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熊孩子”标簽究竟帶來怎樣的啟示

“熊孩子”标簽究竟帶來怎樣的啟示

時間:2024-10-26 01:12:37

曾幾何時,“熊孩子”是很多家長抱怨孩子的一句口頭禅,語氣裡面,包含着悄然無聲的愛和對其“不争氣”的無可奈何。近日,一家社會調查機構将其借用過來,用來形容“無理孩子”的現象,列舉的行為包括“在餐廳大吵大鬧、在牆面上胡亂塗鴉、待人刁鑽沒禮貌”,并認為這些孩子“不光把家裡攪得翻天覆地,還在公共場合影響他人”。對2000多名受訪者進行的調查顯示,很多人感受到了“熊孩子多”,并認為是家庭教育出了問題才導緻了“熊孩子”現象的出現,也進一步提出家長的“縱容”“溺愛”等問題。

其實,對于孩子的成長而言,整個社會需要多出一份寬容和理解,畢竟,孩子在成長階段,需要培養良好的習慣和相對明确的是非觀念,也需要家庭和社會進行更多的引導。僅僅因為一些孩子調皮,就将其貼上“熊孩子”标簽,并對這些孩子和家長進行批評和讨伐,會讓人感覺有些偏頗,有失社會輿論的中立和公允。除了家長對于自家孩子,有哪個家庭願意自己的孩子被别人和社會稱為“熊孩子”呢?并且,列舉的所謂“熊孩子”的行為和标準,大多是一些生活細節,這樣做,是否有抓住一點不及其餘、對孩子的行為“上綱上線”之嫌?

在任何情況下,孩子不懂禮貌和行為失範,往往與大人的言行和教育引導有着密不可分的關系。在列舉所謂“熊孩子”大吵大鬧、沒有禮貌、胡亂塗鴉等事例的時候,相信很多人會有“似曾相識”的感覺。沒錯,前些年,一些媒體和社會輿論列舉一些國内公民到海外旅遊的“不文明行為”,也有餐廳喧嘩、随地吐痰、随便塗鴉等說法。在國外,由于一些公民出國旅遊在公共場合大聲喧嘩,導緻了當地民衆産生了意見,有着不良觀感,甚至上升和影響到對中國人的整體印象。在這種情況下,旅遊主管部門下決心制定了“文明公約”和出行提示,希望旅遊者能夠尊重當地人的生活和文化習慣,注重自身形象和生活細節。甚至,旅遊部門還出台了“黑名單”等措施,促進旅遊者的素質提高。

從不文明旅遊者到“熊孩子”,媒體和社會輿論列舉的事例是如此相似。海外旅遊不文明現象在先,媒體報道起到了“警示”作用,推動了旅遊部門加強引導和管理,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果。而把相關場景“挪”到“熊孩子”身上,卻讓人五味雜陳,感覺複雜。其實,當成年人在日常生活中有些小毛病、小習慣,會自然而然地影響到孩子身上。家長都在餐廳裡大聲喧嘩、在公共場合打擾别人,怎麼能指望孩子們彬彬有禮、禮貌待人。所以,在孩子身上,往往折射着家長們在日常習慣、待人接物方面存在的弱點。

在教育問題上,表面的“熊孩子”現象背後,還有更為現實的課題。眼下,很多家長都存在着焦慮感,擔心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從幼兒園到中小學,幾乎以“擠破頭”的沖勁,讓孩子上各種各樣的課外班、補習班,希望孩子能夠在激烈的競争中脫穎而出。因此,在普遍的焦慮和競争之下,産生了一種隻注重分數和考試的風氣,一旦這種風氣主導了家庭教育,就會導緻對孩子成長的其他方面存在欠缺。比如,忽略了良好的心态和人格,忽視了個人修養和品行的培養,沒有讓孩子有一種能夠理解和照顧他人感受的善良。

近年來,随着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社會景象、城鄉風貌和家庭生活都發生了很大的改變。随着物質條件的改善,孩子們就像“生活在蜜裡”,他們不知道生活條件艱苦是什麼樣子,甚至,生活中遇到的一點不如意,就感覺“天塌下來”,缺少應對挫折的耐心和能力。

這些現象,都應該引起家長和社會的重視,比往他們身上貼個“熊孩子”标簽、責怪他們沒有禮貌和教養更為重要。相對于學校教育,對于孩子的成長和人格養成有着更重要影響的,是“潤物細無聲”的家庭教育。父母的言行會對孩子産生深遠而長久的影響。從這個意義而言,當孩子出現不當言行的時候,父母要及時制止和糾正,并經常給予引導,遵守基本的生活秩序和禮儀規範。

當然,從媒體和社會輿論的角度,提出“熊孩子”的現象,有助于引起社會和家庭的廣泛重視。媒體在社會發展中,往往發揮着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警示功能”。避免“熊孩子”的出現,就要千千萬萬的家庭減少對孩子的溺愛,加強對孩子日常行為的教育引導,讓他們真正成為有禮貌、講文明和注重個人修養的人。

劉暢

中國青年報國内時事部主任

中青公益研究院秘書長

中國記者最高榮譽獎—第六屆範長江新聞獎獲得者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