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給地球系條“綠腰帶”

給地球系條“綠腰帶”

時間:2024-10-26 12:29:24

王彥飛一直希望借助科技創新和沙産業的發展,探尋出一條荒漠化治理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治理後的荒漠圖/虞向軍23年,王彥飛隻專注一項事業—阻擊荒漠,他一直希望借助科技創新和沙産業的發展,探尋出一條荒漠化治理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啟動綠色森林帶工程

王彥飛現任内蒙古冉綠美生态産業集團(以下簡稱冉綠美)總工程師,同時也是内蒙古巴林右旗生态能源循環産業院士工作站站長,内蒙古巴林右旗志願者防沙治沙研究所名譽所長。他與自己的核心團隊在科爾沁沙地開展科學治沙及沙産業發展已經20餘載,日前他們在北京中關村為團隊籌劃多年的一項綠色森林帶工程舉行了項目啟動儀式。

這項工程東起内蒙古紅色革命聖地烏蘭浩特市,沿呼海大通道(呼和浩特至海拉爾)蜿蜒西行,直達内蒙古自治區最西部的阿拉善盟。王彥飛和他的團隊計劃在全長2000多公裡的道路兩側各鋪上10公裡寬的新綠,再向西繼續延伸與“一帶一路”對接。這條綠色森林帶貫穿科爾沁沙地、渾善達克沙地、集甯市石漠化草原、巴丹吉林沙漠、騰格裡沙漠、烏蘭布和沙漠等沙漠沙化草原,将促進增加約20%的相對降雨量,增強當地生态的自我修複能力。

“我們将秉持全球大生态理念,打造一項跨國境、跨區域影響全球的生态系統工程!”王彥飛說。

與此同時,冉綠美集團還将在綠色森林帶工程覆蓋區域,發展智慧綠色生态産業,即在工程沿線的山丘頂部種植針葉樹為沙丘“封頂”,在山腰環繞種植經濟林,山下灌草結合,間作種植油牡丹、美葵、油莎豆、蛋白桑、中蒙藥材等适應沙漠環境的優勢經濟物種,同時利用團隊掌握的先進技術同步推進治沙、鹽堿地治理工作。

全球綠色森林帶是一項利國利民、造福千秋萬代的宏偉工程。王彥飛堅信,隻要堅持科學合理地整合、發動沿線各國政府、民間織織、企業、社會各界仁人志士,共同參與,久久為功,堅持不懈,一定能為地球打造一條“綠腰帶”,同時将其建成一條“綠色經濟帶”、全球“碳彙帶”。

“給地球系條綠腰帶,接天上水,補地下水,還人類以青山綠水,将為地球生态安全、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做出積極貢獻。”王彥飛說,2016年冉綠美已在政府有關部門完成了“百萬畝沙地荒漠化治理及生态産業一體化開發建設項目”的立項備案。

“治沙路”變“緻富路”

“荒漠化治理不能簡單地就治理而治理,隻有形成優勢産業,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而要形成優勢産業,優勢物種是根本,技術支撐是保障,智慧生态是關鍵。”這是王彥飛多年的治沙經驗總結,他們團隊也一直都是這麼做的。2018年8月3日,綠色森林帶工程項目啟動儀式在中關村舉行這些年,冉綠美先後攜手各研究機構選育了沙地油用牡丹美丹種群、沙地油莎豆、沙地美葵、沙地綠美草、沙地中華仙人棗、沙地速生柳等共9個環境适應性強、經濟價值高的優勢物種。“我們現有苗木繁育基地1210畝,種苗示範基地3405畝,油用牡丹園800畝。”王彥飛介紹,以此為基礎又衍生了一系列生物科技産品。

荒漠化被譽為“地球癌症”,治理難度極大,技術支撐是保障。王彥飛表示,“沙漠變綠洲”需要解決的核心問題包括:流動沙丘的固定、植物生長所需水分和養料的充足供給。

首先,在長期的實踐中,王彥飛和團隊摸索出了一套較為有效的應對流動沙丘的方法:采取深埋、踏實、截梢等措施,配以種植踏郎(揚柴)、黃柳等具有再生功能的沙生植物,促使沙障成活。據了解,這套方法之所以取得了較好的效果,踏郎草的引入起到了關鍵作用。踏郎草具有耐旱、耐貧瘠、抗風蝕的特點,擁有豐富的根瘤,成活率高,防風固沙、涵養水源效果顯著,并有助于提高沙地的肥力。

其次,為了給植物提供充足水分,王彥飛等人“開源節流”雙管齊下。一方面,通過尋找灌溉水源地或就近打井取水“開源”,并借助太陽能光伏闆揚水系統來送水,太陽能光伏闆除了為送水提供動力,對光伏闆下的植物還具有遮陽防曬的功效。另一方面,借助公司幾項專利技術—微潤灌溉技術、透氣性防滲沙、漏鬥式覆膜抗旱造林技術來“節流”。微潤灌溉技術,是用微量的水以緩慢滲透方式向沙土給水,使沙土保持濕潤的一種新型地下灌溉方式,其用水量約為滴灌用水量的20-30%。另外,由于沙粒松散,即便有補給水也會很快滲透到地下深處,透氣性防滲沙、漏鬥式覆膜抗旱造林技術就是為此研發的,它們能将補給的水分“截留”在地表,供養植物,并減少水分蒸發。

最後,為了解決沙地貧瘠、養料稀缺問題,冉綠美專門配比了适合沙地植物生長的生物肥料,對沙地生态進行改造。

針對移動沙丘、平緩沙地、丘陵山地、濕地及鹽堿地不同的地勢條件,他們還針對性地開發了多物種立體套種間作模式。此外,還探索了一些智慧生态農業模式。如在光伏闆下種植有機油用牡丹美丹種群,這樣既能減少雜草,還能增加産值。

“這些技術和實踐經驗為我們的綠色森林帶工程打下了基礎。”王彥飛說。

如今,在冉綠美的苗圃培育基地和網格化藥材種植基地,沙地植物上面成片的太陽能光伏闆,下面縱橫鋪設的水利管道,讓這裡顯得科技範兒十足,處處生機盎然。

将綠色事業進行到底

1996年3月,王彥飛調任巴林右旗巴彥爾燈蘇木黨委書記,這裡是王彥飛荒漠化治理征程的起點,也是在這裡,他們曾取得一項影響深遠的突破。巴彥爾燈的治沙人在1996年創新地采取4×4米的網格、栽埋深度80厘米的方法并大獲成功。此外,他們還采用了踏郎這種作物。第二年人們驚奇地發現,踏郎長得遠比黃柳繁茂,于是1997年冬便在沙丘上大規模栽插,1998年就形成了萬畝踏郎基地。

王彥飛将巴彥爾燈人創造的沙障模式命名為“植物再生沙障”。這一名稱獲得了治沙界學者們的一緻認可。1998年,“植物再生沙障”被内蒙古自治區林業廳和科委鑒定為首創工程,并被認為“在治理高中大流動沙丘上有重大貢獻和突破”。

這些年,依托“三北”防護林、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等國家重點生态工程項目,“人進沙退”後的科爾沁漸漸“一個個草方格壓下去,一株株草木長出來,一群群牛羊進棚圈,一座座流動沙丘被遏止,肆虐的風沙沒有了往日的猖狂……”

“中國的防沙治沙人依舊有很多工作要做。”王彥飛說,未來将有更多的靓麗風景等着他們去一一建造。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