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三下南洋,親曆改革開放

三下南洋,親曆改革開放

時間:2024-10-26 12:38:29

許金聰最近正在寫一本關于改革開放40周年的書,書名都想好了,叫做《晉江之路》。他說,他的經曆本身就是一本中國改革開放40年的“書”。

許金聰出生于福建省晉江市的僑屬家庭。他在國内當過兵,也做過國家公務員,在改革開放初期下海創業,三下南洋,在菲律賓、印度尼西亞等地多次建廠興業。

現在的許金聰,是印度尼西亞宇宙集團執行主席,香港聚旺國際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長,也是聯合國海陸絲綢之路城市聯盟工商理事會幹事,世界晉江同鄉會總會常務顧問。

他告訴記者,他最近正在寫一本關于改革開放40周年的書,書名都想好了,叫做《晉江之路》。他說,他的經曆本身就是一本中國改革開放40年的“書”。

一下南洋“恐政策搖擺随時可逃離”

許金聰的經曆,還要從他所處的時代背景和社會環境說起。晉江素有“僑鄉”之稱,有多達300萬的海外華僑,是本土人口的3倍。為什麼晉江會有這麼多的華僑?這主要因為晉江有着獨特的人文及地理環境。在改革開放初期,晉江人均耕地僅2.3分地,相當于150多平方米,遠遠無法養活這麼多晉江人。許金聰告訴記者:“糧食極缺,當地人一天三頓都靠當時生産隊分的3斤地瓜度日。早期的很多華僑是為了謀生才不得不出去。”

留在晉江的百姓沒有足夠的耕地種,沒有飯吃,很多僑屬靠着海外親屬資助來生活,因此必須要找生路,紛紛開始自謀職業,這就出現了最早的小商小販。在改革開放之前,對于國家來講,還沒有私營經濟的概念,也就産生了當時很多所謂的“地下黑工廠”。

許金聰在20世紀70年代剛剛從部隊退伍那會兒,還沒有事情做,就騎着自行車,拉着糧食,走街串巷地換東西。說來挺有戲劇性,沒幾個月,退伍在家的他被安排到政府的市場管理委員會工作,專門打擊那些小商小販。

直到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國家宣布改革開放。“改革開放真的就像是一股春風一樣,很多地下的黑作坊終于可以正大光明地搬到地面上來了。”許金聰描述道。

與此同時,在海外的那些僑親紛紛寄錢回家鄉。閩南還有一個傳統,出去闖蕩的人最終都要回歸故土,這叫做“落葉歸根”,在外發達後一定要回鄉“光宗耀祖”,所以很多華僑在海外賺了錢之後,都會回家鄉蓋房子。于是晉江就慢慢有了“三閑”的說法,一是“閑人”,因為人多地少,活不夠幹,隻能閑着;二是“閑錢”,很多晉江人都是靠海外親戚寄回來錢生活,還有一些剩餘;三是華僑在家鄉蓋的“閑房”。

而正是這“三閑”,奠定了晉江民營經濟的基礎。在改革開放政策的指引下,那些“閑人”就開始利用“閑錢”在自家的“閑房”裡開辦家庭作坊,成為最初民營經濟的雛形。

“當時的晉江人對政策變化的嗅覺還是很靈敏的。”在晉江,到處都是創業的熱潮,開辦手工作坊成為一種風尚。那個年代做服裝鞋帽的非常多,主要是因為當時國家有個“三來一補”的政策。“三來一補”是“來料加工”“來樣加工”“來件裝配”和“補償貿易”的簡稱。“三來一補”企業主要的結構是:由外商提供設備、原材料、來樣,并負責全部産品的外銷,由中國企業提供土地、廠房、勞力。“來料”“來樣”“來件”的基礎其實還是廣大的華僑在海外的生意。許金聰也在這個時候加入了創業的熱潮中,最初的業務是生産紡織機械。

雖然改革開放了,但是國家的政策還不是很明朗。大家心裡犯着嘀咕:“會不會我賺點錢,又被收歸國有,辛辛苦苦賺來的錢又被清算?”于是,那些賺了點小錢的晉江商人,又紛紛開啟了“下南洋”之路,拿着中國護照,跑去海外,辦一個居留證,在國外繼續着自己的小生意。“我是1982年到菲律賓的。”在菲律賓,許金聰學到了印花機的生産工藝,從而實現了工廠的第一次轉型升級。

重返南洋“風物長宜放眼量”

然而,改革開放的腳步并沒有像人們想象的那樣出現反複,反而是步子越邁越大。1986年,國家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外資企業法》,允許外國投資者在中國境内舉辦外資企業,承認了外資的合法化,國内企業可以引進外資,興辦合資企業。

于是許金聰就找了幾個親戚,把資金從海外引進國内,成立了一個合資企業,拿到了福建第一批合資企業的牌照。“當時的廠房就是原來家裡的老宅。我把不住人的一部分收拾出來,開始以合資企業的名義在家鄉的土地上生産紡織機和印花機配件。”

在國家政策的支持和自身的努力下,許金聰的生意做得不錯。随着國家的政策更加開放,身為華僑的他又把視野投向了海外。1990年,為了拓展業務,他再次南下,到東南亞各國推銷他的産品,去參加國際性展覽,這使他的産品獲得了很好的銷路。

可能由于華僑衆多,思維比較開放的緣故,那時候的晉江企業家就有了樹立品牌的意識。有這樣一個流傳甚廣的小故事:改革開放初有一個夾克品牌,叫“疊石”,這個品牌的創始人當初拿着二十幾個商标去晉江的工商管理部門注冊,結果發現這些商标都被注冊了,他垂頭喪氣地從工商局出來,正好看到地上有一塊大石頭和一塊小石頭,疊在一起,于是靈機一動,想到“疊石”這個詞,馬上又跑回到工商局,注冊了這個商标,滿意而歸。

那時候晉江就有很多紡織鞋服類的知名品牌。雖然很多初期的品牌在大浪淘沙中被淘汰掉,但是這種品牌意識的精神卻得到了保留和傳承。這也是晉江今天之所以有42個國際馳名商标、15個區域品牌,被稱為“中國品牌之都”的原因。

三下南洋“别人的危機就是我的商機”

1997年,在亞洲金融危機影響下,東南亞各國處于嚴重困難的時期。在印度尼西亞,貨币迅速貶值,之前1美元換1900印度尼西亞盾,那時候可以換到13000盾。很多外籍商人極度恐慌,都紛紛離開了印尼。金融危機很大程度上讓印尼無法買其他國家先進的産品,于是隻好買中國的産品。“人家的危機就是我的商機。”許金聰第三次下南洋創業,與當地知名僑領合作投資,并取得印度尼西亞的居住權,創辦了印尼宇宙集團,并在香港成立公司,取名為“聚旺”,寓意“聚才聚德聚善緣,旺家旺族旺中華”。

這些年,雖然經曆了很多變化,但是許金聰一直本着堅守實業的原則,從沒有離開過機械制造這個行業。“現在很多人講轉型升級,在什麼時候進行轉型升級,怎樣實現轉型升級,以我的經驗,就是要緊緊跟随國家的政策。”

2012年,“大力推進生态文明建設”的戰略決策正式上升為國策。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也多次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所以在6年前,我的企業就開始研發垃圾處理機,花了3年時間研發成功。”他的公司研發的生物分解垃圾處理技術已處于國際領先水平,對餐廚垃圾處理達到99%轉化為達标氣體排放,生物能源燃燒爆化技術還被福建省評為能源優秀獎,并擁有上百項國内外專利,從而實現了企業的第二次轉型升級。

這麼多年,許金聰的企業從沒有停止過對技術創新的探索。“我們每兩三年就要研發一個後備的技術,而這個後備的技術是什麼,我是看國家政策來,一步步研發創新。”

從1982年出國到現在,雖然許金聰三下南洋,在菲律賓和印度尼西亞長期旅居,但是許金聰表示,他從來沒有想過要加入外國籍。“因為我今天的成績是國家政策給的,我對我的祖國始終有信心。”

王翔《中國報道》記者

2015年6月,許金聰榮獲第六屆“孔子儒商獎”,是唯一上榜的海外僑商,也是“孔子儒商獎”開評以來榮獲此項殊榮的第一位閩商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