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蔡群,蠟染女的傳奇

蔡群,蠟染女的傳奇

時間:2024-10-23 03:49:25

蔡群,曾拾荒四年、打工五年,誰能想象,這位有着如此經曆的貴州姑娘今天已經是一位全國人大代表。而她完成人生逆襲的契機,則來自一種在她家鄉司空見慣的傳統——蠟染。

蔡群說,蠟染最傳統的圖案是青底白花,靛藍染色,像蘭花。攝影萬全/人民畫報

蠟染,中國古老的印染工藝,以貴州、雲南的苗族、布依族等民族最為擅長。作為中國三大印花技藝之一,蠟染因其圖案繁複多變但又不失和諧秀美而延續千年。記者見到蔡群時,她正好穿着自己民族的傳統服裝。“我們的蠟染花布圖案涵蓋苗族所有的圖騰,都象征吉祥。你看這條魚尾、這個龍頭……”蔡群指着自己衣服上的蠟染圖案向記者介紹說。苗族女孩從小就跟媽媽學蠟染和刺繡,苗族人穿的服飾、日常用品都會用蠟染和刺繡進行裝飾。“如果女孩子的衣服頭飾做得不漂亮,不精細,她的家庭都會被瞧不起。”

蔡群是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産之一的苗族蠟染刺繡工藝傳承人。她連續兩年在“多彩貴州”旅遊商品“兩賽一會”、“能工巧匠選拔大賽”中為家鄉織金縣捧回金色獎杯,織金的苗族蠟染工藝也由此聲名遠播。

從拾荒女到創業人

織金苗族蠟染的所在地織金縣,位于貴州省畢節市,蔡群的家就在織金縣的大寨村。蔡群在少女時代就因為苗繡天賦而小有名氣。可是家裡艱苦的生活條件,讓她隻能放下繡針,蔡群的蠟染和刺繡技藝來自母親的教導,這是蔡群85歲的母親(左)手把手指導她蠟染工藝。中新社供圖早早出外讨生活。

在貴州山區有句俗話:“天無三日晴,地無三尺平”。蔡群告訴記者,家裡窮的時候,糧食隻有種在石頭之間窄小的空地上的玉米,一家人每天為吃飯發愁。“盡管日子苦,可是到了晚間,我阿媽就會對着蠟燭,邊做刺繡邊哼苗歌。我靠在阿媽腿邊,覺得阿媽的手和那些繡片特别好看。”

為了吃飽飯,少年時的蔡群離開家,跟着姐姐走了100多公裡的山路來到了貴陽,但她們能做的隻有撿拾垃圾,就這樣過了四年。一天,蔡群在貴陽火車前的飯店撿起一塊别人吃剩下的蛋糕,正在吃的時候被一位過路的男士看到,那位男士走上前來對蔡群說:“小姑娘,你怎麼不上學?”聽到這話,蔡群一下子就哭了。而這位男士接下來的話“點醒”了蔡群:“你可以去浙江、廣東打工啊,那裡有飯吃還能有錢掙。”于是蔡群離開貴陽,來到廣東深圳。在一家制鞋廠,蔡群找到了一份工作。

深圳五年,蔡群結婚生子。為了賺錢,她和丈夫隻得像大多數中國打工族一樣,将女兒送回織金老家,可女兒的一次重病讓蔡群做出了一個決定——回家!

2006年,對蔡群來是一個具有特殊意義的年份。因為女兒,她回到家鄉,而命運之神并沒有讓她就此平凡。親戚的一個建議讓她參加了畢節市舉行的手工藝比賽,一幅蠟染作品《織金洞銀雨樹》一下就獲得“畢節名創”二等獎,還拿了2000元的獎金。蔡群說:“這使我意識到,祖輩傳下來的手藝是值錢的!”

蔡群的蠟染和刺繡作品。蠟染分畫蠟、染色和漂洗三道工序。苗族蠟染常見幾何圖形和花鳥蟲魚抽象圖案。而刺繡多用紅色棉布作底,七色綢線纏繞麻線作調色線,刺繡成品一般用于縫制衣服、裙子、圍腰、背帶等。蠟染是早已融入蔡群血液中的文化基因之一。2006年,苗族蠟染被列入了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這更是讓蔡群看到了機遇。“我報名參加了貴州省組織的‘兩賽一會’(旅遊商品設計大賽、旅遊商品能工巧匠選拔大賽、旅遊商品展銷大會)活動,從那回來以後,我就開始琢磨,人家的東西可以做旅遊商品,我們苗族的也可以。”蔡群說。

2009年,蔡群注冊了公司,專門做苗繡、蠟染旅遊紀念品。初期,她們拿着繡片、蠟染去織金縣的景點售賣,非常受歡迎,生意漸漸火了起來。當地政府得知她的情況,幫助她申請到了貸款,公司蓋起了廠房,回來幫忙的姐妹越來越多。丈夫也回鄉幫助她打點生意。現在,蔡群的公司開設了網店,全國各地的訂單源源不斷……

同時,在蔡群的帶動下,同村的不少農戶也加入了這一行業,發展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20戶,形成了聞名當地的“蠟染刺繡創業一條街”。

扶持小微,讓打工的媽媽和孩子團聚

2013年又是蔡群人生裡的一個特殊年份,她當選了十二屆全國人大代表,她的身份不再隻是一位創業者,而是要更多地為蠟染刺繡的傳承、為家鄉的姐妹們着想。

随着現代文明的沖擊,苗族的蠟染刺繡也面臨危機。“女孩子們更喜歡現代服飾,因為穿起來方便時尚。”同時,很多的苗族青年男女都外出打工,沒有了學習和制作蠟染的環境。而國内外市場對蠟染産品的大量需求,反而讓苗族傳統蠟染工藝變得簡陋,圖案單一甚至是做工粗糙,獨特的原生态韻味在逐漸消失。因此,蔡群幾年來向人大提交的建議都圍繞苗族蠟染工藝的保護和傳承。

為了保留住自己民族的傳統,蔡群公司的蠟染作品一直堅持傳統的工藝方式。同時,蔡群在傳統苗族服裝的基礎上,增加了商品的開發,産品包括蠟染方巾、馬尾繡繡片、銀飾、苗家上衣、苗家背帶等幾個系列。

現在,蔡群的公司有200多名蠟染技師,也為孩子們開設蠟染課程。她還開辦了蠟染博物館,每年都有國内外的許多遊客前來參觀。

實現了個人願望的蔡群,并沒有忘記實現同樣曆經打工艱辛的鄉親們的願望——可以在家就近就業,親人再也不分離。經過精心策劃,蔡群将公司的生産運作進行靈活的變化,采取了“公司+農戶+市場”的管理運作模式,由公司統一指導農戶生産蠟染刺繡旅遊産品,統一後期加工銷售。這種運作模式既保證了企業訂單的生産,又便于農村農戶對自身家庭的照顧和管理,有效的為農村剩餘勞動力提供就業崗位,減少農村勞動力的外流。

蔡群所做的,正是許多人共同在做的一件事。2013年貴州省啟動了“錦繡計劃”。目前貴州從事手工業的婦女已達50萬人,産值50億元人民币,帶動百萬餘人回到家門口就業。這明顯地促進了民族手工藝者在家就業,改善了“老人空巢、兒童留守”的鄉村現狀。

在2017年的全國兩會上,蔡群提出的建議是:“建議扶持更多的小微企業,讓更多的媽媽回到孩子身邊。”

“現在寨子周圍300多個姐妹都回來跟我一起幹了,去年的公司營業額已經有800多萬元。”蔡群說,“我要把廠子做大,讓村子裡的姐妹們都能回來,回到孩子身邊。守着孩子和家的日子,才是真的好日子!”

(本報道未署名圖片由蔡群提供)

蔡群和苗族婦女們在她的蠟染工作室手工制作蠟染。采取“公司+農戶+市場”的模式運作,300多名苗族婦女通過技術培訓,将蠟染刺繡拿回家制作,平均月收入達兩千多元。中新社供圖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