,勞動力低成本的比較優勢逐漸弱化。

2010—2015年,中國制造業人員平均工資從30916元上漲至55324元,勞動力成本快速上漲。從國際比較看,2015年,美國、德國、日本、英國和韓國的制造業勞動力平均成本分别為38美元/小時、40.5美元/小時、24美元/小時、31.2美元/小時和20.7美元/小時,中國為3.3美元/小時,但印度僅為1.8美元/小時。由此可見,中國勞動力成本雖然與發達國家相比仍然較低,但是已經明顯超過了印度等新興經濟體。中國勞動力成本呈現不斷走高的趨勢,勞動力低成本的比較優勢逐漸弱化。此外,伴随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土地、能源和物流等其他生産成本也不斷上漲。據國家統計局統計數據顯示,2016年中國規模以上制造類工業企業直接材料成本、直接人工成本、制造費用三項加總的生産成本費用在企業生産總成本中的占比達到49%,大大增加了企業的生産負擔。

與此同時,印度、越南等新興經濟體充分利用本國勞動力、土地成本低等比較優勢,制定優惠的外資政策吸引跨國公司的資金和技術流入,積極承接全球産業轉移,從而使中國制造業在跨國公司全球産業鍊上既有的低成本優勢正逐步喪失。

另外,新工業革命下制造業生産呈現向發達國家的回流趨勢,緻使中國制造業向中高端轉型升級壓力加大。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之後,發達國家重新認識到制造業對就業和經濟發展的重要性,紛紛制定以重振制造業為核心的再工業化戰略,如美國政府提出《制造業行動計劃》,德國政府提出“工業4.0計劃”,歐盟提出“未來工廠計劃”等。同時發達國家通過加大研發投入、加強投資以及提供更加優惠的稅收政策,吸引本國制造企業回流,并取得了明顯的效果。

此外,由發達國家發起并引領的新一輪技術革命和産業變革,加劇了各國在物聯網、人工智能、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産業領域的競争,中國制造業要實現向價值鍊高端轉型升級的目标面臨的競争和困難将會更大。

從“大國”到“強國”的升級

面向未來的高質量發展,中國制造業的機遇與挑戰并存。中國傳統的低成本競争優勢消失的同時,也是中國加快形成以創新為核心的新競争優勢、謀求在産業鍊中優勢地位、推動中國由制造大國走向制造強國的重要契機。

為此應充分把握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的戰略機遇,發揮中國市場空間廣闊的獨特優勢,加快構建以企業為主體的自主創新體系,持續增強制造業技術創新能力,推動中國制造業加快邁向全球價值鍊中高端的步伐。

一是進一步深化改革,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圍繞處理好政府和市場關系這一核心,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堅持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通過完善價格機制和競争機制,增強企業主體意識,釋放産業發展活力。加快轉變政府職能,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動政府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努力營造有利于企業發展的良好環境和條件。

二是擴大對外開放,增強融入全球制造業的能力和水平。堅定不移擴大對外開放,積極融入全球産業分工,加快培育參與和引領國際競争的新優勢。鼓勵有條件的企業走出去,靈活運用多種投資方式,增強中國企業的國際化經營能力。

三是營造創新氛圍,加大技術創新力度。加快構建以企業為主體、産學研用相結合的創新生态體系。發揮政府在基礎研發及關鍵核心技術領域的引導作用,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促進大中小企業協同創新能力,加速科技成果産業化,促進先進适用技術在更廣大企業中的推廣和應用,推動中國制造業發展動力向創新驅動轉變。

四是加強人才培養,構建完善多層次人才體系。加快構建研發、生産以及經營等各類人才體系,優化人才結構。加強産業界與教育界的互動融合,多舉措提高企業從事人才培養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弘揚工匠精神,暢通職業培養機制,加快培養高級技能型人才。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