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為中國互聯網畫像

為中國互聯網畫像

時間:2024-10-26 10:23:33

利用新華社大數據新型智庫雲平台的人工智能技術,預測當前中國互聯網六大趨勢。

中國互聯網浪潮正在湧向何方?決策參與者、研究建言者、實踐從業者,各有視角和判斷。瞭望智庫、《财經國家周刊》近日利用新華社大數據新型智庫雲平台的人工智能技術,選取了最近一年多來300位政産學各方面人物的公開言論進行分析和歸納。

這些公開言論的統計周期是2017年7月至2018年8月,來源于他們公開發表的演講、署名文章以及報道訪談等較為完整的信息,共324篇(部分部委和大型企業負責人超過1篇)、約57萬字。

經過第一輪處理,分析人員在語料中選取提及權重較高的10個重點領域,分别是:大數據、人工智能、雲計算、安全、物聯網、網絡化、智能化、文化、新業态、區塊鍊。

第二輪處理進一步利用經過互聯網語料訓練的深度學習程序對10個重點領域進行了分析,使其指向更為具體的問題。在這個過程中,10個重點領域的語料産生了新的權重變化,同時也在結果中剔除了一些慣例提法。

在此基礎上,分析人員對結果進行了人工修正,并就技術門檻較高的趨勢性問題征求了兩院院士等權威專家的意見,總結出了當前中國互聯網的六大趨勢。

趨勢一:颠覆性技術創新催生更多新業态

所謂颠覆性技術,就是徹底改變過去的技術及其所帶來的經濟、商業模式。最近人們常提到的颠覆性技術是區塊鍊。在此之前,移動互聯網已經“颠覆”了PC互聯網時代的生産、生活模式。

依托互聯網、對人類生活産生重大影響的新技術,從來沒有像最近5年這樣頻繁出現。這一方面來自互聯網的移動化,也受益于現代通信技術的快速躍進。如今,從移動支付到智能化制造等涉及社會生活方方面面的改變,都與颠覆性技術創新有關。

除了更多創新,曆史上還沒有一次技術革命如此深刻、全面地與産業相結合。從宏觀到微觀,多種多樣的颠覆性技術日益深刻和廣泛地與産業鍊上的實際生産、銷售相結合。

這給當下的商業競争帶來了巨大改變,比如對颠覆性技術創新及其業态創新的追逐。而技術競争的成敗,關鍵在于它能否帶來新的商業形态并成為産業發展的新動力。

總而言之,大量新技術競相湧現、實現突破和相互交融,引發群體性的重大技術變革,并與各種商業創新模式相融合。它推動着産業發展技術路線的更替和相關領域的革命,又醞釀着新的颠覆性技術的誕生。

當然,這種新業态的發展方向有所不同。一方面,它可能是原有産業的根本性、颠覆性改變;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利用互聯網平台,利用信息通信技術,把互聯網和包括傳統行業在内的各行各業結合起來,能夠在新的領域創造一種新的生态。一些信息化及産業經濟領域的專家認為,上一輪信息技術革命中産生的颠覆性技術對于産業的影響還沒有徹底完成。

根據相關政府部門負責人的表态,政府層面應對這一趨勢的重要舉措包括:對新技術新業态積極鼓勵,新業态試點示範,建立适應數字經濟新業态的治理體系,逐步建立與新業态發展相适應的監管方式。

趨勢二:網絡安全與發展并重

據業界統計和預測,中國智能汽車市場規模2015年為353億元,2018年或接近800億元,2020年有望超過1200億元,成為新的網絡經濟支點。

但是,從入侵攝像頭“緻盲”到“黑”入手機控制APP,智能汽車也至少面臨七大類安全威脅。

到底是盡快量産、擴大市場,還是先解決防禦入侵?這是此前中國互聯網相關産業面臨的一個兩難選擇。

在中國,網絡安全通常有兩層含義:首先是與國家安全相關、具有宏觀意義的國家網絡安全,包括意識形态安全、數據安全、技術安全、應用安全、資本安全、渠道安全等方面。其中,既涉及網絡安全防護的目标對象,也反映維護網絡安全的手段途徑。

在企業層面,網絡安全通常指數據安全、技術安全、應用安全等。

在相當長的時期内,對于網絡安全與發展二者之間的優先排序存在不同意見。新技術、新應用的快速發展,往往導緻新的安全問題,使既有安全技術手段和管理失效。而從以往的發展曆程看,發展往往跑在安全的前面。仍以智能汽車為例,也就是先開上街,然後再讨論防禦入侵的問題。

當前中國互聯網發展的主要特點之一,是安全與發展相輔相成。安全是發展的前提、發展是安全的保障,安全和發展要同步推進。沒有網絡安全,信息化發展越快,造成的危害就可能越大。

而沒有信息化發展,經濟社會發展将會滞後,網絡安全也沒有保障,已有的安全态勢甚至可能喪失,從這個角度,也就需要“以安全保發展、以發展促安全”。

網絡安全問題的重大趨勢,包括從“自主創新與開放合作并重”到強調“核心技術是國之重器”。

網絡安全地位的提升,将帶動整個國家互聯網發展格局的轉變。随着一系列法律、法規的施行,大量可能導緻網絡安全風險的行為和商業模式将被叫停。趨勢三:從消費互聯網進入工業互聯網時代

消費互聯網,主要為B2C和C2C;而工業互聯網就是B2B。過去,互聯網主要用來滿足個人用戶對信息、消費等的需求,未來,它将改變工業、農業等更為複雜、對經濟格局影響更為重大的生産領域。

2017年11月,國務院印發《關于深化“互聯網+先進制造業”發展工業互聯網的指導意見》。其後,工業和信息化部已連續發布了數份與工業互聯網有關的推動性文件。根據國家級規劃,到2020年要培育30萬工業APP,推動30萬家企業應用工業互聯網平台。

在政策制定層看來,從消費互聯網到工業互聯網,其重要意義與從阿帕網到萬維網、從桌面互聯網到移動互聯網類似。特别在中國,它是互聯網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的最新支點。

十九大要求,要“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幾乎所有來自工信、發改、科技部門的領導幹部在談及互聯網發展的時候,都會提到如何與實體經濟結合。以兩院院士為代表的專家群體,也以此為重要研究方向。

從消費互聯網邁進工業互聯網,正是這一要求的具體體現。

發展實體經濟,重點在制造業,難點也在制造業。制造業是實體經濟的主體,也是技術創新的主戰場。

從領導幹部、專家學者的展望看,與實體經濟尤其是制造業的深度融合,主要落點在于工業互聯網和智能制造。從企業家的展望看,大部分傳統企業負責人和部分互聯網企業負責人認為,應該在智能制造方面進一步加大投入。也有部分互聯網企業将“互聯網+”從實體經濟擴展到服務業、金融業。

趨勢四:新文創——新的文化生産方式

文化是突出受益于互聯網發展的事業之一。2012年以來,中國文化産業年增長保持在13%以上,而互聯網文化占文化市場産值70%左右,打造了文化事業發展的堅實“底盤”。

中國是“文化大國”,但建設“文化強國”還任重道遠,在全球範圍内有廣泛認知,尤其是受到世界各地年輕人喜愛的文化符号還不多。

要想真正做強文化産業,在全球範圍内獲得文化影響力,必須在“高度”上有所突破,打造出真正具有影響力的文化符号。這為領導幹部、專家學者和企業家所一緻強調。而當下全球流行的文化符号,首先擁有一定的文化價值,以及人類共通的正向價值觀。文化領域也需要高質量發展,需要升級文化産業發展思路和文化産品生産方式。這種強調文化價值的趨勢和新的文化生産方式,被騰訊、盛大等企業和一些地方政府、研究機構總結為“新文創”。

他們認為,新時代的文化生産方式,首先是文化産業發展關注對象的升級:不僅關注作品,更關注系統、長線、有秩序的IP建設。

其次是文化産業發展關注層次的升級:對文創企業的生産,不僅關注創意和體驗帶來的産業價值,更強調對“文化價值”的重點考量,以此推動産業升級。

最後是文化産業協作主體的泛化:連接一切與文化生産關聯的事業與業務。對非商業機構提供入口,讓文化機構在塑造軟實力方面有了更大的空間。

對于企業而言,“新文創”的方向是在現有産業高度上實現産業升級,獲得更為長效與更為豐厚的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回報。

而在國家層面,則是從文化大國升級為文化強國,打造新時代的中國文化符号,實現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大目标。

無論如何,在未來互聯網文化的發展中,必須關注價值觀,必須關注文化價值的承載。趨勢五:“智數”來臨——人工智能賦能大數據

有了大數據後,最大的問題是如何利用它。過去,一個銀行審核員每小時檢查10筆交易就能基本滿足業務需要。但是互聯網金融讓銀行業務量劇增,而人工審核的速度卻很難大幅提升。

同時,相比過去,每筆交易會提供更多附加交易信息,幫助審核員更精準地判斷欺詐等交易風險,但是這些金融大數據受制于人工處理能力,很難為銀行業務帶來更多升級。

互聯網時代産生的網絡大數據,最大特點是“有用率”低下。一些兩院院士認為這一比率低于30%、40%,“可用”的僅有7%,經過清洗真正“能用”的不到1%。這與以往的數據完全不同:氣象數據盡管有噪聲問題,但是基本不存在虛假、無用、造謠問題,而這在網絡時代卻是常見情況。

同時,互聯網時代的大量數據是人與人在線互動産生的,與以往工業數據等結構化數據形态不同,這使得描述和處理方式也會發生變化。

雖然數據量越來越大,從EB向ZB(比常見的MB、GB更大的存儲單位,1ZB=1024EB,1EB約為10.7萬億GB)級發展,但根據有的業界預測,到2018年末,90%的數據池可能淪為“廢料堆”。

越來越多的數據變得“無用”,主要是因為傳統分析方式難以應對如此巨大的數據量,特别是面對多元數據融合,必須有更加“聰明”的分析方式乃至采集方式。

人工智能就是那個聰明的方式。在大數據分析技術演進的每一個階段,人工智能都扮演重要角色,在未來向預測發展的過程中還将發揮更大作用,把大量數據盡快轉化為有用信息,進一步提升數據和信息的有效性。

從大數據的應用看,第一個層次是描述性分析,即關注現在發生了什麼事情,然後将其發展曆程用數據可視化地展現出來,呈現其态勢,使人們能夠把握事物發展的基本狀态。

第二個層次是預測性分析,在描述的基礎上發現事物發展變化的趨勢,進而做出預判。比如通過對各種評論數據的分析,預測哪部影片能獲得奧斯卡獎。随着人工智能與大數據的深入結合,更多預測性應用必将出現,直到所有大數據應用都具有一定的智能性,這就是“智慧數據”。

但是,對于深度學習、神經網絡的價值,多位權威研究者尚持懷疑态度。人工智能的未來之路方向何在,也直接影響着大數據應用的成敗。

趨勢六:強力推動5G商用促進物聯網變革

從第一代移動通信到第五代移動通信,其基本發展規律是10年一代。5G速率相比4G可提升100倍,效率提升3倍,移動性能提升1倍,1平方公裡支持100萬個傳感器上網,能效提高100倍,流量密度提高100倍,峰值速率提高30倍。

以自動駕駛為例,5G使網絡延遲從秒進入毫秒級,基本不會被人所察覺。因此,它将大大提高無人駕駛汽車、無人機的安全性,推動産業化進程。

1G到4G主要面向個人通信,被稱為“萬物互聯”的5G則擴大到工業互聯網和社會應用方面,也使更多類型、更大量的數據可以在物與物之間流動。因此,它也可以直接促進人工智能、雲計算等新技術的廣泛應用。

相對于消費電子領域對于5G的觀望,參與中國互聯網事業頂層設計的決策者們,都表達了支持5G在中國商用的決心。

在政府的推動下,中國企業正努力進入5G上遊,包括國際标準制定、推動關鍵技術創新以及構建國際化5G試驗平台。占據5G領域的話語權,也是中國在全球互聯網發展中“領先一步”的關鍵節點。

首先受益于5G的是一直受制于帶寬和延遲的物聯網,包括車聯網等。大數據、人工智能等與制造業、實體經濟可以進行更深刻的融合,并将助力于實現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目标,因而具有非同一般的重要性。

在2020年5G有望商用、加快5G技術成熟的預期之下,更多面向商用的鼓勵舉措有望出台。

首先是5G商用政策,包括:強化統籌指導和規劃引領,适時發布頻譜規劃和商用牌照,滿足5G網絡建設與應用拓展需求,加強網絡站址保障和共建共享,完善融合應用領域法規體系,推動各領域信息資源開放利用,促進5G全面商用。

其次是加快5G應用拓展:鼓勵支持企業推進5G在工業、能源、交通、醫療、環保、智慧城市等經濟社會各領域的應用,拓展5G發展空間,繁榮數字經濟,着力構建可複制、可推廣的融合應用推進機制,支撐服務經濟實現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高質量發展。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