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張瑤團結和諧、愛國奉獻、.."/>
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他們的故事,是一種力量

他們的故事,是一種力量

時間:2024-10-23 03:37:41


    □文/本刊記者張瑤

團結和諧、愛國奉獻、開放包容、創新争先

——這16個字不僅是對廣西精神的精确概括,也是廣西各族人民的自覺追求。

2013年,廣西南甯被确定為第一批創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市(地、州、盟)。以此為切入點,廣西各級黨委、政府更加注重建立健全民族團結進步争先創優活動長效機制,動員各地區各部門、各行各業争創民族團結進步模範城市、模範縣(區)、模範鄉(鎮)、模範村(街道、居委會)、模範行業、模範單位和模範個人,形成了學習先進、争當先進、趕超先進的社會氛圍。

她把民族情築進“天路”裡

因其高聳險峻,人們把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青藏鐵路比喻為“天路”。而南甯市上林縣西燕鎮岜獨村上綢莊,也有一條屬于村民自己的“天路”。

在上林縣政府,我見到了被大家親切稱為“藍媽媽”的藍鳳秀。2007年5月,中央電視台的記者在藍鳳秀家住了7天,拍攝了名為《母親的天路》的專題片,藍鳳秀的名字立刻傳遍全國。而如今出現在我眼前的她,比視頻中的人更顯瘦小,很難讓人相信是這樣一位老人帶頭在200多米高的半山腰,在幾乎沒有大型機械的條件下,用10個月的時間為上綢莊修出了一條3公裡長的入村幹道。

藍鳳秀今年已經73歲,由于長期過度的體力勞動,她的腰背佝偻着,上下樓梯都有些困難,右手的指關節也因為病痛而彎曲變形。但一談起修路的種種經曆、細數家鄉近年的發展時,她頓時目光炯炯,熱情洋溢。

上稠莊是一個隻有16戶、80口人家的小瑤寨,四面環山,幾乎與世隔絕。2007年以前,全莊僅有20畝旱地,年人均收入不到500元。陡峭的地勢和四面環布的懸崖峭壁,不但阻礙了經濟發展,就連人們日常出行、學生們上下學,都隻能通過一條條狹窄而危險的山道。藍鳳秀回憶道:“以前我們家家戶戶都養馬,運輸隻能靠馬匹或者肩挑手提。家裡宰了牲畜到鎮上賣,賣得的1000元錢裡有500元要用來支付運費。”無路之苦,是插在上綢人心裡的一根刺。

“我是上綢經聯社主任。那時我才60多歲,我就想,隻有通過修路才能改變面貌。”這個念頭一萌生,藍鳳秀首先求助于縣扶貧辦,争取到1萬元的資金。然而上綢地貌複雜,修路成本極高,這些資金隻是杯水車薪。

情急之下,藍鳳秀便和從廣州回家過年的兒子班育安商量,想辦法解決資金問題。為支持母親,班育安捐出8萬元。在母子倆的帶動下,村民們也紛紛拿出積蓄支持修路,這條“天路”終于得以動工修建。

“剛開始我也受到過很多質疑,村民會說,男人修路都不一定修得成,何況一個年過六旬的女人。”最初修路小隊隻有四個人,在藍鳳秀的帶領下用鐵鍬、镢頭等簡單的工具在陡壁懸崖上劈山開路。為了能夠開山炸石,藍鳳秀到當地派出所領來雷管和炸藥親自操作,每天,裝有10多枚雷管的袋子片刻不離身。修路的10個月時間裡,她共經手了2000公斤的炸藥,點爆4050枚雷管。

修路的工作既危險又辛苦。藍鳳秀每天早上五點給患偏癱卧床的老伴煮好粥後就第一個來到施工現場;中午别人回去休息,她留在工地看守機器;而勞動一天後,晚上她又總是最後一個收工。藍鳳秀的決心與幹勁大家看在眼裡,村民們逐漸有了信心,修路隊伍也擴展到9個人。

“我經常是晚上八點多檢查完工地才回家。有一天半路遇上下大雨,我一個人又勞累又害怕,忍不住哭了,隻能摸着腰間挂着的雷管給自己壯膽。”如今藍鳳秀說起這些經曆,反而會覺得有趣:“那時我累得整個人瘦得脫了形,現在已經恢複很多了。”看着她現在瘦小佝偻的身形,我難以想象當年她所經曆的辛苦。

就這樣,300天如一日,早出晚歸,每天都在200米高的半山腰上與石頭和泥土打交道,修路小隊終于開出一條長3000多米、寬6米的環山公路。2014年3月,上林縣交通局把藍鳳秀帶頭修建的上綢莊出村道正式命名為“母親天路”。

在藍鳳秀的帶動下,上綢莊又架設電線杆,鑽下水井,實現全村水、電、路“三通”。如今,一棟棟嶄新的居民住宅樓拔地而起,這些都是路修通以後陸續建造的。那條艱辛開鑿的“天路”也實現了路面硬化,汽車可以從山腳下開到莊裡。

目前,上綢莊有10多戶村民搞黑山羊養殖業,另外還有幾戶準備大規模種植八角。“隻要路修通了,就不愁經濟發展不起來。”藍鳳秀堅信隻要村民們團結努力,就一定能改善生活。“今後,我還想改善莊内的公共環境,建球場、文化室和戲台,豐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藍鳳秀對上綢的未來充滿了信心和期望。

他心裡永遠想着“貝侬”

“貝侬”是壯語,原指兄弟姐妹,也可泛指親人和朋友。崇左市隘口邊防派出所民警韓中寬,被轄區群衆親切地稱為好“貝侬”。

在禮茶村的警務室裡,韓中寬接受了我們的采訪。警務室面積不足20平米,陳設簡單,一桌兩椅是他平時接待群衆和辦公的地方,一張單人鋼絲床則供他值班時休息。自2010年9月開始擔任駐村民警起,這間警務室就成了他在禮茶村的家。

地處中越邊境的禮茶村聚居着壯、漢、瑤、苗、京、仫佬等6個民族,總人口3400多人,所轄的7個自然屯有6個與越南接壤,是典型的老少邊窮地區。作為這樣一個邊境村的駐村民警,韓中寬将維護治安穩定擺在自己工作的第一位,不僅走村串戶開展矛盾糾紛排查工作,還要對邊境便道進行監控,每周他至少有四天要和禮茶村的群衆一起度過。

2013年10月的一個雨夜,警務室的電話突然響起。韓中寬立刻出警趕到現場,發現禮茶村中禮屯的村民家中要辦喪事,在擡着棺材穿過鄰近的下禮屯時,與屯中村民發生了矛盾。“禮茶村7個自然屯的習俗相互之間存在一定差異。下禮屯當地風俗認為,棺材從家門口經過對家中老人不吉利,需要放鞭炮、包紅包後才能通過。而中禮屯的村民則不願錯過喪禮定好的時辰,情急之下雙方無法互相理解。”面對村民互不相讓的緊張氣氛,韓中寬立刻對攔路的村民曉以利害,向雙方普及法律知識,最終成功化解了這場矛盾。

“村裡的治安就是這樣,很多案件都是由很小的糾紛引起。如果小的矛盾糾紛調解處理不好,便有可能引發群體性事件,破壞民族團結的大好局面。”韓中寬深知宣傳教育對維護治安的重要性,他鼓勵村中婦女成立了女子山歌隊,她們通過唱山歌的形式向更多村民普及禁毒宣傳内容和法律知識。“近幾年禮茶村沒有新增吸毒人員。”韓中寬言語中頗顯欣慰。

5年來,韓中寬共排查各類矛盾糾紛40餘起,并及時做好化解調處工作,調解率達100%,營造出和諧相處的鄰裡關系,真正做到小事不出村屯,矛盾糾紛不上交。

韓中寬認為:“駐村民警大事小事都要管,群衆丢了一隻雞一隻鴨我們都要出警。”他細緻到位的工作方式和為群衆盡心盡力的真情赢得了村民的信任,大家有任何困難和訴求都願意找他尋求幫助。而韓中寬會把這些一一記下,盡己所能幫助他們。

村裡有的老人腿腳不靈便,上街買肉買菜有困難,韓中寬就幫忙代買。“阿婆每次都等我來走訪時幫她買,别人要幫她還不放心。”群衆的信任讓韓中寬深受感動,“這麼多年我們相處得就像家人一樣。”

廖濤是禮茶村的一名壯族孤兒,他的父親意外去世後母親也離開了村子,留下當時尚在讀中學的廖濤自己生活。韓中寬在走訪中發現廖濤考上了高中卻沒錢讀書,便自己墊付1000多元學費供他上學,還幫助他申請到政府扶貧基金和當地民宗局、民政局的幫助,并發動當地客商捐助廖濤的生活費。韓中寬還與村裡的4名困難兒童、兩名殘疾人和一位孤寡老人結成幫扶對子,定期開展“送溫暖、獻愛心”活動,并把困難對象納入政府救助體系,最大限度地解決了困難群衆的生活問題。

幫村民辦身份證送證上門、為新生兒辦理入戶手續、為孤寡老人送去一份愛心,一點一滴的幫助中凝結着韓中寬對禮茶村“貝侬”們的濃濃情誼。

為更好地幫助群衆增收,韓中寬還積極協調村委建起了農業科技站,聯系農技人員為少數民族同胞們傳授黃皮西瓜、火龍果和黑山羊等種養殖技術。中禮屯村民李忠種植的20多畝火龍果成熟了,韓中寬積極幫他聯系銷路,使收獲的紅龍果全部高價賣出,增收10多萬元。村民們的收入逐年提高,如今的禮茶村已今非昔比,整潔的村容村貌和良好的社會治安令其赢得了“南疆國門第一村”的美譽。

在廣西,還有很多人像藍鳳秀、韓中寬一樣,在自己的家鄉和工作崗位上,為各族人民人心歸聚、精神相依做着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一個個普通而又不平凡的人,串起了八桂大地民族團結的生命線。(責編梁黎)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