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鄉村旅遊的樣闆終将煉成

鄉村旅遊的樣闆終将煉成

時間:2024-10-23 05:36:23

在貴州省的東部地區,有兩座著名的大山,梵淨山和佛頂山。與梵淨山一樣,佛頂山曆史上曾是一處佛教勝地,2014年晉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我此次所采訪的佛頂山村就在佛頂山的東坡腳下,屬銅仁市石阡縣坪山鄉,是一個以仡佬族為主的村寨。

佛頂山村位于石阡縣與鎮遠、施秉兩縣的接壤地帶,距縣城約30公裡。出城,便是高速公路,下高速穿過鎮遠的一個小鎮,便到坪山鄉。蜿蜒崎岖伸向大山深處的柏油路,将佛頂山村的11個組聯接起來。采訪期間,我沿着山路多次往返于各村組之間。其中,堯上、打杵岩、坪陽寨和高巴寨是我關注最多的地方,由外到内或者由低到高的順序分别為坪陽寨、高巴寨(兩寨比鄰而居),繼續往上是堯上,再往上是打杵岩,然後到佛頂山旅遊區的山腳。遊客從這裡可以拾階攀爬佛頂山,欣賞壯美景緻。

這幾個村寨呈現出不同的發展路徑以及景況,折射出當地仡佬族等各族同胞追求美好生活的共同願望,反映了當地政府圍繞精準扶貧與旅遊開發所采取的方略和取得的成果。

堯上街道一角

流經佛頂山村各寨的包溪河堯上:鄉村旅遊的生動樣闆

在佛頂山村各組中,堯上是目前名氣最大、也是佛頂山最早搞旅遊的寨子。

過去,石阡縣有一句幾乎老幼婦孺皆知用來的哄吓孩子的話:“要再哭鬧,就把你送到堯上去。”即便到了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堯上唯一的道路也還隻是一條由林場修的土路,坑坑窪窪,颠簸難行。而如今,縣城家長哄小孩的話是:“快好好讀書吧,要是考了高分或者得了獎狀,就帶你去堯上玩。”

8月15日,正好是當地的月半節。來到堯上時,已近傍晚。寨口,土鄉土色的大廣場,左側有老鷹口銜靈芝立于葫蘆之上的石雕,右側搭着簡易的舞台。廣場前方,是一條寬闊的街道,兩側則是比鄰而建的兩層木質吊腳樓,大多是近年來村民建造的民宿或餐館。

位于街道左側的山坡上,分散着堯上村民的老房子和院落。細看,每家屋頂的翹角處都有鳥頭狀的雕飾,凸顯出仡佬族建築的特色。街道右側房屋的後面,一條約七八米寬的河流,名叫包溪河,清澈的河水緩緩地從山上流經佛頂山村的各個村組。據說,舊時堯上雖地處偏僻封閉的深山,但由于田、水俱佳,所以百姓溫飽無憂。

53歲的村民楊秀和在臨近廣場處經營着名為“特色小吃神仙豆腐”的小店。這位身材不高但憨厚熱情的仡佬族漢子,打點着店裡。老婆吳學芬比他小十來歲,正坐在店門口制作一種食品。隻見她一手拿起一片粽葉,一手從盆裡拿起一根搓成條狀的面團,用粽葉包裹嚴實後,再用一根稻草紮緊。娴熟的手法,很快就将成品裝滿一籮筐。這是當地有名的小吃——黃水粑。

在佛頂山村特别是堯上,幾乎家家戶戶都做黃水粑。最明顯的标志是,無論開餐館還是搞住宿或是擺小攤等,店前都擺放着一個或大或小的木桶,裡面裝着蒸煮了一夜的粑粑。一元錢一個的黃水粑,每天銷量都非常可觀。以楊秀和家來說,平時每天都要包四五百個售賣,很多遊客還打包回家或郵寄。到旅遊旺季,每天要賣出兩三千個。自己忙不過來,楊秀和就請外面的人來幫忙。

這種由大米粉、豆漿和紅糖摻和在一起制作的黃水粑,曾經是仡佬族人過年時才制作的傳統食品。大年三十包好一籮筐,然後蒸熟後要放着吃一個月,這與北方人吃餃子的習俗很相像。近年來随着旅遊開發,有心的村民将原來的黃水粑由水瓶大小改為現在的手抓見長,香甜的味道和柔軟适中的口感,很受遊客們的喜愛。中央電視台和貴州電視台都曾來堯上做節目,錄制村民們制作黃水粑的手藝。

佛頂山還有一種小吃是當地特色招牌,那就是神仙豆腐。原料取材于佛頂山上一種被稱為神仙樹的樹葉,将樹葉取下後沖洗幹淨,然後浸在山泉水裡用手反複揉搓,直至樹葉的綠汁全部融入到泉水中,然後在其中點入草木灰,約一分鐘時間,便凝結成晶瑩剔透碧綠如寶石般的神仙豆腐。将豆腐切成小塊,配以用當地小西紅柿加水和蒜泥制作的湯汁,再加上辣椒醬或魚腥草,吃起來清爽可口,别有一番風味。

對佛頂山村特别是堯上的村民來說,這兩種特色小吃既不需要什麼特殊食材,也無須掌握什麼神奇秘方,隻是依托大山和先輩的饋贈,靠着勤勞的雙手和熱情好客,便将其變成增收緻富的手段,同時也成為村寨裡的特色招牌。

按照約定,第二天一早我跟随楊秀和去山上采神仙樹葉。這是一種枝幹并不高大的樹木,村民們都将從大山深處找到的神仙樹栽到了離自家不遠的山坡上,便于采摘。楊秀和家,蒸了一夜的黃米粑起鍋了。掀開蓋在大木桶上用塑料包裹着的稻草,濃濃的清香透着熱氣散發出來。

曾經在外打工的楊秀和回到家鄉已十來年,開這個小吃店也有幾年的光景,如今年收入達八九萬元。有着商業頭腦的他還做着更大的夢,就是成立一家公司,将黃水粑打入超市賣場,推向全國。

坪陽寨一角夜色降臨,鄒明星一家圍坐在一起吃鴨肉幹鍋。堂屋牆上的香火,襯托出山裡人家傳統的生活氛圍。不同于那些開農家樂或民宿旅館的隔壁鄰居,同樣臨街的鄒家似乎看不到任何與當地旅遊相關的事景。

看到外人進來,鄒明星一家人馬上請我坐下來一起吃。“你們沒做農家樂嗎?”我問道。“我們現在不做,公公趕馬車,婆婆在家做黃水粑,老公在縣城上班,我自己帶兩個小孩,平時擺攤賣黃水粑、神仙豆腐等小吃。”鄒明星的兒媳婦回答。

提到趕馬車,54歲的鄒明星張嘴笑了起來。“我趕了11年的馬車,現在電瓶車和兩人座、三人座自行車越來越多,不好玩了。2004年堯上就有遊客了,人數不多,2005年到2006年遊客開始多起來。那時交通還不方便。現在高速公路通了,客人更多,很熱鬧。”從堯上到佛頂山旅遊區還有三公裡多一點的路,鄒明星就和村裡一些人趕馬車往那裡拉客。一位遊客往返20元,單程10元,多的時候一天可以往返二三十趟,有五六百元收入。現在周六周日可以掙二三百,平時最少也有幾十元。

吃完飯,鄒明星帶着小孫子和小孫女來到屋外空地上停放的電瓶車上玩。這是别人家的電瓶車。他的馬車前兩天壞了,正在修。空地前面是緩緩流過的包溪河,河對岸的山坡上前幾年新建起了一排排木質吊腳樓,此時已亮起五彩斑斓的燈光。河邊,幾個貴陽來的遊客在帶着小孩釣魚。

“我感覺馬車逐漸要被淘汰了。”鄒明星說,“現在坐馬車的遊客少了,而且有電瓶車和單車,人們也不稀奇了。最多的時候村裡有21匹馬,後來有人買了兩台電瓶車,現在已經有11台了,自行車也大約有兩百輛,趕馬車的隻有六七個人了。家裡也曾讓我換台電瓶車開,但我覺得還是趕馬車有意思。”

雖然收入不太穩定,但鄒明星對現在的生活非常滿意。“以前幹農活收入很低,種一年到頭還不知道有沒有收成。

現在村裡基本沒有多少人幹農活了,大部分都是幹旅遊,老百姓都很滿意。”說到開心處,鄒明星還唱了一首平時趕馬車逗客人時唱的仡佬族山歌:“大田栽秧行對行,三路青來兩路黃,秧子黃來欠露水,小妹臉黃欠笑郎。”

第二天上午,我在堯上老寨子裡轉悠時,碰巧看到一個大伯在用電焊修理馬車。這輛車正是鄒明星的。修車大伯名叫鄧國宗,仡佬族,今年60歲,但看上去顯得更年輕一些。他告訴我,鄒明星的馬車很多地方壞了要焊接,而且座位還要加寬,讓客人坐上去更舒服且不淋雨。當我問馬車是否即将從村裡淘汰時,他拿出手機向我展示了一張照片。這是他深圳的一個朋友發給他的一輛四輪馬車的照片,要比現有村裡的馬車豪華不少。鄧國宗笑着說,他已經買好了做這種馬車的四個輪子、車軸和鋼材,正在琢磨着開始着手做。“我先做一輛試試,如果有人要就賣給他,沒人要的話我就自己趕着玩。”

清早,還沒有遊客來,整個寨子很安靜。一位身材矮小但很精幹的老人挑着糞桶走進了一戶人家。原來,這家人在屋裡做了一個封閉式的豬圈。戶主人叫李治碧,正在剁豬菜。出于清潔衛生的考慮,村裡禁止村民在戶外養豬,她就把豬圈在屋裡養。由于封閉設計的很到位,所以屋裡很是幹淨衛生。李治碧的兒子在佛頂山管理局上班,自己平時幫餐館做菜,有客人來就去,一天100元工錢。那位老人叫黃啟才,是來她家挑糞去澆地。随着旅遊業的發展,村裡的很多土地都流轉了,像黃啟才這樣依然種地的人也不多了。楊秀和(右)與愛人經營的小吃店

餘安喜(後排右一)一家人

王遠萬(後排右二)和家人黃啟才挑好糞桶,左手拿起一把鋤頭,向村口自家田地走去。穿過村口廣場時,看到有些垃圾,他放下糞桶和鋤頭,拿起角落裡的掃把便打掃起來。老黃平時負責打掃從廣場到另一側橋頭的衛生,一個月1200元工錢。同時,他将自己種的菜賣給農家樂,閑時也會做神仙豆腐賣。

廣場上那隻口銜靈芝立于葫蘆之上的神鷹石雕很有氣勢。關于這隻神鷹,有仡佬族人人皆知的傳說:堯上曾有過一場大瘟疫,有一天村裡來了手持葫蘆的老者,看到村裡很多人死了,就将葫蘆裡的藥給病人吃,吃後人就病愈了。老者說,這是用老鷹含的靈芝熬成的藥。一年又一年,得救的人為紀念那位老者和神鷹,每年二月初一,家家戶戶都要搞敬雀節。親友們聚在一起,做點粑粑、豆腐或嘎嘎(豬肉)慶賀一下,表示對鳥的敬意。現在,村裡的成年人依然會哼唱一首民謠:二月逢春開山花,林中雀兒叫喳喳喳。大雀為了養小雀,飛到田裡害莊稼。害得百姓無收成,無米下鍋害大家。仡佬想出好辦法,二月初一打糍粑。糍粑打在樹丫丫,雀兒飛來叼糍粑。糍粑黏住雀嘴巴,從此不再害莊稼。

從2003年開始,敬雀節成為村裡的一個盛大活動。敬雀節期間,會舉行祭祀儀式,還有上刀山下火海等一些娛樂活動,吸引了周邊仡佬族村民以及各地遊客來遊玩,多的時候達上萬人,路邊都停滿了車。在敬雀節的帶動下,堯上的知名度越來越高。

距離神鷹石雕不遠處,還分别是六和山莊和鄧氏宗祠。“六和文化”是仡佬族的古老遺存,天和風雨順、地和萬物生、君和國太平、師和知禮儀、親和隻生賢、鄰和少人欺。随着時代的發展,如今的“新六和文化”演變成為“社會和諧、環境和美、鄰裡和睦、家庭和順、父母和愛、夫妻和鳴。”同時,仡佬族曆史上受佛教文化影響較深,我在村寨采訪聽到的傳說故事很多都與佛教有關。鄧氏宗祠裡曾有許多印經書的刻闆,“文革”期間都燒掉了。如今,那裡展示着一些仡佬族族的民間生産生活用品。

堯上的旅遊始于2003年。據說當時的縣委書記在經過堯上時,看到這裡不僅生态優美,而且民風淳樸,于是決定在這裡打造旅遊業。參與過堯上最初旅遊開發工作的楊再勇,曾是石阡縣民宗局的一名幹部,如今已經提前退休,在堯上買了房屋并居住于此。據他介紹,當年縣裡在堯上成立了旅遊開發指揮部,成員單位有20多個,常駐這裡的有包括他在内的三個部門的四名人員。他們圍繞村裡的水電路以及傳統建築、民俗節日等,梳理了40來個項目。指揮部撤走以後,如何繼續開發堯上旅遊,成為村民們十分關心的問題。

2007年,堯上采取村民入股的形式成立了旅遊協會,個别沒有資金的村民則采取以砍柴等替代勞動形式參股。在協會的帶領下,村民共同開發旅遊,成立了餐飲部、住宿部,并購買了兩台旅遊車,入股村民在不同崗位工作并領取工資。當時旅遊業還沒有得到大發展,村民就在閑散時間一起學敲鑼鼓、跳秧歌,還請專家來指導培訓禮儀、經營服務等,并經常參加縣裡的各種活動。原來不想入會的一些村民,看到協會紅紅火火,也都積極主動要求入股。協會還每年根據入股的股份分紅,同時對貧困戶展開幫扶。某種程度上,協會對當時堯上旅遊業的發展起到了很大作用。

然而,随着交通的不斷改善以及旅遊業的不斷發展,盡管入股的村民工資從最開始的300元逐步漲到了1500元,但後來他們看到在外面搞小吃攤掙的錢更多,便動心了。當時,随着遊客不斷增多,原有的餐飲部已經不能滿足需要,一些遊客甚至吃不到東西。轉型勢在必行。

2013年,村裡的旅遊完全放開,餐飲部、觀光車等都承包出去了,協會鼓勵村民出去創業。這些年的實踐,使村民都有了經驗和見識,膽子也大了起來。如今,堯上有餐館11家,民宿大大小小十幾家,再加上養殖、擺小攤、趕馬車開電車的等等,幾乎每家每戶都有了可觀的旅遊收入,多的一年達二三十萬元。

村民們腰包鼓了,觀念也有了很大轉變。以前,總是林業局和佛頂山自然生态管理局來強調保護生态,如今村民都知道青山綠水是他們的金飯碗聚寶盆,不用政府去管,人人都是監督員。

堯上現有326戶1380人,仡佬族占90%,還有侗族、苗族和漢族。在堯上呆了幾天,我成為寨子裡的熟客,很多村民見到我都會打招呼。平時,村民基本上都有各自的事幹,年邁體弱的老人也幫着做黃水粑。稍稍清閑,大家會聚在涼快地兒擺擺龍門陣。

從入村第一天起,村民們給我最深的印象就是質樸,對人真誠熱情。我的這種感受,與村支書黃秀金的解讀不謀而合。現年43歲的村支書以前在外做木材生意,2005年返回家鄉。他從30多歲幹支書到現在,深受鄉領導和村民的信任,還曾當選堯上旅遊協會首任會長。

“我平常開會的時候總說,我們這裡有兩個優勢,山水環境是優勢,但那不是主要的;人文優勢才是主要的。我們淳樸熱情善良,哪怕對有些刁難的客人也很客氣,哪怕賠錢也要讓讓客人高興地走。不能把民風搞壞了,這是我們的無價之寶,是我們的立身之本。”黃秀金出去看過很多地方,覺得有些地方民風搞壞了,商業氛圍太濃,惟利是圖,把客人想去追求的東西搞丢了。

近年來,一些外來遊客也在堯上買房居住,還有一些鄰村的村民在這裡做起了小生意。黃秀金對他們的到來都表示歡迎,還鼓勵村民向客人學習。“有些人問我能堅持多久,我說能堅持一年是一年,盡量不要讓外來的沖擊影響到這裡的淳樸民風。現在我們能做的就是引導,開會時經常講的就是這個。”黃秀金如是說。

打杵岩:留守者的樂園

8月17日中午,我同來自東北的幾位客人乘坐電瓶車一起前往佛頂山村的打杵岩,那裡有一個專為留守婦女開設的經營攤點。

約10來分鐘時間,電瓶車便開到打杵岩。一個小廣場出現在眼前:左側的長廊裡,十幾家攤位前的婦女打理着食品或招呼着遊客。每個攤位的配備基本都是一個火爐、一張食品桌、一個冰箱以及一兩張就餐桌椅,長廊的長椅也可以供遊客休憩。攤位的後面,包溪河緩緩地向山澗流去。幾個小孩子拿着竹籠正在河水裡捉魚,他們都是經營攤位婦女們的孩子。

攤位售賣的食品大都是黃水粑和神仙豆腐,還有自家做的竹筒飯、米粉或鹹鴨蛋等。在仡佬族婦女鄧開碧等幾家經營的攤位上,還擺放着從山裡采來的各種山貨,包括野靈芝、天麻、野竹筍、野香菇等等。這些山貨都是自家采的,而且價格不菲,曬幹的野香菇價格是300元一斤,曬幹的野竹筍則是2000元一斤。即便很貴,但這些山貨還是有遊客購買。鄧開碧一年四季都在這裡設攤,年收入有兩三萬元。

據鄉裡幹部介紹,整個長廊共投資24萬多元,每個攤位一年隻交500元的管理費,再無其他費用,目的就是為了幫助當地留守婦女就地創業。為保護佛頂山的生态環境,這裡也不會進行大規模的開發。

廣場正前方的佛頂山旅遊區入口兩側,是打杵岩居民的房屋。我在那裡遇到了回家鄉度暑假的鄭成勇,一個讀建築裝飾專業的大學生。這個小夥子身上承擔了更多的責任意識,準備畢業後先在外地搞兩年專業,然後會回家鄉創業。他十分看好家鄉的旅遊服務業。

這讓我想到了剛剛打工返鄉的小鄧。他原本在廣東一家大品牌的制鞋廠工作,經過10來年的打拼後成為廠裡的管理人員,後來自己嘗試在廣東創業失敗,前幾天剛回到家鄉。小鄧看好本地的發展機會,給父母在佛頂山村買了房子,自己則謀劃着以後的發展方向。

從鄭成勇家門前的路繼續往前,是坪山鄉的另外一個村——大坪。據說,鄉裡也準備在那裡搞深度旅遊。

坪陽寨:移民新寨路在何方?

采訪第一天,我來到的第一個村寨便是坪陽寨。與其他寨子不同,這裡所有的房屋都是生态移民新建的。寨子中間的廣場每天晚上都有演出,由一家公司負責運營并接送遊客。演出場地的一側,是巨大的寨門,門前開闊地上擺滿了當地村民賣黃水粑、神仙豆腐的小吃攤。

寨子的外圍是移民的房屋,還沒完全入住。而寨子中央,包括演出廣場,大多是由一家公司正在打造的各種商業業态,包括兒童學習遊玩的場所。電子屏上反複顯示着某某業态入住的信息。

仡佬族村民餘安喜在這裡經營一家軍嫂小賣店,出售日常生活用品。他是第一家搬到新寨的移民。43歲的餘安喜曾在四川當過兵,複員後又去廣東打工,近幾年看到家鄉發展越來越好,于是返鄉創業。他家原來在深山裡很偏僻的地方,随着生态移民項目的實施,每戶村民可以享受國家補助5萬多元,他自己掏了約20萬元,于2015年9月搬下來開起了小賣店。說到現今的生活狀況,一臉笑容的餘安喜雖然感到滿意,但由于要供三個孩子讀書以及購買裝修房屋所花的不菲費用,他還是感覺到有些壓力。

晚上八點鐘,演出準時開始,包括歌舞表演、篝火晚會和蹦迪。雖然演出人員熱情高漲,但似乎還是很難滿足外來遊客的要求。

如今的坪陽寨有187棟移民搬遷新房,後面山上還有些老房子,共230戶。對于一個鄉來說,要在短期内建起這樣一個大規模的移民搬遷項目顯然有很大的難度。為此,坪山鄉整合各方資金共2000多萬元,實施了100戶生态移民新房以及基礎設施建設。剩餘移民搬遷房則由公司建造并做商業開發運營,一方面能夠使該項目在短期内完工,同時也為搬遷下來的村民尋找創業機會。

其實,坪陽寨未來的發展不僅取決于公司的商業運營,同時也與佛頂山村一系列村寨的開發密切關聯。鄰村高巴寨馬上要開發了,對坪陽寨無疑是個好機會。

高巴寨:讓你擁有回歸自然的體驗

村民王遠萬收拾着自己的院落,這是一座古香古色的老屋,院子裡有個大池塘,邊上圍種着正在開花的薰衣草。看到我們來訪,王遠萬馬上走了過來。他指着門前的田地以及不遠處的大山說,我們寨子也在搞旅遊開發了,前期設計圖紙已經出來,縣領導看過後有些地方還需要進一步完善。他還告訴我們,去年9月,高巴寨的50戶村民出資成立了貴州夢裡仡鄉佛頂人家旅遊開發有限公司,今年正式啟動。王遠萬作為大股東之一,任公司的财務總監。

王遠萬家旁邊,他弟弟的兒媳婦周芳剛剛從廣東打工回家,正在找工人對自家的房子進行改造裝修。她的老公和兒子目前還在廣東打工,很快也會回來。周芳四歲的女兒燦燦從小在廣東生活,但回家沒有多長時間就已經能聽懂并且會說家鄉話了。在高巴寨,王姓作為大姓,都是仡佬族。王遠萬兄弟幾家都分布在這片田地的邊上,小溪、稻田、山巒以及老屋構成一道絕美的風景。沿着柏油路往山裡走,空氣涼爽。王遠萬大哥王遠成的家,就在寨子最深處。他家是貧困戶,房屋門口上貼着扶貧信息的二維碼,用手機一掃便可查看各項幫扶情況。從這裡繼續向山上走去,便會看到瀑布、古廟遺址和溶洞等景觀。

按照規劃,高巴寨将主要開發大山邊上的兩條山溝,供遊客休閑觀賞。在兩條山溝包圍的大山前方,是高巴寨正在建造的25戶生态移民房屋,也是旅遊規劃的一部分。房屋錯落有緻,木質主體結構都已經建好,幾個工人正在屋頂鋪瓦片。原來的老房子屋裡都沒有衛生間和廚房,而這些新建的房屋都具備了上述條件。生态移民房前方,則是今年4月村裡剛種起來的120多畝薰衣草。由于第一次種植,原本四個月的花期開到兩個多月就謝了。不過,薰衣草公司已經進行了技術指導,并保證明年的花期一定開夠4個月。往後,寨内還将建起石阡縣最大的精品酒店和民族博物館等。

從高巴寨可以一眼看到坪陽寨,也可以遠望堯上的寨口。溪流、小橋、花草、果樹、大山以及飛翔的白鶴和趕牛回家的村民,恍如世外桃源。說到今後的發展,王遠萬充滿希望,同時他也表示,僅僅依靠村民集資入股還遠遠不夠,希望得到更多外部的資金等支持。

離開佛頂山村當天,我和縣民宗局幹部羅大勇再次來到高巴寨。王遠萬從自家的魚塘裡撈出了十幾尾通體布滿金星的魚,俗名叫金星魚,這種冷水魚據說現在隻在高巴寨的河溝裡有。随後,王遠萬和侄子帶我們去探索山裡的那個溶洞,他們已有很多年沒有進去了。一路上,溪水潺潺,還偶有瀑布出現,在距離老廟舊址不遠的地方,我們找到了那個溶洞口。溶洞内很是險峻,有些地方需要借助繩索才能攀爬,鐘乳石等景觀讓人震撼。

就如同這個待開發的寨子,佛頂山村旅遊業的發展前景定會十分廣闊。(責編梁黎)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