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紅軍樹下的扶貧路

紅軍樹下的扶貧路

時間:2024-10-23 05:58:55

水市鄉的煙葉田

頂着“四大火爐”之一的名号,重慶的酷暑最是難耐。驅車沿着曲折的盤山公路前行,窗外是九曲成河的阿蓬江。不一會兒,突然感覺紫氣升騰、涼風習習,原來快要抵達黔江區西南部的避暑勝地——“雲上水市”啦:滿山翠綠的煙田層層疊疊,延伸到天際。久違的涼意迎面而來,甚至還有些寒意,空氣裡有股甜絲絲的味道,把人從盛夏似乎帶到了清涼的深秋。

水市鄉平均海拔1200米,屬典型的高寒山區,夏天平均氣溫在25度左右,立體型氣候顯著,全鄉森林覆蓋率達70%以上,負氧離子豐富,人稱“綠色空調、天然氧吧”。抵達水市鄉集鎮時,為期三天的黔江區首屆鄉村旅遊文化節剛剛閉幕。水市的交通比較便利,距離渝湘高速公路濯水出口僅21公裡。來自渝湘黔等地的遊客一般在六月初前來避暑,七月是高峰,一般住到八月底才回去。許多退休的老年人,還會結伴在這裡住上半年。

坐在農家小院的竹椅上,喝着農戶們自己炒制的老鷹茶,迎着徐徐清風自得其樂;漫步花木蔥籠、曲徑幽深的登山步道,清心洗肺;在農家竈台燒好油湯,再入樹林采來鮮菇,稍加清洗、加火入湯,享受珍馐……就在鄉集鎮所在地的鄉村旅遊示範接待點——天福新區,經培訓上崗的農家樂從業人員已達150人。修建一新、配套完善的50餘戶康居農房、700餘張接待床位讓遊客們不僅看得開心,還住得舒心,真可謂别墅式享受、平民化消費。

水市鄉最熱鬧的日子,當數旅遊文化節的那幾天。莽号齊鳴、苗鼓齊震,文藝演出、農民趣味運動會、音樂啤酒篝火晚會、擺手舞賽、農産品展銷等活動吸引着各地遊客,最多時達6.2萬人次,全鄉餐飲住宿、農特産品銷售等綜合收入達1200餘萬元,許多鄉民都嘗到了搞旅遊的甜頭。

要知道,幾年前水市鄉的經濟還隻靠烤煙産業支撐,且烤煙種植主要集中在轄區7個村中的4個村。受全國控煙大形勢和産業單一的制約,多方努力下水市鄉的産業轉型在2011年才有了新的突破。

全國傳統村落之一的水車坪百年老街、賀龍元帥拴過馬的“紅軍樹”、植物奇觀“千年藤王”、千丘龍脊梯田、蔚為壯觀的雲海、萬畝原始森林草場等,都是水市鄉引以為傲的自然人文寶藏。2012年至今,水市鄉利用其緊鄰遊人如織的國家曆史文化名鎮——濯水古鎮的區位優勢,突出原生态的鄉村生産生活方式和豐富多彩的土家族、苗族民風民俗,把鄉村旅遊發展成為繼烤煙之後的第二大經濟支柱産業及脫貧産業,先後獲得國家級“美麗鄉村旅遊扶貧重點村”、重慶市“最佳避暑休閑鄉村”、“市級休閑農業與鄉村旅遊示範點”等殊榮,一躍成為全區鄉村旅遊産業發展的領軍鄉鎮。2015年全鄉旅遊綜合收入達900萬元,預計2016年旅遊綜合收入突破3000萬元。全鄉貧困人口旅遊綜合收入也将達到240餘萬元……

但如此好山好水好風光的地方,也仍有需要扶貧攻堅的貧困村。

百姓憂樂記心間

地處深山裡的關裡村位于水市鄉集鎮東南方、距鄉政府駐地4公裡,是全鄉的三個貧困村之一。“水市”,就是買賣水源的集市的意思。早些年,這裡非常缺水,人飲安全用水常常受限,村民們經常處于靠天吃水的狀态。而關裡村是水市鄉的“夾皮溝”:山高坡陡,良田稀少,耕地屬于陡坡砂石地,水源涵養差,無法大量種植經濟效益高的烤煙。全村道路以土石路為主,路窄、坡陡、灣急,一場大雨就有可能沖毀許多路段。6個村民小組370戶人家中,共有貧困戶30戶115人,人均收入不足2300元。

“辦法總比困難多。”這是挂在鄉村幹部嘴邊最多的話。黔江區政協機關是關裡村的對口幫扶部門,自2015年以來,區政協副秘書長王曉東就任關裡村的第一書記、扶貧工作隊長。他帶領龐秋波、龔明鋼、楊愛軍等在工作隊到位後的三天裡,每天都要走一個大環線,實地走訪貧困戶28戶104人,電話聯系了全家外出打工的貧困戶2戶5人。“心中有譜,扶貧開發才能扶到點上,扶到根上!”這是扶貧隊員的共識。

大半年間,工作隊多次向上級機關彙報,反映村民們最希望解決的問題:走上水泥路、喝上放心水,每家都能發展一個産業,每個月能有拿到手的穩定收入。文化節上的莽号苗鼓“我們關裡村雖然自然條件差,但村民們非常積極向上。你看,村裡無論是貧困戶還是普通戶,每家院落都打掃得幹幹淨淨。胡建文、楊再蓉夫婦是村裡的A類貧困戶,本來兩人一直在沿海打工,收入很不錯,在村裡蓋上了新房子。但楊再蓉5年前不幸生了一場怪病,生活無法自理,四處求醫未果,各項治療費花去30萬元,還欠下16萬元的巨債。楊大姐至今還反複發病,每次看到她瘦弱的身軀,工作隊的男隊員都忍不住掉淚。可是每次楊大姐還要反過來安慰我們說‘不要怕,隻要我的病好了,我們兩個再出去打工,一定能把欠債都還上!’”工作隊副隊長、駐村領導龐秋波這樣告訴記者。工作隊把他家作為扶貧攻堅的重點對象幫扶,介紹胡建文就近務工,聯系區電視台向全社會尋求救助,并在資金、物資、技術上給予大力支持。

帶記者下鄉的過程中,龐秋波的手機不時在響,有調解村民糾紛的,有協調村裡施工隊和村民磨擦的,有聯系摩托車幫村民送山貨到旅遊服務中心的……她手機的電話簿中,每位村民的名字下面都記有很多備注信息,比如家住幾村幾組,對于一些重點幫扶戶還标有已解決和待解決的問題。“我在基層工作已經17年了,以前也有很多村民不理解我們,但一趟一趟地跑一遍一遍地勸,以誠動人,以情動人,村民的一句‘小龐,你一個女娃娃好不容易哦,我們要支持你’,就讓我覺得一切都值了。看到老鄉們一天比一天過得好,這是我最高興的事情。”龐秋波笑得很燦爛。

關裡村三組的梁華剛也是因病緻貧戶,58歲的他右腿有殘疾,妻子體弱多病。完成第一輪摸底調查後,工作隊就把他納入了醫療救助範疇,與區殘聯多次銜接,手把手幫助他申辦了二級殘疾證。如今,梁華剛每月都能領上定額補助,工作隊還免費為他送去了輪椅。工作隊隊員、水市鄉行政科員楊愛軍一有空就跑到他家田地裡幫他們夫婦做農活。一把輪椅、一本殘疾證,這是殘疾多年的梁華剛期盼已久的實實在在的幫助。秋天,家門前那顆核桃樹成熟了,梁華剛的妻子把核桃洗淨、曬幹,分成數小袋,親自送到工作隊隊員手上。但隊員們都如數奉還了,“為老百姓做事情,哪能圖回報哩!”楊愛軍說。

今年是村支書楊勝國在關裡村工作的第五個年頭,他深感精準扶貧後村裡的變化很大,受到幫助和鼓勵的不僅僅是貧困戶,大力度的“整村推進”更讓全村人都受益:總長8.6公裡的泥石路改建工程已完工,兩條2.8公裡的硬化路正在施工,今年将實現全村70%以上的村民小組通路,出行難的問題成為了曆史。過去水源短缺,每到旱季,消防車都會來回三四次給村民們送水。現在,工作隊和鄉村兩級已争取立項新建蓄水池40口920立方米,并重新規劃、鋪設了38公裡管道,家家戶戶用上了自來水。村裡還積極動員有條件、有意願搬遷的深度貧困戶搬遷到耕地條件好的開闊地帶或者旅遊景區周邊,搬遷戶可以就近參與景區環境維護、接待和安保等工作,得到固定的勞務收入。通過開展院壩整治、新建垃圾處理池等農村環境綜合治理行動,村民們從美化環境中得到了實惠。各地遊客來水市趕集“遠山結親”産業興

在樁樁件件喜事中,還有件事特别值得稱道,那就是工作隊和鄉裡有針對性地特别指導、幫助5戶建檔立卡貧困戶成功申辦微型企業,并參與到了依托全鄉特色鄉村旅遊的商品生産銷售中。全村的大米、紅米、黑米和野生天麻、高山野生喬巴菌,按照傳統工藝制作的高山紅苕粉、高山蜂蜜、幹豇豆、風蘿蔔幹等土特産,都可以在鄉裡的特色旅遊商品店或通過旅遊商品進超市、電商微商營銷等方式,走進主城區的千家萬戶,極大地提升了農産品的附加值。

遊客們遊覽完水市的鄉村旅遊主街——高山集鎮可看到路的盡頭就是全鄉的百姓廣場,水市鄉村旅遊接待中心就設立于此。在這裡,土雞蛋、精品稻米、野生茶葉等琳琅滿目的山貨擠滿展示櫃,鄉裡的工作人員曹樹華每天都要花上不少的時間登記、整理和擺放新收進的貨品。曹樹華告訴記者,為開拓主城區市場和方便遊客,自2014年來,以遊客中心為基地,水市鄉緊跟潮流,重點開發手機APP、淘寶、微信網店等平台,重點打造農村淘寶野茶、有機蔬菜、綠殼雞蛋等商業品牌,建設了6個電商服務站(點),服務農村經濟、助推脫貧攻堅。挂靠重慶市的電商扶貧系統“網上村莊”和“宅天下”公司推出的“電商為媒,遠山結親”電商扶貧項目,是目前鄉裡運行得最為成熟的兩個網絡平台。

“遠山結親”,就是這樣本着“幫消費者一個忙、圓貧困戶一個夢”的“互聯網+脫貧”項目。重慶市宅天下商貿有限公司提供互聯網和物流平台,把偏遠農村貧困戶自己養殖的家禽、種植的農作物輸送到有需要的城市家庭,幫助農村貧困家庭以小農經濟的方式增收,進而實現農村家庭與城市家庭的“一對一”供應。為此,該公司的員工走訪了黔江區的24個偏遠鄉鎮,走進農戶家裡,實地了解農戶生産生活等情況,并與農戶簽訂購買合同,協議建立農戶專屬二維碼,細緻錄入其家庭信息,将優質農産品上架至宅天下土貨平台。該網站還開辟了“遠山結親”版面,以圖文形式展現農戶需要幫助的情況,方便城市家庭與其建立一對一鍊接,自主進行定向幫扶。

曹樹華告訴記者,現在人們都流行吃“土貨”,城裡不一定能買到,即使在市場上看到也無法辨别真假。而水市鄉上網的産品大到一隻羊小到一枚雞蛋,都有自己的“身份證”——小小的二維碼就可以顯示其全部信息。現在,全鄉每名村幹部手中都多了一個小本本,以便在日常走訪中随時更新每戶人家能出售的農産品,并實時彙聚到村裡的數據庫中。目前,關裡村已有143戶農戶與電商平台簽訂合作協議,市裡的電商扶貧項目還會定期向他們提供一些雞苗、種子、化肥等生産資料,并提供全程的技術指導。隻要産品合格,鄉裡會統一回收。電商平台運營的兩年間,農民有資源無渠道增收的難題得到有效破解。濯水古鎮一瞥為鼓勵農戶誠信經營,宅天下公司與農戶商定,相關的家禽和土豬隻要在原生态環境中養到一定時長,即可按照約定價格出售。如養殖超過10個月的母雞,每隻高達120元,而土雞蛋可達到1.5元一枚。本鄉自産的生态土雞,基本都以比當地市價高出20%的價格銷售至黔江、酉陽及重慶市主城區甚至上海等地。

目前,電商扶貧項目還将黔江區蓬東鄉、太極鄉的903家農戶與城鎮居民實現了“一對一、多對一、一對多”的“遠山結親”,完成了10萬枚土雞蛋、200隻土雞的銷售。

關裡村的高山紅苕粉就是這個平台上的“當家花旦”。這種傳統名特産品已有300餘年的曆史,采用高山純天然無污染的紅薯為原料、完全手工制作,其色澤明亮,口味純正,是天然的山地農家産品。

如何找到破解貧困戶緻富難的金鑰匙,還需要發展可持續的“小”産業。電商平台成立之初,工作隊和村支兩委就想到了供不應求的紅苕粉。可不能小看它,這種粉條在濯水古鎮常常賣斷貨。

今年,工作隊又争取到項目資金5萬元用于純手工紅苕粉産業發展,組織高澱粉薯苗23萬株,讓有條件的貧困戶都免費種上。村民們現在談得最多的就是去哪家哪戶取經,把紅苕粉做得更好。大家的生活仿佛一下子有了重心,更有了奔頭。

李菊先不僅是村裡做優質紅苕粉的“大師傅”,還是村裡第一位趕上時髦的“互聯網+農業”快車的老太太。兩年裡,李菊先從關裡村的貧困戶一躍成為産業大戶。她丈夫去世很早,兒媳又不幸患有智障,家庭貧困,之前僅靠兒子在外打工養家。能幹的李菊先此前常常很苦惱:“隻要有一雙手,我都要幹下去。養雞養豬倒是難不倒我,就是沒有那個本錢。”駐村工作隊了解情況後,為她家送去了綠殼雞蛋種雞、生豬等,還幫她申請了微型企業資金。“我現在特别忙,要伺候家裡的兩百多隻雞鴨和7隻山羊、13頭豬,兒子和媳婦不忙時都必須回家幫我。特别感謝政府,感謝這些好心的隊員們,他們天天來,就差住在我家裡了!”李大媽笑得合不攏嘴。“我這一天過得太快了,上午趕着過濾澱粉做苕粉,中午忙着切割苕藤、苕蒂、苕渣、苕皮拌飼料,撿完雞蛋又該喂豬了……放眼一看呀,左鄰右舍都實現了就地緻富的心願!”

考慮到李菊先文化程度比較低,在養殖規模擴大的初期,龐秋波還幫助她請來了鄉畜牧站的技術員多次手把手上門指導,從養殖技巧到防疫技術,李菊先記滿了一個小本本。“一到旅遊旺季,城裡的客人經常在家門口等着我撿雞蛋。平時我家現産的雞蛋都是定期送到設在鄉裡的旅遊接待中心,好賣得很,供不應求,每月可增收過千元!”去年底,她家的豬和羊也賣了一萬元。現在,村裡大大小小的養殖戶經常來李菊先家取經,大家有聊不完的緻富話題。

梁華軍和他的小羊羔2015年來,關裡村共成功申報微型企業5家,落實幫扶資金6.22萬元。駐村工作隊及幫扶幹部38人結對幫扶貧困戶30戶115人,每月到戶指導産業發展,每季度核算家庭收入,深入開展精準幫扶。

貧困戶梁銘安老人一家也剛剛趕上了電商扶貧的快車。由于梁銘安年紀大了,老伴又多年卧病在床,需要兒媳婦照顧,家中六口人的生計全靠兒子梁華軍外出打工掙錢。實在放心不下一家老小,梁華軍去年回到村裡,并在工作隊的幫助下申請了幾千元微企資助和産業扶持資金,蓋了嶄新的二層木質羊圈,養了19隻山羊。“這些羊住的房子比我家的房子還要新,無論刮風還是下雨,我都雷打不動地趕着羊上山。我們這裡生态好,養出的羊肯定不一樣。”梁華軍現在就盼着,到年底,自家的山羊肉就能供應村裡的電商平台,賣個好價錢。去年,每斤羊肉能賣到38元哩!

腳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澱有多少真情。“我們關裡村”,不知不覺成了扶貧工作隊員的口頭禅。

扶貧工作隊長王曉東告訴記者,關裡村正在着力構建“一村一品”産業發展格局,進一步打造有特色、有效益、成規模的猕猴桃、高山紅苕粉、野生茶葉種植等支柱産業,力争年底特色主導産業覆蓋70%的農戶,其中貧困戶不低于30%,規模種養戶占總戶數的40%以上,80%的農戶參加合作制、股份制等現代經營組織或獨立經營家庭農場。2015年至今,駐村工作隊先後對30戶貧困戶發放産業發展資金13萬元,發放仔豬6頭、雞苗1200羽,聯系并落實各級幫扶資金348.15萬元。

有山的地方就有山歌,有雲的地方就有夢想。雲上水市乃山的恩賜、水的福澤,但夢想還終需靠自己的雙手去實現。酷暑過後,秋風送爽,關裡村漫山遍野的火棘樹就要結出紅豔豔的累累碩果了。(責編許鑫)

記者感言

張璇

能夠回到家鄉重慶采訪武陵山片區渝東南民族地區的精準扶貧工作,我倍感振奮。精準扶貧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中國夢的重要保障,是新時期黨和國家扶貧工作的精髓和亮點,也是民族工作的一個重點。近年來,渝東南地區作為重要的生态修複區、保護區,各族幹部群衆為做好綠水青山大文章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也面臨不小的困難,比如基礎設施建設水平低、鮮活農産品儲存難、農村留守勞動力不足等,都制約了農業産業化的發展,影響到片區脫貧攻堅。

意識到這一點,各區縣在“精準”上下功夫,選準選好發展路徑,利用自身豐富的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吸引優質人流、物流、資金流、思想流在此聚集。特色種植、養殖産業、“電商+扶貧”、“培訓+孵化”模式等在廣大鄉村發芽開花;生态扶貧搬遷、教育扶貧、創業扶持、社會救助等工作穩步推進。我堅信:隻要一戶一戶地精準幫扶,堅持把村裡的事一件一件地辦成,渝東南各族兒女必将打赢脫貧攻堅戰。

金向德在實現中國夢的行進坐标中,全面小康是“關鍵一步”。7月20日召開的東西部扶貧協作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發出總攻令:“扶貧開發到了攻克最後堡壘的階段。”這場脫貧攻堅之戰,承載着人民之福、凝結着民族之夢、彙聚了全球目光。

恰逢此時,我有幸來到正處于脫貧攻堅階段的貴州省務川仡佬族苗族自治縣硯山鎮硯山村采訪。期間,我與駐村幹部和村民朝夕相處,聽他們講述脫貧之路上的故事,深切感受到了他們的艱辛與不易。通過他們身上體現出來的信念,讓我着實相信夢想始終與希望同在,隻要锲而不舍,夢想終将成為現實。

駐村幹部告訴我,隻有到了村民真正脫貧的那一天,他們才能安心離開;村裡的老人告訴我,如今有了政策兜底,他們的晚年生活有了保障;村裡的年輕創業者告訴我,結合扶貧政策做到自立自強是他們的價值體現。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