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繼承與拓展——李寶林的中國畫創作

繼承與拓展——李寶林的中國畫創作

時間:2024-10-26 02:32:26

李寶林是一位多面手,他早年從事人物畫創作,從80年代起專注于山水,在這兩個領域都取得了成績,相比之下山水更為突出。

李寶林《聯杯酒醇》

中國當代山水畫藝術大緻可分為兩大派系:尊崇黃賓虹藝術理念的“筆墨派”與繼承、發揚李可染兼重丘壑與筆墨的“融合派”。兩派雖然都以表現意境為最高的追求目标,但在具體表現語言中卻各有不同側重的追求,顯示出當代山水畫藝術異彩紛呈的局面。說到藝術上“融合”這個概念,往往有人誤解,以為是折中中西,缺少民族文化自覺。實際上,這是20世紀一些藝術先驅在中西文化藝術碰撞中采取的一種策略,即取西畫的某些元素,融合于傳統中國畫的創造之中,為我從用,目的是使中國畫在保存傳統特色的基礎上,語言更為豐富多樣。主張适當吸收西畫表現元素的李可染,已被世人公認為是中國現代山水畫開宗立派的人物。李寶林繼承和發揚李可染的藝術主張,在新的時代語境中更重視對民族傳統藝術的研究,經過堅持不懈的努力,成為當今山水畫界新“融合派”中的重要人物。他領導的“河山畫會”在這方面起着舉足輕重的作用。

李寶林是一位有高度社會責任感的藝術家,他在自己的山水畫作品中,傳達出對祖國山河的崇敬和摯愛之心,并以此影響大衆的審美趣味。

李寶林是一位多面手,他早年從事人物畫創作,從80年代起專注于山水,在這兩個領域都取得了成績,相比之下山水更為突出。藝術中各個門類的創作原理本來是相通的,李寶林的造型基礎功力比較紮實,又由于他在中央美術學院國畫系學習期間,原本就很愛山水畫,對可染先生的藝術成就尤為敬佩,并得到了可染先生的傳授與教誨。隻是服從了當時學校的決定,從三年級起分到了人物科,畢業後又分配到海軍美術創作部門,促使他一度集中攻克主題人物畫。在這個崗位上,除了他個人的創作成績外,由他出色的組織、領導才能所産生的海軍美術豐碩成果,也受到社會的普遍贊揚。當年舉辦的多次題為“萬裡海疆”的展覽,在社會上産生了相當大的影響,這是和李寶林的辛勤勞動分不開的。從海軍轉向地方後,他的創作重點轉向心儀已久的山水畫。

在繪畫的品評标準中,曆來講究畫品與人品的不可分割的關系,認為畫家的品性、素質,有形無形地會在畫面中表現出來。這應該是普遍的道理,不應有中西畫之差别。不過中國畫尤其傳統文人畫,不像西畫那樣側重于客觀物象的造型,而在運筆用墨中會自然地流露出藝術家的秉賦與氣質。讀李寶林的畫,不論人物還是山水,總給人一種凝重、厚實、穩健的感覺,這和人們平素與他交往所獲得的印象是一緻的。李寶林為人厚道,待人處事謙和,熱心于公衆事業且有奉獻精神。在藝術上他有敏銳的感覺,但他不是“才子”型的畫家,不憑自己的才氣進行創作;他也不是“技術型”的能手,不是單純地靠自己的造型功力取勝。他屬于“内秀型”的“苦學派”畫家,聰敏、有悟性,勤奮、肯鑽研;在藝術上他不走捷徑,不耍小聰明,老實做人,誠懇作畫,在氣質上接近他的老師可染先生。在風潮湧動的當代中國畫壇,他憑借自己的知識積累和藝術修養判斷是非曲直,不盲目追随時髦風潮。例如80年代中期,有人質疑中國畫的存在價值,否定20世紀中國畫的成就,他頗不以為然,堅定地相信中國畫在世界藝壇上有廣闊的前景,有不可替代的地位。正是從這時起,他用更多的精力研究筆墨,研究傳統中國畫的原理。同時,他又從“新潮”中盡量吸收一些有益的養分,如構成因素和運用色彩的技法,等等。他認為,中國畫一要繼承,保持它的精華;二要發展,賦予它新的表現因素。在發展中,内容與形式的變化是互為因果的關系。内容的變革主要靠藝術家對客觀自然的觀察、體驗和研究。在山水畫中,重要的是寫面對自然的直接感受和内心的深刻體悟,這是可染先生一貫加以倡導的,也是被李寶林視為不可動搖的創作原則。從那時起,他一方面更全面地學習和研究可染先生的藝術成就,領會其精神實質;另一方面艱苦地思考與探索,如何在表現形式上有所創新,走出一條有個性特色的新路來。

李寶林接受的是“中西融合”型的學院教育。在學習期間,除學習中國傳統書畫外,還受過來自歐洲的以素描為基礎的造型訓練。前者主張多角度多視點的綜合觀察法,着重以線為主的平面描繪;後者主張定點的觀察法,側重于立體的塊面造型。兩者之間審美觀念和藝術技巧,明顯地存在着差異。在他的老師當中有不少人,包括對他影響最大的可染先生,都一直在探索如何吸收西方造型觀念和技巧中有益于加強中國畫表現力的因素,并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李寶林從老師們的探索成果中受到很大的鼓舞,他決心沿着這一方向繼續走下去。在這個過程中,李寶林最大的體會是,中外古今的繪畫創造,有許多共同的東西,它們的審美本質是一緻的,表現手段雖有差異,但可以相互補充,不過補充的目的不應該是改變原來的特色,而應該是使其特色更為鮮明。在他的畫面上,可以看出他的素描造型功力,看出他的西畫修養,隻是這些功力和修養都被用來為寫意體系的中國畫服務。民族傳統繪畫的許多瑰寶,如漢畫像石、敦煌壁畫等,對李寶林的山水畫創作多有啟發。他學習和研究這些藝術遺産,全面提高自己的藝術修養,并注意吸收其中的技巧、技法,使畫面的肌理、色彩、層次和空間的表現更為豐富,更具有藝術感染力。他追求的目标,是在忠于客觀自然的基礎上表達自己的真實感受,更多地是借助筆線墨色來營造氣氛和情趣,創造意境。近20年來,李寶林更深入地研究筆墨和意象造型。他潛心研究金石書法,包括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石鼓文、漢畫像石磚、漢碑、魏碑、墓志銘等,思考和研究筆線的韻味和表現力,探究書畫同源的原理,在骨法用筆上狠下功夫。他辯證地處理剛與柔、拙與巧之間的關系,在追求剛正、厚重、拙樸、蒼勁的品格和趣味的同時,力求筆墨語言的豐富與變化,形成自己以筆線骨架為基礎,兼有構成意味,雄健而有韻律感的獨特風格面貌。這是他新的探索成果,并對當代山水畫産生積極影響。

李寶林的足迹遍及大江南北和新疆、西部高原等邊陲地區,飽覽祖國山河,從中吮吸養分。他邊看邊記,随手勾畫觸動他感情的那些景象。他喜歡在大尺幅的紙張上,用雄健有力、錯落有緻的筆觸,描繪心中丘壑,用點、擦、皴、染來豐富畫面的表現。他重視山河體貌和結構的美,更重視其内在的精神與力度,我們在他的作品前面,既感覺到一種開放的氣氛,又感覺到傳統中國畫藝術的魅力。

李寶林深知,要在李可染藝術成就基礎上有更大的突破,不僅自己要付出畢生的精力,還需幾代人的努力,雖曆程艱辛,但對這一奮鬥目标不應有絲毫動搖。正是基于這一信念,他正在以自己儲備的豐富生活經曆和藝術修養,向着這一理想穩健地邁進。

我們期待他更大的成功!

《惠女》

《大會師》

《南海風》李寶林簡曆

中國國家畫院國畫院副院長,中國美術家協會河山畫會會長,中國畫學會副會長、李可染藝術基金會副理事長、李可染畫院名譽院長、中國人民大學畫院院長、文化部中外文化交流中心國韻文華書畫院院長,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

出版有《李寶林畫集》、《李寶林人物畫集1958—1988》、《北京當代國畫優秀作品集—李寶林》、《中國近現代名家畫集—李寶林》、《大山回響—李寶林畫集》等,入編《中國現代美術全集》國畫人物、山水卷。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