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中華書局為古籍 為大衆 為責任

中華書局為古籍 為大衆 為責任

時間:2024-10-23 02:08:44

中華書局創始人陸費逵曾這樣說:“我們希望國家社會進步,不能不希望教育進步。我們希望教育進步,不能不希望書業進步。我們書業雖然是較小的行業,但是與國家社會的關系,卻比任何行業為大。”

點校本“二十四史”、《辭海》、《資治通鑒》等經典書籍,均由中華書局出版。中華書局供圖北京市豐台區太平橋西裡38号,是如今中華書局總部的地址。門面不大,沒有想象中的恢弘,但古樸、呈書籍翻開狀的建築物外形,又似乎是人們心中中華書局該有的模樣。這家出版機構深刻地影響了中華大地。梁啟超、于右任、範源濂、馬君武、田漢、張聞天、潘漢年、徐志摩、錢歌川、陳伯吹、舒新城等中國學界名人,都曾在此雲集。

“行業不大,但對于社會影響很大。這就是文化的作用。”中華書局總經理徐俊說。

乘新風立業

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成立,五色旗取代了清朝黃龍旗。同日,中華書局于開風氣之先的上海創立,陸費逵是創始人,“中華”是為紀念古老中國轉型後的新生。

在創立宣言中,陸費逵表明了書局的使命:養成共和國國民,取人道主義,重實際教育,融合國粹歐化,“從此,民約之說彌漫昌明;自由之花,矞皇燦爛”。

奉行“開啟民智”的宗旨,創立之初的中華書局将精力放在了各類教科書上。當時,中華書局聚集了梁啟超、于右任、王亞南、周作人、沈從文、李劼人等諸多知名作者和舒新城、黎錦熙、田漢、張聞天等一大批專家學者型編輯,出版了大型工具書《中華大字典》《辭海》,中國第一部現代排印本古籍整理叢書《四部備要》,中國現存規模最大、資料最豐富、号稱“古代百科全書”的《古今圖書集成》等圖書,以及500餘種新式教科書和40餘種影響廣泛的刊物。

中華書局從成立之日,就自覺承擔了時代使命,希望中國社會與時俱進,希望中華大衆文明開化。這從它出版教科書,到适應社會思潮的《民約論》、“新文化叢書”(含李達翻譯的《唯物史觀解說》等)、“少年中國學會叢書”等,都可以說明這一點。

黎錦熙曾說:“出版界總是得風氣之先的。”這句話揭示了出版界在思想文化史上的地位。在中國近代史上,中華書局最大的貢獻當屬教科書的出版,中華書局在近代史上第一次提出“教科書革命”理念,以教育為己任,推出教育與出版相結合的經營範式,它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國民,也深深地滋養和反哺了出版業。

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位于上海澳門路的中華書局總編輯部,正在工作的編輯們。中華書局供圖

為古籍

新中國成立後,中華書局總部遷京,經過公私合營,隸屬于财政經濟出版社,出版的書籍多以财經、農業為主。

1958年,中華書局恢複獨立經營,成為文化部領導的出版古籍整理及文史哲研究著作的出版社。自此,中華書局走向專業化道路。

“1958年2月,國務院科學規劃委員會成立了古籍整理出版規劃小組,确定中華書局以古籍整理、學術著作以及傳統文化普及讀物作為出版方向。”徐俊說,由此,古籍出版成為中華書局的核心業務。

1959年,北京大學中文系開設古典文獻專業,為中華書局古籍整理培養人才。1964年8月,首批古典文獻專業畢業生到中華書局報到。中華書局老編審張忱石,是其中一員,也是古籍小組重點規劃項目點校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的參與者。

這一新中國最偉大的古籍整理出版工程,凝聚了中國百餘位文史專家的心血。回憶起當初的工作,張忱石感慨,點校“二十四史”工程繁雜,要從諸多古代版本的“二十四史”中選出最好的一版作為底本,要使用全套标點符号、專名線,要對各種版本進行校勘,收集前人今人校勘成果,寫成校勘記長編,然後再從中選擇精辟之見,寫入校記。點校的過程中,編輯需要有紮實的曆史及文學功底,以校正文字訛誤、史文失實等問題。同時,校勘記撰寫,必須言簡意赅、擊中要害。“怎麼标點,怎麼寫校勘記,大家也不是天生就會的,在無前例可循的情況下,老先生們隻能摸索着進行。”張忱石說。

從1958年至1978年,耗時20年的點校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完成。如今,點校本《魏書》修訂本負責人、天津師範大學曆史學院教授何德章表示,點校本“二十四史”印行後,研究中國古史的學者,除了特别需要以及專門從事文獻學研究的學者外,基本上都是使用點校本。

此外,在範文瀾、顧颉剛、王崇武、聶崇岐、鄧廣銘、周一良、季羨林、任繼愈等各界學者和金燦然、宋雲彬、陳乃乾、徐調孚、張靜廬、王仲聞、楊伯峻等專家學者型編輯的共同努力下,中華書局編輯出版了《資治通鑒》《全唐詩》《全宋詞》《永樂大典》《大唐西域記校注》《孫中山全集》等古代、近代經典文獻,以及“新編諸子集成”“中國古典文學基本叢書”“曆代史料筆記叢刊”等,為學術研究提供了大量基本典籍。

“中華書局的突出成就,是堅持住了主業:古籍整理、學術著作及普及傳統文化。”徐俊說,固守根本,也是在夯實傳統文化出版的群衆基礎。1973年春,點校本“二十四史”部分學者合影(啟功先生親筆标注)。中華書局供圖

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中華書局在上海的印刷廠,擁有當時最先進的印刷技術。中華書局供圖為大衆

中華書局編輯出版的“中華經典藏書”與“中華經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譯叢書”,是面向普通讀者的關于傳統文化經典的普及本。據徐俊介紹,兩套叢書去年達到了1.5億元碼洋的發貨量,“可見讀者的需求之大。”

中華書局既為讀者提供成體系的傳統文化經典圖書,也出版有《正說清朝十二帝》、“中華生活經典”等相對輕松的曆史文化解讀類圖書,還有方便人們攜帶的“中華經典指掌文庫”等口袋本。

受互聯網大潮的推動,中華書局于21世紀初便開始了數字化工作。2014年,中華書局推出大型整理本古籍數據庫産品《中華經典古籍庫》,經過5期建設,共包含1902種整理本古籍圖書,涵蓋經、史、子、集各部,保留了圖書完整的前言、注釋、校勘等整理成果,約10億字。2015年,中華書局的全資子公司古聯(北京)數字傳媒科技有限公司成立,專注于開發、運營古籍類數字産品。洪濤,是古聯公司的總經理。據他介紹,古聯公司整合現有數字産品,推出了古籍整理與古籍數字化綜合服務平台——籍合網。打造一個“線上版”的中華書局,是古聯公司的目标。目前,古聯公司正全力建設一個中華傳統文化的大數據中心。

“我們希望全世界的人,在接觸到中華傳統文化的時候,能夠得到最準确的文本、最精确的解釋、最優秀的理念,這是我們的工作。以前不敢有這些夢想,但現在有了數字化,就有望實現。”中華書局總編輯顧青說。

為責任

中華書局人,不僅把自己的工作作為一種職業,更自覺自願把複興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使命扛在肩上。他們在乎中華書局對國家和民族的文化擔當。

9月中旬的一天早晨,中華書局的已經退休的副總編輯熊國桢背着書稿前來“交活”。老先生已退休多年,但至今還在為中華書局審稿。背着包,搭上公交車,把看完的稿子拿到中華書局,如果有新稿子,他再拿走。顧青說,當天自己麻煩老先生幫忙看《中華大藏經》的稿子,并表示要付一些審稿費,“老先生說,他就是喜歡給中華書局幹點事,跟錢沒關系。”

中華書局提倡學者型編輯。顧青說,做古籍整理工作,很容易一做就是一輩子。即使擁有深厚的專業功底,編輯們在工作中仍然需要研究與學習,更要不斷增強傳統文化的素養。他們對自己的工作要求嚴格,往往會從更長的時間段上看問題。“就像我們經常會對唐人、宋人的書籍進行評價一樣,編輯們會在意幾百年或上千年後子孫後代對中華版古籍的評價,因而做事更加認真。”

中華書局古籍整理出版中心曆史編輯室副主任胡珂,從北京大學中國古代史專業碩士畢業後,于2011年來到了書局。她說,自己上學時用的書,很多都由中華書局出版,來這兒是心向往之,也是自然而然的事。中華書局光輝的曆史成就,會讓走上書局傳承之路的她有壓力。而這份壓力,曆史編輯室的李勉也深有同感。

2014年起,中華書局開始了《海外中文古籍總目》的編輯出版工作,旨在對世界各地所存藏的中文古籍進行摸底調整,并出版高質量的海外所藏善本古籍與學術界共享。如今這一全球合作項目已經開始出版。

顧青介紹道,一開始這一項目是中華書局自己做的策劃,也一直持續做調研。之後,因其巨大的文化價值,項目獲得了國家的大力支持,被認定為了國家項目。中華書局希望通過十年或二十年的時間,摸清海外中文古籍的存藏情況,為中文古籍繪制“世界地圖”。

中華書局也在大力推動與落實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學校、進課堂。顧青說,中華書局用10年的時間開發了一系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材,涵蓋小學、初中、高中的不同學段,要讀經典、傳知識、講義理,從基礎教育階段,就在學生頭腦中紮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種子。

中華書局總經理徐俊攝影董芳/人民畫報

中華書局總編輯顧青攝影董芳/人民畫報

中華書局編審張忱石攝影董芳/人民畫報

古籍整理出版中心曆史編輯室員工。據悉,編輯室正在進行點校本“二十四史”修訂本、《資治通鑒》修訂本、《龍泉司法檔案選編》、《旅順博物館藏新疆出土漢文文書》等古籍的整理與編輯工作。攝影董芳/人民畫報

古聯公司員工。古聯公司緻力于打造一個“線上版”的中華書局,其建設和運營的籍合網,累計收錄各類古籍文獻、研究著作、工具書超過2000種,字數逾10億字。攝影董芳/人民畫報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