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外媒眼中的女排精神30年

外媒眼中的女排精神30年

時間:2024-10-23 10:01:54

1983年9月,廣州,北京女排主攻手郎平在比賽中彼得·尤伯羅斯(PeterUeberroth)永遠不會忘記1984年5月12日午夜接到的那個電話。

摻着雜音的電話信号另一端,是被尤伯羅斯派往北京的查爾斯·李(CharlesLee),他捎來了足以改變洛杉矶奧運會命運的消息:“中國人要參加。”

尤伯羅斯派李前往北京,遊說因台灣占據奧運席位而抵制奧運會30多年的北京,重返夏季奧運會賽場。作為洛杉矶奧組委主席,尤伯羅斯急切地盼望北京傳來佳音,以改變蘇聯帶領東歐國家抵制洛杉矶奧運會帶來的負面影響。4天前,蘇聯聲稱會帶領100多個國家“出走”,這個“百國名單”上,中國位于前排醒目位置。尤伯羅斯說,如果蘇聯成功了,“我們就完蛋了。”

2008年,70歲的尤伯羅斯帶領美國隊到北京參加奧運會時,仍然對中國滿心感激,他認為是中國拯救了奧林匹克運動。他接受美國媒體采訪時仍然對1984年5月的那個電話記憶猶新,“它改變了奧運會的整體面貌”。

對中國來說,參加1984年奧運會,并非出于“江湖救急”的簡單邏輯,而是包含着在國際舞台上亮相的意味。那次奧運會,中國奪得15枚金牌、8枚銀牌和9枚銅牌,在獎牌榜上排名第四。奧運會也塑造了當時國人的精神偶像。奪冠的中國女排和奪得3金2銀1銅的李甯,一夜之間成為中國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名流。

愛國主義的曆史回聲

香港《南華早報》稱,女排2016年在裡約取得的勝利,是中國愛國主義曆史的回聲。這場被廣泛關注的比賽讓中國女排在12年的沉默後重回巅峰,并且重新引發了30年前出現的“女排愛國主義精神”的論調。

中國女排至今被視為世界女子排球第一梯隊的成員,三枚奧運會金牌就是最好的證明。在文化上,女排是第一支真正在世界競技場上獲得成功的中國隊,而她們第一次問鼎排壇的時間點—上世紀80年代早期,正是中國以開放的姿态在世界上尋找位置的關鍵時間。

裡約奪冠讓郎平成為第一個以運動員和教練員雙重身份拿到奧運會排球冠軍的人。在1984年奧運會之前,中美女排曾經8次在比賽中狹路相逢,中國女排勝了7次。初登奧運賽場的中國女排因為缺少經驗,在首次交鋒時輸給美國隊。4天後,兩隊在決賽相遇。當時,美國媒體對中國姑娘的報道并不多,卻抓住了一個細節:當郎平和隊友入場時,看到美國隊教練和3名隊員脖子上挂着奧運金牌,她對隊友說:“讓我們把金牌從她們脖子上奪下來。”上:1984年洛杉矶奧運會女排決賽中,中國隊3:1戰勝美國隊,獲得金牌。郎平、楊曉君和楊錫蘭慶祝勝利

下:1981年11月,第一次奪得世界杯冠軍的女排姑娘們:曹慧英,楊希,孫晉芳,周曉蘭,郎平,張蓉芳郎平是中國女排上世紀80年代沖擊頂峰時期的明星。除了奧運會金牌,中國女排當時還取得了兩屆世錦賽冠軍和兩屆世界杯的冠軍。作為冠軍球隊的隊長,郎平在祖國受到極大的肯定。她第一次結婚時,中央電視台甚至播放了她的婚禮場景。

“女排精神”被解讀為團隊合作、堅持不懈和敢于在逆境中拼搏取勝。上世紀80年代初,當中國重新進入國際體育界時,正是女排近乎奇迹的勝利為傷痕累累的中國注入了迫切需要的樂觀精神和行動目标,大大地鼓舞了中國人民,并在随後幾十年的經濟建設中增強了國民的信心。

30年過去了,中國社會有了顯著發展,但也面臨很多緊張的矛盾。中國女排的奪金将會再次激發愛國主義熱情,并且把人們的注意力從日常的困難中轉移開。學者章立凡認為,“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女排的這塊金牌來得正是時候。”

不可思議的排球熱情

據統計,有59%的中國觀衆收看了裡約奧運會女排決賽,收視最高峰出現在賽點前後,當時有69%的中國人守在屏幕前。

女排一直是中國的驕傲,也是收視率最高的體育競技項目之一。2008年北京奧運會上,中美女排的比賽就是中國電視史上的收視峰值之一,吸引了超過2.5億名觀衆。時任國家主席胡錦濤也出現在比賽現場的觀衆席上。

中國對女排的熱情要從上世紀80年代初期說起,當時改革開放剛拉開序幕,很多人對于中國到底和世界上其他國家有多少差距心中沒底。1981年中國女排戰勝日本取得的第一個冠軍,正是國民迫切需要的精神食糧。

當時,興奮的北京大學學生通宵在校園中遊行,喊出“團結起來,振興中華”的口号。李克強總理那年26歲,是北大的在校生。如今寫着這句口号的石碑仍然矗立在圖書館和第一教學樓的拐角處,碑前茂密的迎春花掩映不住那8個雄渾有力的大字。每年新生入學,遊覽校園和講解校史時,這塊石碑都是重要的一站。随着代際變化,年輕學生對曆史所知不多,倒是很多帶着孩子到燕園遊覽的中年遊客,會在這塊石碑前駐足、颔首、合影留念—他們親曆過那段曆史,也對那段光輝歲月更有感覺。

專門從事中國體育運動研究的美國學者SusanBrownell曾長期在中國做田野調查。她寫道,雖然曾經參與和觀摩女排的訓練,親自感受過“女排精神”,但她仍然對1981年世界杯前後,中國國民對女排表現出的熱情感到驚歎。“11月的嚴寒中,無論城市還是鄉村,成千上萬的中國人自發地聚集在公共空間,圍着電視機看比賽。他們像慶祝節日那樣慶祝女排的勝利,像崇拜英雄那樣崇拜女排運動員。”

研究女性學的西方學者認為,上世紀80年代初,中國官方媒體對女排鋪天蓋地的積極報道,改變了中國人對女性肢體語言的認知。通過女排運動員,中國人樹立了運動女性健康、有力量、不輸給男性的新觀念。這種新女性的身體形象既有異于封建女性的形體,也和西方女性不一樣,它代表着一種國家力量,随時準備迎難而上,應對挑戰。

西方學者還發現,“女排精神”成為中國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女排運動員在訓練中吃苦的故事,通過官方媒體的高頻報道和各種儀式化的活動深入人心,與愛國主義一同構成當時中國人的道德底色。

國家體育總局局長劉鵬在裡約奧運會後表示,雖然金牌不是唯一的目标,但是中國體育體制的核心仍然是用更好的表現“為國争光”。外媒稱,當萬衆矚目的女排表現無法令人滿意時,她們必須有能夠讓人接受的理由。比如在2012年倫敦奧運會前夕,中國女排在世界女排大獎賽上遭遇一連串失敗。時任女排主教練告訴外媒,隊員表現不佳是由于“擔心瘦肉精,不敢吃肉”,“嚴重影響了運動員的力量和體能”。然而,水上運動項目的負責人對媒體透露,他管轄的196名運動員在奧運會前40天沒吃過豬肉,主要靠魚肉和蛋白粉維持能量需要。不過這樣的飲食調整似乎并沒有影響水上項目運動員在大賽中的表現。

再奪金佐證國際地位變化

1984年洛杉矶奧運會上,中國女排戰勝東道主美國隊,獲得金牌。這場勝利沒有被美國媒體充分地觀察和報道。一言而過的報道中沒有分析中國的隊員、國民精神和金牌對這個國家的意義。

CNN注意到,當女排最終戰勝塞爾維亞隊獲得金牌時,中國的社交網絡上充滿了自豪和愉快的言論,不僅是大陸觀衆,全球華人都在分享激動的淚水。正如中國隊8月21日在推特上發布的推文“忘掉獎牌榜吧,有了女排的金牌,中國人已經擁有無上的快樂。”

這場巨大的勝利讓中國振奮起來,帶來了新的社會現象,比如自發的愛國主義言論。韓國AsiaToday網站預測中國女排的未來很光明,将會在未來10年馳騁世界排壇,因此中國的愛國熱情和學習“女排精神”的呼聲在未來隻會變得更加強烈。

BBC的記者吳宇文(音)撰寫文章回憶了1984年觀看洛杉矶奧運會女排奪冠的感受:“經過幾十年的政治角力,中國終于有機會充分參與世界上的體育盛會。我家當時剛剛買了第一台彩色電視機,全家人每天聚在電視機前,看中國運動英雄與世界上最傑出的運動員比拼。”

吳宇文印象最深刻的仍然是女排決賽。“當時中國女排已經獲得過世界冠軍,球員都是家喻戶曉的名人。在前幾輪的比賽中,我們曾經輸給美國,但是在決賽中,以3比0戰勝了美國隊。比賽扣人心弦,我家鄰居搞得我們更緊張:他每隔幾分鐘就會從窗戶向外大吼最新比分,以便人人都能知道。”“那是一段樂觀的歲月,不僅在體育領域,對中國的發展也是。中國終于擺脫‘文革’陰影,開始了改革進程。更重要的是,中國在1984年奧運會上的表現,讓世界開始正視中國。”“1984年赢得金牌是一項政治任務和愛國義務;即使在2008年,多拿金牌也意味着國家的驕傲。”裡約奧運會閉幕後吳宇文寫道,“雖然現在人們仍然希望看到中國運動員有好的表現,但奪金似乎不像過去那麼重要了。這是否因為,中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在國際舞台上更加自信,再也不需要通過體育賽事的勝利來證明自己和激勵民衆了呢?”

兩彈一星精神

1999年9月,江澤民在表彰為研制“兩彈一星”作出突出貢獻的科技專家大會上,将“兩彈一星”精神概括為“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大力協同、勇于登攀”。他強調,“兩彈一星”精神,是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精神和科學精神的活生生體現,其核心為科技創新精神,是中國人民在20世紀為中華民族創造的新的寶貴精神财富。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