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劉永好的大資本農業

劉永好的大資本農業

時間:2024-10-24 06:11:31

65歲的劉永好為35歲的新希望所描繪出來的路線異常清晰,劉永好也用“長身體”到“長智慧”來形容這樣的變化。

“隻要站在風口,豬也能飛起來。”小米創始人雷軍的這句互聯網名言用在新希望集團董事長劉永好身上具有一種莫名的契合感。巧的是,去年6月,劉永好與雷軍共同發起設立新網銀行的消息傳出。這一次,兩人共同站上了民營銀行的風口。

3個月之後,新希望集團旗下化工企業寶碩股份(600155.SH)重組獲批,華創證券實現“曲線上市”。加速布局金融業,新希望的成長空間再上一層樓。

同樣是在去年,新希望地産以“黑馬”的姿态進入人們的視野,180億元的銷售額使其首次晉級房地産年度百強榜。行業“黃金十年”過後,新希望地産正加快布局的步伐。

船大就難掉頭?作為一家年營收超過700億元、淨利潤超過80億元、擁有7萬多名員工的綜合性企業,新希望正在改變這一傳統認知。

2月底,在集團總部——北京望京SOHO,劉永好接受了《英才》記者專訪。

“從農業、食品、房地産、化工四輪驅動,轉向年輕化、國際化、互聯網化和産業金融一體化的四化驅動戰略。”65歲的劉永好為35歲的新希望所描繪出來的路線異常清晰,劉永好也用“長身體”到“長智慧”來形容這樣的變化。

變化才是唯一不變的真理。35年的時間,新希望所處的商業環境已經發生了質的改變:互聯網對傳統産業的沖擊與日劇增,BAT牢牢占據着主要流量入口;華為、格力、海爾等傳統制造企業已經開始用“中國标準”影響世界;諸如複星、聯想等企業也正在重構自身的商業體系。對于新希望而言,這是商業大勢的改變。

經曆了多年的發展,大農業在經曆技術驅動、資本驅動後,正在向消費驅動的格局轉變,行業的競争格局也由規模向效益、由産品向服務等方向轉變。誰能夠适應這樣的市場變化,誰就可能在激烈的市場競争中占得一席之地。

深耕農牧業上遊多年,新希望早已意識到“規模論英雄”的時代正漸行漸遠。行業換檔升級的窗口期,為提升企業的綜合競争力,獲得更高的品牌溢價,新希望也開始主動求變,逐漸向下遊延伸産業鍊。

2014-2015年,集團農業闆塊——新希望六和(000876.SZ)的營收規模雖然出現一定程度的下降,但淨利潤增速卻逐漸提高,這正是公司提前布局謀變的成效。

從“一袋飼料”到“一塊豬肉”,由規模增長到效益增長,在傳統農業闆塊迎來消費升級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背景下,新希望六和也激發出新的增長動能。

産業鍊短闆補齊

今年“兩會”期間,除了6個建議,劉永好還帶來了新希望出品的各類酸奶、香腸以及其它肉制品,配以各種俏皮有趣的名字,讓人很難與主營飼料、屠宰的新希望聯系到一起。今年以來,新希望将産品逐漸逼近消費者的态勢愈發明顯。

實際上,新希望農業闆塊一直具備“飼料生産—畜禽養殖—屠宰及肉制品加工”全産業鍊布局,但是産業鍊各環節還未實現完全配套,在生豬養殖與肉制品加工環節仍然需要補齊“短闆”。

過去的2016年,農牧行業中的大部分企業都度過了一個相當不錯的财年。尤其是生豬養殖業上市公司的業績大爆發,成為A股中一道靓麗的風景。

據Wind統計,已有38家農業上市公司披露2016年報預告,其中34家公司預計全年業績将實現正增長,業績預增幅度在100%以上的公司有19家,預增增幅在200%以上的公司達到12家;年度業績預告下滑的公司僅有4家。

“去年是一個特殊的行情,前幾年豬價都在低位運行,整個行業養豬的規模縮小了,農民原有的傳統養殖模式也在向規模化養殖轉變。”劉永好向《英才》記者解釋,“但整個市場需求仍在,所以說供求關系導緻了2016年生豬養殖企業利潤都很好。”

随着資本的湧入,業内普遍預測,豬周期紅利正逐漸遠去,2016年瘋狂的豬價,2017年或将無法複制,且2016年養殖企業積極擴張的産能,有可能在2018年得到釋放,豬肉價格在一段時間内可能會處于虧損狀态。

處于養殖行業上遊的飼料行業,同樣無法擺脫周期性帶來的陰影。

在過去,飼料股往往被機構投資者诟病為“缺乏壁壘和彈性的周期性品種”,如何去減少周期性帶來的業績波動,對于正在加快養殖業務布局的新希望來說,是一道必答題。

劉永好給出的答案是——農業闆塊向價值鍊高端挺進。

5年之前,新希望還是以飼料業務為主的傳統農牧企業。2011年,國内飼料産量增長同比達到11%,整個行業還處于高增長的氛圍之中。在這一年,新希望集團飼料銷量達到1540萬噸,同比增長16.9%;集團合并銷售收入760億元、彙總銷售收入突破830億元,達到了曆史新高。同年,新希望也提出了“千億營收”的目标。

但行業産能過剩、豬肉價格走低等因素開始迅速拉低飼料行情,新希望六和的營收也出現了一定程度的放緩。死磕飼料業務顯然并不現實,更需要找到新的路徑。

2013年,劉永好邀請原六和集團CEO、華南理工大學教授陳春花“出山”,擔任新希望六和聯席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也是在2013年,新希望變革的步伐逐漸加快,業務闆塊從飼料銷售向養殖、消費端傾斜。彼時,陳春花曾描述新希望的改變“事情變得簡單,就是一句話:怎麼做好一塊肉”。

“今後養殖和肉食品的權重會增加,這也是轉型的重頭。”劉永好說。按照規劃,未來新希望不僅是一家飼料生産與供應商,而是要做覆蓋養殖與肉食品的全産業鍊打造者。

參考國際經驗,在下遊養殖業高度集中化的市場中,産業鍊一體化程度較高的飼料企業更容易出現成長股,而專業化以及産業鍊一體化程度較低的商業飼料企業更容易成為周期股。這也诠釋了為什麼這幾年,不管傳統飼料大亨,還是養豬企業紛紛走向産業鍊一體化的發展模式。從股市的角度,這種模式更具有成長性。

2016年,新希望頻頻祭出大手筆:6億元收購生豬産銷企業本香農業;1.7億元入主久久丫;近3億元收購嘉和一品中央廚房資産;高調宣布88億元養豬……一系列動作甚至讓印證着新希望六和的轉型步伐。

趨勢隻有在将起未起的時候,才有意義。去年2月,新希望六和發布公告,規劃通過3到5年時間,以“公司+家庭農場”等方式發展1000萬頭生豬,通過“技術托管和技術服務”形式覆蓋2000萬頭生豬,預計投資為88億元。同時也通過“禽旺模式”,在全國養20億隻雞。這其中所蘊含的商業邏輯,絕不是賺取一波周期紅利那麼簡單。對于飼料企業來說,這更像是一次行業升級,投身高效、專業的養殖是産業鍊整合與重塑渠道的最優解。

而更大的市場與更高的利潤還在于産業鍊的終端。在肉制品端,美國的豬肉規模大概是500億美元,其中370億美元是肉制品,130億美元是生豬。在中國則相反,1.4萬億市場規模中1.2萬億是生豬,2000億是肉制品。

“将肉類産品做成美食。”劉永好也向《英才》記者特别強調。2014年底,新希望六和業務闆塊梳理成形,“肉食品”取代了“肉制品”,一個字的差距背後是新希望立志食品端的意圖。

牽手雷軍,成立新網銀行不同于由效率和成本來決定的養豬端,肉制品消費端由品牌決定,這是大多農牧技術型企業不太熟悉的玩法,不能再簡單沿用過去的農牧思維。正所謂沿着舊地圖,找不到新大陸。在品牌塑造這個相對陌生的領域,将為靈活、創新、能準确把握終端消費者心思的公司留出更多機會。

據了解,新希望已經擁有“美好”“倍有滋”“千喜鶴”等品牌,去年又對“久久丫”進行戰略投資。按照規劃,新希望的目标是有十個這樣的終端品牌,并将每個終端品牌做到十億元的銷售額,同時打造一個統一的制造品牌“新希望六和出品”。

從業務占比來看,2014—2015年,新希望六和第一大主業飼料的占比從60.21%,下降至58.39%;商貿從12.25%下降至10.23%;而肉食品、養殖業務分别增長至27%與3.28%。2015年,新希望六和營業收入615.20億元,同比下降12.13%,淨利潤卻同比增長9.47%;2016年前三季度,新希望六和營收下降4.82%,淨利潤卻增長19.09%。或許并沒有分外惹人眼球的淨利潤增速,但全産業鍊的優勢卻正在凸顯。

海外頻繁并購

如果從1998年公司設立海外事業部算起,新希望的國際化進程也已經走過了近20年。從在越南、菲律賓等發展中國家建廠,到現今在澳大利亞、美國的投資并購,從動物飼料到高端蛋白,新希望農牧闆塊的國際化路徑正悄然發生改變,這背後也是國内農牧領域風向标的變化。

農牧業的發展,普通消費者最直觀的感受,在于市場上日漸充盈的肉類、蔬菜以及乳制品,甚至存在一定程度的過剩。但另一方面,更加綠色、健康、高端的動物蛋白依然供不應求,農牧産品結構性的問題亟待解決。

“經濟全球化格局中,不能隻盯着國内市場。”劉永好對《英才》記者表示。要迎合市場需求做供給側轉型,同時保持自身競争力,在全球範圍内實現有效配置資源必不可少。

伴随着“一帶一路”戰略,已經有不少農業巨頭将目光放在了國際市場,中化集團430億美元并購先正達,中糧集團30多億美元并購來寶農業、尼德拉,前者意在布局農化種子上遊,後者着力搶占糧源,成為國際大糧商。而在全球糧食與大宗貨物領域,ADM、嘉吉已經是絕對的領導者和控制者,競争的激烈程度可想而知。

“但是在牛羊肉、奶、魚蝦等高端蛋白領域還沒有一個比較強勢的領導者。”劉永好說。

作為民營企業,新希望試圖在不同的市場空間中形成自身的錯位優勢,通過國際化,努力成為高端蛋白領域的整合者和領導者。

2013年,新希望産業并購基金收購了澳大利亞第四大牛肉加工商Kilcoy畜牧業公司(簡稱KPC),并将其養殖規模擴大到50萬頭;2015年7月集團旗下新希望乳業與Moxey家族、Perich集團及澳大利亞自由食品集團,合資成立澳大利亞鮮奶控股有限公司;同年在美國收購了知名谷物和能源貿易商藍星公司20%的股份;2016年6月底,新希望集團旗下的草根知本集團全資并購擁有27年品牌曆史的澳大利亞保健品品牌ANC。

如此頻繁的海外并購,整合是一大難點。和很多中國企業國際化外派中國人去擔任國外高管或者聘用語言相通的華裔經理人不同,新希望一開始就确定了盡量去雇用當地的人或者高水平的外籍高管去管理當地業務。

去年10月,新希望在澳大利亞的澳新平台總部正式成立,“澳新平台的總裁尼克是當地人,雖然不會講中文,但是他有很長時間的投行工作經驗,熟悉當地市場,由他來率領當地的投資團隊,更有利于新希望在海外的業務開拓和樹立品牌形象。”劉永好對《英才》記者表示。

據了解,新希望的澳大利亞業務,澳洲籍員工有2000多名,幾乎占到所有員工的90%。這種本土化的策略給新希望在國際市場的拓展提供了不少便利。

“現在海外生産的産品隻占到整個銷售的10%左右,我們希望經過幾年的努力,國内國外能夠六四開,進一步提升國際化程度。”劉永好說。

互聯網銀行試水

“新網銀行來了。”去年12月27日,雷軍在個人微博寫道。随着銀監會四川監管局一紙批複,由新希望集團、小米科技、紅旗連鎖等股東共同發起設立的新網銀行正式獲得了開業批準。

對于金融業,劉永好并不陌生。當許多農業企業還處在對金融無感的狀态時,新希望已經提前布局,并通過“互聯網+農業+金融”模式,尋找新的盈利增長點。

1996年,作為倡導者、發起人和主要的股東,新希望集團參與了民生銀行的籌建,劉永好擔任了民生銀行的董事、副董事長等職務。

涉足銀行業整整20年後,劉永好又再次牽頭籌辦了第二家民營銀行。。

“新網銀行即是新一代互聯網銀行。”劉永好對《英才》記者解釋。這家銀行最終定名為新網銀行,這樣的決定也蘊含着劉永好一開始就為新網銀行的未來所設計好的邏輯和打法。

相比于當初參與籌建民生銀行,新網銀行的設立少了幾分“吃螃蟹”的意思,卻多了不少“分蛋糕”的味道。

作為民營互聯網銀行,新網銀行之前,由騰訊支持的微衆銀行(WeBank)在2015年已經成為中國首個純在線運營的銀行,而緊随其後的是由阿裡巴巴旗下螞蟻金服控股的合資企業網商銀行(MYBank)。

微衆銀行、網商銀行互聯網優勢在前,相較于依托阿裡系電商平台的網商銀行與依托騰訊社交平台的微衆銀行,後來者新網銀行将如何突圍?

“新希望了解實體與金融,但互聯網基因卻有所欠缺。”劉永好對《英才》記者說,“所以要找一個最具互聯網思維的人。”

這個人就是雷軍。

有業内人士分析,與騰訊、阿裡相比,新網銀行流量相對較少。但小米擁有自身的生态鍊,門店也有上千家,同時紅旗連鎖則在四川省開設了2700多家線下連鎖超市。不錯的線下客戶網絡,有利于新網銀行線下線上結合發展。

但劉永好所設想的網點數量卻絕不在這一量級。“新網銀行隻有一個線下網點,但未來每一個手機終端就是一個網點,”劉永好對《英才》記者表示,“小米已經賣出了2億台手機,今後就可能有2億個終端,隻要你打開手機,就有可能成為我們的客戶。這就是我們的假設。”

從客戶基礎來看,網商銀行和微衆銀行都有來自母公司電商、社交平台的流量客戶,依托場景優勢,所開發的産品也緊緊圍繞阿裡、騰訊客戶展開。但在新網銀行行長趙衛星看來,

新網銀行的目标不止于場景銀行,而是成為萬能連接器、适配器。“場景銀行依托于在線的活數據,聚焦于中低端的客群。而新網銀行的目标客戶則是中堅人群,對社會的整體貢獻也很大,金融需求也遠勝其他客戶。”

“場景銀行背後的場景無論多麼大,其業務終究是有天花闆的,隻是在閉環的生态鍊中經營。”趙衛星表示,“無論是擁有怎樣個性的人,無論是擁有怎樣屬性的公司,都需要一個萬能的轉換器來進行連接和适配。新網銀行希望成為那個轉換器。”

新希望農業闆塊一直具備“飼料生産—畜禽養殖—屠宰及肉制品加工”全産業鍊布局。農村廣大的市場空間與傳統金融體系的缺失,為傳統農企布局金融提供了可能。以往,新希望憑借對農業産業鍊的了解,深耕農牧供應鍊金融,發展了農村普惠擔保體系、商業保理等業務,但銀行業相較于新希望傳統的金融業務,在風險控制等方面又有更高的要求。

“銀行的背後是大數據的工具、手段和消費行為的記錄,從上千乃至上萬的數據點裡完成客戶的畫像。”劉永好解釋說,其中擁有一套風險評估的算法體系,通過大數據雲計算,利用機器來完成對客戶的信用考察。

“這是金融業,銀行業的方向,一定這樣的。”劉永好對《英才》記者表示。不設櫃台、沒有現金,一切都在雲端完成。新網銀行最初的招聘都是選用大數據、IT工程師和互聯網精英、金融精英的結合,“科學型”人才占據了新網銀行的一大半。

據介紹,新網銀行正在内部測試的“好人貸”産品,基于大數據進行計算、判斷,針對有信譽的“好人”提供貸款服務,在内部測試階段已經放款約1億元,很快将在成都全市推廣。

“計劃外”重組

繼投資銀行、互聯網金融等領域之後,新希望集團的金融投資版圖再下一城:旗下寶碩股份(600155.SH)以換股方式,收購華創證券。

2007年1月25日,寶碩股份依法進入破産程序,新希望集團對寶碩股份的戰略重組,

2008年新希望集團成為寶碩股份第一大股東。

劉永好對《英才》記者直言:“重化工行業最近幾年都面臨着重大挑戰,經濟增速下滑、産能過剩,投資規模大,工人數量多,所以很多企業都虧得一塌糊塗。”

彼時,寶碩股份還是一塊“燙手的山芋”:負債60多億,已經資不抵債;一萬多名員工;産品規模小且技術設備落後;城市周邊的地理位置造成其環保壓力大,且缺乏擴展餘地。這些曆史問題,劉永好“用了七八年時間,墊資二三十個億”才最終解決。

2016年1月12日,停牌10個月之久的寶碩股份發布重組預案,公司拟以10.29元/股非公開發行7.53億股,作價77.51億元收購貴州物資、茅台集團等持有的華創證券100%的股權;同時拟以13.45元/股向南方希望、北碩投資等10名特定對象非公開發行股份募集配套資金不超過77.50億元,拟全部用于補充華創證券資本金。

“最終由于監管等方面的原因,收購華創證券的股份變更為95%,現在寶碩股份的主業就是經營證券。”劉永好對《英才》記者表示。

财務數據顯示,2013、2014和2015年,華創證券分别實現營業收入6.72億元、12.25億元和19.7億元,實現淨利潤9325.30萬元、2.6億元和6.2億元。

雖然華創證券在券商規模中相對偏小,卻是頗具競争優勢和創新基因的新銳券商。2014年4月,華創證券成為首批獲得互聯網證券業務試點資格的6家券商之一,并推出了多款互聯網金融産品。

業内人士分析,華創證券填補了新希望在證券領域的空白,且其深耕互聯網金融,有望與新希望的實體産業和其他金融投資進行結合,進一步實現協同效應。

從早期的财務投資,到成立财務公司、基金管理公司,從銀行到證券,再到砸下數十億成立多個産業基金瞄準多個新領域。談及這些金融領域的舉動,劉永好對《英才》記者總結,“金融是高風險與高收益的行業,做的好可以用大金融來推動新産業的發展。新希望很早就參與民生銀行的籌建,對國内金融行業的趨勢、政策以及風險管控都比較了解,這對集團在金融方面的布局都打下了很好的基礎。”

地産黑馬

金融領域的布局之外,在過去的2016年,新希望地産強勢崛起同樣備受關注。這家四川的“外來戶”憑借溫州項目拿下了浙江單盤銷售冠軍,其開發的溫州白麓城項目2016年的銷售金額為75.2億元。

中國指數研究院發布的2016年中國房地産銷售額百億企業榜單顯示,2016年新希望地産排第90名,銷售金額為180億元,首次進入年度百強榜單。

“過去10多年,我們的地産公司實際上做的并不理想。”劉永好直言,“因為地有現成的,貸款又可以依靠集團的信譽,因而地産業務動力不足,缺乏進取心。所以地産必須要變。”雖然每年也有“一定的利潤,但躺在集團公司身上吃老本”已經不能應對新格局。

公開資料顯示,新希望于1998年開始涉足地産業務,然而成立19年以來,銷售額長期維持在10多億元,和同期成立的地産開發公司相比,新希望地産錯過了房地産開發突飛猛進的10年。從初期的快速發展到中期的發展停滞,再到近期的逆市布局,新希望地産這一步走了19年。

2013年,新希望地産的銷售額仍然在20億左右徘徊。

2014年2月17日,年僅32歲的張明貴接任新希望房産事業部總裁一職,“80後”張明貴成為地産界最年輕的公司掌舵人之一。彼時,張明貴在接受媒體采訪時稱,“連工程設計圖都不會看”,但正是在這位毫無經驗的新帥的帶領下,新希望地産進入快速發展時期。

“集團對地産闆塊充分授權,明确的市場化戰略,以及圍繞年輕化和專業化的方向進行變革,圍繞經營目标提升經營管理效率,”接受《英才》記者專訪時,張明貴表示,“此外,對市場經營部門給予了充分授權的集團文化等因素共同促進了地産的快速增長。”

近年,房地産行業逐漸進入深度調整期,萬科、綠地等房企正逐漸轉變規模增長的思路,但張明貴認為基本規模仍然是房地産企業不能忽視的方面。“地産行業集中度愈來愈高,相信地産前幾名企業的規模會再上新台階,”張明貴表示,“新希望地産要做到區域生根、城市生根也需要在規模上有進一步的提升。”

與許多房地産同業不同的是,新希望地産背後是帶有明顯标簽和符号的新希望集團,二者如何深度結合,也是外界關注的焦點。

“總體來看,二者還沒有達到1+1>2的效果。”張明貴對《英才》記者表示,“但是,新希望是中國最大的肉蛋奶供應商,同時在醫療養老以及旅遊業有了很多布局,未來可能會出現新希望農業莊園、農業旅遊小鎮等,這個商業模式的探索,新希望地産有希望做到第一。”

“從第一天拿地,第二天就開新聞發布會,10天時間就可以做項目展示,之後很快就動工。”年輕、有活力、充滿激情,劉永好這樣評價地産團隊。實際上,新希望的四化戰略中,“年輕化”被放在了首位。35歲的新希望,正在努力成為一家“年輕化”的公司。

2013年,劉永好将女兒劉暢推向台前出任新希望六和董事長,并請來陳春花輔佐。以陳春花、劉暢為代表的公司“新班子”帶領下,新希望六和的轉型之路正越走越順。

“劉暢就是幹部年輕化的一個代表而已,像她這樣的有一群,而不是一個。”劉永好對《英才》記者表示。

經過兩年努力,新希望中高層管理幹部平均年齡為30多歲,比以前降了15歲以上。

與劉暢一起走向前線的一大批70、80後職業經理人,正在用“時尚、創新”開啟新希望的“二次創業”。用劉永好的話講:“這個年輕人率領的體系和團隊,是新希望的‘新希望’。

劉暢和北大學子分享新希望轉型發展戰略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