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蒙古國記者眼中的中國扶貧:我感到非常震撼

蒙古國記者眼中的中國扶貧:我感到非常震撼

時間:2024-10-26 05:51:27

聯合國認為中國2030年可以脫貧,但中國制定的目标是2020年。看到貴州的扶貧現狀,我相信中國在2020年脫貧甚至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标是完全可以實現的。

“經過5年多的努力,中國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進展,由2012年的9899萬人減少到2017年的3046萬人,累計減貧6853萬人,創造了中國減貧曆史上的最佳戰績。”國務院扶貧辦公室政策法規司司長蘇國霞提供的數字令在場的蒙古國記者驚歎不已。

5月20日至26日,由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主辦、中國外文局中國報道雜志社承辦的“2018聚焦中國扶貧開發”采訪活動正式展開。在為期7天的時間裡,來自蒙古新聞社、民族郵報、星空電視台、今日新聞網等蒙古各主流媒體的50名記者,以“聚焦中國扶貧開發”為主題,深入北京、貴州、四川等地采訪中國扶貧開發情況。

蒙古國記者都非常欽佩地方落實中央扶貧政策的力度,并對當地取得的成績感到驚訝,紛紛表示要通過自己手中的筆和鏡頭,把真實的中國經驗展示給蒙古讀者。

“很多經驗和方法值得蒙古國借鑒學習”

中國有句古話叫“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采訪過程中,無論在北京、貴州還是四川,蒙古國記者不僅看到企業幫助當地人成功脫貧,更親眼看到了農民如何通過學習生産技能,靠自己的雙手發家緻富。

在貴州安順市西秀區七眼橋鎮金雞農莊,一棟棟整齊的雞舍掩映在果樹林中,草叢中的一群群小雞正在悠閑覓食。59歲的柴龍發是大塘河村的貧困戶,一直靠村裡的低保金生活。今年2月,柴龍發來到金雞農莊工作,管理5個雞舍、500隻雞。“我每天負責打掃雞舍、喂飼料、撿蛋等工作,每個月有2000多元工資。”

帶給貧困戶實惠的是安鑫旺畜禽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也是安順市金雞農莊生态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的林下生态家禽育雛養殖場。合作社副總經理郭崇濤告訴本刊記者:“除負責基本管理工作外,貧困戶還可以以土地入股,每畝每年在獲得1000元土地租金的同時,每年戶均還能分紅7800元。”自2014年成立至今,通過“公司+合作社(村集體)+基地+貧困戶”的合作模式,合作社已帶領8個鄉鎮700餘貧困戶脫貧。

除七眼橋鎮金雞農莊外,在修文猕猴桃科技園、貴州綠野芳田有限公司、安順經濟開發區十裡河廊休閑農業示範園等地,蒙古國記者也深入了解了農民通過産業扶貧迅速脫貧緻富的情況,對社會合力脫貧的成效感到非常震撼。

SBN電視台記者吉戈米德道爾吉·敖特根吉日嘎啦說:“企業從社會責任的角度以合作的形式幫助農民脫貧,這是非常寶貴的經驗。與蒙古國政府把現金直接補貼給貧困戶不同,中國為貧困戶創造好條件,讓他們靠自己的雙手、自己的勞動脫貧。我會把看到的和拍到的東西,通過電視頻道告訴我們國家的人民,讓他們知道貧困地區可以這樣發展,政府、企業和群衆可以這樣合作。”

星空電視台新聞部主任巴特孟克·寶樂爾賽罕說:“這次來到中國,我發現中國政府的政策能夠實實在在、不打折扣地落實到老百姓身上,從領導幹部到社會人士再到普通農民,都有一顆對社會的責任心。我親眼看到人們靠自己的雙手,在政府的幫助下過上美好生活,我感到很震撼。”

在四川省郫縣豆瓣股份有限公司、四川涼山州喜德縣光明鎮阿吼村,蒙古國記者同樣感受到産業扶貧的巨大力量。

Ikon.mn新聞網總編輯巴紮爾·烏雲其米格坦言,阿吼村的産業扶貧項目給她留下了尤為深刻的印象,“從西昌坐車到阿吼村,感覺這裡雖然高山險峻,但是山路修得特别好。而且在這種自然條件下,為百姓修建漂亮的新居,着實彰顯了中國政府的扶貧決心。”阿吼村位于海拔2500米以上的山區,曾經是當地最貧窮的鄉村之一,村中的彜族人民一年中有5個月都要在冬季度過。而當地政府給阿吼村開出的藥方正是“建房、修路、興産業”。蒙古國對外關系部部長新聞代表拉瓦嘎蘇仁·烏雲通拉嘎(左)在黔西縣中等職業學校觀看學生的手工作品。攝影《中國報道》記者張春俠跟随着阿吼村第一書記王小兵的腳步,記者們來到由幫扶單位國網四川省電力公司負責組建的麗火現代農業分公司種植基地。這裡建有3個特色産業基地,利用高海拔地區特有的氣候和土壤環境,種植羌活、百合、雪桃等高附加值的經濟作物。在産業扶貧的帶動下,阿吼村貧困戶人均年收入已從2015年的1500元增長到2017年的5500元。而随着閑置荒地的持續開發,産業規模還将不斷擴大。

TV2電視台記者烏勒召瓦·阿拉騰珠拉也對阿吼村扶貧工作取得的成果大加贊賞。她說,阿吼村有很多經驗和方法值得蒙古國借鑒學習,将阿吼村的扶貧經驗和技術帶回給蒙古國人民,是媒體記者的責任。

教育扶貧,讓知識技能改變命運

成都石室中學旗下的石室祥雲網絡教育項目是四川省教育、科技扶貧的典型代表。這所重點中學,每天上傳50節課程,無償供遠端學校進行教學分享,平均每天約有3.2萬名師生在線觀看。每周石室中學還會進行一次互動教研,與遠端學校一起做測評和教學診斷。

蒙古國記協主席哈日夫·滿達赫巴雅爾、Gogo.mn新聞網記者恩克寶力德·恩克瑪等蒙古國記者紛紛點贊石室祥雲網絡教育,認為石室中學對社會責任的踐行讓人感動。哈日夫·滿達赫巴雅爾表示:“石室祥雲網絡教育項目投資并不是特别大,但是效果非常可觀。我們希望把這一成功經驗帶到蒙古國,讓蒙方的師生都能夠因此獲益。”蒙古記者協會執行主任額爾登畢力戈·寶樂爾圖雅則在其中看到了中蒙未來的合作機遇:“在網絡教育領域,蒙古國和中國有希望達成更多合作,例如通過網絡教育,共享語言、藝術、文學等方面的教育資源。”

對于正義網主管巴彥孟克·曹吉朝倫策策格來說,此行印象最深的就是貴州黔西縣中等職業學校的教育扶貧。走進學校的實訓大樓,學生們正在進行操作實踐,有的三五成群地圍着發動機進行拆裝,有的實操美容美發護理,有的在做手工……雖然孩子們大多稚氣未脫,但他們拆裝機器的動作看起來已經很熟練,展示的手工作品更吸引了記者們的目光。

“自2013年以來,我校充分利用政府大力支持職業教育發展這一良好機遇,大力實施精準扶貧。凡是在我校就讀的貧困學生,不但國家免除學費,學生每年的住宿費、書費、校服費、工裝費等也全部由政府補助。”黔西縣中等職業學校副校長王林表示,目前,該校開設的信息技術、旅遊酒店、學前教育、醫學等專業都非常受歡迎,學生畢業後就業前景非常好,極大地緩解了貧困家庭的生活壓力。

“在這裡,貧困家庭的孩子可以選擇護士、汽修、理發等某一個專業免費學習,通過三年培養成為非常專業的人才。蒙古也有這樣的培訓,但最長隻有45天。通過這種扶貧方式,中國地方政府能夠把扶貧政策徹徹底底地落實到最基層的老百姓身上,讓我特别驚訝和崇拜。”巴彥孟克·曹吉朝倫策策格感慨地說。

如今,“教育改變命運”成為越來越多村民的共識。這種共識不僅體現在盡一切努力為孩子們尋找好的教育資源上,也體現在村民們通過農民夜校等途徑自身進行知識和技術的學習上。

喜德縣冕山鎮小山村地處喜德、冕甯、越西三縣交會處,2016年,這裡建起了四川省首個農民夜校。農民夜校以村黨支部活動室為主陣地,采取田坎會、院壩會、田園座談和現場操作等方式,組織村民學習政策法律、文化知識和種養殖技術等。在幫扶單位四川省安監局的支持下,小山村農民夜校已舉辦各類培訓班40餘期,培訓村民1500餘人次。如今,小山村已經成立了兩個合作社,辦起一家企業、兩家“農家樂”,實現了整村脫貧。哈日夫·滿達赫巴雅爾不無感慨地說:“涼山在扶貧開發上,不是單純地投資給農民,幫他們解決眼前的問題,而是從包括農業、林業、企業等各方面去進行扶貧工作,從教育扶貧、産業扶貧等多個角度同時入手,所取得的成果是非常值得肯定的。”

中央政府的決策能在基層不打折扣地執行,而且能夠因地制宜地靈活性掌握,這讓蒙古國對外關系部部長新聞代表拉瓦嘎蘇仁·烏雲通拉嘎感受頗深:“各地都面臨貧困問題,卻能夠因地制宜地落實,而不是死闆地照搬照抄,很值得我們學習。”

阿吼村第一書記王小兵為蒙古國記者介紹該村産業扶貧的情況與經驗。攝影郭蒙

易地扶貧讓老百姓安枕無憂

27歲的彜族姑娘吉各阿呷已經是兩個孩子的媽媽了,丈夫在外務工。這個六口之家有3.87畝耕地,田裡的活計都壓在她和公婆身上。記者團一行來到他們的新家——喜德縣紅莫鎮特合村一棟漂亮的二層小樓。房屋門口貼着一幅“建檔立卡貧困戶幫扶聯系卡”,上面清晰地寫着這戶剛剛在去年脫貧的彜族人家的基本信息,以及幫扶負責人、縣級聯系領導、駐村第一書記等人的聯系方式。

在特合村,像吉各阿呷這樣的貧困戶共有65戶,一年前,“土牆草頂壘空房,屋内混住豬和羊”還是他們生活的真實寫照。而他們搬進的造價12萬元的小樓,自己隻出資不到1萬元。如今,特合村已經完成了易地扶貧搬遷工作,還統一規劃了集體圈舍,衛生條件和人居環境大大改善。

哈日夫·滿達赫巴雅爾深有感觸地說:“這次采訪讓我深刻了解到扶貧開發一詞的真正含義。中國的扶貧政策不是說在口頭上,而是精準落實到最需要幫扶的人家。易地扶貧不僅解決居住問題,還通過多種渠道保障貧困人口穩定的收入來源,讓他們完全脫貧、衣食無憂。”

“以前來中國都是去北京、上海這樣的大城市進行采訪,這次非常難得有機會到達中國的鄉村,看一看中國農村的真實面貌,以及中國扶貧開發的實際成果。”MN25電視台攝像朝戈格日勒·希吉爾額爾登尼表示,“這裡道路都修得非常好,農民的安置房也蓋得非常漂亮,我感到非常震撼。”

在貴州黔西縣錦繡花都易地扶貧搬遷點,一排排整齊漂亮的樓房讓記者們驚歎不已。當得知貧困戶以每人20平方米的面積免費入住新居并提供就業機會時,14年前就曾采訪過西安易地扶貧搬遷的巴彥孟克·曹吉朝倫策策格感慨萬千:“當年西安的易地扶貧搬遷剛剛起步,貧困戶是從窯洞搬到平房居住。而今天看到的是貧困戶從平房搬到設施完善的社區居住,我可以說是14年來中國地方扶貧開發政策實施的見證者。中央政府的政策能夠最有效率地落實在基層老百姓身上,我感覺既驚訝又欽佩!”

蒙古國對外關系部部長新聞代表拉瓦嘎蘇仁·烏雲通拉嘎說,蒙古有句話叫“發展跟着道路走”,為解決貧困問題,中國首先解決的是交通問題,然後是其他基礎設施建設、科技和住房問題。這4個方面問題的解決基本可以使老百姓安枕無憂。“聯合國認為中國2030年可以脫貧,但中國制定的目标是2020年。看到貴州的扶貧現狀,我相信中國在2020年脫貧甚至建成小康社會是完全可以實現的。我為中國的老百姓感到高興,也為你們自豪。我們從中國學到了很多扶貧經驗,希望這些經驗可以幫助蒙古脫貧緻富。”

新農村建設的中國經驗

“青杠樹村的建設開發模式給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他們把鄉村建設成了優美的景區,蒙古國鄉鎮建設可以借鑒中國的經驗,建成新型農牧區。”蒙古國家公共廣播電台記者達西納木吉勒·巴雅爾吉日嘎啦所提及的青杠樹村,是成都當地頗為著名的新農村示範建設點。這個距離成都中心城區16公裡的村落,擁有“中國十大最美鄉村”“中國魅力休閑鄉村”等殊榮,雖然2012年才啟動建設,如今卻已經是國家4A級景區。蒙古國記者走到青杠樹村的蓉繡坊時,紛紛停下了腳步——花鳥蟲魚在絲綢上栩栩如生,山林飛瀑在繡品上生動再現,傳承千年的蜀繡技藝讓蒙古國記者們流連忘返,聾啞藝人在繡坊做工脫貧、實現自我價值的案例則讓他們驚訝之餘備受感動。

據介紹,青杠樹村的改造和建設是在國家“新土改”進行試點的背景下加速實現的。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區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賀衛東表示,2015年青杠樹村整理出4塊共97.48畝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由中國數碼港科技有限公司拍得,并規劃建設成國際會議中心。結餘收益被用于産業發展、4A級景區打造和村民分紅。自此,青杠樹村的鄉村旅遊産業迅速推進,農民生産、生活水平大幅提升,鄉村生态環境也得到了改善。“新農村建設成功地拉動了這裡的旅遊産業,提高了農民的收入。一些民間手工藝也被打造成旅遊産品,讓許多村民可以在村子裡就業,殘疾人也得到更多融入社會參與勞動的機會。這種做法非常值得借鑒。”達西納木吉勒·巴雅爾吉日嘎啦語氣中充滿贊歎。

距離貴州安順平壩區樂平鎮3.5公裡處,有一座群山環繞的村莊。如今,這裡已經是全國知名的脫貧攻堅“網紅村”——塘約村。大氣寬敞的文化廣場,紅頂黃牆的獨棟民居讓人感覺來到了一個高檔别墅區。很難想象,2014年以前,塘約村還是一個人均純收入不足4000元的貧困村。在“村社一體、合股聯營”的發展模式下,僅僅3年時間,人均純收入就達到11200元,實現了從貧困村向“小康示範村”的華麗轉身。

蒙古國TV8電視台新聞部主任圖木爾呼雅格·瑟德都表示,塘約村能在這麼短時間内帶領全村脫貧,非常值得參考和借鑒。蒙古也有很多邊遠地區和貧困人口,我們會好好研究“塘約經驗”,把它介紹和推廣給蒙古國。

讓媒體發揮更大作用

2014年,習近平主席訪問蒙古國期間提出,5年内将邀請250名蒙古記者訪華。在中蒙雙方的共同努力下,到今年已經有4批200人次的蒙古記者訪問中國。

對此,拉瓦嘎蘇仁·烏雲通拉嘎表示,媒體對民間交流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蒙中兩國是友好鄰邦,兩國人民正确的互相了解和互信非常重要,對政治互信有非常重要的影響。“我希望今後能有更多的蒙古記者,能用自己的筆和鏡頭真實反映中國老百姓的生活。同樣,中國的記者也要去蒙古,把蒙古人民的真實生活告訴中國百姓。這樣才能增強兩國百姓之間的正确理解、正确認識,從而減少誤解和第三方的誤報道。”

正義網主管巴彥孟克·曹吉朝倫策策格也認為,媒體對兩國關系,尤其是兩國民間交流發揮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這次以扶貧為主題進行采訪非常務實,将會密切兩國人民的互信。“以前蒙古人民大多是從西歐或者其他國家的媒體獲得中國的信息,帶着這些國家對中國的成見。而我們自己國家的記者親自去體會、去體驗,可以增加在蒙古人民心中的可信度。蒙古記者很少來到中國的基層,這是很難得的機會。我希望這種活動能夠繼續下去,并且越來越多、越辦越好。”

責任編輯:張春俠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