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構建中國—中東歐國家人文交流與合作新格局

構建中國—中東歐國家人文交流與合作新格局

時間:2024-10-25 10:54:14

除了要處理好與美國、歐盟的關系外,中國與中東歐國家的人文交流與合作還面臨觀念差異、地理遙遠、語言障礙等不利因素。對此,雙方應積極調整國家發展戰略與制度設計,充分發揮友好城市的紐帶作用,推動建立中國—中東歐國家人文交流與合作新格局。

王明國/文

中國與中東歐國家合作是近年來中國外交領域蓬勃發展的新議題。其中,人文交流既是中國構建、強化自身特色鮮明的文化軟實力的戰略選擇,也是中國對中東歐國家的一項長遠戰略。中東歐國家是新中國成立後與中國建交最早的一批國家,且很早就互派留學生并開展漢語教學。近年來,雙方人文交流與合作得到了快速發展,李克強總理與中東歐國家領導人共同發表的《布加勒斯特綱要》和《貝爾格萊德綱要》均把人文交流作為重點領域進行詳細規劃并予以推進。2015年11月24—25日,在蘇州舉行的第四次中國—中東歐國家領導人會晤,進一步推進包括人文交流在内的中國—中東歐國家關系的全面發展。當前,雙方人文交流與合作以文化交流、人員交流和思想交流為重點,涉及舉辦文化論壇、媒體互訪、藝術節、旅遊項目以及青年節等,開始出現“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交往模式。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于2016年3月28—30日對捷克進行了國事訪問,進一步推動包括捷克在内的中國—中東歐國家人文交流進入新的發展時期。

如何衡量與評估中國—中東歐國家人文外交的效果是人文交流的核心議題。人文外交效果評估具有一定的難度,一是人文外交效果評估的複雜性,涉及人文與經濟等其他因素,不易區分到底是哪種因素作用的結果;二是人文外交關涉價值規範和理想信念,這些指标很難進行量化評估。一般而言,中國與中東歐國家人文交流成效既面臨着中國、歐美、中東歐國家多方政治經濟戰略方面的挑戰,也有具體的觀念性和技術性交流手段方面的羁絆。

人文交流的結構性影響因素

中國—中東歐國家的政治經濟關系以及歐盟、美國的反應是影響中國—中東歐國家人文交流與合作效果的結構性因素。近年來,中國與中東歐國家政治互信不斷增強,在經貿往來、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合作不斷深入。目前,中國是中東歐地區絕大部分國家在亞洲地區的最大貿易夥伴。中東歐地處歐洲心髒地帶,是“一帶一路”戰略和互聯互通的重要支點。在基礎設施建設領域,中方已向中東歐國家提供了近30億美元的基建優惠買方信貸。其中,塞爾維亞貝爾格萊德跨多瑙河大橋項目和塞爾維亞科斯托拉茨電站一期改造項目已經完工。此外,塞匈鐵路、中歐陸海快線等項目也在積極建設中。

盡管中國多次表示與中東歐國家發展政治、經貿關系是鞏固整個中歐關系的重要一步,但還是引起了歐盟的警惕。歐盟擔心中國采取針對歐盟不同成員的“分而治之”戰略,排擠和分化歐盟在中東歐的政治影響力。此外,美國也對中國—中東歐國家合作予以高度關注。在烏克蘭危機和美俄沖突的背景下,美國擔心中國正在謀求中東歐的地緣政治影響力。與此同時,美國正逐步加強在中東歐軍事的前沿部署。不過,無論是中國還是中東歐國家都沒有削弱歐盟影響的内在動力,且都把發展與歐盟的關系置于更重要的位置。2014年3月30日,習近平主席首次訪問歐盟總部,強調中歐共建友誼合作之橋。同時,中東歐國家把歐盟作為其主要的政治經濟夥伴,優先發展與美歐的關系是中東歐國家的外交基礎。由于歐盟對中東歐地區有着天然的政治影響力,其針對中國在該地區活動最終做出的任何政策回應,都可能極大影響中國—中東歐國家關系走向。

中國—中東歐國家的人文交流與合作能夠多大程度上改善雙方存在的戰略關系,同時緩和歐盟與美國的擔憂,這是衡量中國—中東歐國家人文交流成效的關鍵性指标。一方面,歐盟與美國擔心中國—中東歐國家合作的開展,其中一個重要因素是信息不對稱、不透明以及信息匮乏。在這方面,人文交流以直觀的方式減少信息傳遞環節,避免可能出現的信息丢失、損毀和失真,有助于展示良好的國家形象,糾正西方國家的信息誤判。另一方面,中國—中東歐國家經貿關系互補性差、總體貿易規模有限,這些弊端和不足可以通過人文外交來彌補和改善,進而鞏固雙方的政治互信。

2016年5月13日,由中國宋慶齡基金會和匈牙利駐華使館、北京匈牙利文化中心共同舉辦的中匈文化交流活動在北京宋慶齡故居啟動。圖為匈牙利演員在表演舞蹈。人文交流的觀念性影響因素

文化傳統的差異和價值觀念的束縛是影響中國—中東歐國家人文交流的重要因素。一方面,中國與中東歐國家分屬不同的文明,且中東歐國家内部文化差異性較大;另一方面,中國與中東歐國家意識形态和政治制度迥異。此外,中東歐國家的文化因素具有曆史複雜性。波蘭、捷克、匈牙利、克羅地亞和斯洛文尼亞等國家,一方面很早就受到基督教文明的影響,同時經曆了文藝複興的階段;另一方面,這些中東歐國家在曆史演進和地緣方面不可避免打下了俄羅斯文明的印記。簡言之,文化歸屬感、價值觀念方面的差異會影響人文交流的效果。

中東歐國家對人文和文化外交的理解與中國存在着很大差異。中東歐國家認為,人文是以人為中心的價值與規範,而文化外交是一種謀取國家軟權力的方式,這是從文化沖突和對立角度來看待人文交流。而中國傳統文化中,人文是指人倫社會規律,即社會生活中人與人之間縱橫交織的關系。在中國傳統人文精神中,“和而不同”、“和實生物”是一種處理人與人關系的文化選擇,是中國古代人文精神的實質性特征,被後人提升到“和合哲學”與“和善文化”的高度。與西方文明的“二元對立”、“敵我對立”、國際社會的無政府狀況和秩序混亂不同的是,天下情結、和而不同、人文關懷與和合哲學構成了中國當代人文精神的曆史來源。

當前,中國對中東歐國家人文外交有着自身的優勢,對于中東歐國家而言,中國的吸引力尤其在于其展示的悠久文化及近幾十年來取得的經濟成就。中華文化的獨特性為中國更主動地走向世界提供了難得機遇,也成為中國—中東歐國家人文交流能夠持續升溫的内在動力。

人文交流的技術性影響因素

中國與中東歐國家之間人文交流與合作還受到交通、語言等技術條件的限制。中東歐國家距離中國遙遠,大多數國家超過7000公裡。同時,中東歐國家自身交通基礎設施等方面存在着複雜情況,再加上雙方語言上的差異,這些都影響了雙方社會和民間層面的對話與了解,對深化人文交流提出了挑戰。

為了加強中國與中東歐國家之間的聯系,克服距離隔閡,更好地服務“一帶一路”戰略和中東歐國家自身的發展構想,雙方建立多個基礎設施工作組,如中羅交通基礎設施合作聯合工作組和中匈塞交通基礎設施合作聯合工作組,推進和打造交通、物流和貿易通道。旅遊是推動人文交流、增進民衆了解的重要途徑。近年來,匈牙利等國認識到中國已成為最重要境外旅遊國家,為此,中東歐國家制定合适的推廣戰略和營銷策略吸引中國遊客。2014年5月,中國—中東歐國家旅遊促進機構和旅遊企業聯合會協調中心在布達佩斯設立,羅馬尼亞和保加利亞在北京開辦了旅遊辦事處,而中國開展了“百團千人遊中東歐”活動,并将其常态化和制度化。此外,雙方還設立孔子學院、密切出版交流、舉辦圖書博覽會等。同時,雙方還在出版方面加強合作,如中國與阿爾巴尼亞已開始互譯經典圖書。

進一步夯實中國—中東歐國家人文交流的建議

人文交流功在當前,利在長遠。為此,需要在評估現有人文交流成效的基礎上,從中國—中東歐國家關系全面、可持續發展的高度出發,積極作為,增強雙方人文交流的有效性和針對性,切實提升人文交流的水平。

一、以“文明夥伴關系”為目标,加強雙方人文交流的戰略規劃

中國對中東歐國家人文交流應該在平等相待、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原則下,以實現“文明夥伴關系”為總體目标。當前,在“一帶一路”合作倡議和《中歐合作2020戰略規劃》的指導之下,中國和中東歐16個國家正在制定《中國—中東歐國家中期合作規劃》。為了夯實雙方友好合作的社會基礎,《中國—中東歐國家中期合作規劃》應該把人文交流作為其中的重要環節,予以推進。可以嘗試在其框架下制定《中國—中東歐國家文化合作行動計劃(2016—2020)》,注意把《中國—中東歐國家文化合作行動計劃(2016—2020)》與中歐高級别人文交流對話機制對接,加強頂層設計,藉此推動中歐戰略夥伴關系全面、均衡、可持續發展。可以說,如何有效開展人文交流政策協調和戰略對接,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響了雙方人文交流與合作的實際效果。

二、完善現有機制并打造新型人文機制,構建多方參與的機制格局

中國與中東歐國家近年來通過構建多層次、多領域的機制平台,有力地推動了雙方關系的跨越式發展。當前,雙方人文交流需要充分利用好、發揮好現有機制的作用。比如,作為重要的跨區域政府間論壇,亞歐會議已包含中東歐12個國家,中國應推動人文交流成為亞歐高官會議、亞歐文化部長會議和亞歐人民論壇等場所的重要議事議程,加大亞歐基金對包括中東歐國家在内的各國人文交流的支持,加緊制定合作規劃,支持多渠道、多層次的人文交流活動,培育包括中東歐國家在内的亞歐共同體意識。同時,借鑒其他領域的經驗,嘗試建立中國—中東歐國家文化部長會議機制。2011年6月,雙方在匈牙利布達佩斯舉辦首次中國—中東歐國家經貿論壇,并把這一部長級會議定期化、機制化。同時,中國—中東歐國家也于2015年6月16日在捷克布拉格啟動了中國—中東歐國家衛生部長級會議。鑒于經貿、衛生領域的成功經驗,可以考慮舉辦中國—中東歐國家文化部長會議,進一步加強中國—中東歐國家間人民之間的心靈溝通。

三、适應“整體性與特殊性”的不同情況,妥善處理差異性需求

中國—中東歐國家人文交流既要有将其作為整體的戰略性布局,也要有具體國家的特殊性要求。中東歐國家曾經具有相似的曆史經曆,從這個方面看,中東歐16國具有一定的共性。不過,各國在經濟發展水平、宗教文化和入盟進程方面差異很大,因而,又很難作為一個整體。總之,“16+1”平台并不代表中東歐國家形成一個集團,也不應該影響中東歐各國發展對華雙邊關系,這在人文交流中尤其需要重視。同時,中國—中東歐國家人文交流也要納入中歐人文高級别對話機制的一般框架予以整體推進。當然,中東歐國家畢竟在曆史傳統、經濟發展程度等方面與歐盟整體存在差異,人文交流過程中也要注意到中東歐國家不同于西歐國家的顯著特征,探索建立具有自身特色的區域人文交流路徑與機制。

四、拓展地方合作,夯實雙方人文交流中的民間基礎

在人文交流中,地方層面的交流可以更好地凝聚地域文化元素和文化符号,從而達到潛移默化、潤物無聲和理解包容的作用。因此,地方人文交流是促進中國—中東歐國家關系發展的重要動力,是中國推廣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化人文交流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新時期中國對外人文交流主動進取、積極作為的客觀要求。在地方交往中,浙江甯波市走在了前列,與中東歐16個國家的17個城市建立友好關系。此外,重慶、河北廊坊等城市也加強了與中東歐國家所在城市在經貿、交通運輸等領域的合作。今後,應注重發揮上述城市在推動中國—中東歐國家人文交流與合作中的重要作用。

(作者系上海對外經貿大學中東歐研究中心副教授)(責任編輯:蘇童)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