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懷德 現代化“農民村”裡的溫情治理

懷德 現代化“農民村”裡的溫情治理

時間:2024-10-23 12:49:08

懷德社區部分居民在祠堂前合影。攝影王蕾/人民畫報

福永街道懷德村(懷德社區)原村委會主任方權威(右)與懷德社區黨委書記潘交東。攝影王蕾/人民畫報

方權威向記者介紹祠堂内保存的懷德村村規民約。攝影王蕾/人民畫報

懷德組織編寫了《懷德村志》《懷德村史》,期望社區發展的同時,村民能夠“不忘初心”。攝影王蕾/人民畫報從小漁村到國際化都市,改革開放40年來,深圳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村到城,轉變的不隻是行政建制,還有思想觀念和社會治理理念。5月,我們來到深圳市寶安區福永街道懷德社區,從懷德祠堂到社區黨群服務中心,再到居民家中,感受到共商共治共建共享的現代化社區理念讓這個曾經的“農民村”發生的衆多變化。

慢悠悠的“分紅第一村”

未到懷德之前,這個号稱福永“分紅第一村”的“土豪村”令人産生無數的遐想。但進入社區,眼前非但沒有一絲土豪氣象,甚至是古色古香。祠堂邊,上了年紀的阿公阿婆坐在樹下納涼聊天,年輕的媽媽帶着孩子做着遊戲。赫赫有名的深圳速度,仿佛在這裡放慢了腳步。

懷德的曆史十分悠久。北宋末年,潘氏一支由河南荥陽遷徙至廣東南雄上朔村;南宋景定年間,潘氏先祖潘仲鑒攜族人輾轉遷至福永龍堂,将居住村落更名為“懷德”,意為懷念宗族祖輩之美德。

“懷德取得翻天覆地的變化,離不開天時地利人和。天時是改革開放的東風;地利是懷德毗鄰港澳;人和是懷德人目标遠大、團結。”在祠堂内,回憶懷德幾十年來的發展,在村中擔任20多年村幹部的方權威總結道。

1979年之前的懷德村,以農業生産為主,年人均收入不足200元。但懷德位于寶安區中西部,承南起北,地理位置十分優越。1983年起,在改革開放政策的鼓勵下,懷德村憑借便捷的地理位置,開始招商引資,并初步建起了工業園區。1987年,方權威進入懷德村村委工作。在百分之九十居民為潘姓的情況下,他以辦事公道為村民所信服。1990年,經村民選舉,方權威擔任懷德村村委會主任。

當時,懷德村收到深圳機場3000萬元的征地補償款,不少村民想要分錢,但村委會認為這是用土地這個“命根子”換來的,必須用在集體經濟的長遠發展上。村幹部挨家挨戶上門做工作,最後全體村民統一了認識,用補償款投資興建了4.7萬平方米的翠崗第一工業區。

在随後的快速城市化大潮中,懷德村幹部保持了高度的理智和極佳的商業頭腦,始終堅持以集體土地資源保值增值為發展核心:别人瘋狂賣地分紅時,懷德不僅沒有賣地,還大規模買地,規模化建設工業區;别人把土地交給房地産商,懷德聘請專業人士自己開發商業住宅;别人守着租金得過且過時,懷德集約改造建設現代化中央商務區和總部經濟産業園。到2017年,懷德村集體企業總資産51.38億元、利潤4.6億元、人均分紅31萬元,成為當地人們口中的“分紅第一村”。

懷德潘氏祠堂始建于元代,“文革”期間遭到破壞。富起來的懷德村,重修祠堂被提上了日程。1991年,在全體村幹部的努力推動下,村民多方集資,終于在原址重建了祠堂。

“祠堂修好的那天,大家開心地擺酒慶祝。”懷德社區黨委書記潘交東向我們講述着那個快樂的日子。潘交東是土生土長的懷德村人,和很多同齡人一樣,出外求學的他選擇回到村裡工作。懷德社區義工為社區内70歲以上的老人送菜到家。攝影陳建/人民畫報

懷德社區有為數不少的出租房屋,如今已經實現了數字化管理。通過掃描牆上的二維碼,便可以掌握房屋的出租信息。攝影陳建/人民畫報

懷德社區居民的媽媽廚房進行烘焙活動。攝影陳建/人民畫報從村到社區,從農民到居民

2004年,深圳實行農村城市化,成為全國第一個沒有農村建制、沒有本市戶籍農業人口的城市,懷德村也由此改制為懷德社區,村集體經濟也轉制為股份合作公司,村民從過去的農民,變為如今的社區居民、公司股東。同時,快速推進的工業化、城市化還催生了城中村的“野蠻”生長,懷德也不例外。

出租屋、大量流動的外來人口、老舊危房的改造維護、環境衛生、鄰裡糾紛……如何保障整個社區的穩定發展?懷德人再次發揮了他們在經濟轉型中的智慧與頭腦,率先在社區的現代化治理中走出了自己的模式。

潘交東介紹,在福永街道黨工委的領導下,懷德的社區治理有兩個“突出”最為重要。

首先是突出社區黨委話事權,強化社區黨委的核心地位。懷德健全黨委議事制度和“四議兩公開”運行機制,明确股份合作公司“三會”研究事項需提前報社區黨委審查,作為備案前置程序。

其次是突出服務,形成共建共治共享格局。在城市化進程中,懷德社區黨委不斷拓寬聯系和服務群衆的渠道,改變“全能”政府大包大攬的慣性,形成“人人參與、人人盡力、人人共享”的治理格局。

懷德社區黨委率先牽頭成立了共享家園建設委員會、物業管理聯席會、義工志願服務協會,同時在健康養老、教育培訓、文體娛樂、鄰裡互助、居民融入等領域培育社會組織,構建“3+N”社會組織體系。特别是共享家園建設委員會的設立,把社區重點熱點問題、居民訴求全部擺上議事台面,由社區各類組織、各類人群共同讨論解決,保證及時、有效處理矛盾糾紛,真正做到了“小事不出社區、大事不出街道、矛盾不上交轉移”。

而對于富起來的村民,社區開展豐富多彩的公益活動吸引他們參加。老年合唱團吸引了衆多熱愛唱歌的長者,青年籃球隊為每天沉迷手機遊戲的年輕人提供了另一種選擇,4點半課堂則解決了中小學生下午放學後無人照料的困境……“這些活動一方面貼近群衆需要,可以解決他們的現實問題,另一方面也能滿足居民的個人興趣愛好,幫助他們在個人素質上有所提升。‘小富即安’不是我們的理想,讓居民都随着社會的進步而進步,才是我們的最終目的。”潘交東說。

在采訪中,我們正趕上懷德社區的媽媽廚房進行烘焙活動。十幾位居民在老師的帶領下,學習西式面點的烘焙技巧。懷德社區婦聯主席潘肖煥介紹說:“媽媽廚房從老師到學生,都是懷德轄區的居民。不僅是本村原居民,隻要居住在這裡,有興趣的話都可以參加活動。社區裡的長者可以教大家做地道的傳統美食,而來自五湖四海的租客們也可以帶來家鄉美味的烹饪技巧。”

在社區活動中,原村民和外來人口的融合,使得社區的管理也變得更加和諧。

按照寶安區統一部署,2017年,福永街道以懷德社區為試點,啟動現代化社區治理體系建設探索,基本實現了治理體系的現代化。懷德醒獅隊的年輕人。攝影王蕾/人民畫報

懷德醒獅隊的老隊員展示醒獅隊獲得的獎杯。醒獅隊成立于1962年,多年來參加國内外比賽都獲得了非常優異的成績,2009年,曾代表中國跟随國家領導人出訪比利時。攝影陳建/人民畫報家風家訓溫情聚人

也許是宗族血脈的聯系,懷德的社區治理中,有着其他社區無法比拟的優勢和特點。

在懷德祠堂裡,一塊刻着當年村規民約的石頭被完好地保留着。而在懷德社區黨群服務中心門口的牆上,并排挂着十幾塊黑底金字的牌匾,上面是懷德社區的居民公約。從“孝父母敬雙親”“公衆場莫喧鬧”,到“富有道錢有德”,公約細緻明朗。從村規民約到居民公約,懷德人一直堅持着傳統文化的教化作用。傍晚,懷德社區居民在懷德祠堂前廣場跳舞健身。按照寶安區統一部署,2017年12月15日,福永街道以懷德社區為試點,啟動現代化社區治理體系建設探索,基本實現治理體系的現代化。攝影陳建/人民畫報潘交東介紹說,自潘氏先祖到懷德開村立戶以來,傳承儒家風雅的家風文化被弘揚傳承至今。懷德村提煉了潘氏家風家訓,編寫《懷德村志》,并以家訓歌、家訓文化長廊、潘氏宗祠、醒獅武術團等為載體,充分發揮家風家訓的教化作用。文化的融入,使得懷德的社區治理充滿了溫情。

除了家風家訓,義工志願服務在懷德也蔚然成風。懷德社區成立了義工志願服務協會,要求本地居民參與社區公益服務活動人數不少于30%,特别是想入黨的人,必須參加足夠的公益服務活動才有資格。

我們的采訪小組,跟随懷德社區愛心敲門小隊到了幾位居民家中。義工們圍在88歲的文秀言阿婆身邊和她聊天,還扶她在院子裡慢悠悠地散了會兒步。由于子女在外地,很難經常回來,每次義工們的到來阿婆都會很開心。從2016年開始,懷德社區義工為社區内70歲以上的老人送愛心菜到家。兩年多來,這項志願服務已經從最初的服務四五十戶人家,發展到如今惠及一百餘戶老人及傷病等弱勢群體。愛心小隊不僅為老人義務送菜,還會陪一些孤寡長者聊天,随時關注其身體狀況和家中是否有安全隐患。這項志願服務由專門的社工團隊負責。近年來,深圳的不少社工團隊開始進駐到社區工作站,這使得社區的許多工作開展得更加專業、高效。

同時,懷德還倡導發起了懷德慈善關愛基金,由社區股份公司出資130萬元,社會各單位募集30多萬元。基金旨在扶貧濟困、激勵先進、扶助創業。在潘交東看來,讓社區居民,特别是年輕人經常參加到義工志願服務、扶貧濟困等活動中,能培養他們有一顆感恩的心,對前輩的奉獻感恩,對社會感恩。

離開懷德時,懷德醒獅隊的年輕人舞起了當地傳統的醒獅。這項運動最初是當地漁民慶祝豐收和祈禱出海平安,今天則成為懷德年輕人強身健體的一項愛好。他們有的還在讀書,有的已經參加工作,訓練、表演和比賽都是利用業餘時間。如今,醒獅隊已經成為南獅的傑出代表,并從嶺南走向了世界。青春與古老,漁村到世界,就在铿锵的鼓點中完美融合。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