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黃山的雲岫樓到國民政府舊址,如今需要約兩個小時.."/>
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1943權力之巅

1943權力之巅

時間:2024-10-25 09:21:47


    從黃山的雲岫樓到國民政府舊址,如今需要約兩個小時的公交時間。重慶市渝中區人民路232号,這裡就是昔日的國民政府。八年抗戰中,它是臨時的國民政府所在地,是陪都的标志,是一個國家大片國土淪喪後,中央政權依舊在戰火中矗立的象征。

1943年8月1日,國民政府主席林森因車禍逝世。10月10日,蔣介石就任國民政府主席。至此,蔣介石集國民政府主席、國民黨總裁、軍事委員會委員長于一身,加上“盟軍統帥”的稱号和跻身四大國元首之列的榮耀,一時風光無二,走上了自己的權力之巅。羅斯福的特使居裡在重慶見到蔣介石時,覺得他“更瘦、更疲憊,似乎更虔誠、更嚴肅”,他身上沒有“失敗論或想放棄抗戰的迹象”。

“得意之作”

武漢會戰和遷都重慶,意味着抗戰進入相持階段。相持,意味着艱苦卓絕,意味着漫長艱辛。蔣介石組織過大規模的“冬季攻勢”,這是正面戰場發動的一次戰略性進攻,以中方的慘重傷亡換來日軍的慘重損失。“冬季攻勢”失利後,日軍反撲,棗宜會戰等爆發,張自忠便陣亡于此。

一切努力,一切犧牲,都換不來速勝。相持到1942年,在抗戰的第五個年頭,蔣介石的正面戰場終于有了激動人心的勝仗——第三次長沙會戰。

主持長沙作戰的是第九戰區司令官薛嶽。他不是蔣介石的嫡系,而是粵系軍閥。但他又确實是國民黨軍隊裡少見的将才。蔣介石既認可他的軍事才華,又懷疑他是否忠心耿耿。鑒于此,蔣介石決定親臨南嶽,并給薛嶽拍了一份電報:“我第二線兵團可稍向後退配備,占領有利地勢,主動把握戰機,容敵先攻長沙,我則乘敵進攻受挫之機,從多方面打擊敵人。”薛嶽召集各兵團、各軍指揮官在長沙舉行防務會議,制定“天爐戰法”——在誘攻和伏攻地區配備兵力,從四面八方遙相呼應,形成天然巨爐之勢,以待機圍殲敵人。

1942年元旦前後,日軍察覺到中國軍隊的意圖,于是投入主力,想以最快速度拿下長沙城。但長沙守軍頑強堅守。1月4日,前來包圍日軍的中國援軍在城南吹響了沖鋒号,敵人聽到背後雄壯的号音,如聞霹靂,紛紛逃竄,最後大多數日軍落入浏陽河與撈刀河河谷、影珠山下,這無異于“自投天爐,予我以熔化之機”。第三次長沙會戰最終取得殲敵5.6萬的勝利。

美國《紐約時報》的記者福爾曼就在長沙的外圍戰場上,他寫成了《湘北戰場視察》等重要新聞稿,發回美國後,引起巨大轟動。中外媒體争相報道此次會戰,英國《每日電訊報》稱:“際此遠東陰霾密布中,惟長沙上空之雲彩确見光輝奪目。”當時,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宣告成立隻有數天,這是盟軍的第一個勝利。美國随即宣布向中國提供5億美元貸款。自淞滬會戰以來,蔣介石漸漸明白單純的城市陣地戰于事無補,但仍然要堅持正面會戰的原因之一,就是相信唯有如此才能讓國際社會同情中國,如今總算實現了。他在1942年1月11日的日記中寫道:“此次長沙勝利,實為‘七七’以來最确實而得意之作。”

“盟軍統帥”

長沙大捷前一個月,蔣介石還迎來了一個好消息:在中國獨自對日作戰4年半之後,日本偷襲珍珠港,把美國拖入了戰争。

“那天大約淩晨4點鐘,蔣介石接到宣傳部副部長董顯光的電話,告訴他太平洋戰争爆發了,日本對美國宣戰了。蔣介石非常興奮,在日記中寫道:抗戰政略之成就,本日達于極點。”錢峰說。

1942年元旦,中美英蘇等26個國家代表聚會華盛頓,發表了對德意日軸心國共同行動宣言,即《聯合國家宣言》,國際反法西斯統一戰線正式成立。随後,美國總統羅斯福緻電重慶,請蔣介石出任盟軍中國戰區總司令,在名義上擁有對這一區域内盟國所有軍隊的指揮權。

蔣介石聞訊興奮異常。他從未料到太平洋戰争的爆發,使他一夜之間成了“盟軍統帥”(中國戰區)。他高興地接受了這一任命,作為回報,他請羅斯福派一名親信來華出任戰區參謀長。

1942年3月,個頭中等,頭發金黃的美軍陸軍中将史迪威抵達重慶,就任中國戰區參謀長,開啟了他與蔣介石的“合作”。在史迪威心中,自己是來監督蔣介石而非輔佐蔣介石的。“兩人一見面,彼此的印象都不好。蔣介石認為史迪威沒有作戰經驗,而史迪威在日記裡評價蔣介石是‘固執的家夥’,後來一直稱蔣‘花生米’,很少尊重蔣介石。”楊天石說。

此時,日本對緬甸志在必得。占領緬甸,便能切斷滇緬公路,困死中國,迫使重慶投降;同時可以西進印度、中亞與希特勒會師。這種形勢下,中美英在緬甸聯合打擊日軍,就迫在眉睫。經過史迪威的反複勸說,蔣介石終于決定增派部隊開赴緬甸。

蔣介石派出的是自己的精銳——8萬名德式訓練的部隊,而且交給史迪威指揮。史迪威十分驚訝:“公道地說,要他們把重要地區的兵力交給一個他們既不認識,也沒太多信心的老外,着實不容易。”但後果讓蔣介石焦頭爛額。“重慶政府和蔣介石在緬甸的戰略利益,與美國和史迪威在緬甸的戰略利益是不一緻的。蔣介石制定的防守戰略,符合中國的利益,但被史迪威嫌棄‘太過保守’,因而未被執行。史迪威在入緬作戰後屢屢越權,蔣介石又在重慶重重幹預,兩人互不買賬,結果隻能是戰場上一連串的失利。”錢峰說。

蔣介石與史迪威的矛盾不可調和。最終,羅斯福同意由美國陸軍少将魏德邁來華替換史迪威。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