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梁黎.."/>
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文化立宮 創新強宮 建設好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

文化立宮 創新強宮 建設好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

時間:2024-10-23 04:03:13


    □本刊記者梁黎特約通訊員何麗龔文龍

記者:宮主任您好!民族文化宮被譽為“共和國第一宮”,是中國共産黨民族政策取得輝煌勝利的标志,是新中國56個兄弟民族平等、團結、進步、繁榮的象征。2013年您到民族文化宮擔任領導工作時,它的裝修改造剛剛完工,圖書文物、辦公家具都在陸續回遷中。這一切都使得民族文化宮站在了一個新的起點。您能談談您當時對工作的一些思考嗎?

宮兆強:我是2013年5月下旬到民族文化宮的,走進民族文化宮的大門,更加清楚了民族文化宮的困難和問題。從1982年開始,民族文化宮選擇走自收自支的路,過了一段好日子。但好景不長,在市場經濟大潮中,民族文化宮為生存,隻好全力舉辦“商展”。直到2009年在中央領導關心下,經中編辦批準由自收自支單位轉為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後,這一情況才得到改觀。

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在局外人看來,是可以高枕無憂了。但對我們來說,卻是更加艱難,因為單位性質改變了,商展不搞了,财政支持又沒跟上,加之改制縮編的遺留問題,民族文化宮20多年的運行模式、思維方式、工作方法的不适應等等,都是我們要面對的新問題。

要解決問題,必須得從調查研究入手,從民族文化宮的實際出發。民族文化宮的曆史地位很高,我們的優勢是民族文化、曆史地位和地理位置,我們的資源是專業隊伍和文物文獻。回顧往事:建宮是毛主席提議,周總理親自審定方案,國務院發文調撥文物文獻;中美建交新聞發布中心曾設在這裡;第一個到訪中國的世界著名的美國費城交響樂團在這裡演出;中國最早的時裝表演——1983年法國皮爾·卡丹時裝秀在這裡舉辦;曆屆黨的中央領導集體都來過民族文化宮;在這裡舉辦過的少數民族節日慶典更是數不勝數;民族文化宮的專業隊伍完整且各成系列,文物文獻之珍貴更是蜚聲國内外,素有“文化典籍之宮”的美譽。

古人說:不謀全局者,不足以謀一域;不謀大勢者,不足以謀一時。我們提出“文化立宮、創新強宮”,就是要緊緊圍繞着“宮”這個現實平台和職能任務,服務文化這個大局,順應創新這個大勢,在統籌資源、發揮優勢、創新管理和攻堅克難的進程中,走出一條又好又快的發展新路。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中央民族工作會議提出“構築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實際上也是對我們做好民族文化工作的新要求。民族文化宮曆來有“民族之家”之美譽,民族文化宮的文化工作做好了,在一定意義上也是建設好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所以,我們要做的事和能做的事都很多。

記者:看得出來,今天的民族文化宮開始全面回歸“文化”、回歸“民族”,面貌也為之煥然一新。您能給我們講講“文化立宮、創新強宮”發展理念提出來的緣起嗎?

宮兆強:2013年3月,國務院副總理劉延東來民族文化宮視察時提出了“把民族文化宮建設好、保護好、管理好、使用好”的要求。4月,全國政協副主席、國家民委主任王正偉來民族文化宮調研時提出,民族文化宮要高起點、高标準、高要求地推進各項民族文化活動,體現出民族文化的“國家隊”水平。
    中央領導同志的指示和要求,激勵着民族文化宮人認真審視自己的使命,從而堅定了讓民族文化宮回歸“文化”、回歸“民族”的信心。如何“把民族文化宮建設好、保護好、管理好、使用好”?那就是要堅持“文化立宮”,積極做好民族文化的展示、研究、推廣和交流。如何實現“高起點、高标準、高要求”?那就需要不斷創新,堅持“創新強宮”,促進民族文化的繁榮發展。

2013年6月,民族文化宮黨委正式提出“文化立宮、創新強宮”的發展理念,就是要在改革創新中尋求民族文化宮的新發展,走出一條民族文化繁榮發展之路。

記者:民族文化宮自2013年10月起舉辦“民族文化宮文化講壇”活動,發展到今天成為很受歡迎的“民族文化大講堂”,已形成一定的品牌效應,“文化立宮”初顯成效。請您也介紹一下這方面的情況。

宮兆強:大家知道,民族文化宮有展覽館、中國民族圖書館、博物館、國家民族畫院、大劇院、文化交流中心等文化業務部門。其中,中國圖書館學會少數民族圖書館專業委員會和中國博物館協會民族博物館專業委員會挂靠單位都在我們這裡。國家民族畫院不僅有自己的頂級專家,亦有中華民族一家親的創作主題。中國民族圖書館、博物館、國家民族畫院這三個部門在其各自的行業裡可以說是龍頭,是我國少數民族文化不同領域的代表。但是,他們的影響力大多限于自己的行業,較少被社會所了解。文化保護是為了弘揚和傳承的,而弘揚和傳承首先就是讓人們先了解、認識和學習。所以,我們要提供這樣一個平台,立足于文化視角、民族情懷,潤物無聲。采取專家、學者、創作者與受衆互動碰撞、雙向解讀的形式,旨在共享與傳承、影響與引導。

“民族文化宮文化講壇”于2013年10月首先在系統内試講,民族文化宮原副主任、副研究館員劉志清首先作了題為《精心頂層設計,全力構建民族文化宮大文化平台》的講座。接着,民族文化宮副主任、國家民族畫院院長、國家一級美術師王林旭以及中國民族圖書館、博物館、信息中心等文化業務部門的負責人先後登台講座。他們結合各自的業務工作和研究專長,放眼全國民族文化領域,以曆史和現狀為軸,對比成就和不足,找出問題和差距,分析形勢和任務,開闊了幹部職工的視野,增長了見識,增強了幹部職工的責任意識、使命意識和憂患意識,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2014年4月11日,“文化講壇”第七講,也是最後一講,首次把目光投向了民族文化宮以外的專家學者,邀請了民族倫理學的奠基人、中央民族大學熊坤新教授,以《中華民族傳統道德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題作主旨報告。

總體來看,“民族文化宮文化講壇”,前後共舉辦了七期,保持每月一講,按時連續;從授課專家的選擇上,實現了宮内專家到宮外專家的過渡;演講主題上由宮内各文化業務領域擴展到當前文化熱點現象。實現了預定的目标,營造了濃厚的學術氛圍,引起國家民委領導的高度重視,也得到了國家民委機關黨委和民委輿情中心的大力支持。至此,“民族文化宮文化講壇”迎來了蛻變的機會,“民族文化大講堂”破殼而出。

記者:從“文化講壇”到“民族文化大講堂”,都為民族文化宮赢得了聲譽,樹立了轉型後的一個新形象。

宮兆強:是的。“文化講壇”更名為“民族文化大講堂”後,提高了規格,由國家民委機關黨委和民族文化宮共同主辦。長期緻力于民族文化研究的國家民委黨組成員、副主任丹珠昂奔以《建設好我們的精神家園》為題,作了開篇第一講,給民族文化大講堂開了個好頭。

“民族文化大講堂”緊緊圍繞着黨和國家的文化發展戰略、國家民委民族文化重點工作,聚焦當下熱點難點問題,除了邀請在民族文化領域内有影響力的專家學者和演講口才出色者外,還邀請了其他領域的頂級專家學者、政策制訂參與者、作家和畫家等,除了增強演講内容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外,還對我們實際工作提供了指導和借鑒,主題突出、針對性強。一年多來,我們已邀請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霁翔、中國作協副主席吉狄馬加、中國社科院院長助理郝時遠、文化部原部長王蒙等著名專家學者來“民族文化大講堂”登台講課,演講主題涉及民族文化、文化産業政策、文物保護和傳承、藝術和曆史等多個領域。聽衆則擴展到30多個部委。目前,共舉辦18講、2000多人次聆聽講座,人民日報、新華網等主流新聞媒體持續關注并進行宣傳報道,取得很好的社會反響,在宣傳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推動民族文化繁榮發展等方面,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